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宽容作文)
2021.10 |93永昌堡英桥王氏的人才、善行与文化遗存文/洪振宁 图由作者提供梳理温州历史文献,发现龙湾的英桥王氏,是明代兴旺发达的家族之一。在明时期温州望族中,英桥王氏首屈一指,在建造永昌堡的前后,这一家族,贡献的人才最多;他们“见义必为”,所做的公益最多;从事诗文创作与方志编纂,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最多。富裕而思文温州城东面靠海的地方,有个永嘉场,不仅生产食盐,更重要的,是在明代中后期此地人文鼎盛,几大家族,如普门张氏,以张璁为代表,体现温州历史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又有环川王氏、李浦王氏与英桥王氏,李浦王氏以王瓒为代表,在古代温州文化史上,王瓒的出现,标志着温州文化发展开始走向新的兴盛,而英桥王氏这一家族的奋斗史,真正体现温州区域的民性与明代温州人的精神。温州遭受南宋乾道二年(1166)海溢之后,福建籍的海边居民大量的陆续迁徙至温州,英桥王氏与普门张永嘉场图中的永昌堡位置,图原载《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94文化 | 记忆名师刘翼学习。以后,王由则设家塾,“延教诸子侄辈,乡人无远迩长幼,皆来相从。”叶适后代也徙居英桥里,叶蕃尝设义塾,以教授乡之子弟。这一地方,文风鼎盛,自宣德初年至明代末年约220年间,王氏家族族人经考试被录取而进入学堂的读书人(庠生)有387人,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再增添478人,计865人。永昌堡建堡前后,自嘉靖初至明代末,约一百二十馀年,温州地区考中进士(文)共计41人,其中,永昌堡居民竟然有10人(9位是英桥王氏)考中进士(文),约占四分之一,还另有1人(王名世)考中武状元。出现了一家两代三进士(王激、王叔果、王叔。因此,明代乐清侯一元曾认为:杲)“英桥王氏者,吾温士族之冠也。”善行与义举永昌堡英桥王氏族居图,原载万历五年刻本《英桥王氏族谱》第6册,引自《温州古旧地图集》三世祖王珍,自号“乐善处士”。“治家俭而有节”,乐于助人,捐资修建桥、路、堰、闸,以行善为乐,活到89岁。史籍一般记载的是有功名的人,而对象他这样一位平民的事迹,所留存的文字并不多,值得今天的人们用心品读:“凡桥、路、堰、闸之类,有坍塌不便于民,与妨农害稼者,必捐己赀,不计其工力多寡,修治完固,以便于后人而后己,亦不自以为德也。”他为人虔诚,勤俭治家,“家日以裕”。“其平生少疾病,虽老而耳目聪明。”尝曰:“吾无志功名,惟所慕者善而已矣!”英桥王氏日渐富裕而能行善积德。他们所订立的家训家规,强调不论是穿草鞋的还是着官服的,都要勤俭治家,崇尚气志,清正廉洁,广交贤能,强调做人要敦亲和邻,戒贪去奢,以氏都是迁入者,并定居于永嘉场。永嘉场负山滨海,有鱼盐之利。明建文二年(1400),英家建桥于二都。英桥里已成为温州城东唯一的集市中心。英桥王氏祖辈生活在这里,自四世祖王毓生有7个儿子,孙28人,曾孙94人,玄孙206人,六代即有男子350人,七代有男子490人。英桥王氏繁衍的故事,为当时温州民间广为传播与记载。大为增加的劳动力,是从事生产的基础。他们在永嘉场从事农耕、渔业与盐业生产,又在集市从事商业贸易,农、渔、盐、商,多业竞相发展。身为移民,善于在流动中求生存图发展,他们能吃苦耐劳,又能勤俭持家,英桥王氏逐渐兴旺发达。至第三代,家庭资产已增加到“为邑巨室”,王家相继与叶家、陈家、张家联姻,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代,继续增加积蓄,第八代王瀼,先是设馆执教,再弃教经商,发家致富,富甲一方,到了晚年竟然购置了田地山园达九千七百亩,被人称为“九千七老太公”。南宋以来的福建与温州,都有个共同的风气与特点,那就是重视子女教育。三世祖王珍(1334—1422),开辟家塾,延师教授子孙。进入家塾读书,不仅有独生子王毓,王毓的儿孙王由、王在、王埏等,也能跟随当地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2021.10 |95德养财,以利与人。有叙述王珍侄儿王全事迹的,就说他“善治生,尚俭约,不规小利,见义必为。”他们或许一生中极少走出温州,但对当地的贡献,往往功不可没。英桥王氏积极参与兴办地方公益与慈善事业,如,遇灾荒年,献出自家的谷米赈灾;地方需要,即捐资建造桥、路、亭。明时期,王氏先后修建地方的桥梁,到现在还保存着的,就有8座,横塘桥、便农桥、联芳桥、世裔桥、左昌桥、会秀桥、吴渎桥、东昌桥等。又多次牵头修筑沙城。永嘉场在海滨,原来筑有沙堤,称沙城。成化十九年(1483),王鋿(1441—1499)修筑沙城二十余里。后来,王钲(1450—1536)也曾指引地方人王瑞上疏,请求建筑海堤。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再次请求后,动工在旧址建筑石堤。海堤南起自一都长沙,北至于沙村寨,计二千六百一十九丈,今换算为7830米左右,是明代温州最大的水利工程。块石砌筑的海堤,十尺高,五尺厚,费用金五千四百多两。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建造成。堤,外用以御寇,内以固斥卤而资灌溉,大惠德于永嘉场,居民庆祝之。王澈、项乔出力特多。文献记载:“沙城者,故亦两王子所倡筑也。”至清代光绪年间,在旧堤外移五里,另建一条新海塘,围涂制盐、造田。嘉靖三十七年(1558),为防御倭寇,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议并主要使用自己的经费,建筑城堡。新城建在永嘉场二都英桥里,取名永昌堡。城周围九百三十余丈,约3100米。第二年冬天,城堡建成。城墙高二丈五尺,厚半之。负山向海,四面控带河水,成为一方巨镇。城外环绕护城河,城王氏热心地方公益,修建的桥梁今存8座,这是其中的联芳桥,图选自《厚重龙湾》永昌堡内的民居之一 洪振宁摄于2015年英桥王氏宗祠,今为永昌堡博物馆 洪振宁摄于2015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96文化 | 记忆内凿二渠,引河水入城贯穿南北。南北两端各设二水门,置水闸防卫。河渠上架五座石桥,两岸分列住房,井然可观。又奏请中界山巡检司迁入永昌堡内,以助守御。实际上,为抗倭而筑堡,自四世祖王毓起,即有此心愿,当年王毓还代表当地居民,赴京都,提出请求。永昌堡城有多大,可与平阳、瑞安县城比较一下。平阳县城,明洪武七年(1374)增筑,城周六百三十二丈(2106米),高一丈六尺。瑞安县城,元至正年间加扩,大小与永昌堡基本相同;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瑞安城周才扩大至一千一百四十丈(约3800米)。建堡前后,英桥王氏陆续在温州城区建设玉介园与阳湖别墅,部分族人陆续搬到城区居住。玉介园,今已作为墨池公园。阳湖别墅在城西阳岙。王氏族人还积极为地方做公益事业,相继捐资重修城区的东瓯王庙,重修纪念王羲之、谢灵运的王谢祠,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二人又相继捐资修建永嘉县学、温州府学、瑞安县学,修建尊经阁,新建文昌祠,重修江心屿以宣扬表彰,先后有9位王氏精英进入先贤祠让人们崇祀,温州城区内外曾立有牌坊“积庆传芳”(原在墨池坊)、“棣萼重芳”等16座。四十七人,皆有诗集。”英桥王氏所遗留的文献中,今存世的明刻本至少有13部。其中,所创作的诗文集中,明代刻本主要的有《王鹤山集》《半山藏稿》《玉介园存稿》《王季中集》。《王鹤山集》四卷,王激著,有明隆庆年间刻本,今存吉林大学图书馆。《玉介园存稿》,是王叔杲的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稿本)》评论说“叔杲为文得两京遗范,据事敷辞,倍觉亲切。”“诗亦清婉动人,有往复不尽之致。”该书点校整理本收入温州文献丛书。《半山藏稿》是王叔杲之兄王叔果的著作,正文收入文十三卷二百余篇、诗六卷六百四十余首、赋一卷二篇。整理本收入温州文献丛刊。新近发现的《王季中集》,十卷,是王光美的诗文集,龙膺等人作序。明万历年间刻本,刻印精美,为明代刊刻本中之佳品,今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王氏族人善于和各地文化名人交往,与著名文学家王世贞、陈鹤、吴稼竳、龙膺、李维桢等相互往来,赋诗唱和,作文相送,也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均为温州留下一笔不薄的文化遗产。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后七子”首领,独主文坛20年,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弇州续稿》207卷。与王叔杲往来密切,王世贞写给王叔杲的诗文即有20余篇。除《半山藏稿》《玉介园存稿》这两部专集外,陈伟玲老师整理了王氏诸位存世诗歌,编成《明代英桥王氏诗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一册,收入成集者5人以及存零散诗篇者39人,计38万字。后来,她又留存的文化遗产四世祖王毓,身为平民布衣,耕作之余,也吟诗作对,多与社中人唱和。有诗《槐阴集》,王由录稿,章纶选编,原书收诗300余篇。明隆庆五年王叔果刊刻本已佚,今存抄本多部,存诗214首。另附有一集,题名为《蛙鸣鼓吹》,收乐府26阙。重刻时,王叔果将二者并为一书。章纶、金原祺为《槐荫集》作序。王毓诗多写温州地方的人与事,为永嘉场存世最早文献之一。章纶评论王毓诗,认为:“五言古选则婉顺简淡,七言古风则清丽雄峻,五七言近体则律严韵谐,语工情备,有雍容温雅之风。”王毓开布衣著述风气之先,此后,英桥王氏从事著述,“作者如林”,人众诗多,“人各有集”。据清道光年间刊刻的《英桥王氏家录续刻》记载,英桥王氏著作有60余种,实际还可补东塔、浩然楼和澄鲜阁,建造镇宁楼,《家里要节》等多种。清康熙十三年王咏辑编《永嘉王氏家言》,出资重建江心寺山门、两廊及钟鼓楼,(1674)秋,王叔杲还在仙岩寺前后栽植松木,坚持了48年,捐资改建仙岩寺门、两廊,又筑华阳精舍、茹芝馆,还协助修建位于仙岩的纪念陈傅良先生的止斋祠。王叔果逝世后,他的妻子林夫人接着做,嘱托三个儿子王光蕴、王光荐、王光普,出资出力修缮江心屿西塔。温州历史上,如此做公益、行善事,前无古人,首屈一指。对英桥王氏为温州地方人文所做出的业绩与善行义举,温州城乡曾加以世次行辈为先后,自王毓至王臣法,选编47人诗192首,附其子王沄孙《自怡集》录诗10首,编者在《凡例》中认为“吾家攻诗者多,而能文者亦不少”,“嗣当别录付梓”。林必登为本书作序,说:“王氏自明初徙瓯,未几,科名云起,著作蔚然。故迄今海内屈指衣冠旧族,必举永嘉王氏为称首。”清代陆进著《东瓯掌录》,也称赞说:“永嘉永昌堡王氏,子孙繁衍,科名辉映,即风雅亦代有闻人。《一家言》中所载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2021.10 |97王诤草书的碑刻,图选自《龙湾历代书画集》续编《清代英桥王氏诗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一册,收入成集者3人和存零散诗篇者19人,计20万字。因王德馨已有专集列入温州文献丛刊出版,故不录。按已有的整理本,粗略算来,点校本《王德馨集》是38万字,《王叔果集》是35万字,《王叔杲集》是45万字,王氏著述,仅诗文创作即达176万字。明代温州修纂地方志,英桥王氏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相继编纂了嘉靖《永嘉县志》与万历《温州府志》《永嘉县志》《江心志》,共4部,还修编了隆庆《靖江县志》等。孙诒让在《温州经籍志》中认为:万历《温州府志》“此书体裁尚为渊雅”,“诚吾乡之宝笈也”。嘉靖《永嘉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永嘉县志,具有开创性。刻本今藏于日本尊经阁文库,影印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8册,有潘猛补先生点校整理本,收入龙湾文献丛书。《大学衍义通略》三十卷,是王诤用了20多年时间编辑的学术著作。还有《东嘉英桥王氏重修宗谱》《东嘉王氏世录》《家礼要节》,也为研究温州家族留下珍贵的史料。王氏族人留存下来的文献十分珍贵。至2020年12月止,英桥王氏有4种6部著作由国务院发文而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即《王鹤山集》《大学衍义通略》和万历刊刻的《温州府志》《永嘉县志》。又有由王叔杲刊刻的《尽言集》(十三卷)与《赤城夏先生集》,共2种6部著作,也由(二十三卷)国务院发文而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列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的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的,还有稿本《一笑录》与抄本《玉介园附集》两部著作。另外,龙湾博物馆等地今存英桥王氏碑志数十方。温州博物馆藏有《明东嘉英桥王氏重修宗谱》6册,是温州地区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一部族谱。《龙湾历代书画集》选有王澈、王诤、王叔果、王叔杲、王德馨、王显耀、王增祥、王兆骧等人的墨迹。《岐海琐谈》曾记载,王诤、王叔果、王叔杲“俱谙草书”,是以“书法擅长于一时者”。作为温州的一个家族,竟然能够贡献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让人肃然起敬。永昌堡内王诤故居 洪振宁摄于2015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11:1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91658116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永昌堡英桥王氏的人才、善行与文化遗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永昌堡英桥王氏的人才、善行与文化遗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