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个人思想鉴定)
常用的艺术手法
【简介】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概念】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其作用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随着艺术创作的发展,艺术手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艺术手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受体裁的制约,即不同体裁对艺术手法有所侧重,艺术手法是否
运用得恰当、娴熟、和谐、巧妙,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艺术手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不同民族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肖像描写(相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间、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等。
Eg: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以“梨花”喻“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落红”、“沉舟”、“病树”等自喻(《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以“最高层”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登飞来峰》)等;《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过零丁洋》颔联用“风飘絮”来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坎坷的政治命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手法,“明月”和“风”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望岳》中“造化钟神秀”,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又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景。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间、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3、诗歌表现手法
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他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他物来引出所要描绘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
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Eg:.引用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如《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的典故,既与战争地名吻合,也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的旧友的怀念;“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的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了“窦宪北击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其它如李白的《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引用了典故。
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 - 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 -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好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虚实相生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诗画同理,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像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这样壮丽的诗境来自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写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后两句想像他日重逢,两人剪烛西窗、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实写虚,用具体可感的“丝缕” 比喻抽象的“愁”,形象地表现了“愁思”的纷繁、难以解开。
借景抒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借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所有写景诗共有的特点。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本文发布于:2023-12-08 04:54: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982448394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学艺术手法大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学艺术手法大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