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更新时间:2023-12-08 12:46:3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中国教师发展网)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A、 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4、画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 )、(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 》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

6、把短文中的句了补充完整。

1 / 28 《小鸟天堂》阅读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主干(ɡán ɡàn) 兴(xīng xìnɡ)

奋缝(fãnɡ fânɡ) 隙 的(dí de)确

二、选词。

陆续 继续

(1)我们( )跳上一只船。

(2)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有鸟影。

光明 明亮

(3)那翠绿的颜色,( )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4)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 )了。

颤动 移动

(5)船平静地在水面( )。

(6)……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

四、解释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纠正:

(2)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展示:

(3)船在树下泊了片刻。片刻:

(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应接不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感到一点儿留恋。留恋:

五、填一填。

2 / 28 作者两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去的时间是( ),看到了( ),写出了它( )、( )特点,侧重于( )。第二次去的时间是( ),看到了( ),写出了它们( )、( )的特点,侧重于( )。

六、先解释词语,再造句。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七、短文,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

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

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按文中内容。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__ 。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________ ,而是

3 / 28 ________ 。

(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把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对大榕树的称呼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附加题

一、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陆续

(2)应接不暇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榕树正在( )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 / 28 《火烧云》阅读题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 ) 凶猛——( ) 镇静——( )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是比喻句的画“√”,不是的画“×”。

(1)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

(2)远处天空中的云朵像是大海里翻起的几朵浪花。( )

3、请用“~~”画出第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5 / 28 《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一)

爬山虎刚长(cháng zhǎng)出来的叶子是 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chïng zhîng)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îng kōng)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给文段补充完整。

3、我会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均匀( ) 拂过( ) 引人注意( )

4、给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C、满、全;D、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5、长大后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 );二是( );三是( )

6 / 28

《爬山虎的脚》文段选读(二)

以前,我只(就是说 仅仅是)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①这就是爬山虎的脚。②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③茎上长叶柄(bǐn 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 jīng)上。

爬山虎的脚触(cù chù)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 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zháo zhe)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花费 费用)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文中的括号里给出了加点字的不同含义,请联系句子用“√”选出正确的解释。

2、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近义词。

痕迹( ) 牢固( ) 逐渐( )

4、我能写反义词。

弯曲( ) 仔细( ) 萎谢( )

5、“能”字有几种解释:①有能力的;②能力,才能;③能够。下列句子应各选哪种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7 / 28 (1)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

(2)小红的爸爸是一位种田能手。 ( )

(3)我们应该多方学习,掌握多种技能。 ( )

6、第一自然段中①~~ ④句的顺序混乱了,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 )—( )。(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7、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请你在短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用“——”画下来。

8、用曲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9、选择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1)( )我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 )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2)( )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 )不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3)( )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掉了。

10、把描写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动词抄写下来。

( )( )( )( )( )( )

8 / 28

《蟋蟀的住宅》文段选读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 )、( )、和( ),外部特点是( )、( )、( )和(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和(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宁可……也不 不光……还 因为……所以

A: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B:(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

7、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9 / 28

《巨人的花园》 选段阅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1、 文段节选自

2、 按要求填空。

近义词:任性 ( ) 温暖( ) 反义词:冷酷( ) 愉快( )

3、 “噢!是这么回事呀!”中的“这”指的是( )

A 春天又来到花园的原因 B 冬天过去了 C 小男孩

4、 词语搭配(从文段中找 )

( )的脸颊 ( )的心 ( )的花朵 尽情地( )

5、 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通过这个童话故事也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0 / 28

《去年的树》阅读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 火柴已经用光了 可是 火柴点燃的火 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1、这个文段选自课文

2、在第8自然段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文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句子,请用线划下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11 / 28 4、鸟儿两次看着灯火,它会想些什么呢,先想像一下,然后写出来。

5、你喜欢故事中的鸟儿和树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它们说?

6、学了这篇童话,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12 / 28

《白鹅》节选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竞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

2、选文主要从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两方面描写白鹅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鹅步态的傲慢。

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蕴涵着作者对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

5、仔细体会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3 / 28 ____ _______

6、高傲的白鹅容易被人捉住,你从中获得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4分)

___ ___

《长城》阅读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下面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瞭望 ( )

áo ào

(2)血汗 ( )

14 / 28 ě è

2.选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1)陡峭( )

A.料峭 B.平坦 C.平稳 D.安全

(2)坚固( )

A.坚硬 B.脆弱 C.软弱 D.纤细

(3)雄伟( )

A.微小 B.弱小 C.伟岸 D.雄壮

(4)自然( )

A.天然 B.自由 C.刻意

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B.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C.长城是修在八达岭上的。

4.说长城是人类世界史上的奇迹,是因为( )。

A.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B.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C.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长城是全凭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建造起来的。

15 / 28

《颐和园》阅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 ),突出长廊的( )和( )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 ),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 )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 )、( ),再介绍( )、

16 / 28 ( )。( )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 )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

4、请用横“________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 )作用。点明( )。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 )、( )、( )。第二段中用( )、( )。第三段用( )、( )。

6、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 ),看到( )和( )。观察顺序是( )。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 )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 )、( )、( ),重点描写( ),突出( )。

9、耸立的意思是:( ),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 ),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 )。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都是先( ),再( )。

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

17 / 28 13、作者根据( )顺序先后游览了( )、( )、( ),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14、课文运用动词体现游览的顺序:进了( )-〉绕过( )-〉来到( )-〉走完( )-〉来到( )-〉登上( )-〉……( )下来-> ( )…… 合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形象。

15、”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

16、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7、画舫: 。隐隐约约: 。

姿态不一: 。葱郁: 。

耸立: 。金碧辉煌: 。

神情气爽: 。

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8 / 28

《搭石》片断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在加粗字正确的读音下画“____”。

俗 语(sú shú) 协 调有序(xéi xié)

人影绰 绰 (zhuó chuò) 伏 下身子(fú fǔ)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9 / 28 经常——( ) 大概——( ) 情景——( )

3、第二段通过描写走搭石的两种情景来反映乡亲们的感情,这两种情景分别是( )和( )。

4、用“~~”线画出文中的一句俗语,并说说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搭石”要“紧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联结着

(2)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带去了

6.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请试着写一写你发现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 2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阅读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不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台湾。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 轻)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21 / 28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 宽敞)的地方才算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振 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同胞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问题:

1、这里的“即将调零的含苞的花朵”是指( )。

2、在文中有两组反义词,它们是( )。

3、从加点的两个词语中( )我读懂了救活年轻人的办法( )。

4、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年( )月( )日,( )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 )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

5、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6、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这句话体现了什么?

22 / 28 7.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骨髓的人。这句话主要写什么?如果把句中的“可能”改成“能”行吗? 说明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中,找到适合的骨髓非常( )

8.课文中有两个“静静地”,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个说明( );第二个则说明( )课文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对比,使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

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0、最后一段的“生命桥”是指:

11、画出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将( )比作( ),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年轻的生命就将结束。突显骨髓移植的( )性和( )性。

12、“在同一时刻”指的是:“ ”

13、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说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正处在( ),衬托出他们( )的精神。

14、第四自然段补充说明青年目前所处的状况, 青年的精神境界。但是起 作用,这段心理描写突出

15、注音:沉着( )间隔( )骨髓( )

16、“此时此刻”指( )。说明当时的情形

17、读了第四自然段后,拟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身上学到了那些品质?

23 / 28

18、第一自然段是环境描写,时间的精确,既点明故事难忘,又预示时间的宝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 )有的说:( );也有的说( )……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 )。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24 / 28 3、你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由此可见周恩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 )时代的一件事,它深刻体会到( )的含义,它意思到( )必须( )的重要意义。

5、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是( )的意思,“周生”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

阅读一(课文3、4、5自然段)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密密麻麻:

干净:

春风拂面:

2、第3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看出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批改得非常认真。

3、从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批改与评语中,你觉得写好一篇文章要做到什么?

阅读二(课文第10自然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5 / 28 庆幸( ) 非凡( ) 楷模( )

2、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

3、“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指 ,“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指 。

4、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指

意义非凡的原因是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

《呼风唤雨的世纪》阅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 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6 / 28 1、给下列字注音 赖( );耕( )

2、短文中画“ ”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答:答案

3、画“ ”的句子分别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说明“发现 ”和“发明”的区别。

《飞向蓝天的恐龙》阅读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后代——( ) 描画——( ) 依据——( )

27 / 28 2、“欣喜若狂”在文中的意思是全世界的

3、文中的假说是指:

4、我国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其价值是

5、造句:不仅……而且……

28 / 28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

本文发布于:2023-12-08 12:4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2010791114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pdf

标签:没有   句子   词语   爬山虎   阅读   描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