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

更新时间:2023-12-07 21:07:0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流光容易把人抛)

-

西安古称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历史悠久,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现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高陵10个区,蓝田、周至、户县3个县( 共有109个街道、67个镇、782个社区和2991个行政村)。 有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安沣东新城(简称“ 五区一港两基地”)。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2.75万人。

自然资源

河流、水资源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公里,年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土壤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 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计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动植物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地理

位置、面积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 109。49′和北纬33。42′- 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1010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582平方公里。

地质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貌 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 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 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气候 西安市为平原地区,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秦岭山脉横贯于南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0℃- 13.7℃,最冷1月平均气温-1.2℃- 0.0℃,最热7月平均气温26.3℃- 26.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 ,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4- 719.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646.1- 2114.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沙尘、低温冻害、高温、雷电大风、暴雨、城市内涝、连阴雨和雾霾。

重要天气气候事件

干旱 2012年11月26日至2013年2月2日全市连续69天无有效降水, 1月28日墒情显示,周至、高陵出现不同程度旱情,2月3- 4日的降水过程对前期旱情有所缓解。3- 5月上旬,降水显著偏少,气温显著偏高,持续高温少雨使大部区(县)出现旱情, 5月中旬两次降水过程彻底解除了旱情。6月降水偏少,部分区(县)出现旱情, 6月28日测墒显示,蓝田表层为轻旱,户县、周至为重旱。8月13- 27日,天气持续闷热,无有效降水,各区(县)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秋季降水稀少,气温偏高,各区(县)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低温冻害害1月上旬,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市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偏低2.6℃,日极端最低气温-11.6℃( 4日,蓝田) ;市区平均气温-2.7℃,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年份。4月上旬,连续两次较强寒潮天气过程,周至猕猴桃幼苗受冻严重。

大雾、霾共出现大雾20天40站(次)。除6- 10月外,其余各月均有出现。2月最多,出现9天22站(次) ,占全年的45%。共出现霾195天458站(次)。除5- 7月外,其余各月均出现13天以上。1月最多,出现27天。市区共出现霾132天,与历年比较天数明显增多。

沙尘天气 3月9- 10日,各区(县)均出现沙尘天气。其中, 9日泾河出现沙尘暴,最小能见度为800米。

首场透墒雨、初霜冻 5月15- 18日,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降水量16.5- 36.8毫米,除蓝田、高陵外,其余测站均达到透雨标准,出现时间较常年同期偏晚30多天。11月15-19日,全市陆续出现初霜冻,较历年平均日期偏晚半个多月,最早出现在长安,最晚出现在市区。

高温出现41个高温日( 193站次) ,较2012年21个高温日( 120站次)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其中,6月4日、17- 18日出现37℃以上区域性高温天气; 7月5- 7日、31日和8月3- 6日、10- 22日出现35℃以上区域性高温天气。

雷电、大风、冰雹 5月22- 23日,发生闪电112次,局地出现冰雹。6- 9月,出现雷暴日17个50站(次)。其中,6月、7月各4个, 8月7个, 9月2个。8月1日凌晨0- 3时,发生闪电282次,蓝田、周至、长安测站出现大风,风速分别为27.4米/秒、18.9米/秒和18.7米/秒。8月7日,市区出现冰雹天气。

暴雨出现3个暴雨日8站次。其中, 5月25日8时至26日8时,出现1个区域性暴雨日,除蓝田外,其余区(县)降水量50.1-

105.4毫米,均达到暴雨标准,为1961年以来5月首次区域性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周至。7月12日、13日临潼、户县降水量分别为54.1毫米和71.0毫米。

连阴雨雨7月10- 13日,蓝田出现连阴雨天气过程,过程雨量46.3毫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1954年调整行政区划,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 1972年恢复原名。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 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西安市共辖9区4县。2008年3月7日,经市政府研究并报省政府批准,撤销长安区王曲镇、鸣犊镇二乡(镇)的建制,设立相应的街道办事处,其行政区域不变,以原各乡(镇)政府驻地为街道办事处办公驻地。2014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陵县,设立高陵区。截至2014年年底,西安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高陵10个区,蓝田、周至、户县3个县和西安沣东新城(共有111个街道、67个镇、772个社区和2986个行政村)。有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市区规划面积865平方千米,主城区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千米。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2014年西安市GDP为5474.77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1019.5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3.7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3.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2.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462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为主题,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五区一港两基地”( 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浐灞生态区、沣东新城、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西安市荣誉称号:西安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中国十佳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3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连续七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誉称号;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古罗马。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干。“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 1272) ,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 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 1312) ,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 1369) ,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西安也是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是全国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安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诞生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行政建制的新型地方行政建制,即市级建制。民国16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民国19年(1930)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民国21年(1932)3月5日,国民党确定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但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民国33年(1944)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民国36年(1947)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民国25年( 1936) 12月12日,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之后,设在西安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军需物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都曾在此领导过革命斗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后,西安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省辖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西安以强大的科技实力、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1、城市定位

大西安未来发展应充分利用国家内陆开放区域政策和未来亚太内陆世界中心城市形成的机会,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并成为内陆开放的世界城市。同时应以建设文化之都为核心动力,强化大西安建设世界文化之都对于实现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主的国家意义。以此赋予大西安的城市定位为——

世界城市、文化之都

当今世界城市主要以欧美城市为主,近十年亚洲世界城市明显增加,但我国内陆地区相对空白。对比欧洲、北美内陆城市的发展规律,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批内陆的世界城市出现。未来二、三十年,中国至少应该有10-20个世界城市出现。

西安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城市是重返世界舞台中心、回归城市历史地位的必然选择。唐代长安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人口、面积、经济、科技等实力均居世界之首,与同时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并称为世界三大名城。如今,西安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优势显著;国家高铁体系的建设机遇,加强了西部与东部间的交流,降低西部的流通成本和时间,具备回归世界城市的潜力。

世界城市在全球的分布 大西安历史遗存分布示意

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国内陆开放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全球化战略布局,并参与世界城市竞争的重大举措,而其核心在于极化中心,凸显内陆国际门户与文化科技优势,形成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经济增长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阶段,与东部三大都市圈竞合发展,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城市集群,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建设“文化之都”,是大西安承担民族振兴责任,进一步完成中国近代以来争取国家自主、实现经济自强、寻求文化自立的历史使命。它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和传承东方古都人文景观格局、深入梳理传统文化和全面整合外来文化,参与重构华夏文化“思想价值—社会范式—人文景观”的和谐系统,同时在世界文化领域加强沟通与探讨,向正在形成中的世界文化新秩序贡献中国价值。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明确了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大西安将以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人才优势作为发展的引擎,承担起国家引领大西北,发展大西北的国家战略的重任,承担起实现民族文化振兴的国家责任。在世界核心城市体系中,大西安具备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内陆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潜力,并有能力成为世界城市一极。大西安多层次复合的职能体系,包含国际化专业职能、全国性专业职能、区域以及本地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职能体系,而进一步落实其城市职能为:

(1)中国气质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地、精神家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家文化制度改革实践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2)国家科技中心

全国科技统筹示范区、国家航空、航天科技中心、全国人才基地;

(3)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基地

国家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生命科学、农业和医药产业、空间探索技术的战略基地;

(4)国家西部交通枢纽门户

西部交通联系中心、物流中心、内陆国际航空枢纽;

(5)综合性经济中心

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业中心以及高端服务业中心。

西安市位于北纬34'15,东经108'55,在北方拥有最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均温度13.6度,年温差为26度。市境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116公里。国家授时中心在西安市。中国大地的原点位于西安北部的泾阳县。

地理位置 渭河谷地,关中平原。

气候环境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年最低温度在-8摄氏度左右。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平均最低温度-3.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3℃-27℃,平均最高气温32.2℃;年平均气温13.6℃。

气温 西安地区2007年平均气温13.7℃(蓝田)-15.6℃(西安),与常年比较偏高0.6-1.9℃,长安偏高0.6℃,市区偏高1.9℃。

最高气温 年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35℃的炎热期平均出现22天左右,1997年最多,达61天,在1961-1998年的38年中,有9年出现了40℃以上的酷热天气,曾有9年最高温度超过40.5℃,已知,分别为1934年(45.2℃),1966年(43.4℃),1998年(41.8℃),2005年(41.7℃),和2006年(42.9℃,一般以此作为极端最高气温)1994年(41.4℃,长安8月4日),1951年,1959年,1962年(资料不全)。

降水 西安地区2007年降水总量595.9-732.9毫米,户县最多。

日照 西安地区2007年日照时数为1398.5-2126.7小时,与常年比较,市区、户县、蓝田偏多,高陵、长安、临潼、周至偏少。

大雾 秋冬季节大雾天气频繁出现,年内各区县大雾天数均在10天以上。 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北纬33°42′~34°44'30″,东经107°40'~109°49′。南和东南以秦岭山脉主脊为界,与佛坪、宁陕、柞水、洛南县、商州市相邻,西以黑河之西太白山及青化台塬为界,与太白、眉县接壤;北以渭河为界,与扶风、武功、兴平县及咸阳市的杨陵、秦都、渭城区隔河相望;东北大致以荆山黄土台塬为界,与富平、三原、泾阳县毗连;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相接。南北宽约100公里,东西长约204公里,平面轮廓略呈西南倾的斜长方形。城区中心位置北纬34°15'24″,东经108°55'45″,辖境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隆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持续沉降,一度河湖汇集,形成河湖相冲积淤积,距今约200万年前湖面逐渐缩小干涸河流发育,此后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质垂直差异运动造成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强烈的地貌反差。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列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市位于东南沿海湿润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气候的过渡带上,兼有两种类型气候特征,因受局部地形主导因素强烈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深处内陆腹地的西安市具有陕甘黄土高原大陆性季风区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明显,四季冷暖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高温,日照强烈;秋季温和湿润,时有阴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偏少。但由于关中盆地平均海拔高度比陕甘黄土高原约低500米,东临黄河、豫西丘陵较为平缓,夏秋两季来自东南的太平洋湿热气流得以长驱直入,并因地形阻滞效应致使降水量显著高于周围地区。冬春两季来自西北的寒冷气流入侵时,因有周围山脉环绕屏隔,抵达盆地后强度大为减弱,降温不致过骤,刮风较少,风速亦低。来自南方的气流越过秦岭下沉产生增温效应,热量资源优于华北绝大多数地区,气候较周围地区温暖湿润。秦岭山地气候则呈垂直分异,随海拔高度递增气温渐降降水量渐增。秦岭中山区为温带气候,高山区为寒温带气候。

境内河流基本属于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渭河、泾河、石川河、黑河、涝河、灞河、浐河、沣河、戏河、零河等。市区东有灞、浐,西有沣、涝,南有潏、滈,北有泾、渭,夙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与远郊县区的众多河流构成密集的地表水文网系,但由于受气候特点制约,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衡,河流径流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加之缺乏蓄水工程,地表径流利用率低,因此,西安仍属缺水城市。 西安市所在的晋陕黄土区域地表广泛覆盖深厚的第四纪风积黄土,分布广度、厚度和发育完整性均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地区。因自然环境复杂,农耕历史悠久,境内土壤类型丰富。秦岭山地多属原生土壤并呈垂直分布,主要有褐土、棕壤、暗棕壤及亚高山草甸土等。渭河平原以褐土、棕壤为主的原生土壤经几千年农耕熟化,形成塿土、潮土、水稻土等多种高肥力次生土壤。这种历经数千年农耕利用,土壤肥力常盛不衰的区域在世界范围亦属罕见。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孑遗植物种类,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等自然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许多植物具有经济价值,其中仅中草药便达千余种。渭河平原的自然植被则早在秦汉时期便逐渐被栽培植被取代,主要有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带等类型。境内动物区系处于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地带,野生动物种群结构兼有二者性质。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及中国特有珍稀动物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血雉、金鸡等。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资源,境内已建立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西安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20世纪60年代蓝田猿人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已在这里生息繁衍,开创人类的远古文化。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是中国古代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得最繁荣兴盛的区域,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密度之大,遗址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之丰富,在全国均居首位。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唐朝,关中平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约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到公元9世纪末唐王朝覆灭,先后有12个王朝在西安建都1100余年之久。历史的这一选择与西安的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肥沃平坦的关中平原夙有“膏腴之地”、“天府”、“陆海”的美誉,汉代司马迁曾赞叹:“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无疑是历代王朝建都于此的首要考虑因素。西安市所在的关中平原三面环山,东临黄河,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使西安成为“被山带河”、“金城千里”、“四塞以为固”的形胜之地。山间关隘峪道形势险要,使西安市既有可靠的天然屏障又不致于闭塞。东有潼关、函谷关,是通往东方的咽喉;东南有籍关、蓝关和武关,是通往南阳、襄樊的要塞;西越陇山,沿渭河向西,是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南面则有在秦岭山间开凿的栈道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通往汉中、四川。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形势,也是“秦中自古帝王州”的重要原因。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整个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西安虽失去首都地位,但仍一直保持区域性大城市的特色,是中国大西北政治、军事、经济重镇。这是因为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经济,仍强有力地支持着西安作为大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由于西安处于中国西北、西南区与华北、中南乃至华东区之间重要的交通要冲位置,使其人口相对集中,城市经济始终保持一定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经济蓬勃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今天的西安,是中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现代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人们对自然地理的认识,尤其对自然资源结构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西安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加之多次岩浆侵入,为各种矿产资源的集聚提供了广泛可能。经近40年来勘查,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其中,金、银等贵金属矿产,石墨、白云石、高岭土、花岗岩板材、钠长阳起片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一定优势,地热资源分布广泛,蕴藏丰富,年约合6708.73~9684.07万吨标准煤。秦岭山区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除药用植物外,还有可供提取纤维、淀粉、油脂、鞣料,加工制作保健饮料、食品及供作观赏用的近千种。自80年代以来,猕猴桃、绞股蓝、沙棘等一批野生经济植物先后被驯化栽培利用。随着旅游产业发展,骊山、楼观台、太白山、南五台、翠华山、圭峰山、嘉午台、王顺山、辋川、樊川、渼陂、蓝田溶洞及汤峪温泉等风景资源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这些资源的开发正在对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自然地理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制约关系逐渐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实践证明,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会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城市生态平衡失调,引发或加剧自然灾害。如地下水开采过度致使城市地面沉降,地裂缝发展;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致使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旱涝灾害加剧。西安的自然地理因素中也存在弱项。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各种自然灾害仍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由于气候因素年际与年内变量幅度大,干旱和雨涝灾害时有发生。西安人民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正在进一步深化对本地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认识,力求全面系统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预防并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使经济活动在对本地区自然地理系统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与发展。

新城区 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64万。位于市中心东北,跨越城墙内外,因境内清朝满城(又称新城)得名,西安市三个老城区之一,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碑林区 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83万。位于市中心南部,跨越城墙内外,因境内西安碑林得名,西安市三个老城区之一,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莲湖区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64万。位于市中心西北,跨越城墙内外,因境内莲湖公园得名,西安市三个老城区之一,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有8万回民在城墙内西南部聚居;

雁塔区 面积152平方千米,人口112万。位于市区南部,因境内大雁塔得名,是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会展中心所在地,区内高校林立、科技领先、人文荟萃、工商业发达,西安市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未央区 面积262平方千米,人口61万。位于市区西北部,因境内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得名,是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西安浐灞生态区,欧亚经济论坛所在地;五个城市核心区之一。西安新行政中心设立于此,为未来西安城市新中心。

灞桥区 面积322平方千米,人口55万。位于市区东部,因境内古灞桥遗址得名,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所在地;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长安区 面积1583平方千米,人口103万。位于市区南部和西部,长安区北有西部大学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西部有周丰镐城遗址、昆明池遗址,南依秦岭有秦岭野生动物保护区、翠华山世界地质公园等。2002年撤销长安县,设置长安区,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政府驻韦曲街办。

阎良区 面积240平方千米,人口25万。位于市区以东北,距市中心60公里,因成语“闾阎良善”得名,是亚洲最大的航空城,境内有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临潼区 面积898平方千米,人口67万。位于市区以东,因境内临河、潼河而得名,境内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骊山、西安事变旧址等。

大明宫,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象征;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位于西安城北的龙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唐末战乱,大明宫于公元904年毁于战火。期间共有17位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凡尔赛宫的3倍,北京故宫的4倍,克里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白金汉宫的15倍,拥有50多座殿堂和阁楼,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

西安古称长安

本文发布于:2023-12-07 21:0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954423238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安古称长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安古称长安.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西安   城市   西安市   国家   中国   经济   发展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