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

更新时间:2023-12-09 22:55:5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网络管理员)

-

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

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

篇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那春风阳光到不了的地方, 青春照样萌动。那阴冷潮湿的地方,苔依然放肆生长,生命依旧努力萌发。就算苔花像米粒般微小, 也阻止不了它像牡丹一样肆意开放。乡村老师梁俊用一首歌的时间, 让这首沉寂了百年的小诗, 重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悠扬的吉他声和清澈的孩童声中, 让我们看到了山里的孩子对于“白日”的渴望,让社会看到了他们萌动的“青春”。 我们无法揣摩千百年之前, 那个执笔泼墨之人的心思,但可以换个视角,感受不同。就像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

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细细想来,似乎也是在诉说着基层工作人员默默奉献的青春。芳兰振蕙叶, 19 年前的支月英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海拔近千

米、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一待就是 36 年。岁月花白了她的麻花辫,但是 36 年的青春却照亮了两代人的童年。君子通大道,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在田垄之间绽放自己的青春,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奋斗在基层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换来了“黑土公益”的成功, 为村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小,但也没有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依然选择让自己如牡丹一般绽放。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无臂钢琴师刘伟,当命运束住双臂,他依然追逐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青春的绽放。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杨善洲用自己 60 年的岁月,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悄然之中给民族留下一片绿荫。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精彩。

篇二

观看“苔花如米小, 也学杜丹开”视频后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演唱 《苔》这是一

首 20 字小诗,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道诗告诉这群山里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杜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 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这段视频对我感触很深,不管当下有多差,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片中梁俊老师说 : 我和这群孩子一样都是从山里出来的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成绩最好的哪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 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平凡着我们才是最美的。 找到一些生命价值,这比我们的外表重要,希望所有人都能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

花自然会开。

刚才看了电视台的经典传唱节目 --- 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几十个来自贵州乡村的孩子和支教的老师到北京节目现场经典传唱 ... 纯纯的乡音 ... 励志的氛围感动了每一位到场的评委和观众。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 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白日不到处, 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 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 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

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 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 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在那浓密的绿叶丛中,盛开着一簇簇娇小的丁香花,它们互相偎依,竞相开放,

细嫩的柄托着五六片浅绿色的花瓣, 片片都小巧纤细, 尽力向外舒展, 时而露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蕊。 从远处看,这些小花就像在碧空中的一颗颗星, 它们挨挨挤挤,闪烁着亮光。要是在远处看,夜丁香的花五颜六色,一丛丛,一簇簇,真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用各种颜色画出来漂亮的画。 夜丁香的芳香, 不像蝴蝶花那样浓郁刺鼻,也不像喇叭花那样清淡无味, 而是香中带有甜味。 贵州乡村的孩子们虽处偏远贫困山区, 也会像细小的青苔一样不因环境恶劣而丧失勇气, 要用勤奋努力和自强力量来焕发青春 ...

人活着就应该这样,即使我们出生寒门,即使我们在世人眼中卑微得不值一提,

我们也要凭借着自己的力量, 活出牡丹的热烈, 活出生命的骄傲, 活出人生的精彩。

篇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苔》能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中,它不该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光环,也不该全是孩子们的天籁之音,而应是这首歌中所蕴含着的精神。我如苔花一般渺小、柔软,但我的

内心却如磐石一般坚毅而勇敢, 尽管我没有牡丹一样耀眼, 我也要绽放自己, 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正是这种渺小的坚毅冲击了百万人的心。

谁不曾迷茫过?谁不曾失意过?又有谁不曾尝过肝肠寸断的滋味呢?这世上的

人千千万万,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低到尘埃里渺小的人呢?没有谁是生来显赫,万众瞩目的,只有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收获自己的人生。

王钰出身贫寒, 在一个孤岛上做乡村医生做了十几年, 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为空巢老人服务, 普通的药费不用支付, 每天看望各种病人, 将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对待, 村里的人都十分感谢她, 但她并不止于此, 她一直默默的做出奉献,帮助他人。兰小草,连续十多年每年捐赠两万人民币帮助贫苦人民, 后来,当人们知道他本名的时候, 知道他生活状况凄惨的时候, 他已经因病去世了, 原因竟然是没钱治病,他把钱捐赠给没钱治病的人, 自己却因病逝世,天意怜幽草,他平凡而又渺小, 但却勇敢坚毅、 平凡伟大,他所做的一切都被当地的百姓深深铭记于心,人虽然渺小但爱是无限的,兰小草的爱心传递永远不会止步。

正如在当今喧嚣的尘世间争名斗利之风盛行,却总有这样的一类人,外表平凡,淡泊名利,渺小却坚毅,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渺小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心知渺小, 却又不会努力改变现状的人, 只要有一颗坚毅之心, 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愿成为他们这样的人,满怀锦绣、绽放芳华!正所谓:“渺小却坚毅,清风恰自来”。

篇四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朝诗人袁枚一

首名为《苔》的小诗。最近,这首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舞台上演

绎后,一夜之间便火了。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让亿万国人落泪。

这首孤独了 300 年的小诗,为何能瞬间让人记住?为何频频惹人泪目?梁老师说,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 “不要小看了自己”。 在他心中, 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能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诚如此言,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感动和生命的意义。

对每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放大生命的价值却有无数的可能。大千世界,

有的人可能生如夏花, 有的人可能嫩如小草; 有的人或许含着金钥匙, 有的人或许一路被放逐。 我们无从选择如何起步, 但是可以调整奔跑的姿势、 掌握加速的时机、激发冲刺的力量。

生命的魅力正是如此,没有谁生来高贵,没有谁总是如泰山重、一直似鸿毛轻,只要能绽放光华,便是最美的人间图景。

如此,个人的选择不就是代表了生命的方向吗?就像梁俊老师和爱人周晓丹, 选择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给孩子们唱歌、教孩子们吟诗。也许,就是这么两年的

时间,就能将一群孩子的命运拉向光明。 也像彭金章、樊锦诗夫妇,分离 23 年、相隔 2000 多公里,为了守护敦煌文化、留住文脉,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也许,就是这样的坚韧坚守, 才让今人得见中华文化中的“敦煌瑰宝”。 还有无数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做着不知名的事情,而他们却用自己的选择和坚持,点亮了生命的微光,照亮了生活的大道。

如此,大山的孩子不也能在传颂吟唱中成长吗?孩子代表生命、 象征成长、最具希望。困在大山深处, 还是看到远方世界?囿于艰难困苦, 还是挣破牢笼?懵懵懂懂如静水,还是小溪奔腾像泉涌?答案显而易见, 但他们最需要的是看重自己、丰富自己、打开自己。正如春颂“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夏读“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冬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在季节中感受时

间、感悟人生。这种精神的长成,何尝不是蒲公英的种子,每一颗都会生根?何尝不能化作前行的力量,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有一种药可以救我了”?

如此,平凡之人不都小如苔花却又艳压牡丹吗?生命从来不怕平凡,但惧平庸;人生从来不拒艳丽, 但耻空放。你可能只是一位清洁工人, 但挥动的扫帚让城市更美丽,寒风中也有人会送来一碗热粥; 你可能只是一名交通警察, 不管是岗位上的值守还是应急时的逆行, 没有人会忘记万家灯火背后的负重前行; 你可能只是志愿者群体的一员,除了制服、袖标、职责外,不会多么起眼,但关键时刻的驰援与陪伴,总能像热浪一样暖化人心;你可能只是为生活而奔忙的务工人员,每一滴汗水、每一份心血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都构成了社会建设大厦的基座⋯⋯你是无数个可能中的一种,劳动者、拼搏者、奉献者、梦想家,身份虽有异同、年龄纵有差距,只要不小瞧自己、不畏难生活,就能赢得出彩。“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 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 才能促使生命延长。 这个真谛就是——珍惜生命就要珍惜明天, 放大生命就要放大乐观,超越生命就要超越自我。在这个新时代,最好的舞台已经搭起,了解并热爱

生命就该放手绽放,而它上面只能写着一个“大”字。

篇五

袁枚是我的老乡,钱塘人。可能是杭州做过南宋的首都,也繁华过,所以,也像

移民城市一样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 祖籍慈溪的袁枚, 就成了杭州人。 说来这袁枚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科举也是有人相助,才如愿以偿;二是为人正直,做过父母官,倒也勤政廉政。可能是古往今来正直难以为官,终于无意吏禄;三是孝子一个, 33 岁就回老家侍奉老母,直到 82 岁埋在南京。袁枚有两件事,让我颇有感慨。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一件事, 73 岁的袁枚受邀回到曾经为官的沭阳,沭阳各界竟然趋前

可见得袁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深得人心。

30 里迎候,

另一件事,难得袁枚关注于弱势群体,鼓励劳苦大众自强自立。这是有诗为证!“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袁枚写的小诗《苔》。这次,央视以此为题搞了一档节目,让孤寂了多少年的这首小诗登上了中国央视的大舞台。

一个年轻人叫梁俊, 带着新婚妻子来到了贵州的乌蒙山, 在大山里义务支教。 可能梁俊像袁枚一样同情弱势群体, 想帮助大山里的小孩子走出大山, 于是,就教孩子们“读古诗,做现代人”。且不说,梁俊是否会梦想成真,单说梁俊给孩子

的这种梦想也是难能可贵。这样,梁俊找到了袁枚,找到了袁枚的这首小诗。因为这首小诗,可以励志,帮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看不到的希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个学字,点出的是希望,而不是现实。但是,学了不一定变成牡丹,不学永远变不成牡丹。央视舞台上,弹唱这首歌的不止一个孩子,但我相

信,变成牡丹的可能只有一个几个。 这是因为社会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 在这里可能只是为了煽情而已。

毛泽东时代关注的就是这些人。 尽管那时并不能让每朵苔花都变成牡丹, 但每一朵苔花都有可能变成牡丹。 因为那时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 而且是绝大多数的穷人。绝大多数人的穷变富可能没有少数人先富起来这么容易, 但是,那个时代就像袁枚 73 岁回沭阳一样的令人崇拜。毛泽东这一辈子,最看不得的是三件事,

其中一件事就是穷人的穷。 我们可以在毛泽东一辈子中的衣食住行就能看出那个时代的国家在什么条件下艰难地前行。 之所以在毛泽东一辈子的衣食住行中能看出,那是因为毛泽东心中只有“人民万岁”。 人民还在受苦受难, 毛泽东绝不会“先富起来”。现在,为了 2020 年的全面小康,中央正在老少边穷地区紧急脱贫,那也是袁枚精神的再现, 毛泽东“人民万岁”的普惠, 我从心里期待着那一天。走出大山,来到央视,弹唱着袁枚的小诗《苔》 ,这些酷似苔花的孩子们能像牡丹一样开放吗?说心里话, 我不希望这又是一次成功的煽情, 而应该是全面小康的真实写照。

袁枚写这首诗, 可能并没有想到几百年后的中国, 给这首诗赋予如此激情满怀的内涵。我也写诗,也写袁枚这种近似于大白话的诗, 我知道袁枚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是触景生情,从米粒小的苔花想到了娇艳无比的牡丹。 意思是,花有大小,形有美丑,但都有各自的青春,也有花蕾,也有怒放,也有凋谢,也有枯萎。在这意义上,什么花都是一样的,什么人也都是一样的。你是名人大家,我是无名小卒,可以做一样的事,也可以一样的建树。

我离开了官场,就成了无名小卒。可能是我经历的太多,也可能是我感悟的太深,

我像袁枚一样无意吏禄, 只想潜心于做一些事, 写出来,去帮助更多的无名小卒。

过去,落魄的时候写过,那时的写还想到发表,赚点稿费;现在,退休了,有了

劳保,更想写点东西,但不想发表了,更不想稿费之类的。只是想,我写的是否

别人看了有用。看了我的养生博客,是否能不生病,多活几年;看了我炒股票的

博客,是否能赚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些;看了我关于信仰的博客,是否知

道中国的前途, 中国的长治久安究竟靠什么?我是为了这点劳保工资,

你是为了

什么,你应该自己最清楚。我不会上央视,我不会见之于报端,我也不会借助媒

体推而广之,我只是每天的写着,写出我的成功之路,让看到的人能有所借鉴。

还是那句话:如果看我的养生博客健康长寿了, 如果看我的炒股票的博客赚钱了,如果看我关于信仰的博客安定了, 那我只希望你还能记得我。 不为别的, 只为苔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花也要像牡丹一样开放。

我知道,人们还是喜欢盛开的牡丹,因为确实很美,很少有人喜欢苔花,因为实

在不起眼。但是,阳春白雪,和之者寡,下里巴人,和者数千。苔花虽然不起眼,但是到处都有,牡丹虽然娇艳,但是洛阳纸贵。我做不了牡丹,我只能是苔花,但我也有一样的花开花落,也有我有用之处。

我的同乡袁枚,在几百年前写了一首小诗《苔》 ,竟然写的就是几百年后的我。有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样的每天写博客, 但我知道,我只是和在阴暗角落里开花的苔一样,谋求着牡丹一样的青春,一样的生活,只是少了名人大家的名和利。

苔花,无需名,也无需利,只要有一样的青春焕发也就 OK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杜牧的诗,一点也不华丽,却说出了

弱势群体的一点点活力。 只要还有一点点活力, 就要像名人大家一样的怒放, 即使是没人关注,也要怒放。这可能就是苔花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

苔花,袁枚,还有青春的绽放。其中,似乎有我!

篇六

这几天,大家都被央视一档诗歌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刷屏了,这档节目在绚烂唯美的画面中, 以“和诗以歌”的形式, 让观众在歌手对古典诗词的重新演绎中领略传统诗词之美、 旋律之美以及情感之美, 同时还融合了经典的选秀节目点评方式,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家即席点评, 挖掘诗词音乐中的价值表达, 使观众领悟古典文化在当下语境下的情感共鸣。 其中,一首改编自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在贵州山区支教教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深情演绎之后一

夜爆红,人们不仅记住了这首小诗, 也记住了千千万万个如同梁俊老师一样的志愿者,他们如同诗中所歌咏的苔一样, 尽管屈身于阴暗潮湿的角落里, 很不起眼,可是也会和牡丹一样尽情绽放。 正如网友评论所评论的那样“平凡而卓越才是生活的根本,非凡的牡丹毕竟只是少数, 它们在变成牡丹之前, 也一样追求着平凡与卓越,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本真。”

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 诗人的这组咏苔诗一共做了两首, 除了这首爆款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之外,还有另一首绝句:“各有心情在, 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 何物是斜阳?”身居在阴沟污泥浊水中的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 它悄悄的问身边的红叶, 斜阳是什么?在这首清新灵巧的小诗中, 作者用极简淡雅的笔触, 描绘了对自然生命的多样品性的欣赏和赞美。正如其《遣兴》诗所云:“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词。 ” 对于从未见过斜阳之美的青苔, 诗人是为之惋惜还是庆幸呢 ? 不得而知,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诗的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青苔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它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

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22:5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133756116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袁枚《苔》感悟原创六篇.pdf

上一篇:苔藓的读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生命   孩子   牡丹   可能   青春   苔花   绽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