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初中议论文)
1.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2.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3.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
4.基本需要:是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及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5.压力: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要所作的非特异性反应。
6.压力源: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因素。
7.适应:指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致使个人的行为有所改变以维持平衡。
8.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及判断护理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及信念。
9.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10.主观资料:护理对象的主观感觉,是护理对象对自己健康问题的体验和认识。
11.客观资料:护理人员通过观察、体验以及借助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护理对象健康状况的资料。
12.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3.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护理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较短时间7天内可达到的目标)长期目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
14.护理质量:是护理服务活动符合符合规定时,满足服务对象明确与隐含需要的效果。
15.继续护理学教育:继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护理学教育。
16.护理质量缺陷: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病人对护理不满意、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
17.护理心理学:是从事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8.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已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19.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于解决病人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
20.共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特异性与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病人需要的规律出发,目的在于解决病人中共性问题的心理护理。
21.有意识心理护理:指护士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言语和行为,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节、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22.无意识心理护理:指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对病人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切言谈举止和护理活动,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以产生心理护理的效果。
23.心境:是具有感染性的,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5.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26.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生理性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
27.疾病行为:指病人显示其病感的行为。 28.病人角色强化:指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出现心理反应过度、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帮助、过度要求亲友照顾等。
29.病人角色淡化:指病人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过于忽略。
30.病人角色隐瞒:病人因不能或不愿承担疾病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及后果而隐瞒病情,回避就医。
31.病人角色牵强: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称病方式,利用病人角色的行为特征,获取某些切身利益。
32.恐惧:是一种人们在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要受到伤害而产生的较高强度的负性情绪反应。
33.抑郁:是一种情绪低落状态。主要表现为悲观,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等。
34.愤怒:是一种较强烈的因个体与挫折或威胁抗争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35.焦虑:是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给自己造成危险和祸害或需要自己做出极大努力去应对的情况等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严重,可表现为惊恐。
36.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起疾病过程的诊断、治疗、护理都需要采用心身统一的观点及注意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37.护士职业角色化:特指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所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角色人格和行为模式。
38.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为指导的人格完善及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39.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0.伦理:是道德现象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41.护理伦理: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学科。
42.道德自律性:指通过自我道德教育、自我道德修养、自我道德评价等方式,将外在的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43.道德他律性:指通过外部的道德教育或道德影响、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来提高人们素质的过程。
44.不伤害原则:所实施的诊疗、护理手段都应保证不使病人身心受到损伤。
45.病人自主性: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和合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为。
46.有利原则:分为狭义(护士履行对病人有利的行为)和广义(不仅对病人有利,而且有利于护理事业和护理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群和人类的健康)。
47.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方法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48.健康促进:是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49.病人教育:以医学为基础,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50.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机能能力和主观感觉的表现。
51.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团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52.病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
53.病人学习目标:是护士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病人的学习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并通过病人学习能够实现的目标。
54.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55.护患沟通:是遵循一系列共同规则互通信息的过程。
56.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第一次与他人接触时,根据对方的神态、言谈、行为所得到的综合性判断。
57.营养素:是指来自食物和饮水,用于人类维持生命、促进生长发育、从事劳动活动并保证健康的基本物质。
58.功能性食品:是指除了有适宜的营养作用外,还能对人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健康状况和降低疾病危险性的食品。
59.能量代谢:是指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中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60.能量平衡:是指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相对平衡,使成人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使儿童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61.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62.半必需氨基酸:指某些临床条件下,有些氨基酸也成为必需氨基酸,需要从膳食中供给。
63.限制氨基酸:是指食物中某一种或几种含量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的必需氨基酸。
64.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反映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65.优质蛋白质:是指那些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必需氨基酸利用率高致营养价值也高的食物蛋白质。
66.蛋白质互补作用:是指将两种或数种蛋白质食物混合使用使他们之间各自不足的必需氨基酸互相补偿,且混合后的氨基酸模式接近人体并提高了这些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营养价值的作用。
67.氮平衡:反映体内组织蛋白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
68.必需脂肪酸: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69.糖类:来源广泛、使用最多、价格最便宜的供能营养素。
70.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消化酶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木质素等。
71.合理营养:是符合卫生要求及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健康营养方式。
72.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是以膳食供给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为目标的健康膳食。
73.代谢性并发症:即在实施营养支持市因未能制定和掌握适宜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方案、营养素配方不合适或输注速度不当、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和出入量监测系统不完善、代谢性并发症的诊断指标不明确或发生此症时的处理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
74.护士:是指按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75.骨髓:是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
76.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做的垂直线。
77.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78.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79.血浆渗透压: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
80.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81.高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82.低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83.血型:是血细胞表面特异抗原的类型。
8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主导了整个心脏的兴奋和跳动。
85.异位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机会表现出来,成为起搏点。
86.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87.异位节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88.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89.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90.胸膜腔:是有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
91.渗透性利尿: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大,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
92.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
93.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发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94.牵张反射:指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时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95.牵涉痛: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96.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血供减少或停止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97.不典型增生: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有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但尚不够癌的诊断标准。
98.癌前病变: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都会转变为癌的良性病变。
99.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间质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100.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
101.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态失去平衡。
102.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103.菌血症:病原菌有原发部位进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血中,有可能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在进行繁殖而致病。
10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05.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而不入血,只有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到达易感组织和细胞,引起独特的临床中毒症状。
106.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07.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108.免疫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识别自我和非已,引发免疫应答、执行免疫效应和维持自身稳定的组织系统。
109.非特异性免疫:是由先天性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力。
110.特异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触了异种、异体抗原而获得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力。
111.免疫应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112.体液免疫:是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13.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14.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115.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116.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机体出现的与防治疾病无关的不适反应。
117.毒性反应:一般是指药物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长时,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118.后遗效应: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降低到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119.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120.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异常免疫反应。
121.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发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理效应基本一致的有害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于变态反应性质,是一类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122.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地使用某种麻醉或精神药物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是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物的行为或其他反应。
123.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和肝时,可被该处的一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下降,称为首过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
124.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125.耐药性:是指病原微生物长期反复与化疗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126.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7.戒断症状:机体长期反复使用依赖性药物后,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即可产生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12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29.卫生标准:是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危害因素的程度限度内,使其对接触者及其子代的健康不产生危害作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保障居民健康而制定的标准,通过法规形成公布执行。
130.卫生立法: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总称。
131.健康危险因素:是指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132.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133.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响劳动能力。
134.食物中毒:是指健康的人经口摄入了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35.散发: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范围,不适于小范围的人群。
136.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是与散发相对而言的。
137.大流行:指疾病迅速蔓延,往往在较短时间内越过省界、国界、洲界形成大流行。
138.发病率:表示某一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心病例的频率。
139.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140.某病死亡率:指在某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因某病而死亡的频率。
141.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值。
142.生存率:指经过N年的观察,某病病人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 143.医院感染:指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显性或隐性感染,症状可出现在住院期间,也可能发生在出院后。
144.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
145.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146.卫生洗手:是通过机械去污染的方法清楚大部分暂居菌来降低手的污染程度。
147.清洁:是用物理的方法清楚物体表面的污物,减少微生物的过程。
148.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49.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50.随时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151.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52.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53.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54.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155.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156.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157.酸性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低PH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具有较强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158.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159.内环境:指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
160.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组成。
161.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162.主动卧位:指病人自己采取的卧位。
163.被动卧位:指病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164.被迫卧位:指病人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165.压疮: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166.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67.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中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
168.制动:即活动受限,指身体的活动力或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
169.全范围关节运动: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
170.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171.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在1℃以上。
172.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很大,可突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以上,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
173.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174.体温过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175.间歇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个较正常的间歇。
176.脉搏短绌:指脉率少于心率,脉律完全不规则。
177.潮式呼吸:呼吸有浅慢到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到浅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又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呼吸。
178.间停呼吸: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期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179.低浓度氧疗:吸氧浓度低于40%。
180.中等浓度氧疗:吸氧浓度为40%~60%。
181.高浓度氧疗:吸氧浓度在60%以上。
182.高压氧疗:指在特殊的加压舱内,以2~3kg/cm2 的压力给予100%的氧吸入。
183.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184.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185.多尿:指24h尿量经常超过2500ml。
186.无尿或尿闭:指24h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无尿。
187.血尿: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所含红细胞量的多少有关,尿液着那个含红细胞量多时呈洗肉水色。
188.血红蛋白尿: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形成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酱油样色。
189.胆红素尿:尿呈深黄色或黄褐色,振荡尿液后泡沫也呈黄色。
190.乳糜尿:因尿液中含有淋巴液,故尿呈乳白色。
191.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192.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193.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194.真性尿失禁:膀胱稍有一些存尿便会不自主的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
195.假性尿失禁: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膀胱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地溢出少量尿液。
196.压力性尿失禁: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力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排出。
197.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到50μm~300μm,这种颗粒在溶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可判断液体的质量。
198.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99.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注需要输注有关的成分。
200.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201.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202嗜睡:最轻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但可被轻度刺激或言语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又可入睡。
203.意识模糊: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204.昏睡: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
205.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活动,对光、声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206.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甚至是强刺激均无反应。
207.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208.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人为地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209.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是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210.临床死亡:又称躯体死亡,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211.主观资料: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病情发展、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并提出诊治情况的主观认识的记录。
212.客观资料:是指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医嘱等客观情况,以及实施手术、特殊检查前,医生讲明情况,病人或其亲属签字的文字资料。
213.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病人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客观记录。
214.护理效果:是指病人接受治疗或护理后的反应结果。
21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指及时将医疗措施送至急、危、重、伤病人身边,进行现场初步急救,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的医院急诊室进一步诊治,少数危重病人需立即手术,送入监护病房或专科病室救治的过程。
216.咯血:是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
217.经鼻气道插管术: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带气囊的塑料导管经鼻所做的气管插管术,可避免损伤性气管切开和痛苦较多的经口气管插管术,且可长期地保留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8.无创通气:指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219.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将具有气道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统称。
220.肺心病: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221.重度哮喘:病人休息时也明显气促,呈端坐位、张口呼吸,焦虑或烦躁不安,日常生活明显受限,大汗淋漓,心率和呼吸明显增快,有奇脉、发绀,一般支气管舒张剂无效,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
222.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入院时,即不存在或不处于潜伏期,而是住院后发生的感染,或原有感染但在住院期间发生新的感染。
22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
224.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创伤或人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或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225.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226.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新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22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
228.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229.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230.心脏电复律:指以病人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电脉冲,是某些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律。
231.心脏电除颤: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同步电击。
232.感染心内膜炎: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 233.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将特殊材料和球囊装置,经皮肤送至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加压充盈球囊以扩张狭窄处使血管内径增大,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缓解症状的一种导管治疗技术。
234.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235.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置入人体的导管顶端发放射频电流,使电极局部组织产生阻力性热效应,形成凝固性坏死,去除异位至心律失常灶,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236.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经心导管送入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封堵器,使其铆合在心室间隔的左、右侧,从而闭合缺损的技术。
237.胶囊式内镜:是一种无线的、可用于整个胃肠道检查的、形如可吞服胶囊的新型电子内镜。
238.胰胆管造影(ERCP):是经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通过十二指肠壶腹部乳头开口处插管,做胰胆管造影。
239.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40.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
241.肝性脑病: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症。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242.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243.肾活检:是指经皮穿刺肾活组织检查。
244.肾小球率过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肾小球清楚某一物质所含相当该数量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245.肾病综合症:是指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水肿④高脂血症的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症。
246.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的感染性炎症。
247.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期内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248.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
249.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明膜原理,讲病人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进透析器,在透析膜两侧呈反方向流动,凭借半透明膜两侧的溶质梯度、渗透梯度和水压梯度,通过弥散、对流、吸附清除毒素,通过超滤和渗透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补充需要的物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50.腹膜透析:是指向病人腹腔输入透析液,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使体内潴留的水、电解质与代谢性废物经超滤和渗透作用进入腹腔,而透析膜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以补充体内的需要,如此反复更换透析液,以到达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的目的。
251.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在病人接受超剂量化放疗后,通过静脉输注,移植入受者体内,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从而使正常的造血与免疫功能得以重建。
252.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一种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衰竭所致的贫血。
25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2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些紫癜:是因免疫因素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
255.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256.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侵润骨髓及全身各组织脏器,是正常造血受抑制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257.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258.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259.血友病:是一组最常见的先天性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260.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261.糖化血红蛋白A1: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HbA1c正常值为3%~6%。
262.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强化胰岛素知道的一种方法。
26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的反调节激素增加,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264.甲状腺危象:是在甲亢为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至甲亢病情突然加剧,出现危及生命的状态。
265.尿崩症:指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症。
26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大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67.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268.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269.肌无力危象:因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不足所致。
270.胆碱能危象:因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所致。
271.反拗危象:由于病人对抗胆碱酯酶药物不敏感所致。
272.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273.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感染性疾病和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感染。
274.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275.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
276.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277.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时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78.颅脑损伤的中间清醒期:最初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是硬膜外血肿存在的典型临床表现。
279.脊髓肿瘤:发生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组织的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
280.联合瓣膜病:指两个或三个瓣膜合并发生病变,多以二尖瓣病变为主。
281.体外循环:是指利用插在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腔静脉导管将静脉血通过重力引流出来,在使之通过人工肺进行氧合…实质是以人工心肺代替心脏和肺的功能。
282.冠状动脉搭桥术:指取一段位于自体腿部大隐静脉或其他部位的静脉,在升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堵塞的远端做一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搭桥,从而使主动脉血液通过移植血管供应到冠状动脉的远端,以恢复相应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解除心绞痛等症状。
283.低心排综合症:指体外循环术后,由于心脏排血量显著减少以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症候群。
284.反常呼吸:指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后,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向外鼓出。) 285.血尿:尿液中带血液。1)镜下血尿:借助显微镜见到尿液中含有血细胞。 2)肉眼血尿:肉眼能见到尿液中有血色和血块者即1000ml尿中含1ml血液。
286.骨筋膜室综合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287.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无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
288.痛经: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腰酸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或工作质量者。
289.原发性闭经:年满18岁仍无月经来潮者。
290.继发性闭经: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以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
291.围绝经期综合症: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292.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以上而未妊娠者。
293.原发性不孕症:婚后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
294.继发性不孕症:曾有过妊娠而后为避孕,连续两年不孕者。
295.辅助生育技术:各种帮助不孕者受孕的技术。
296.药物流产:即药物抗早孕。
297.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
298.月经:指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
299.月经周期:出血的第一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
300.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之间的关系。
301.胎先露:最先进入母体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30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303.胎动: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
304.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间分娩。
305.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间分娩。
306.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以后分娩。
307.先兆临产: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即将临产的症状。
308.总产程:指从伴有宫颈进行性扩张的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胎盘完全娩出为止。
309.产褥期:产妇全身各器官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
310.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等经阴道排出。
311.产褥感染: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312.产褥病率:指分娩24h以后的10天内,有口表每日测体温4次,有2次≥38℃。
31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继之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妊娠有希望继续者。
314.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
315.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316.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
317.晚期产后出血: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318.羊水栓塞: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
319.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科学地规划和严格实施对所有婴幼儿进行的基础免疫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发生的目的。
320.早产儿:指胎龄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
321.新生儿窒息:指婴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或出生时有呼吸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
322.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吸衰竭。
323.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
324.肠套叠:指某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造成的一种较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急腹症。
325.法洛四联症:是一组先天性心血管的复合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4种病理变化。
326.麻疹黏膜斑: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于发疹前24~48h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出现0.5~1.0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1~2日内遍及全部颊粘膜,出疹1~2日后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
327.隔离:指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肺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328.人工肝支持系统:指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完全代替严重病变肝脏的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功能恢复或进行肝脏移植。
329.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进行性致死性疾病。
330.肥达氏反应:为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具有辅助诊断伤寒的价值。
331.儿童多种抽动症:是指身体任何部位的一组或一群肌肉发生不自主、重复、快速的收缩。
332.阿尔采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原发性退行性疾病。
333.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
334.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335.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治疗方法,治疗病人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
336.电痉挛治疗:是用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使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发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337.老年人:在发达国家将≥65岁的人群;在发展中国家则将≥60岁的人群。
338.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339.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的7%以上。
340.呼气末正压:指在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时,于呼吸末期在呼吸道保持一定的正压。
341.主动湿化:是指机械通气时,使用加热湿化器,将吸入气体经过一个加热的水罐进行湿化。
342.被动湿化:是指机械通气时,使用热湿交换器,置于呼吸机环路与病人之间。
343.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的压力。正常值5~12cmH。
344.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 345.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346.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347.肉瘤:是指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
348.癌肉瘤:既含有恶性的上皮成分,同时还有间叶组织的恶性成分,两者混合在一起。
349.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个分裂结束的一个周期。
350.康复护理:在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所实施的一般和专门的护理技术。
351.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连续起来的动作群来完成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352.交叉过敏: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能再发药疹。
353.多价过敏:在药疹高敏状态期,甚至对一些结构不同的药物也诱发过敏。
354.性传播疾病:是一组以性行为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355.梅毒:是有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感染的性传播疾病。
356.淋病:是有淋球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的总称。
357.尖锐湿疣:有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
358.手癣:生长于手掌和指间的皮肤癣菌感染,可延及手背。
359.足癣:主要发生于足跖部及趾间,也可延至足背及踝部。
360.体癣:单独发生于手背者。
361.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362.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原因不明的、以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363.眼心反射:是指眼球在摘除、受压或眼肌牵拉时受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律失常、脉搏变慢者。
364.干眼症:是以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降低进而引起眼表损害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365.远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366.近视: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367.青光眼:是一组一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
368.白内障:晶体混浊。
369.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370.鼻内镜手术:是指借助鼻内镜和其他特殊的配套手术器械经鼻内进行鼻腔、鼻窦、鼻颅底和鼻眼区域手术的外科技术。
37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指成人7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大于5。
372.传导性聋: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达到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者。
373.电子耳蜗:是一个电子装置,是一个换能器,能把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电极输送到耳内,刺激内耳螺旋神经节细胞,产生听觉。
374.龋病:是指牙体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375.牙周病: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
376.氟牙病:是牙在发育期间,长期接受过量的氟,使成釉细胞受到损害,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 377.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差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
378.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指一类原因不明,具有周期性复发,但又有自限性的局限性黏膜溃疡性损害。
379.阻生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380.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本文发布于:2023-12-07 17:0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939723238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护理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护理名词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