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更新时间:2023-12-08 14:20:0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扬长避短的例子)

-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培训内容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住院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1.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2.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3.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二、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内源性: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的细菌库,皮肤、口咽部、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2.外源性:① 交叉感染:病人之间、病人与医务工作人员之间、病人与探视者、陪护之间;② 环境感染:病人与污染的医院环境,污染的医疗器械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感染,也可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或飞沫发生呼吸道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是什么?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1、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大量抗菌药物使用、各种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易感病人增加、环境污染等。

2、感染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知的医院感染)、经动物、昆虫传播。

3.什么是接触感染?

接触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3.1 直接接触感染: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

3.2 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如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医院感染暴发

定义: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怀疑有共同感染院的感染病例;或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提高临床治疗与手术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提高床位周转率、减轻医疗护理工作负担、减轻国家和个人经济负担。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控制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步骤

1.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1.1 临床科室按要求对疑似或确诊医院感染病例留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并协助调查。

1.2 检验科微生物组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注意保存菌种以备进一步检测分析。

1.3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初步流行病调查。

2.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2.1 描述感染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经过、病原体特征。

2.2 描述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病例的总例数、性别、年龄、首发时间、续发病例发生时间,病室/科室/病区分布,人群分布,可疑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因素等,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2.3 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2.4 相关标本采集: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卫生学标本。妥善保存标本以备复查,明确病原学诊断。

3.处理原则

3.1 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临床科室采取积极措施救治病人,减少病率。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3.2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针对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因素,制定并组织落实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3.3 医护人员应实行标准预防,必要时给予特殊防护。

3.4 密切追踪暴发事件发展动态。

3.5 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6 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3.7 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五、医院感染诊断原则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注意:主要依据临床诊断,力求作出病原学诊断,做到及时诊断,正确诊断。

医院感染诊断的简单标准:

手术部位感染:术后1个月内手术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脓肿或蜂窝组织炎

泌尿道感染:尿培养阳性(1或2种细菌)至少大于105cfu/ml,伴或不伴临床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发热) 呼吸道感染:住院期间,出现咳嗽、脓痰,或胸片出现新的浸润性感染

血管导管感染:导管插入部位炎症,淋巴管炎或脓性分泌物

败血症:发热或寒颤,且至少一次阳性血培养

感染性腹泻:急性腹泻每天≥3次*2天,或一天水泄≥5次

六、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

1. 临床医生需在24小时内对系统产生的红色感染预警进行处理(必须点击确认或排除),确认:该患者为医院感染病例;排除:该患者未感染或为社区感染;

2.若系统未预警,但临床医生认为某患者存在医院感染,则可在院内网新电子病历系统中上报:选择存在医院感染的患者—右击选择“院感监控”—进入院感系统进行“主动上报”;

3.按照国家院感漏报标准,患者出院后上报或处理院感预警都属于漏报。

七、手 卫 生

1.手卫概念: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手卫生方法(六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注意:用流动水洗手完毕后,应用纸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关闭水龙头。如水龙头为接触式,用纸巾、小毛巾或用肘关闭水龙头。

八、医院感染的控制

医院感染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降低发生率。

1.医疗器械、器具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2.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3.我院常用的灭菌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低温灭菌器 (EO、等离子)、2%戊二醛浸泡10小时。

九、微生物标本送检

提高培养结果正确性的关键是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关键的第一步。

1.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

1.1 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1.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3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

1.4 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不得使用消毒剂。

2.血培养标本规范采集

(1)医嘱一般为2套4瓶,每瓶抽取5-10ml,瓶身有刻度,抽取前可用记号笔划定预抽取量;

(2)血培养标本抽取后应尽快送检,严禁冷冻、冷藏后送检。夜间新院可送往急诊化验室,老院可室温下保存,次日今早送微生物室;

(3)送检时瓶口不得覆盖纱布、棉签、胶带等物,以免消毒液渗入瓶身影响血培养结果。

3.痰标本规范采集

标本的采集须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正确留取痰标本采集后1~2h内立即进行实验室处理。痰标本送检应每天1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h内多次采集,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4、皮肤组织标本采集

对开放伤口进行采集前,应先去除表面菌群;闭合脓肿应取渗出物和脓肿壁标本;烧伤伤口应在广泛清洗和清创术后采集培养;干燥、结痂伤口一般不做培养。

5、尿培养标本采集

集尿袋内的尿液不能用作培养,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尿采集应在夹闭导尿管不超过30分钟的情况下,用酒精棉签消毒导尿管近端,注射器针头穿刺抽吸尿液置于无菌试管送检。

十、什么是标准预防?

1.概念: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措施:

2.1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隔离衣或者围裙。

2.3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2.4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立即置入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2.5 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2.6 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2.7 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十一、什么是多重耐药菌,主要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多重耐药菌概念:

多重耐药菌(MDR)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措施

2.1 医生开具医嘱(长期治疗):“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医嘱,同时关注护士站多耐菌一览表;晨会交接班工作;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知识宣教,护理记录单上做好多耐宣教内容记录;

2.2 接触隔离: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张贴隔离标识(包括床头牌M、病历夹内放置蓝色“MDRO消毒隔离措施执行表”、患者腕带张贴“M”蓝色圆形贴);

2.3 标准预防:包括手卫生、手套、口罩、帽子、隔离衣、面罩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4 物品专用: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应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其它复用物品严格清洁消毒;

2.5 清洁消毒:病室定时通风换气,地面、物表擦拭消毒(50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至少两次,当有血迹、体液等污染时,立即去污,清洁消毒;

2.6 废物:采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包装并及时密封;

2.7 用后织物:装入橘红色感染性织物袋;

2.8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正确送检微生物标本,根据药敏用药;

2.9 去其他部门检查:在检查单右上角贴M蓝色圆形贴(与病人腕带上的一致),提醒接收方注意并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2.10 解除:定期监测MDRO,患者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2次间隔24小时培养阴性。

3.医生/护士查询多重耐药菌途径

1.医生:(1)患者的检验报告单的左上角姓名上方有“(MDRO)”标志;

(2)新电子病历患者一览表:右下角“M”标志。

2.护士:病区护士站—L.化验医嘱—N.病区多重耐药菌情况查询。

十二、无菌物品和消毒液使用时限规定

1.无菌纱布、棉球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2.无菌盘、持物钳、镊子须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吸出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使用裸蒸灭菌的无菌器械,裸放无菌盘内,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6.含氯消毒剂要求现配现用,使用中要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中的戊二醛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4天。(消毒液配置后都必须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

7.500ml 75%酒精、500ml聚维酮碘溶液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为7天。

其他消毒液按照相应的说明书在有效时限内使用。

十三、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1.3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1.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2.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有哪些相关规定:

2.1 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2.2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1)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综合医院全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Ⅰ类切口手术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要严格控制药物档次,按照规定一般使用一代头孢,个别情况可使用二代头孢并在病历中有分析记录。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得联合用药。

3)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使用药品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失大于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4)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围手术期总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Ⅲ类切口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并需在病历中注明使用指征。

十四、职 业 防 护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

指职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针刺、擦伤和割伤等)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2.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

2.1 急救处理:保持镇静,按常规脱去手套、污染的帽子、口罩、隔离衣等;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2 职业暴露后报告程序

报告科室负责人,网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报医务处;医务处组织暴露评估、确定防护性用药方案。

网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1)护士:护士站—L.化验医嘱—P.新职业防护申请—新职业防护—将红色必填内容填写完整—点击左下角“作为新记录添加到数据库中”;

(2)医生:新电子病历—院感监控—新职业防护—将红色必填内容填写完整—点击左下角“作为新记录添加到数据库中”;

(3)其他:登录内网院感处—左下方友情链接“职业暴露登记表”(账号:wfy,密码:123456)—新职业防护—将红色必填内容填写完整—点击左下角“作为新记录添加到数据库中”。

进行暴露评估;

血清学检测:HBV、HCV、HIV;

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注射疫苗、药物治疗、追踪随访等;

观察、监测、随访、备案。

十五、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

1.医疗废物分为哪几类?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2.感染性废物包括哪些?

2.1 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多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2 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2.3 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2.4 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2.5 废弃的血液、血清。

2.6 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3.各种容器(袋):

3.1 锐器盒:用于收集所有锐器(注明启用科室、时间);

3.2 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用于收集感染性废物(锐器除外);

3.3 黑色袋子:所有的生活垃圾;

3.4 红色袋子:放射性医疗废物;

3.5 橘红色袋子(感染性织物袋):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人用后的织物被患者体液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织物;

3.6 蓝色袋子: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输液瓶、输液袋,除感染性织物以外的用后医用织物。

注意:容器(袋)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医疗废物容器(袋)在装满3/4或放置48小时,应立即密闭运送。

十六、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是怎样组成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处、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其中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的组成由科主任、护士长、本科室兼职的监控医生、护士组成。

十七、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职责是什么?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安全、经济适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能及时做出诊断。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24小时内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并及时留取标本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积极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治疗病人,控制蔓延。

5.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尽快报告院内感染管理处,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处和院内感染管理处。

6.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7.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伤。

8.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减少污染及损伤。

十八、什么是医疗器械物品的危险度分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所有这类器械物品均应灭菌,且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这类器械物品应达到消毒水平,可选择高压蒸汽灭菌,高效消毒剂或其它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此类器械物品应保持清洁,先清洗,然后用中、低效消毒剂消毒。

-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3-12-08 14:20: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16402239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院感知识培训内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院感知识培训内容.pdf

标签:感染   医院   使用   药物   抗菌   患者   接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