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一几片)
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刘基
使贪
【原文】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译文】门客中有一个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短处,他说:“吴起贪财,不可重用他啊。”武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进见武侯说:“你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吴起贪财,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君王错了,吴起的才干,天下的士人没有超过他的。正由于他有贪欲,所以来侍奉你,要不然你怎么能用他做你的臣呢?再说你自己觉得同商汤,周武王相比,谁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下没有贪欲的人,但殷汤不能用务光做臣,武王不能用伯夷做臣。如今像这个人那样不贪婪的人,他肯做你的臣吗?如今君王的国土,东面与齐国对抗,南面与楚国对搞,北面与韩、赵对抗,西面有如狼似虎的秦国,你独自处在四战之地的包围中,而那五国屯驻军队,坐而静观,但却不敢窥测魏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魏国有吴起做大将啊。周《诗》有这样的诗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就是这样的武夫啊。你如果考虑国家的利益,只要吴起想要的和喜欢的,你就给予他,使吴起满足了欲望而没有别的要求,你才能坐享魏国军队的威势,这样所失去的很小,所得到的很大。而如果让他吃糙米,吞蔬菜,穿短衣,徒步行走而供你驱使,那么吴起必定离开魏国。吴起离去,而天下有像吴起这样才能的人,就会却步不到(魏都)大梁来了,君王的国家就没有人才可用了。我私下为你担忧的就是这个。”武侯说:“讲得好。”又重新重用吴起。
【注解】
①吴起:战国时兵家,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将,屡建战功。
②魏武侯:战车时魏国君。
③殷汤、周武王:殷汤,即成汤,商朝的建立者。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④距:通“拒”抗拒。
⑤顿兵:屯驻军队。
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干,盾牌。干和城都比喻捍卫者。
⑦粝(li):糙米也。
⑧被(pi):通“披”。
⑨却行:却,退,往回走。
2、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刘基
使贪
【原文】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译文】门客中有一个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短处,他说:“吴起贪财,不可重用他啊。”武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进见武侯说:“你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吴起贪财,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君王错了,吴起的才干,天下的士人没有超过他的。正由于他有贪欲,所以来侍奉你,要不然你怎么能用他做你的臣呢?再说你自己觉得同商汤,周武王相比,谁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下没有贪欲的人,但殷汤不能用务光做臣,武王不能用伯夷做臣。如今像这个人那样不贪婪的人,他肯做你的臣吗?如今君王的国土,东面与齐国对抗,南面与楚国对搞,北面与韩、赵对抗,西面有如狼似虎的秦国,你独自处在四战之地的包围中,而那五国屯驻军队,坐而静观,但却不敢窥测魏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魏国有吴起做大将啊。周《诗》有这样的诗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就是这样的武夫啊。你如果考虑国家的利益,只要吴起想要的和喜欢的,你就给予他,使吴起满足了欲望而没有别的要求,你才能坐享魏国军队的威势,这样所失去的很小,所得到的很大。而如果让他吃糙米,吞蔬菜,穿短衣,徒步行走而供你驱使,那么吴起必定离开魏国。吴起离去,而天下有像吴起这样才能的人,就会却步不到(魏都)大梁来了,君王的国家就没有人才可用了。我私下为你担忧的就是这个。”武侯说:“讲得好。”又重新重用吴起。
【注解】
①吴起:战国时兵家,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将,屡建战功。
②魏武侯:战车时魏国君。
③殷汤、周武王:殷汤,即成汤,商朝的建立者。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④距:通“拒”抗拒。
⑤顿兵:屯驻军队。
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干,盾牌。干和城都比喻捍卫者。
⑦粝(li):糙米也。
⑧被(pi):通“披”。
⑨却行:却,退,往回走。
3、刘基《照玄上人诗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照玄上人诗集序》原文及翻译刘基
原文: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来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i):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译文:
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刘基《照玄上人诗集序》
4、刘基《计战》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计战》原文及翻译刘基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取材于刘基《计战》)
译文: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可同他直接较量的。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已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资助给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天然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暗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之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夷越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呢!确实能做到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说:“讲得太好啦!”后来的实践,果然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5、刘基《象虎》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象虎》原文及翻译刘基《郁离子》寓言故事
《象虎》刘基原文及译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駮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如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翻译:
有个遭受狐狸祸害的楚国人,用了很多种方法捕捉它,没有抓获。有的人就开导他道:“老虎,是山里野兽之雄者。天下的野兽见到它,都吓得失魂落魄的,趴着等候处置。”(他)就让(木匠)做了只老虎的模型,拿虎皮蒙上,拿出来放到窗户下面。(一只)狐狸进入,遇见了,(吓得)惊叫并跌倒了。过几天,有一只猪损害他的农田,(他)就(在草丛里)埋伏下老虎模型,又让儿子拿着戈把守在大路上。(他在)田里叫了一声,猪逃入草丛中,,遇见老虎模型便返身跑往大路,被抓住了。那楚国人十分高兴,认为老虎模型都可以用来让天下所有野兽臣服的。在这时,旷野里有个似马非马的动物,披着老虎模型迎上前去。有人制止他道:“这是駮啊,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你前往要失败的。”不听。駮雷鸣般地吼叫着奔上前来,抓住他就咬,楚人被撕裂了头颅死去了。
6、《说苑·奉使》原文及翻译译文
《说苑·奉使》原文及翻译说苑
原文: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7、《郁离子·术使》原文及翻译译文
《郁离子·术使》原文及翻译刘基《郁离子》寓言故事
《郁离子·术使》
原文: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夭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来觉也,一理有开之,其术穷矣。”
译文: 楚国有一个靠养猕猴谋生的人,楚国人称他“狙公”。每天早晨他就在庭院向众猕猴分配任务,派老猕猴领它们到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并要它们献出十分之一的收获供养自己,有的猕猴不给,他就用鞭子抽打。群猕猴都害怕吃他的苦头,不敢违抗。一天,有只小猕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实是狙公栽培的吗?”众猴说:“不是的,是天然生长的。”小猴又问:“没有狙公我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是的,大家都能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给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未说完,众猕猴都省悟了。那天晚上它们一起等狙公入睡后,就冲破栅栏,毁坏笼子,取走那些积存的果实,一起逃入森林,不再返回。狙公因饥饿而死。郁离子说:“人世间那些只靠权术统治百姓而不讲法度的统治者,他们不就是像狙公一样么?由于百姓还昏昧不觉醒,他们的那一套权术还有效,一旦有人开导百姓,那么统治者的那套把戏就没有什么用了。”
小议:
民不可愚,术不可使。治理国家要靠法度,而不是权术,蒙蔽群众使其不察内情,不明真相,只能得逞于一时,一旦大家觉醒,其权术也就一文不值了。
注释:
①狙(ju):即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②棰(chui):鞭打。《韩诗外传》卷八:“小棰则待,大杖则逃;索而使之,未尝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唐·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惟清有膂力,以所执铁鞭连棰其背。”清·徐士鸾《宋艳·奇异》:“君纔出门,即遭棰,势不复可生,自经死矣。”
③假(jia):授予;给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史记·孔子世家》:“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循吏传·龚遂》:“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颜师古注:“假谓给与。”
④破栅(zha)毁柙(__a):栅,栅栏;柙,笼子。
⑤馁(nei):饥饿。《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陆德明释文:“馁,奴罪反,饿也。”
⑥道揆(kui):道,道术;揆,法度。道揆。即指法则;准则;法度。《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朱熹集注:“道,义理也;揆,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
8、《李使君》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使君》原文及翻译康骈
原文: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从容:赴宴游玩)。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往来,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未能致;止于精办小筵,亦未为难。”
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冰餐,具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蘖吞针。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见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前者所说岂谬哉!”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食。”僧拊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巢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至于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僧笑而谓之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皆低头惭靦,无复词对。
(选自唐传奇《剧谈录》)
译文:
唐僖宗乾符年间,有个姓李的官员从州府任上辞官回来,他居住在东都洛阳。李某人非常感激一家权贵的旧恩,想将他家的几位儿子设宴请来玩一天。洛阳敬爱寺中有个僧人叫圣刚,经常出入李某人家。李某人将自己想宴请这家几个儿子的打算对这位僧人说了。僧人圣刚说:“我在这家作宗门信徒很长时间了。每次观察他们家的饭菜,山珍海味没有吃不到的。而且,平常饭菜都必吃用木炭烧做的火锅,这样还往往不满意。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李某人回答说:“如果要吃朱象髓白猩唇,我恐怕弄不到。至于将筵席置办得精致一些,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于是,李某人四处收求珍稀食物,让妻子儿女亲自下厨房调味。终于准备好一桌奢华的筵席,选定好日期。将这家权贵的几个儿子都邀请来了。这家权贵的几兄弟来到后,依次入座,态度骄慢矜持,面若冰霜。每道菜上来后,他们都不动一筷。李某人请让再三,只是吃一点儿干鲜水果而已。待到吃冰餐,都只用匙舀一下放入口中,互相对视了许久,都像咬着木棍吃进口里的是针一样难受。李某人无法弄清其中的缘由,只是用客气的话说饭菜没做好,请求几位兄弟谅解。
第二天,李某人见到圣刚僧人,将昨天宴席上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他。圣刚僧人问:“我从前说的话一点儿也没说错吧!”之后,来到这位权贵家中问几位兄弟:“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儿呢?”几位兄弟回答说:“烧烤煎和不得方法。”圣刚僧人说:“其他的菜都不好吃,炭火锅,又嫌什么呢?”几位兄弟说:“僧人你不知道,凡是吃火锅,必须先将炭火烧熟了,这叫炼炭,才可以下菜肴进食。不这样,会有炭烟的。李使君火锅里的炭没有经过炼烧,往外冒炭烟,因此难以下食。”圣刚僧人拍掌大笑道:“这些都是贫僧不知道的啊!”
后来,黄巢率领起义军队攻占了洛阳。这家权贵的家财被抢掠一空。这几位兄弟和圣刚僧人一同逃出洛阳,潜藏在深山中,有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等到黄巢的部队稍稍远去,这几位兄弟和圣刚僧人一同徒步去河桥。途中遇到一家刚刚开板的小饭店,用只脱去皮壳的糙米做成饭卖给顾客。圣刚僧人兜里还有几百文钱,买了些糙米饭盛在一只土杯中。跟这几位兄弟一块儿吃。肚子里饿得特别厉害,吃着这样的糙米饭,觉得过去吃过的玉食珍馐都没有它好吃啊。圣刚僧人笑着问几位兄弟:“这糙米饭不是经过炼炭的火锅,不知道可以给几位郎君吃否?”这几位兄弟听了后,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9、《裴佶姑父外廉内贪》原文及翻译译文
《裴佶姑父外廉内贪》原文及翻译
原文:
裴佶常话: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注释】
常:通“尝”,曾经。
雅望:品行清高的声望。
会其朝退:正碰上姑父上朝回家。会,适逢。
乱:指败坏朝政。
有得色:脸上现出得意的神色。
憩:休息。
学院:书房。
官絁:絁是官绸,官絁可以当货币使用。
译文:
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姑父)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是什么人,众口一致说他好。这一定行贿得来的美誉。这样下去,怎么能不败坏朝政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的人报告寿州的崔昭等候觐见。裴佶的姑夫听了后生气地呵斥门人一顿,作势要鞭打他。过了很久,姑父整理装束强自出去迎客。不久,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给他马吃草,给他仆人吃饭。送走崔刺史后,姑姑问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来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得意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暂且到书房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10、刘基《裕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裕轩记》原文及翻译刘基
原文: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译文:
会稽人王元实在他的居所一旁新建了一座小书斋,为它取名叫裕轩。我已经为他的这座小书斋题了名,而王元实又请(我)为此作记。
所谓的裕,说的是宽广的意思。如今王元实的这座小书斋,大小不满一丈见方,高度不超过一仞(七尺),院子(小得)不能容下两手合围那么粗的一棵树,小路(小得)不能通过一匹马的脚。院子里显得很是稠密,门户狭窄逼仄,看不到一丝空隙,却称之为“裕”,可以吗?一般人所认为的丰裕在于看得见的物,而王元实先生所认为的“丰裕”(却是)在心里;一般人都以我们拥有充足的物质为丰裕、充裕,王元实先生(却只知道自己内心的)丰裕、充裕而不知道看得见的物质的丰裕不丰裕。于是我们的内心丰裕了而物质从而也就丰裕了,这大概就是(王元实先生)为这座小书斋命名为“裕”的原因吧?
一般人的忧虑忧愁都集中在感情情绪上,喜好快乐也都受到内心的牵动。我要想物质生活富裕,当年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时炫耀的珊瑚树也不算多,西蜀之地盛产铜矿的铜山也不算富饶,陶朱公和猗顿积聚的财富也不算丰厚;我要想地位尊贵,通侯(彻侯)和州郡的长官也不算尊贵,士大夫所乘用的大车和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也不算荣耀,万钟的丰厚俸禄和列五鼎而食的奢侈豪华的生活也不算满足;我要想享受娱乐,吃饭时面前的食物占据了一丈见方的地方也不算奢侈,歌舞华美也不算过分,到处狩猎也不算广泛无度,珍奇的鸟类和供玩赏的珍品充满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也不算奢侈华丽。那么(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求取这些,(如果)有什么得不到,就会食不甘味、寝卧难安。如此一来,即使是游遍广大无边的原野,登上高大广阔的山丘,(我也)会觉得无处容身,又怎么能称之为“丰裕”呢?
而王元实先生却不是这样的,吃一盂饭就饱了,喝酒就醉了,不要求太多的饮食,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夏天铺一床细葛布的席子就觉得很凉爽,冬天盖一件皮衣就觉得很暖和,不要求太多的衣服,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朗诵一下我喜欢的诗歌,朗读一下我喜欢的书籍,心情舒适的时候就外出游玩,玩够了就停下来休息,累了就躺下来睡觉,不要求太多的游乐和珍物玩赏,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脚步不踏入诉讼的厅堂,耳朵不听取市集上的闲言,眼睛不沉溺于(美女)娇美妖冶的容颜,嘴中不谈论国家政事的是非,也不要求称为道德高尚的人,而我内心就觉得很丰裕了。一张床很小,(但是)除了能容身之外我不再需要别的;一间房子很小,除了能遮蔽风雨之外不是我担忧的事;家里的仆役愚钝,子侄后辈们痴傻,除了能够供差遣使唤之外不是我所要求的,既然这样,那么怎么不能够感到“丰裕”呢?
甲午年,我为躲避祸患迁居到越地,主人王氏,了解王元实先生得为人,与他交往而关系友善,于是我为此写下了这篇记。
刘基《裕轩记》刘基《裕轩记》(二)
11、刘基《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刘基《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原文及翻译刘基
原文:
至正十三年,岁在癸巳。秋七月六日,鄞县尹许君卒于官,其配叶氏以栖归葬天台。越明年,鄞父考以董先生朝宗书,致乡贡进士杨君彝所为《行状》于刘基,愿立石纪君遗爱,请为之文。基于许君,相好最甚,欲有言,辄悲不能胜。董君使来趣文,曰:“鄞人知子如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乃为此铭。
君讳广大,字具瞻,世为天台人,少惟好读书,稍长,能属文。年二十五,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宫、婺州路武义县尹,所至以廉能闻。其为武义时,母卒,君奉丧归天台。服阙,如京师。时盗起海上,连步莫能讨,国家乃更严考课法,命大臣各举可都守、县令者,连及其赏罚。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渐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迩,乃奏君尹鄞。
君至,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罢吏卒弗遣,有事则亲署于帖,俾都役相传递,令如约来。民视署缓急,如署至,同官或有为,而君有故不及署,则皆疑弗至,须君署乃至。民有讦讼无不听,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荀。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群吏皆旁睨束手立,无敢容一味,大府亦无敢托以私者。以故乡人咸得安业。于是新县学,复甬东书院,延师教子弟,月朔望必亲视廪膳,课讲业,阐明伦理,敦笃行义,优礼耆德,兴拔后进,鄞士习为之一变。
会兵革四起,郡邑承藩阃命供军实兵器,使者项领相望。庆元又树栅捍江,浚隍筑城,百役并作。君令人民均力从役,毫发不容有所私。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无何,逐得罪于分省左丞,命君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师。及诸军遇贼溃散,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鄞老幼皆号泣诣阃,诉帅为解,得稍缓。比左丞以故去,君乃复署尹事。未越月,那使者至郡,君前欲白事,忽疾作,顿于地,卒,年四十有六。
君为人厚重,寡嗜好,饮食衣服可而止,故能以廉终其身。处患难,人不见其忧,为政惟务以信义动人,使自效,不矫激立成名。卒之日,家无馀财。
译文:
至正十三年是癸已年,秋季的七月六日,鄞县县尹许君在任上去世,许君的妻于叶氏扶其灵柩归葬天台。过了一年,夏天五月,鄞县的父老拿着董朝宗先生的书信和乡进士场彝所写的《许君行状》给我,希望能立纪念许君遭留后世的仁爱之风,请我写这篇铭。我和许君,关系至为亲密,每当动笔,就悲仿无法押制,董君源人来厘请文章,说:“县百姓知道您了解他们的县尹,并且不喜欢阿自己所偏的人,写下的文章能够流传取信于人您一定要快些究成这篇文章,”于是,我写下了这碑铭。
许君名叫“广大”,字叫“具瞻”,世代是天台人,少年时使只喜好读书,长大、吾于写文章.他二十五岁时中进士,被投予庆元路国州判官、要州式义县尹(所到之处以能千而闻名)他在式义任时,母亲去世,他奉灵归天台,守表期满,许君到京师当时盗烽起于海上,年无法讨平,国家于是严格考课法,命大臣各自保可以担任部中基全的人选,赏罚速及保举之人、于是朝臣大多推荐许君、国为庆元天渐东政务繁忙的那又靠近大海,和县地理位重最为接近,就奏请许君担任鄞县县尹。
许君到任后,光均平盖役,与百相约:接乡邑的大小分好等第,比较民力的厚薄来确定差役的轻重,度量地方的远近来约定时限,不差遣史卒,有事就亲自暑名于文书,让差役投传,令百姓前来。百姓查看文书来决定缓急,如果有时文书上只有其他宫员的署名,而许若因故没有署名的,就怀疑而不到来,一定看到许君的署名方才到差。百姓凡有诉,许君无不审理,一定要将双方找来,亲自为之判断分析,反复推理,查得实情才判定实行,即使倦也不且处理.案件、租赁下派到乡里,都按之前的约定。手下官更旁观束手而立,不敢随意插嘴,上级官府也不敢有所请托。所以乡里百姓都得以安居乐业。许君又翻新县学恢复东书院,请教师教育县里子弟、每月初一十五一定亲自视察康孫,督促讲习学业阐明伦理,鼓励学生行节义,待斗高他动的长者,提找后进,鄞县的士风为之一新。
连建战事四起,县承担地方晚帅的使命供应军实兵器,友出的使者后相数状元地区又树立栅栏守卫江河,护域河,修筑城池,各种猛役一起发起。许君让百平均分担羞,公平而不容任何和,如果事情不可为,许君就身陈述利害关系,虽然多上级的心意也不,不久,得罪了分省左丞,他命许君带物资入海,却不给他车队,等到各军遇試清败,只责计君,让他还所失物责,欲致许君于死地。县父老都到官府号,请求统帅许君,因此对许君的处理才得以稍稍缓解、等到左丞因故禹去,许君才重好理县尹事务,不到一个月,部里的使者到县,许君上前欲告事务,忽然疾病发作,倒地而亡,年四十六岁
许君为人忠厚稳重,嗜好不多,饮食服都适可而止,所以能廉洁终身,患难中,人们不见他忧虑,处理政务只用信义打动列人,让人们自己效力。不以偏激的方式树立成名。去世的时,家无余财。
刘基《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
12、《范石湖使北》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石湖使北》原文及翻译罗大经《鹤林玉露》
原文: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译文:
隆兴年间,范成大出使金国,宋孝宗命令他口头奏请金主。说河南是宋朝埋葬先帝的地方,希望能把侵略的地方归还。范成大上奏说:“这件事很重大,必须与宰相商量,我请求将皇帝的意思一起写在国书中再去。”皇帝开始答应了,不久宰相坚决认为不可,而皇帝的意思坚决不写。到金国燕山行宫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跪着进献国书,伏在地上不起来。当时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厚仁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范成大慢慢从袖子里拿出了国书,奏说:“我来时,大宋的皇帝另有圣旨,难以写进国书,让我口奏。我现在用书面来讲述,请求金主看一看。”国书呈上,宫殿上的大臣们都失了色。范成大仍然伏地不起。金主再次说:“国书已经看过了,可以到馆驿休息。”范成大拜了两拜退下了。金国的群臣都愤愤不平,议论着扣留范成大,而金主没有允许。范成大将要回去,又奏说:“口奏的事情,在国书中已经很明确,仍要先宣告,希望自己没有欺瞒之罪。”金主答应了他。回信说:“口奏之说,看了听了特别使人震惊,事情必须审慎处理,国家才能信誉美好。”(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此重用了他。 《范石湖使北》
13、刘基《工之侨献琴》原文和翻译译文
刘基《工之侨献琴》原文和翻译刘基《郁离子》寓言故事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道理: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48332字。
本文发布于:2023-12-10 03:0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148888240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刘基《使贪》原文及翻译译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