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08 17:45:0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我心中的好声音)

-

大班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班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合兴幼儿园 陆金花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帮助幼儿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定愉快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淤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经常让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在现代家庭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情绪较不稳定,易怒,所以,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学会自我情绪的调控对于他们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还指出“儿童的发展受到来自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学前教育机构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互相协作配合,提高对儿童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并加强与初等教育的衔接、联系和配合。”指出家长与教师的协同作用对于幼儿情绪调控的重要作用。

大班幼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之比较娇宠,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导致他们情绪调控能力较差,一般容易出现如下状况:1、自我控制能力差,遇到问题缺乏冷静的思考,情绪的爆发比较突然,且不易控制。例如:同伴间发生冲突时,往往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缺乏对他人情感的了解或适应他人的情感。2、幼儿的情绪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难以理智地表现出正常的情感行为。比如,处在噪杂、吵闹的环境会令他们脾气暴躁或异常亢奋。得不到老师肯定时会表现出异常焦虑。3、当幼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情绪失控行为(哭闹、攻击性行为),往往难以平息。4、家长对于孩子不科学、不正确的教育(一味打骂、训斥或一味迁就)造成幼儿患得患失,养成孩子孤僻、封闭的性格或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幼儿在遇到矛盾冲突或逆境时能够通过外界的干预自觉自发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的能力。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的任性、攻击性等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有利于幼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开展学习,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分享、互助,促进其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乃至于成年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所以,对幼儿进行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一、为幼儿营造安全,接纳,关爱,尊重的心理环境 。

(一)营造受尊重的心理环境。

在幼儿园,我积极创造条件,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使每个孩子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喜欢我”。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我组织小朋友一起玩建构游戏。我班的一个男孩子突然冲到一群正在搭建楼房的孩子面前,将他们搭建好大半的楼房推到在地上,看见他发火的样子,我上去问他原因,他竟哭了。这时,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抱起这个孩子,轻轻地问他原因。原来是其他小朋友都不愿和他玩,所以他把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推翻了。后来,他渐渐地平静下来。只说了一声:“老师,我错了。”当游戏重新开始时,我对其他小朋友做了工作。他和其他幼儿一样,主动参加游戏。因为他的行为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谅解。我在与幼儿交往时,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的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当幼儿想对我讲述某件事情时,我会采取抱起幼儿或者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幼儿,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的表达,这样会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在每次活动中,我时刻认真的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努力理解幼儿的心理感受,为每个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幼儿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二)营造温馨宽松的、幼儿喜欢的活动环境。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从过去独自布置环境到探索让幼儿参与布置,直至现在尝试如何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发展,发现在环境创设中每一次角色的转换都使幼儿高兴不已。如在参加了一次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商量,布置娃娃家的活动后,孩子们围着教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玩的最高兴的一次!”孩子们的欢乐来自于他们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机会,更来自在他们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创设了一个展示环境。

二、培养幼儿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要帮助幼儿觉察、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才有可能以适宜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从幼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入手,帮助幼儿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首先让孩子懂得什么情绪是好的,什么情绪是不好的。如:高兴、快乐、平静这些是好的情绪,愤怒、悲伤、冷漠、抑郁这些都是不好的情绪,并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这些情绪画成表情脸张贴起来,幼儿在学一学、做一做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情绪。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们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他人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并结合幼儿的具体活动,利用和创设某些情境,让幼儿明确感知他在这种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当幼儿参加完某项比赛后,可以引导幼儿讨论:赢了的小朋友和输了的小朋友各是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

三、让幼儿了解情绪调控的方法。

(一)帮助幼儿对加深触发情绪的反应情景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的调控能力。

儿童的情绪反应不是无缘无故的,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引发情绪情境的理解。我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境,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了调适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外地幼儿豪豪在家辍学一年后插在我们大班里,因为将近一年很多方面都跟不上其他幼儿。由于他自尊心特别强,所以显得心事重重,有时还会跟其他幼儿说:“你没什么了不起!”有时又很生气地自言自语:“我是个大笨蛋!”看到这种情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比高》,说的是“弟弟一心希望自己能够长得比哥哥更高,可是不管他怎么努力,总是比哥哥矮了一截,于是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长高。后来哥哥发现后,按照弟弟的身高在墙上划了一条线,让弟弟过段时间去比一下。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弟弟发现自己比那条线高了许多。”我问豪豪:“弟弟真的没有长高吗?”豪豪想了一会说:“不是,是因为哥哥也在长高!”“对,你挺聪明的嘛!不是因为你不聪明,而是别人也在进步,所以你感觉学习追不上小朋友。只要你不断努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经过这次谈话,我发现豪豪不再乱发脾气,学习活动中也非常积极,进步很快,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个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帮助幼儿学会有效地移情,调整对自己情绪的认识,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我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学会了移情,不仅能疏导自己的情绪,还能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敏敏是娃娃家的“妈妈”,有客人来做客,敏敏在拿出糖果点心来招待客人的同时,还拿出好看的图书给大家看,请来做客的朋友一起帮忙绕绒线、照看孩子。朋友们在她家玩得非常开心。而敏敏准备这些东西是因为有一次她到娃娃家做客时,做“客人”时感觉没事可做。所以,当她自己做“妈妈”时,她能体验到做客人时干等着的无聊心情,于是,她想到了用帮忙做事来消遣这段等待的时光,让客人来玩得开心,玩得高兴。

(三)帮助幼儿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

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的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害的方式来疏导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说出来”或者用无害的方式“发泄出来”的方法可以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支持和帮助。我采取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机会倾诉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1、当幼儿因争执而产生委屈、愤怒、伤心等情绪反应时,教师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耐心听取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帮助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2、布置“心情晴雨表”,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幼儿来园时将自己的心情脸谱贴在自己的照片下,并在一日活动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更改,以便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适时进行疏导。

3、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根据他人的情绪、表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主题活动“我自己”中有个小主题“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安排了 “我在长大”、男孩女孩排排队”、“迷迷转”、“不同的人”、“大家在一起”、“学做不说话的老师”、“我不生气了”等活动。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根据他人的情绪、表情调节自己的情绪。

4、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自制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最开放,心情最放松。我通过安排一些安静游戏:如撒豆豆、挑花绳、剪纸、画画等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自制力。

5、培养广泛兴趣,转移不良情绪。一次游戏活动中,婷婷小朋友输了,看到她急得要哭的时候,我笑着对她说:“婷婷,你最爱讲故事了,待会儿游戏玩了,老师就请你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好吗?”她使劲地点点头。游戏完后,看到婷婷正有声有色地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时,我心里乐了,因为她不再为“输”生气了,我的兴趣转移法“赢”了。这种兴趣转移法不仅使幼儿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发泄,还能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6、利用同伴的榜样示范,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一次,小云做手工时因为丢了自己的一个小动物而大哭,我再给她一个,她还不要。这时,旁边的小朋友凯凯也来安慰她:“别哭了,老师再给你一个,不也可以做完吗?哭也没有用,下次保管好自己的手工别再丢了。”我立即说:“瞧!凯凯说的多好啊,像个大哥哥,小云以后也不会为一点小事儿而哭鼻子了,对不对?从此,小云一旦要哭,我就以此事鼓励她,果然进步很大。

7、创设发泄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我设置了“出气角”,安排了“小小拳击手”、“打地鼠”等发泄情绪的小游戏,准备沙袋、垫子等器械,让幼儿的愤怒情绪得到宣泄。

8、对于无理取闹的幼儿,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其平静下来,再耐心教育。当然,这种冷处理法要小心使用,只能针对某一些幼儿,而且每一次时间不应过长,幼儿所处的环境应适当地避免其他刺激物。

四、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调查研究,我认识到:性格活泼开朗的幼儿大都能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即使想要释放心中的不满,也会选择较为合理的渲泄方式;而抑郁、孤僻的幼儿则反之。性格活泼的幼儿大都交往能力较强,接触的面又广,对自己充满信心,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会寻找各种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而抑郁、孤僻的幼儿常常遇事无主见,胆怯,退缩,一有不顺心的事就无法控制。我班姝姝是一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平时很爱哭,连不会系鞋带、小椅子找不到也要哭,而且那哭声有一发不可收之感。对于她,我除了给心灵上的抚慰外,还努力引发她的积极情绪。我常常对她说:“姝姝,你笑起来最好看了。”平时表现出点点进步,我就及时的表扬她,后来,她改掉了爱哭的坏毛病,在班级里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认可,于是她笑得更欢了。

五、家园同步,协同一致提高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教指导,提高家长对幼儿情绪调控的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家长普遍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问题的现象,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家教指导活动。

1、重点指导:以家长普遍忽视幼儿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专版等活动,来指导家教工作;

2、增加开放日的次数,让家长通过观看孩子的半日活动,来更多地了解孩子身心的发展情况,从而进行个别指导;

3、个别情绪消极的幼儿的个案指导与家庭紧密结合,以取得被指导家长与幼儿教育的一致性;

4、开设幼儿家长学校班,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亲子沟通的艺术》。使家长能够接受到最新的教育信息,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家教工作的讨论中来,以促使其了解新形势下的家庭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到重要性和迫切性;

5、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以此来达到全面提高。

(二)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

1、建立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通过对我班现有的家庭人际关系现状进行分析,使家长知道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而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最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幼儿出现情绪失控的可能性也最低。

2、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表率作用,遇事要冷静。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主动向孩子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并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彼此的情绪感受,这既能给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的范例,又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情感语言的机会。

3、要注重和孩子密切的情感交流。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用训斥、打骂、惩罚等手段来加以压制,而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耐心听取孩子的倾诉,使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地宣泄。

4、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家长要为孩子多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学习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三)建立家园互动信息平台,互换信息,促进交流,优化教育效果。

我积极利用多种渠道的沟通方式,加强与家长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商讨,取得共识。1、家访。通过家访主动了解家庭中的幼儿,参与家庭中幼儿的情绪调控教育的指导,获得幼儿在家庭的情绪变化的第一手材料。2、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本及时与家长沟通,互换信息。3、 联系沟通。4、E-mail、网上家访等。通过这些方法,家园双方交流幼儿情绪调控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各方面的表现和幼儿园对幼儿情绪调控的要求,又使老师了解幼儿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同幼儿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幼儿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多形式的沟通对老师和家长调控幼儿的心理情绪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情绪调控能力是人的心理素养发展的重要能力。在人的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调控能力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健康开展,也有利于健康心理状况和健全人格的的形成。在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和尊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学会情绪调控的方法,这样情绪调控才能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发挥心理稳定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一个持久且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仔细观察幼儿情绪的细微变化,用心观察、感受童心成长的每一个声音,帮助幼儿将成长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石慧瑾.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研究?幼儿园“生存”课程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4]、陈若云编.儿童EQ培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李生兰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乔建中. 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字图书馆

[7]、嘟嘟. 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震出版社2004年出版. 数字图书馆

[8]、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版

[9]、赖新园. 二十一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上). 台湾出版社2000年版

-

大班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12-08 17:4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28706115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班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班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pdf

标签:幼儿   情绪   调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