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市场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辨识铺垫与伏笔
作者:郝冰杰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4期
摘 要:铺垫与伏笔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写作手法,也经常被混淆。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伏笔是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本文结合具体的文章例子从铺垫和伏笔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在文中呈现的形态和在文中的作用来辨识。
关键词:铺垫;伏笔;作用;位置;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09-01
铺垫和伏笔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写作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点,都有为下文服务的作用。所以经常有教师和学生把两者混为一谈。但笔者认为,两者在文章中还是可以区分的。
一、何为铺垫
通俗地说:铺垫是“打基础”。铺垫,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从字义的来看,“铺”为“陈列、展开、铺叙”之意。在《辞典》中的解释为“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达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和要出场的主要人物的目的。其关键在于“垫”和“衬”。可这样简单的理解:先描述出来的内容是为文章最想突出的内容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作出陪衬和起到烘托作用,为主要情节积蓄气势。一般做到铺垫功能的这段文字出现之后,主要内容即刻就承接而来。
铺垫时,所用笔墨可谓浓墨重彩;是“显性”的。作者虽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甚至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但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制造悬念、增加情节伸张力度,使主要人物、事件更为突出,使情节结构更符合事态发展,使人物得形象更立体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
铺垫按照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背景式铺垫、衬托式铺垫、反差式铺垫。
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中这样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此处就是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的寒冷,为下文抒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衬托式铺垫,是用次要情节衬托主要情节,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在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绝唱》中,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接连登场。博得“台下叫
本文发布于:2023-12-10 04:4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1544232414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辨识铺垫与伏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辨识铺垫与伏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