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一动不如一静)
北京城的规划历史
姓名:刘建军 学号
据文献考证,北京地区曾是炎黄祖先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汉族和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都曾在此地区生息繁衍,形成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景观。
建城简介:据考证,西周建国后由周武王始封的燕、蓟两个诸侯国营建的都城是北京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建城时间始于公元前1045年。公元937年建立辽陪都,改称南京,辽南京城址位于北京旧城西南角上。公元1153年,燕京被正式定为金国都,改称中都。金中都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西、南拓展,模仿北宋都城汴梁(开封)的规制建造,形成了北京作为都城的最初面貌。公元1271年,元定都北京,城址从广安门一带向东北方向转移。元大都按中国古代都城的范式进行设计,严格按《周礼》“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城制度规划,同时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了漕运水系和宫苑水系。大都城内有皇城和宫城,还规划了贯穿全城的中轴线。
公元1420年,在继承历代都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成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废弃了北部比较荒芜的地区。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防卫,开始兴建外城,形成了“凸”字形轮廓。明北京城的建设重点是改建宫城和皇城,突 出宫城位置,把五府六部摆到宫城前面。修筑外城以后,中轴线从永定门经正阳门、故宫、景山到钟鼓楼,纵深加大,中轴线两侧大建筑物明显对称,全城拱卫宫城。把为皇家服务的内官系统全集中到皇城内,开挖南海,扩大西苑,皇城变成北京城的中心,使东西城之间交通阻隔,造成北京城内居民在心理上总感到有皇帝存在的效果,从城市规划上体现了“皇权至尊”的理想,利用城市规划为政治服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代的北京城在完全沿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只做了小范围修缮、扩建和改建,此外,对皇家园林进行了重点改造和建设。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1)50年代的总体规划
1953年《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利用现有基础,合理保留大胆改造。1957-1958年完成的规划方案基本延续了上述思路,坚持走工业化道路,提出加快旧城改建。
(2)80年代的总体规
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要继承和发扬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的传 统,并力图有所创新。”要妥善保护革命史迹、文物、古建、遗址及其周边环境,逐步、成片改造旧城。
(3)90年代的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强调了文化内涵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要求。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三个层次和十条措施。三个层次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名城整体。十条措施包括保护中轴线、“凸”字形城廓、河湖水系、街巷、胡同格局、城市色彩、空间格局、重要景观线、街道对景,城市广场,古树名木等内容。
(4)最新一版总体规划
2005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应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重点保护北京市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继承和发扬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规划提出整体保护旧城,将旧城保护范围扩展到明清时期北京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城市区域,重点保护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内容包括传统中轴线、“凸”字形城廓、皇城、历史河湖水系、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 同格局、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古树名木及大树、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十个方面。通过统筹考虑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积极疏散旧城的居住人口,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制定旧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网规划,制定旧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等措施,保护和复兴旧城。
保护规划还包含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机制保障等方面内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中心城中心地区迁出110万人
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迁出110万人,旧城居住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边缘集团人口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五成半人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宅保障,发展房地产业。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08:4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82531240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城市规划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城市规划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