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书连)
北京地名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引言
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出行坐公交地铁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地名,而且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觉:北京的地名和其他城市的地名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地铁站,我们经常会听到“灯市口”“西二旗”“公主坟”,在公交站等车时,也时常能看到“XX门”“XX屯”“XX营等”,而其他城市地的名一般是“XX街”“XX路”“XX道”的形式。相比之下,北京的地名有其独特性,而且凭感觉就能断定,这某个地名后面肯定有其独特的一段历史和文化。北京地名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名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正是我们所要去深入挖掘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能够反映出后者。而且地名研究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天然而不可分割,因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故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借助此次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几个对此文化现象有兴趣的成员聚在一起,从十一月初起,在两周多的时间里,在学校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有些资料甚至还去了国家图书馆才得以获取。部分同学在实践期间代表性地走访了两三处地名所在地,调查是否还保留着能够体现其名字渊源的痕迹。此行此举,着实让我们大大丰富了文化知识,深深地感受到北京的文化之博大精深,无愧是泱泱华夏的文化之都。
当然,北京地名数以万计,范围广大、内容精深,哪怕是专门的研究员,穷其毕生也难以一一琢磨透,因此我们采取设定大致框架、高度性概括的方法,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正文部分
北京地名文化属于北京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尹钧科先生的观点(2009),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正如一个地区拥有的“特产”一样。这些历史文化现象中,有些虽非北京地区所特有,而在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却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尹钧科先生在其《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一文中提出,北京地名文化是北京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类。我们选择从地名文化切入,作为本次“人与文化”社会实践的主题,来研究北京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首善之都”的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现有大大小小的地名近3万个,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最悠久的已有3000多年历史,上千年、上百年的地名数不胜数,还有大批新出现的地名。面对如此洋洋大观,我们无法对一一知根知底,而是应该将众多的地名划入一个大的框架之中,因此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研究:(1)北京地名的分布;(2)北京地名的内涵;(3)北京地名的命名与演变;(4)北京地名的特点。
一、北京地名的分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包括了地理环境,而社会意识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联系本文主题,对应的是地名。地理环境与位置决定了地名,地名是地理环境与位置的反映。例如,平谷区西部的刘家店乡,拥有十余个自然村,其境内地点命名多峪、沟、口、坡、岭、山等通名,从这些地名里可以看出当地山岭沟谷众多的地貌特征。
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地名的分布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圈层或环状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层。北京老城区即今二环路以内,地名大多以”“胡同”、“街”、“巷”、“路”等为通名,体现城市特色;环绕它们的一圈地名以“门”为通名,诸如西直门、德胜门、永定门等,显示出旧时城门的所在位置与分布格局;由此向外,普遍存在着以“村”、“庄”等为通名的聚落名称,代表着命名初期该聚落属于农村类型;最外围尤其是北、西、西南三面,则出现了以“山”、“峰”、“沟”、“谷”、“坡”、“峪”等为通名,表现山区特征的地名。举个例子,在北京老城区段,地名中多带街、路、胡同,这是北京城市地理特点的生动反映;又以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为界,区分了旧时的城区和乡村;而往东北走,在京城近郊处(朝阳至顺义),有靠近北京老城区的街、里、路,更有以聚落名称为主的乡、镇、村、庄、营、店,具有从城市地名向乡村地名过渡的特征;继续往东北行进,在京城远郊处(顺义至平谷),地名则多带体现山区特征的山、坨、峪、沟、口、关等字眼了。
就各区县而言,行政中心所在的城区,地名以街、路、居住区为主,外围则以村、庄等聚落名称为主,其间的圈层结构多少也是存在的。
二、北京地名的内涵
除了地理环境和位置外,从北京的地名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诸多历史文化内涵。
(1)北京的地名保留了民族接触的痕迹。
历史上在北京建都的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有四个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武力上征服了汉民族,在文化上却反过来逐渐为汉民族所征服。他们入主中原后,受到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并与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互相接触与融合,而这很自然地体现在了地名之中。
北京的小巷称作“胡同”,“胡同”一词始见于元朝,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水井”一词的借词,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水井,“胡同”原意就是有水井处,后转为街巷通名。
北京城内的湖称为“海”,如北海、中南海、什刹海等,“海”一词亦是始见于元代,来源于蒙古语,是“湖泊”的意思。
北京的“旗”作通名,是清朝八旗制度的遗迹。现在北京西郊有“旗”地名群。如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等,是当年旗人屯兵的地方。
北京地名中有直接用少数民族称呼命名的。比如“四夷馆”是对当时外国使馆的称呼;“回回营”指的是回族;“高丽营”指朝鲜族;“畏吾村”指维吾尔族;‘“苗子营”针对苗族,“达理庄”针对蒙古族。又如,“孛罗营”因成吉思汗南下时大将孛罗曾率部驻扎于此而得名;清代科举分满汉两榜分别取士,清顺治年间麻勒吉中满榜状元,其所居胡同也因此得名“麻状元胡同”;而“索家坟”是清康熙年间大臣索额图的家坟。
(2)北京的地名体现了移民的历史。
迁都、战乱都可能成为移民的原因,比如明成主迁都北京时把大批外地人口迁入北京,其中山西移民有上万户,这也是如今大兴、顺义一带保留有大量山西地名(如长子营、大同营、蒲州营等)的原因。
屯田和驻军是一种集中移民的方式,这些移民地名多以“营”、“屯”命名,多分布于人口稀少的郊区,例如昌平有“景文屯”、“西沙屯”等等,又如“四川营”是历史上秦良玉率蜀军驻扎的地方,“安澜营”是明代南方少数名族俘虏获得赦免以后的安置地。
还有一类是属于工商业移民,进行工商贸易的人聚居在一起,其聚居地因之而得名。比如“苏州街”“陕西巷”“山西营”“安徽义园”等,这些不同于上海、天津一全国各省区和重要城市为街巷命名的情形。天津、上海的此类地名是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新改的名称,而北京的这类地名主要是从明清流传下来的。
(3)北京的地名蕴含了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的观念意愿。
北京地名中多带祈求幸福平安、赞美德行操守等许多为人们偏爱的字眼。作为一个千年古都,北京的地名一方面体现出统治者的政治理想,祈求长治久安、国运昌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百姓们希望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的生活愿望。根据《北京市街巷名称录》(1986),我们统计出一些频繁出现的字眼,列表如下。
表达统治阶级长治久安意愿
表达百姓祈福意愿
用字
安
昌
和
广
福
禄
吉
数目
193
10
62
80
87
12
30
47
16
103
比例
3.50%
0.18%
1.11%
1.44%
1.56%
0.22%
0.54%
0.84%
0.29%
1.85%
用字
定
盛
平
永
顺
祥
寿
礼
仁
玉
数目
33
16
110
62
48
16
22
20
14
30
比例
0.6%
0.29%
2.00%
1.11%
0.86%
0.29%
0.40%
0.36%
0.25%
0.54%
用字
华
天
兴
光
达
富
通
宝
香
松
数目
64
42
88
50
15
8
15
27
28
24
比例
1.15%
0.75%
1.58%
0.9%
0.27%
0.14%
0.27%
0.48%
0.50%
0.43%
道德观德
念、审善
美情趣
花
(4)北京地名反映了市民生活
北京的胡同、小巷住的是寻常人家,取名不像大道城门命名一样要经官方之手,所以地名用词不出老百姓日常用语。胡同里住一家经营棺材生意的,胡同就叫棺材胡同;胡同有进口、无出口,就叫闷葫芦胡同;取名求形象生动,容易上口和区别,恶、俗、贱都不忌讳。锅盆瓢碗、猪狗牛羊、眼口耳鼻都能入名,比如说有:蔬菜地名(如白菜胡同、茄市口)、动物地名(如牛房、骡马市大街)、食品地名(如烧饼庄、饽饽房)、衣物地名(如帽儿胡同、裤子胡同)、职业地名(如裱褙胡同、铁匠营)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老百姓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三、北京地名的命名与演变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且,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会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地名属于社会意识,它也是在不断演变着的。历史上的各类地名,都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数量增减、名称延续与更替的过程。村落、胡同、山河、湖泉等类地名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而政区、城坊、宫殿等类名称则常会因社会人文因素而改变。
北京的地名命名和演变,有人概括为“大致有五:一、官定民承;二、俗成官认;三、官定与俗成并行;四、俗成官改;五、官定官改”。第一类如西单(牌楼)、东单(牌楼)、西四(牌楼)、东四(牌楼)等;第二类如豆腐巷、羊圈胡同、门框胡同等;第三类如正阳门、地安门等,正阳门是官名,老百姓却俗成前门,地安门亦是官名,老百姓则称之为后门;第四类比如官方将苦水井更改为福绥境、狗尾巴胡同改为高义伯胡同等;第五类比如官府将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文明门改为崇文门、顺承门改为宣武门等等。
根据地名的变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简化、衍化、雅化三类。
(1)简化:地名简化是指将繁杂的地名变成简单的地名,又可以分为省略、合并、简称三种。
省略指略去地名的通名,比如西单牌楼、东四牌楼省略通名为西单、东四,为大家所熟知;望京、上地省略通名后,大家仍认为这些是聚落名称;
合并指多个地名合而为一,比如昌平四合庄来源于张家庄、南邵辛庄、肖家庄、吕家庄四个村的合并,珠市口大街由原东珠市口、平乐园、三里河大街等七个地名合并而来;
简称,正如福建简称“闽”,河南简称“豫”一样,北京简称“京”。北京地名中简称的例子还有德内大街、阜外大街、朝外大街等。
(2)衍化:衍化与简化相反,是由一个地名衍生出另一个或一群地名。比如,西直门原是一个城门名,后来衍生出了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外大街、西直门站等一群地名。又如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这类都是由原有地名衍生出的相称地名。地名衍化使单个地名成双或成群,大大丰富了地名的数量。
(3)雅化:而民间有很多特别俗气的地名,通过谐音进行雅化便成了地名变更的另一方式。比如:粪场胡同——奋章胡同,屎蚵螂胡同——时刻亮胡同,母猪胡同——梅竹胡同,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驴市胡同——礼士胡同,鸡爪胡同——吉兆胡同,棺材胡同——光彩胡同,锤子胡同——垂则胡同,夹子胡同——嘉则胡同,豆腐巷——多福巷,张秃子胡同——长图治胡同,等等。这种方式弱化了北京城内地名的俗气,强化了雅气。
北京地名还有另一类雅化的范例,其命名引经据典,辞藻文雅,含义深邃,而这类文雅地名在紫禁城、西郊皇家园林、旧日南苑等几处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如交泰殿、螽斯门、体仁阁、千秋亭等等。
从以上所述地名演变方式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并且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一论述能够很好地得以验证。
四、北京地名的特点
“大气”:京者,高也。北京,或称“京师”、“京城”,本身就有高大的意思。而京城中的地名,多有涉天及地,求安冀兴的意味,如天安门、地安门、长安街;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只是几个小湖泊,而冠以“海”名,大气十足;又如紫禁城后宫之中,皇帝寝殿曰“乾清宫”,象征“天”,皇后寝宫曰“坤宁宫”,象征“地”,中间交泰殿象征天地和合,阴阳交融,如此大气,除此一城,无处可有。
“皇气”:这是与封建皇帝和皇家相关散发出来的气息。明清时期,城分四重,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皇城是皇家禁地,其东西两墙外的南北街道分别称为东皇城根和西皇城根,地名至今保留。另外还有诸多地名,例如王府井、公主坟、驸马庄、太子务、皇后店、明皇十三陵等等,都体现着北京城的皇家气派。
“官气”:作为京都,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官府、官员云集,自然会有官气。北京地名因官府、官员而命名的例子太多了。以官职名或衙门命名的有太仆寺、兵部洼、宰相庄、尚书坟、兵马司胡同、学院胡同、官园等,因官员个人原因命名的有李阁老胡同、石大人胡同、班大人胡同、武定侯胡同等等,个个都都有“官”味儿。
“文气”:北京地名的文气,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这样的地名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元朝时按街道拟定坊名,个个典出古代经典。而到了明清,仅看看紫禁城中宫殿门楼,哪一个不是文气十足?其他地方如崇文门、国子监、贡院胡同、新文化街等等无一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武气”:武气主要是通过与军事相关的地名体现出来,比如宣武门。北京与军事相关的地名,首推长城,从东往西最出名的有:将军关、黄松峪、黄崖口、司马台、古北口、白马关、慕田峪、居庸关等等;另外,北京地区驻军之处,也留下了诸多地名,如五城兵司马、兵部街、勇士营、校场口、西二旗、西三旗、羽林左卫、府军右卫、马坊、养马厂等等;还有以古代兵器命名的街巷胡同,如箭杆胡同、弓匠营、炮局箭厂胡同等等。
“民气”:北京的街巷胡同地名,大都是居民自己命名的,特别贴近百姓的生活。耳鼻眼嘴、锅碗瓢盆、米面鱼肉、油盐酱醋,无一不可作为地名。烟袋斜街、剪子巷、盆儿胡同、笤帚胡同、大耳胡同、米市大街等都属于这类地名。
“神气”:主要是和祭祀天地祖宗相关的一些地名,表现出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和祈祷。这一类的地名有天坛、地坛、贤良祠、先农坛等。
“古气”:北京有许多地名历史悠久,千年以上的不可胜数。如燕山,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居庸关载于《淮南子》、平谷县、良乡镇载于《汉书·地理志》,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古北口、古城、上阪泉、下阪泉等等。
结束语
欲究东方之文化,首推中华;欲究中华之文化,无过北京。仅北京地名文化这一类,细究细探,便觉博大精深、包容万象了,北京文化之深厚,历史之远长,由此足以窥见一斑。泱泱文化,常使人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心。在此文末,谨向北京这座庄严、大气、敦厚的老城表达我等的热爱与崇敬!
参考文献:
[1]尹钧科、孙冬虎.北京地名研究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严肃.北京市街巷名称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3][日]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4]尹钧科.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J], 2009.
[5]张燕来.北京地名和北京文化[J],2006.
[6]尹钧科.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地名[J].
[7]刘秋君.北京地名规划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地名,1997(5).
[8]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9]王雪樵.释“胡同”[J].地名丛刊,1987(1).
[10]赵书.北京地名的文化内涵[J].燕京走笔,2011(3).
[11]罗保平.少数民族对北京街巷的影响[J].地名知识,1987(2).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08:3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82159240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地名文化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地名文化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