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处方点评)
第18卷第6期
18(6): 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December 2020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微观决策分析—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黄敦平〃何慧1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2.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留下并安居乐业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议题。文章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
调查(CMDS2016)数据实证分析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他雇型流动人口
相比,自雇型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相对较高;与劳力型流动人口相比,从事投资型职业流动人口城市居
留意愿相对较低,从事智力型职业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别。此外,收入水平较高、拥有住
房的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相对更高;年龄、受教育水平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影响呈倒“U”型影响;
流入地区位特征影响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与流入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相比,流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
居留意愿相对更高;与跨省流动人口相比,省内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相对更高。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职业特征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20)06-0001-08收稿日期:2020-10-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劳动力回流的减贫效应研究”(19YJC&ZHO
58);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微观决策研究”(ACYC2019161)作者简介:黄敦平(1986-),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
为区域经济学。引言依据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往往与定居同
时发生,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约束,人口迁移与城
市居留常不发生于同一时间节点,多数流动人口
虽无城镇户籍,但仍可能居留城市。大量流动人
口进人城市后,虽未获得城市户籍,但随着资本
积累将有意愿居留城市;反之,部分从事体力劳
动的流动人口随着年龄增长将选择返回户籍所在
地。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将影响其迁移行为,
城市居留意愿非最终流动结果,但可以反映流人
地区社会容纳度、吸引外来流动人口能力。流动
人口留居城市对流动人口个体长远发展、加快我
国城镇化进程、实现人口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从职业特征、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社会经
济特征四个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机制。一、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机制(一)职业特征与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较多,其中职业
因素被视为最主要因素,职业直接决定流动人口
收人、生活质量及社会地位。梳理现有文献,将
流动人口职业特征分为就业状态和职业类型。其
中,就业状态指流动人口从事职业为自雇或他
雇。与他雇相比,自雇流动人口工资水平更高、
工作方式更灵活、流动成本更高,更倾向于居留
流人地城市"_31。根据从事职业类型可将流动人口
划分为不同群体,郭元凯和胡晓江以普通员工作
为参照组,管理人员城市居留意愿是普通员工的
1.655倍14]。通常情况下,智力型和投资型职业流动
人口人力资本更高,获得固定职业和高薪可能性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更大,更倾向于居留城市,居留意愿高于劳力型
流动人口。但智力型和投资型职业流动人口学历
较高,若不断在城市间搜寻工作机会,其居留意
愿亦可能低于体力型劳动者。故本文假设自雇
型、智力型和投资型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更高。(二) 个体特征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个体差异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差
异,已有文献主要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
姻和户口等方面比较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可以通过婚姻嫁娶、随迁
家属、拆迁搬入等方式留居城市,女性流动人口
城市居留意愿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流动人口城
市居留意愿存在差异,盛亦男认为新一代流动人
口城市居留意愿高于老一代161,但扈新强得出老一
代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高于新一代,且“80后”
居留意愿高于“90后”171。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城市
居留意愿。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力资本水平越
高,接受能力越强,更适应城市生活w。在婚姻状
况方面,已婚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居留城市191。在户
口性质方面,艾小青等指出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弱于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流动人口家
庭规模较大,迁移成本较高,居留意愿较低"°1。但
叶鹏飞指出户籍制度等约束条件在当前社会背景
下已被弱化,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
影响程度下降故本文假设个体特征显著影响流
动人口居留意愿。(三) 流动特征与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流人地特征是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重
要因素,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动人口就
业机会越多,获得高收入可能性越大。根据我国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国土面积,将流入地按照经
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大致划分为东、中、西三个
区域。盛亦男认为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受城市
梯度影响,大城市居留意愿相对较强,中小城市
反之"2]。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经济
发展水平越高,包容性越强,流入该地区流动人
口的居留意愿越高"3|。流动范围指流动人口跨省流
动或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相比,省内流动距户
籍地近,风俗习惯等较接近,城市居留意愿相对
更强|141。故假设经济水平高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更强。(四)社会经济特征与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经济因素是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最为重要
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经济地位
越高,更容易融人流入地城市,城市居留意愿也
更高||5]。居住场所作为流动人口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流入地购房或建房可视为流动人口有较强城市
居留意愿叫。邻里关系描述流动人口和本地人以及
外地人关系,与本地人来往更多,社会网络更
广,获得工作机会可能性更高,心理方面更加愿
意融入流入地。杨东亮和王晓璐研究发现是否与
本地居民形成良好互动的社会交往网络、是否在
本地获得身份认同、是否形成本地身份主观认
同,是影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重要因素。社会融
人越强,城市居留意愿越强[171。故假设收入水平
高、拥有住房、社会融入更好的流动人口城市居
留意愿更强。综上所述,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流动人口居
留意愿影响因素,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上
述研究多从某一特定因素出发分析流动人口居留
意愿。本文将从职业特征、个体特征、流动特征
和社会经济特征四个方面分析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流人地区位特征空间异
质性影响。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一)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CMDS2016)数据。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
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对象为在流入
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市、县)户口 15周
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包括农村劳动力城市流动
和乡镇人口向城市流动,以生活和工作为主,不
包括外出旅游、看病、出差、探亲等临时流动。(二) 变量选择1.被解释变量。根据调查问卷对流动人口城市
居留意愿分类,以问卷中“今后一段时间,您是否
打算继续留在本地”回答结果为依据,回答为“是”
赋值为1,表示具有城市居留意愿;回答为“否”
“没想好”赋值为0,表示不具有城市居留意愿。如
表1所示,样本中具有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占比
78.9%,无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占比21.1%,即样本
中多数流动人口具有城市居留意愿。第5期黄敦平等: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微观决策分析——基于CM〖)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表1变量描述性统计频数
被解释变量城市居留意愿解释变量就业状态职业特征职业类型自雇他雇劳力型投资型智力型性别男性女性已婚未婚15-2425-34年龄35-4445-54个体特征55及以上小学及以下初中教育水平 .......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户口
农业..非农东部流入地区流动特征流动范围
中部西部省内跨市沛内跨县.跨省流动自建或自购.无自有住房1 500以下1 500-3 500社会经济特征 月总收人3 500-5 5005 500-7 5007 500以上邻里关系业余时间和其他本地人/其他外地人来往业余时间和同乡/很少与人来往44 73364 46967 55328 09713 55262 74746 45589 6881951411 14143 57932 19019 00923 28315 40648 08424 86212 3287 84567785 04324 15951 88426 65830 66054 63254 57029 51779 68569413 25029 94823 86541 44548 55760 64540.9659.0461.8625.7312.4157.4642.5482.1317.8710.2039.9129.4817.413.0014.1144.0322.7711.297.180.6277.8822.1247.5124.4128.0850.0349.9727.0372.970.6412.1327.4221.8537.9544.4755.53是否86 160
23 04278.9021.10百分比婚姻状况住房类型
2.解释变量。本文解释变量包括职业特征、个
体特征、流动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四个方面。
变量描述职业特征。就业状态,以问卷中“您现在的就业身份属于哪一种”回答结果为依据,回答(1)职业特征。采用就业状态和职业类型两个“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赋值为1,表示“自雇”;回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答“无固定雇主的雇员”和“有固定雇主的雇员”赋
值为0,表示“他雇”。选取样本中他雇流动人口比
重为59.04%。职业类型,以问卷中“您现在的主要
职业是什么”表示,并借鉴李志刚、周大鸣、程晗
蓓研究思路将流动人口职业类型划分为劳力型、
投资型和智力型。劳力型指从事家政、保洁、保
安、装修、商贩、快递、餐饮、运输、建筑、农林
牧渔、水利业生产等职业从业人员;投资型指经商
人员;智力型指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等单
位从业人员。其中,劳力型、投资型和智力型流动
人口比例分别为61.86%、25.73%、12.41%,从事劳
力型职业比例相对较高。(2)
1,女性赋值为0。男女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
57.46%和42.54%。婚姻:初婚、再婚流动人口婚
姻状况定义为“已婚”并赋值为1,未婚、离婚、丧
偶、同居定义为“未婚”并赋值为0。流动人口中已
婚人数占比82.13%,未婚占比17.87%。年龄:
15~24岁流动人口赋值为1,25~34岁赋值为2,
35〜44岁赋值为3, 45~55岁赋值为4, 55岁及以上
的流动人口赋值为5。25~34岁和35~44岁流动人
口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39.91%和29.48%。教育
水平: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赋值为1,初中赋
值为2,高中中专赋值为3,大学专科赋值为4,
大学本科赋值为5,研究生赋值为6。教育水平为
初中学历流动人口相对较多,占比44.03%。户
口: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赋值为0,非农业户口、
农业转城镇居民定义为“非农”并赋值为1。农业户
口流动人口相对较多,占比77.88%。(3)
置划分为东、中、西地区®,西部赋值为1,中部
赋值为2,东部赋值为3。东、中、西部地区流动
人口数量占比分别为47.51%、24.41%、28.08%,
流动人口以流入东部为主。流动范围:流动人口
跨省流动赋值为1,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赋值为
0。流动人口跨省和省内流动占比分别为50.03%和
49.97%0(4) 社会经济特征。住房类型:根据问卷中“您目前的住房属于什么性质”回答结果将住房划
分为两种类型,将回答“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
住房、自购小产权住房和自建房”定义为“自建自
购”住房并赋值为1,将回答“租住、借住、就业场
所和其他非正规居所”定义为“无自有住房”并赋值
为0。拥有自建或自购住房的流动人口占比为
27.03%,无自有住房的流动人口占比为72.97%。
月总收入:根据问卷中“过去一年,您家平均每月
总收入为多少”回答结果,将月总收入1500元以
下赋值为1,1 500~3 500元赋值为2, 3 500~5 500
元赋值为3, 5 500~7 500元赋值为4, 7 500元及以
上赋值为5。月总收人3 500〜5 500元和7 500及以
里关系:根据问卷中“您业余时间和谁来往最多”
回答结果,将“同乡/很少与人来往”定义为同乡来
往并赋值为〇, “其他本地人/其他外地人”定义为非
同乡来往并赋值为1。流动人口邻里关系中与非同
乡来往占比44.47%,与同乡来往的占比55.53%。上的占比相对较多,分别为27.42%和37.95%。邻
个体特征。性别:男性流动人口赋值为
三、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实证分析被解释变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为二分类
变量,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职业特
征、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四个方
面分析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机制。(一)职业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与就业状态为“他雇”型流动人口相比,“自
雇”型居留意愿增加24%,与理论预期一致。就业
状态表明流动人口打工对象,“自雇”型流动人口
多为自主创业,工作方式灵活,收人相对较高,
留意愿相对较强。与从事劳力型职业流动人口相比,从事投资
型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仅为从事劳力型职业流
动人口的86%,从事智力型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
愿不存在显著性差别。与前文从事投资型和智力
型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更高假设有所差别。归因于
从事投资型流动人口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对未来
收入抱有更大期望,事业未稳定前将通过流动寻流动特征。流入地区:流入地按照地理位
在流人地社会地位较高,流动成本更高,城市居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
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
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第5期黄敦平等: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微观决策分析——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找更好工作机会,城市居留意愿相对较低。从事
智力型职业流动人口主要在国家机关、党群组
表2变量类型织、企事业等正式单位就职,工作较为稳定,收人水平较高,其城市居留意愿相对较高,见表2。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回归结果分析变量BEXP(B)就业状态(参照组:他雇)
自雇职业特征职业类型(参照组:劳力型)
投资型智力型性别(参照组:女性)
男性婚姻(参照组:未婚)
已婚年龄(参照组:15~24岁)
25-3435-4445 〜54个体特征55及以上教育水平(参照组:小学及以下)
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户口(参照组:农业户口)
非农业流入地区位特征(参照组:西部地区)
中部流动特征东部流动范围(参照组:省内流动)
跨省流动月总收入(参照组:1 500元以下)
1 500-3 5003 500-5 5005 500-7 500社会经济特征7 500以上住房(参照组:无自有住房)
自建自购邻里关系(参照组:同乡来往)
非同乡来往注:*p<0.10,**p<0.05,***p<0.01。0.280…1.321.050…2.860.434…0.660…0.790."0.946…1.541.932.202.58-0.403…0.670.0120.299…1.011.350.0181.020.353…0.489."0.586…0.282***0.0401.421.631.801.331.040.381…0.304.”-0.115-0.433…1.461.360.890.650.140“1.15-0.0130.99-0.149.,-0.0040.861.000.213 …1.24(二)个体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
性别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不存在显著影
响。男女居留意愿不存在显著差别。归因于社会
思想观念进步,男女地位平等,性别不再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婚姻状况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存在显著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影响。与未婚流动人口相比,已婚流动人口城市
居留意愿提高15%。已婚流动人口家庭责任更
强、流动成本更高,长期稳定的居住环境对子女
教育及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故已婚流动人口
城市居留意愿更强。年龄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显著,且
居留意愿随年龄增长呈倒“U”型变化轨迹。与15〜
24岁流动人口相比,25~34岁和35〜44岁居留意愿
分别高出46%和36%, 45~54岁和55岁及以上居留
意愿为15~24岁的89%和65%。与15~24岁流动人
口相比,25~44岁流动人口外出务工时间更长,技
能水平、工作经验、收入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
加,城市居留意愿相对较高。年龄达到45岁之
后,受身体健康和乡土情结等影响,大量老龄流
动人口选择返乡,城市居留意愿下降。受教育水平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
呈倒“U”型变化轨迹,随着学历提升,流动人口城
市居留意愿总体呈增加趋势。与小学及以下学历
流动人口相比,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
学本科、研究生学历居留意愿分别提高42%、
63%、80%、33%、4%。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流动人
口城市居留意愿有所下降,但高于小学及以下学
历流动人口。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
学专科学历流动人口知识获取能力随学历水平提
高而增强,获得高工资可能性也将提高,城市居
留意愿也相对提高。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属于
流动人n中高学历人才,人力资本相对较高,流
动性相对较大,城市居留意愿有所下降,但高于
小学及以下学历流动人口。户口性质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不存在显
著影响。与农业户口流动人口相比,非农业户口
居留意愿高2%,但统计上不显著。归因于流动人
口若未获得流入地城市户口将不能完全享受当地
公共服务,户口性质对其居留意愿不产生影响。(三)流动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流人地区位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影
响存在较强空间异质性。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
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流入
东部地区人口居留意愿相对较高,较西部地区髙
35%。与理论预期一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更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高于中西部地
区,流动人口倾向于居留东部地区。流动范围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存在显著
影响,跨省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低于省内流动人口,
跨省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为省内流动的67%。省内流
动人口距离家乡户籍所在地较近,社会文化和生活
方式差异较小,流动人口更愿意居留省内城市。(四)社会经济特征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
的影响家庭收人水平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呈显
著正向影响。与收人水平高则居留意愿强的假设
相一致。与家庭月总收入1 500以下流动人口相
比,家庭月总收人1 500~3 500元、3 500〜5 500
元、5 500~7 500元、7 500元以上流动人口城市居
留意愿分别提高54%、93%、120%、158%。收入
越高,流动人口流动机会成本越大,流动人口流
人城市主要目的即为获得较高收入。同时,收人
越高,城市社会地位越高,更易融人城市生活。住房类型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产生显著
影响。与无自有住房相比,住房类型为“自建或自
购”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高186%。与在当地拥
有住房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更强假设相一致。在城
市房价普遍上涨趋势下,流动人口在城市拥有“自
建或自购”住房,能够缓解租房租金压力,显著提
升城市融人感和归属感,使流动人口更愿意居留
城市。无自有住房流动人口经常流动,城市居留
意愿较低D邻里关系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显
著。业余时间与本地人或其他流动人口来往较多
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很少与他人来往的流动人
口尚32%。与在流人地邻里关系越好居留意愿越
强假设相一致。邻里交往反映流动人口社会网络
关系,在流入地交往更多,社会网络更广,获得
职业提升和更高工资可能性更高,城市居留意愿
相对较强。四、稳健性检验——排除极端值影响为排除极端值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本文剔除
平均月总收入前1%和后1%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如表3所示。指标系数正负号、显著性均与表2回
归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估计结果具有较强稳
健性。第5期 黄敦平等:流动人n城市居留意愿的微观决策分析——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
•
1 •表3变量类型变量稳健性检验BEXP(B)就业状态(参照组:他雇)
自雇职业特征职业类型(参照组:劳力型)
投资型智力型性别(参照组:女性)
男性婚姻(参照组:未婚)
已婚年龄(参照组:15〜24岁)
25-3435-4445-54个体特征55及以上教育水平(参照组:小学及以下)
初中高中沖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户口(参照组:农业户n)
非农业流人地(参照组:西部地区)
中部流动特征东部流动范围(参照组:省内流动)
跨省流动月总收入(参照组:1500元以下)
1 500-3 5003 500-5 5005 500-7 500社会经济特征7 500以上住房(参照组:其他)
自建自购邻里关系(参照组:同乡来往)
非同乡来往0.292…1.341.044…2.840.220***0.349."0.508".0.498***1.251.421.661.65-0.403…0.670.0090.309***1.011.360.0121.010.0310.363…0.493•“0.575…0.30 广1.441.641.781.351.030.379…0.319".-0.104-0.452".1.461.380.900.640.134"1.14-0.0090.99-0.011-0.135“0.870.990.221 …1.25五、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CMDS2016数据从职业特征、个体特征、
流动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四个方面分析流动人口
城市居留意愿微观决策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第
一,在职业特征中,“自雇”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
愿显著高于“他雇”流动人口;与劳力型流动人口
相比,从事投资型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低,从事智力型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与其不存在显
著差别。第二,在个体特征中,性别和户口对流
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婚姻、
年龄、受教育水平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具有
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居留意愿
呈倒“U”型影响。第三,在流动特征中,省内流动
人口城市居留意愿显著高于跨省流动人口;与流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人西部流动人口相比,东部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
愿更高。第四,在社会经济特征中,月总收入、
住房类型和邻里关系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具
有显著影响。其中,月总收人越高,居留意愿越
高;拥有自建或自购住房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
显著高于无自有住房流动人口;邻里关系越好居
留意愿越强。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鼓励流动人口自主创业,提升城市落
户能力。首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
下,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自主创业意识,鼓励更多
流动人口自主创业。其次,加大扶持流动人口创
业力度,为创业人员提供资金补贴,解决流动人
口创业资金短缺问题,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创业
机会和岗位。最后,加大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力
度,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通过职业培训提高
从事劳力型职业流动人口技能水平,提升其在城
市落户能力。第二,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提升流动人
口人力资本水平。首先,强化农村人口教育认
识,破除“读书无用论”,树立止确的农村受教育
观。其次,加大中西部教育资源稀缺地区资金投
人力度。解决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年龄老化、素质
教育落后等问题。最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多样化。职业教育是我国学历
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学历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注
重实际应用技能。做好乡村职业教育,切实了解农
村人口技能需求,针对性开展农民农业生产、生活
过程中切实需要的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水
平,流动至城市具有一技之长,有助于农村人口
在城市获得更高收入。第三,提高城市住房保障力度,鼓励流动人
口自主购房。首先,本地户籍居民住房“租购”措
施可逐步运用到城市流动人口中,对于城市相对
贫困家庭来说,租售并举是强化住房保障重要举
措,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廉租房、公租房和经
济适用房,配套相应购房优惠政策,保障流动人
口在城市获得平等住房权益。其次,虽部分城市
已推出住房保障政策,但普通流动人口较难从中
受益,多数人仍被排除在住房优惠政策之外,被
迫进入边缘郊区社区。应将城镇住房福利拓展至
更多流动人口,改善城市郊区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并提供配套公共服务。参考文献:[1] 李树茁,王维博,悦中山.自雇与受雇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差
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2).[2] 杨东亮.东北流出流人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比较研究[J1.人口
学刊,2016(5).[3] 于潇,陈新造.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
的影响——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3).[4] 郭元凯,胡晓江.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
究——基于10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杨雪,魏洪英.流动人口
长期居留意愿的新特征及影响机制[儿人口研究,2017(5).[5] 梁土坤.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社会,
2016(2).[6] 盛亦男.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及政策评价m.城市规
划,2016(9).[7] 扈新强.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研究—以北
京、上海、广州为例m.调研世界,2017(7).[8] 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
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02):52-57.[9] 罗恩立.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
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7).[10] 李国正,艾小青,邬嘉迪.新常态下中国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与家庭消费水平研究[J].管理世界,2017(12).[11] 叶鹏飞.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
的实证分析m.社会,2011(2).[12] 盛亦男.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梯度变动与影响机制[J].中国人
口 •资源与环境,2017(1).[13] 古恒宇,肖凡,沈体雁,等.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
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
经济地理,2018(11).[14] 齐嘉楠.空间、规模与结构:城镇化背景下农业流动人口居留
意愿变动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8(5).[15]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⑴.
南方人口,2007(1).[16] 林李月,朱宇,柯文前.居住选择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
影响—基于一项对福建省流动人口的调查[J].地理科学,
2019(9).[17] 杨东亮,王晓璐.“90后”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研究[J】.青年
研究,2016(3).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21:1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127962116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微观决策分析--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_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微观决策分析--基于CMDS 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_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