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赵开坤)
五棵松的历史
地名,位于北京复兴门附近。
五棵松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年间,有个“葛老坟”,埋葬着某姓五兄弟,他们的家族为了使死者亡魂得到安慰,在每个坟前栽上一棵松树。时光延续,京城宫殿的琉璃瓦都渐失辉煌,惟这苍劲之松依然挺拔。时至民初,门头沟有些无业穷人,靠背煤、拉骆驼进城为生。那年间,作为荒僻之所的这个地方,常有土匪出没,行人不敢单独过望。实践告诉大家:必须约好五个一群、三个一伙等齐后在集合一起进城。汇合地点在哪儿?就是这个“五棵松”。还有一种情况,这些无业穷人有时还要为城里的买卖人出城引路,在哪会面?双方约定:“五棵松”。这样,一来二去,“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
“五棵松”,一种集合约定的标志,是生存需要的产物,如果不是贫穷,如果日子还过的下去,人们不会提心吊胆地那样与土匪周旋。大多数的中国人,当时的景况都是如此,内忧外患、时局动乱,“五棵松”当是一个人民反抗贫穷和暴力的缩影。试想那些肩担背扛的人们,起早摸黑地畏缩在沙沟边上、泥泞路上,黝黑的松影笼罩头顶……最大的艰辛和危险连接着最起码的饱腹之需,憨厚的中国人如松一样忍耐着,等待着,惟有的只是默默积蓄春天的力量。
建国后,沉睡了千年的西郊土地开始苏醒。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人民填沟筑路,六十年代后期修建地铁,“五棵松”成为了通往西郊的一个大站,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一个小小的地名竟与京西的变化有如此大的联系感到高兴,社会主义好的蕴涵在这里有了最清晰的体现。
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公主坟的传说
清代,离玉渊潭西边不远,有一座大坟头,人们都叫它公主坟。究竟是哪一位公主的坟呢?
相传,乾隆派人拆明陵给自己修陵寝,刘墉奏本,参皇上一个挖坟掘墓之罪,乾隆无法抵赖,只得准奏,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说是发配,实际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换上便衣小帽步行罢了。刘墉、和坤一路跟着。
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一路上指指划划、问这问那,不知不觉日头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他们走进一个小村庄,来到一户门前,和坤前去扣门,开门的是个老头儿。老人看他们模样不象是恶人,就把他们让进屋里,叫女儿为三位客人准备饭。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的虽然破旧,但干净利索,显得十分可爱。不大工夫,女孩端上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三个人饿急了,吃的还真香。
第二天,他们一出门,看见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显得更清秀了。乾隆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就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要乐意,就让您的女儿给我做干闺女吧!”老人一听很高兴,就让女儿过来拜见了干老子。乾隆掏出一锭银子对老人说:“拿去给孩子做几件衣裳吧,”又从怀中掏出一块手帕,递给姑娘,“孩儿如遇急难,可拿它到京城找我,只要一打听皇……”,这时刘墉哼了一声,接着说:“打听皇家大院!” 乾隆忙改口:“对!对!皇家大院。”
几年后,赶上连年闹灾荒。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到京城来找姑娘的干老子。父女俩千辛万苦来到京城,找遍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就是没找到干老子的家。父女俩直埋怨自己当初太粗心,没问清干老子姓啥名谁,住在哪条街。爷俩在京城无亲无故,无钱无粮无处住。没法子,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缩在墙根或破庙里过夜。老人年岁大了,熬不过这苦日子,得了重病,姑娘愁得只是哭,没办法。
这天清早,姑娘急的实在无奈,来到护城河边,想寻短见。可想起身染重病的爹爹,犹豫了,生,生不得,死,死不得,只好一个人在河边痛哭。说来也巧,这时刘墉正好出来遛弯儿,听见这哭声悲切,便寻声而来。姑娘见有人来,连忙止住哭声。抬头一瞅,不觉怔住了:这人不就是随干爹一起到我家的那位先生吗?这可有救了。连忙上前双膝一跪。这一跪倒把刘墉弄糊涂了。他仔细一看,认出来了,噢,是皇上的干闺女!于是,他问明原因,就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到了府上,爷俩才知道,干老子原来就是乾隆皇上,接他们的先生是丞相刘墉,“皇家大院”指的是皇官。爷俩先惊,后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 第二天一早儿,刘墉带着父女俩进宫去见乾隆。再说乾隆回宫后,早把干闺女的事忘了,如今一提才想起来,可他怕别人知道这件事笑话皇上和乡下佬攀亲,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怎么赖得掉?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找了个住处。没成想皇宫里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褥节多得要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待卫太监都是势利眼,老人家可受不了。本来就是病歪歪的身子,再加连惊带吓,没多少日子就死了。咽气之前,嘱咐女儿把他的尸骨葬在家乡。
打这儿以后,就剩下姑娘一个人孤孤怜伶地呆在宫里,每日思念爹爹,想着老人的临终嘱咐,常常泪流满面。姑娘有话无处说,不仅把眼泪往肚子里咽,还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皇妃、公主见她长得漂亮,很嫉妒她,常常冷言冷语地挖苦她;王爷、太子、王孙们见她长得端在秀丽,与福晋小姐大不一样,都对她不怀好意,总想欺侮她;太监、丫环 们也因她出身贫贱,又给不起赏钱,看不起她,时不时地也指桑骂槐地数落她一通。俗话说: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姑娘整天眼泪泡着心,日久天长,就憋出病来了。没多少日子,姑娘就病得不行了,几天水米没沾牙,昏昏沉沉的。宫娥这才害了怕,回禀了皇上。乾隆无奈,只好来看她,可姑娘已经病得不行了。第二天,姑娘就死了。宫女禀报了乾隆,说姑娘临死前要求皇上把她和她爹爹的尸骨葬到家乡去。乾隆说:“埋了算了!”
这时,正好刘墉进宫,听到这话心里很不高兴,抢上一步,拱手道:“启禀万岁,臣有一事不明。”乾隆一听,就像当头挨了一棒,他就怕听到刘墉这句话,他一句“一事不明”,曾经参过皇上和多少大臣。这回不知又该谁倒霉了。乾隆赶紧朝着刘墉又是摇头,又是摆手,意思是说:咱们待会儿再说。刘墉装没看见,接着说:“这位公主虽说不是万岁亲生,可却是您自己认的干女儿啊!并且留有信物,就这么草草葬了,万岁脸上可不光彩呀!”乾隆心想:“越怕你你越来,好晦气呀!”有刘墉这儿盯着呢,乾隆只好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
人们都管这座坟叫公主坟。年长日久,周围长满了杂草。直到解放前,这座孤坟还孤单单地立在那里,就像姑娘生前在皇宫里一样凄凉、冷清。
《燕京传说》钟振英 崔墨卿 彭哲愚 整理
参考资料:北京往事
望京地名 说不完的前世今生
望京小区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小区里除了少部分是世代居住在此的“老望京”之外,绝大部分是“移民”至此的外乡人。对于这片土地的过去,“老望京”们多多少少会从父辈那里得知一些,而对很多外乡人来说,大概都充满着疑问。我们查阅了数据,采访了望京的一些老人,来给您说说望京地名的来历。
古老的来历 东晋时“将台”曾设拜将台
望京小区的南部一带,原来属于将台乡西八间房行政村。“将台”得名于现在将台洼村西火车站附近曾有的拜将台。这个拜将台曾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燕的皇帝景昭帝慕容俊建的。现在这个拜将台早已经消失了,而且拜将台所在的将台洼村,现在也由于行政规划的调整而不属于将台乡,而归东风乡管辖。
沧桑的变化 元代时“阜通”是条漕运河
望京现在有两条路,一条叫阜通东大街,另一条叫阜通西大街,“阜通”两个字比较奇怪,其实“阜通”一词得名于元明时期流经这里的“阜通河”。
阜通河又名“坝河”,就是位于现在望京西南四元桥南侧的那条小水渠。不过在元代的时候,这可不是一条小水渠,而是条可以进行漕运的大运河。
1279年,元朝开通北线运粮河,河流取名叫阜通河,终点位于现在西坝河的光熙门。
阜通河中途修筑了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等7处大坝用来通漕运,由此这条河得名坝河。到了清代后期因水源不足,淤塞失修,坝河才逐渐失去了漕运能力。
“西坝河”和“东坝”
也与这条河有关
朝阳区另外两个地名“西坝河”和“东坝”也是根据阜通河上的大坝得名的。“西坝河”位于常庆坝以西,所以得名;而“东坝”其实就是郑村坝一带。
“奶子房”是片养马场
在望京北边的崔各庄乡有一个村叫“奶子房”,从望京过去的944路、939路公交车终点站就设在“奶子房”。
奶子房的来历和这里原来是片养马场有关。在元代辽金时期,蒙古人爱喝马奶酒,因此这里是专门养马产奶供给蒙古贵族饮用的地方,久之这里也就称为“马奶子房”。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村子才发展成东西两村,称为“马奶子东村”、“马奶子西村”。1979年此处地名改为“奶子房”,但仍分“奶东村”和“奶西村”。
来广营曾是正蓝旗兵营
来广营乡在清朝是正蓝旗的兵营所在地,俗称“蓝营”,后来成为村后取谐音叫“来营”。1908年,才最早使用“来广营”一名。
明、清至民国时期,来广营都是各朝政府的屯兵重地,到现在还有一些旧营房遗址。来广营乡原有32个自然村,从一些村的名字上可看出当年的地域特点,比如来广营乡带“营”字的村名非常多,现在有来广营、勇士营、清河营、黄军营,都与明初驻军屯垦和清代驻扎八旗拱卫京师有关。
望京西园多“坟”地
来广营一带由于地处明清时期的郊区,因此这一带还是一片皇家坟地。达官贵人、皇宫中的宫女太监甚至一些皇亲国戚也都安葬在此。
在地名上,过去来广营乡带“坟”的村就多达14个,比如“师家坟”、“赵家坟”、“王爷坟”、“六公主坟”等。“师家坟”村现在位于澳洲康都小区的西侧,是望京存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老村落,不过目前已列在拆迁范围之内。“赵家坟”就是现在的望京西园一带。望和桥附近的“六公主坟”,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女儿寿恩固伦公主坟墓之地。前段时间在望京西路挖出的明清古墓,也说明瞭望京曾经存在大片坟地。 上世纪60年代后至80年代初,来广营乡的这些村名末尾“坟”字陆续改为“村”、“庄”以及“屯”等。
有趣的更改
“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
位于北四环东北角的花家地小区,最早这里曾是一片花椒地。
“原来这里是一片农田,在上面种着大片的花椒,因此这一带也就被称为花椒地。”老一辈的“老望京”们对记者说。
1988年初,城开集团在这片花椒地里建起了望京小区第一批住宅小区,取花椒地的谐音叫“花家地小区”。现在花家地已经分为“花家地西里”、“花家地北里”、“花家地南里”、“花家地”等几大小区,是望京较大的一片居民[b][color=#ededed]生活[/color][/b]区。
几年前,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搬到花家地来,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花家地”也慢慢地被大家戏称为“画家地”,而其真正的原名“花椒地”几乎已经被人遗忘。
解密区划
1原来的望京是个村子
目前的“望京小区”的大部分土地其实原本不属于望京。现在望京北侧的南湖东园以北一带,包括望京花园、望京科技园等,原本都是来广营乡所辖;而南侧大西洋新城以南部分,则基本上都属于将台乡。真正的望京就在目前京顺路旁边的一个望京村内。
2南湖、北湖和东湖
原来属于来广营
望京西北侧的南湖东园小区一带,以前属于南湖渠、北湖渠和东湖渠三个村庄,这三个村庄原本属于来广营乡所辖。
南湖渠早已经被拆除,现在在其原地上盖起了多个小区。现在的南湖渠西里、季景沁园、银领国际、南湖东园、南湖中园和南湖西园等小区,原本都是原南湖渠村庄的所在地。
东湖渠和北湖渠两个村庄目前还存在。东湖渠位于望京花园西侧、北小河公园东边,现在是望京的一个“城中村”。北湖渠位于望京西北方向,目前还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此。
形象的北京胡同名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元朝的杂剧中。《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和梅香有一段对话,张问梅:“你家住哪里?”梅答:“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个胡同至今还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层砖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不过经清、民国两代修葺,已由七层变为九层。据学者考证,胡同之称是由蒙古语中的“火疃”转化而来,元朝扩建大都时,城内居民按片分开,中间留有通道,这种通道蒙古语称“火疃”。后来,北京人把它读成了“胡同”。
崇文门附近有条胡同叫“口袋胡同”。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地为圆形,内广而外狭,西通而东塞,很像一个米口袋,于是被称为“口袋胡同”。类似的胡同还有很多,如喇叭胡同、月牙胡同、耳朵眼儿胡同、九弯胡同等。
北京的寺庙多,源于寺庙的胡同名也多。如位于广安门附近的善果胡同,就因胡同内有善果寺而得名。西城区的石类胡同,是因胡同内有一座石类庵。南长安街路西的玉钵胡同,则是因胡同内有玉钵庵。
北京还有许多因井得名的胡同,像甜水赶时髦胡同、苦水井胡同、四眼井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井儿胡同等。还有些胡同名是后改的。如将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王寡妇胡同改成王广福胡同,大哑巴胡同改成大雅宝胡同,大脚胡同改成达都胡同,勾阑胡同改成钩帘胡同,劈柴胡同改成辟才胡同、鬼门关胡同改成贵人关胡同等。
有趣的北京动物地名
北京宣武区有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猪的交易市场。清朝时,纪晓岚住在这条街上。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对对子。乾隆指着桌子上的两盘豆子,出了句“两碟豆”命纪晓岚对下句。纪晓岗不假思索地对“一瓯油”。乾隆随即改口说:“我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一起争斗。”纪晓岚机敏地说:“我对的是„一鸥游‟,一只鸥鸟在水中游。”乾隆便又出难题,说着跷起脚来,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脚丫子“等字眼。纪晓岚马上联想到自己住的“猪市口”地名,猪的脚称“蹄”,“蹄”由“足”和“帝”组成,这不正是皇帝的脚吗?于是,他便答道这个字是“蹄”。乾隆一听勃然大怒,纪晓岚一解释,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与珠市口大街相邻的骡马市大街,同样有一段与名人有关的故事。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谈迁。他是明末清初人,花费了2年心血写就了一部500万字的编年体明代大事记《国榷》。没想到,书稿刚完成就被偷了。悲痛过后,他决心重新撰写。后又用了6年时间,再次完成这部巨著。为了考证和补充书中的内容,他专门从浙江来京,住进了骡马市大街的一个宅院。他遍访了北京城里城外的明朝遗迹,访问了前明遗臣,充实和考证了他的著作。同时他还写了一部介绍北京人文景观的《北游记》。骡马市大街也因住过这么一位著名学者而闻名遐迩。
北京朝阳门附近有一个胡同,名叫“吉兆胡同”。实际上,它的原名是“鸡爪胡同”。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这条胡同分岔多,从高空往下看,很像一只老母鸡的爪子。那么,为何又变成“吉兆胡同”了?当年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住在这条胡同,有一次他回府,走进鸡爪胡同时,突然手足抽搐成一团,手也成了鸡爪状。后经多方医治,总算恢复原状。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得这病恐怕与“鸡爪”这个地名不利有关,于是,段祺瑞下令将“鸡爪胡同”改名为“吉兆胡同”。
北京还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职业地名。如南城琉璃厂附近有个叫“骟马张”的胡同。这里曾住过一个专门骟马的姓张的小刀手,此人骟马技术好,很有名气,久而久之,人们便将他所住的胡同称作“骟马张胡同”了。
北京以“营”为名的地名的由来
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
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
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
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
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
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五道营”。
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
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 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
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
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有个“蛮子营”,是福建教官们的驻地。
北京还有许地名虽不带“营”字,但也和军营有关,如香山以东的正蓝旗、正白旗、红旗村等都是清代云梯部队“香山健锐营”的驻地。还有德胜门外的教场口街,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胡同,都是明清两代的练兵场。
21、八宝山
地铁1号线上有八宝山站,这可是家喻户晓的地名。那八宝山到底有哪“八宝”呢?历来说法不一。
一是说因山上曾盛产马牙石、白垩、青灰、红土、坩土、黄浆、板岩、砂岩等八种矿物质而得名。二是说因山上的一座寺院里曾藏有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八件佛家宝物而得名。三是说八宝山脚下的一个山洞里藏着最值钱的八件宝贝:金碾子、金磨、金笊篱、金簸箕、金笸箩、金老太太赶着金驴磨金米。前一种说法较为可信,《石景山区地名志》有相关记载,后两种纯为民间传说,无从考证。
22、和平里
地铁5号线设有“和平里北街”和“和平西桥”两站,皆因临近京城著名的“和平里”而得名。
“里”是我国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处。和平里位于东城区北部,1954年这一带准备成立两个街道办事处,正好当年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其主题是维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反对战争,增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之情,特将这里新成立的两个街道之一命名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另一个命名为渣子坡街道办事处。1958年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称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此后这一带的街道、道路不断增加,逐步由“和平里”衍化出和平里北街、和平里南街等地名。
1、 中关村
“关”原为“官”,即“中官”,就是太监。旧时这里有太监的坟地,故称“中官村”,后谐音为“中关村”。
2、 奶子房
“奶子房”是片养马场。在望京北边的崔各庄乡有一个村叫“奶子房”,从望京过去的944路、939路公交车终点站就设在“奶子房”。
奶子房的来历和这里原来是片养马场有关。在元代辽金时期,蒙古人爱喝马奶酒,因此这里是专门养马产奶供给蒙古贵族饮用的地方,久之这里也就称为“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村子才发展成东西两村,称为“马奶子东村”、“马奶子西村”。1979年此处地名改为“奶子房”,但仍分“奶东村”和“奶西村”。
3、 骚子营
位于现在圆明园西侧,这个词的来源也和元朝有关。
当时汉人称呼蒙古族人的时候不好好叫,统一称为鞑靼(dá dá)。在鞑靼入侵之前,老百姓只是听说过他们,没有过身体接触。后来元朝建立之后,大批的鞑靼和汉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汉人发现这帮人有狐臭,于是就在从前的称谓之前加了一个“骚”,变成了“骚鞑靼”。可老百姓总觉得这么说不顺嘴,还容易让蒙古族人听出来是在骂他们,渐渐就演化成了“骚鞑子”。这就是现在骚子营的由来,由于当时圆明园曾驻扎大量蒙古兵军营,改朝换代之后,老百姓就叫这里为骚鞑子营,久而久之,变成了现在的骚子营。除了北京的骚子营之外,天津也有一个骚子营,位于武清区,来源和北京骚子营一样,只不过在1984年的时候,有关部门意识到村名不雅,有悖民族团结政策,便改成了骚子营。
4、 六郎庄
位于中关村西两站地。最早叫牛栏庄,传说杨六郎征辽经过这里歇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5、 挂甲屯
在颐和园附近还有一地名“挂甲屯”,原为“华家屯”,后有杨六郎在此挂甲休息,故附会为“挂甲屯”。
6、 白纸坊
坊,是我国古代城市划分居民区的一种形式,古代建造城市时,将其中划分为若干个地区,这些地区就叫做“坊”。“白纸坊”方圆约十几里过去属南城比较偏僻的地方,分布着几十家造纸作坊,其规模多为一家一户,无字无号,以姓氏为记。造纸原料大都是较易得到的废纸、蒲棒绒等。制作工艺简单,全部为手工操作。当时白纸坊地区生产的纸均为质地粗糙的非文化用纸,俗称“豆纸”,多用作手纸,自产自销。现在,这种纸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白纸坊”这个名称了
7、 一亩园
,“一亩园”是清代举行耕礼的地方,每年清明时节皇帝都象征性地在此进行耕种,以祈求五谷丰登,“一亩园”取“一亩三分地”之意,地名由田地的亩数而得。
8、 万寿路
“万寿路”因北面不远处有一座明代建的永安万寿塔,简称万寿塔,此地由塔而得名。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08:3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8211639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五棵松的历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五棵松的历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