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发(作者:青岛工贸职业学校)
近现代经济史 姚岩 3100104868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第一部分的读书报告
摘要:《大分流》对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提出了挑战,指出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具有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并就农产品、市场、运输、人口、技术、积累等众多方面做了比较,列出了详细的数据加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些比较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对经济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相似 西欧与中国 农业 新颖
初次接触大分流是由于陈教授的推荐,作为厉以宁教授的门生,陈教授研读的经济著作必然很多,而他推荐的这本《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在众多经济著作中独树一帜才能使得陈教授向学生推荐。
《大分流》这本书很庞大需要深入研究。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笔者只读了第一部分。
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东西方曾经有过数不清的相似之处,由于它们太相似,以至18世纪的东西方看起来实际上是沿着相同道路前进的一个世界,而不是19世纪以后表现出来的那样明显的分离。这是作者从600余部经济著作中提炼出的数据所得到的观点。其博学严谨与观点新颖令人惊叹。
其次,作者的比较方法很有启发意义。在比较单位的选择和对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不同结果的分析都打破了统治学界几个世纪的西欧中心论。其中的交互性比较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原来经济史可以这样研究。当然有学者提出,关于中国史的部分,仅引用40余部中国文献是个遗憾。而且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作者彭慕兰先生的一些观点看上去更像是建立在推断的基础之上而非是确切的数据考证基础之上。
然而这些瑕疵并不影响这一著作的伟大,而且作者也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底。
作者彭慕兰,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是颇具影响力的“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研究。
1994年以《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一书获得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2002年出版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曾引起东西方学界重大辩论,并以该书获得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经济史),及世界历史协会最佳著作奖。
他擅长用生动的笔法和故事,来表达其学术研究成果,近年来这些引人入胜的文章,陆续发表在《世界贸易杂志》《商业周刊》等商业杂志上。而其文章的结论往往出乎读者的预料。但是这些新颖的观点往往会引起一些争论,著名学者黄宗智和作者彭慕兰曾就《大分流》中的某些数据进行过驳斥和辩答。
《大分流》在其序言中就已抛出不同观点。彭慕兰先生把研究的时间敲定在18世纪,并提出新的比较单位。在某一区域内的经济很接近,同时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经济又有显著区别,作者将这样的区域作为比较单位,比如将江南与英格兰进行比较。而且又在随后的第一章中将山东省与法国和波罗的海的农产品产量进行了比较,以佐证在农产品生产以及农产品商业化方面,中国并不处在劣势,甚至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区域的比较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
本书的引言主题是欧洲经济的发展比较和叙述,并对欧洲中心论提出了挑战,但未展开讲述。而后又对一些由他提出的概念和观点进行了阐明,指出要建立兼容的历史,从另一种角度横向的客观的综合的看待历史。
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欧洲与中国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在农业运输与牲畜并不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在城市化方面,中国乃至日本是领先于欧洲的。而这方面的差异主要在于牲畜是否更多的用于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另一点上,作者也讲到寿命等因素的影响。作者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欧洲出生人口的预计寿命普遍低于中国日本甚至东南亚等国,而同一时期的死亡率又高于中国。欧洲人口优势并不明显,哪怕是人口密度等方面,都与中国相差无几。而在传统观点看来极为重要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创造方面,中国丝织的出口亦有积累并不处于弱势,至于蒸汽机的改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此同时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的炉子的效率却很高。但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东西技术上的差别已经开始显现,西欧将更多的创造用于生产,只是这种差别所引起的效应并不像想象中的难么巨大。而东西煤矿资源的分配可能导致了在后来的动力革命中中国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当时的中国最繁荣地区与煤矿产区距离太远,而相对的,欧洲的制造中心离煤矿产区并不是很远。
这一部分中关于人口的表述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古代人口是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中国自古就是人口大国。古代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汉平帝元始二年,人口为59594978。在两汉末年的战乱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征伐下,人口始终没有明显增长,直到唐玄宗时期,人口才恢复到西汉盛世时期,为52915309。乾隆年间(乾隆6年)人口首次突破一亿,达到143411559。欧洲的人口,以德国为例,在1500年左右是大约1200万,然而由于战争破坏,人口一直没有突破5000万大关,同期的西欧各国和德国的人口情况十分相似。可以说,因为人口的数量差异,导致东西在农业劳动力的分配上产生了不同,相比之下,西欧有更多的人口转向非农并在18世纪出现了一个移民高峰,欧洲大陆人口流失和美洲大陆人口增加多多少少在扩大市场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中国的人口由于政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在市场经济及农村产业方面,作者首先就提出,1750的西欧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繁荣地区,而西欧具有开放市场和更为适配的政治制度,因而使西欧经济在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这一说法并不能使人信服。作者之后通过东西土地制度的比较进一步表明在市场,至少是土地市场方面,欧洲反而相对的处于弱势地位,土地的交易并不比中国更自由,而且欧洲有更多的土地被贵族控制。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上,东西存在着明显差异,东亚国家更加注重政策对于劳动力的控制并尽力将劳动力尽可能多的投入农业生产,西欧却相对自由,很多人口由农业转向工业而后在年龄较大时又重新回到农业。对于消费,欧洲人口可能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财产,但在吃穿等基础性消费以及高端享受型消费和奢侈消费方面,西欧和中国是大抵一致的。通常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是内卷的,在进行勤劳革命,尽可能的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和尽可能的通过节省减小开支,当时一个农民家庭女性劳动力负担着和男性劳动力相当的劳动量甚至更多。书中关于劳动收入状况的表述很出人意料。在男性占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劳动力的生产价值要远高于男性,当时男性主要通过到雇主家做长短工获得收入,或者在田间工作,而女性则是纺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既会纺纱又会织布的妇女可以养活自己外加一口老人和一到两口小孩,而男性劳动力可能只能养活自己外加另一口人。
最终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早期世界经济具有多重核心并共同制约。
这本书使我对18世纪的世界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高中教科书里的传统观点其实有很多是在忽略了事实的情况下去阐明某一事件的产生,这并不能说有误,但很不全面。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客观的态度。事实上很多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学者在其阐述过程中还是从欧洲中心出发的,要一点点转变这种状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经济是无法再实验室进行试验的,只有历史和时间才能对经济理论做出检验,所以研究经济史对于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调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也就显得彭慕兰先生的努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他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中国和世界经济,得出了一些新颖的结论并引起很多的讨论,这对于经济史研究是个巨大的贡献。当然作者虽然是汉学专家,但对于中国民族性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很多结论是单纯的从数据考察出发。而且,参考的600余部文献中仅有40余部是中国文献,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不过也可能基于此,彭慕兰先生对中国有更客观的看法。中国政治暗箱操作的传统历来悠久,有些记载也许并不符合事实,反而是同期的日本等国关于中国的看法观点更符合实情,但过少引用当事人的陈述总是很遗憾,说服力也总是存疑。关于中国妇女生产价值部分,妇女在传统道德束缚下不自觉地就进行着社会生产这一因素作者没有过多阐述。过去几千年的男耕女织和儒家思想的束缚使妇女织布不仅是出于家庭需求而且更是一种道德要求和身份标识。我觉得彭慕兰先生对于中国的经济分析较少的考虑了文化的影响,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性是十分强烈的,直接左右着政策颁布等等贯穿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在研究历史经济状况中,首要的是历史事实,一切应以数据作为出发点。彭慕兰先生的著作有详细的数据分析,真正做到了大胆研究,细心求证。
虽有小瑕疵,但这是部极具启发意义的经济著作。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史建云
《应读点经济史》——格里高利·克拉克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彭慕兰
本文发布于:2023-12-09 05:0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695431157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大分流》的读书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大分流》的读书报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