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又什么又什么成语)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08.04.19
• 【字 号】鲁政发[2008]54号
• 【施行日期】2008.04.19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鲁政发〔2008〕5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在发展我省科学技术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严格评审和省科技厅审核,省政府决定,授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和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凌沛学研究员2人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山东师范大学满宝元等完成的“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激光与之相互作用研究”等2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青岛科技大学张书圣等完成的“糖苷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等6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青岛理工大学贺可强等完成的“滑塌型地质灾害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与预测理论研究”等12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韩金祥等完成的“脑脊液病原体抗体诊断芯片的研制”1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海洋大学战文斌等完成的“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等6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山东农业大学柴同杰等完成的“魏氏梭菌类毒素疫苗与抗毒素血清制备研究”等4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优质高产广适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的选育与应用”等30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含2项其他项目),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的“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16号、17号、22号、23号选育与配套生产技术”等117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含2项其他项目),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花生新品种潍花6号的选育与推广”等320项成果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含3项其他项目);授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水流徹教授和日本农林水产交流协会福岛分会末永武雄会长2人2007年度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绩。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获奖科技人员学习,发扬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全省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目录(2007年度)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十九日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目录
(2007年度)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人)
谢立信
凌沛学
谢立信
谢立信,男,1942年12月出生。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角膜病学组组长、《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省部共建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亚洲角膜学会副主席、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国际泪膜与眼表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亚太接触镜眼科医师协会理事等。
40多年来,谢立信院士—直致力于眼科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为我国眼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到目前,已为1.5万余例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是国内唯—完成逾万例角膜移植手术的专家。自1991年起在全国多次举办眼科显微手术培训班,是我国眼科显微手术的开拓者,迄今共完成眼科显微手术约5万台,现在的年手术量仍高达1500台。他严格要求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研究成果。作为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50名。他为我国眼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和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为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山东省科技进步—等奖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52篇,其中在《中华眼科杂志》和国际性期刊发表170篇,SCI收录35篇。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主编6部。
在眼科角膜病领域,谢立信院士是目前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及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我国首部《角膜移植学》和《角膜病学》专著。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早期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可在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前3~6个月即做出诊断;并创造性地用活性密度代替活性率,完善了正确评价内皮细胞活性的方法,此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角膜内皮显微镜的设计,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第—个系统化地论证并提出了除三叉神经节外,角膜组织是单疱病毒Ⅰ型又—潜伏地和复发源地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的角膜移植手术清除角膜潜伏感染灶后,使复发率从100%下降至10%左右。199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等奖。创建了模拟人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提出了不同真菌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的学术创新观点,并倡导应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使真菌性角膜炎手术冶疗的术式发生转变,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使手术的长期成功率超过95%,取得感染性角膜病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作为首位或通讯作者在《Ophthalm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篇,成果被写入2005年版国际权威性角膜病专著《Cornea》,还应邀在2006年美国眼科年会上作专题讲座。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资助号30630063和2004GG2202154)。
在眼库技术的系列化方面,谢立信院士创造性地推动了我国角膜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1981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了“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可保存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达4天。1997年研制出了效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DX角膜活性保存液”,活性保存时间由原来的4天提高到11天,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保存液的1/5,专利已成功转让,并在全国推广使用。2002年又成功研制出“角膜器官培养保存液”,可保存角膜活性达4周。同时改进了眼库中角膜内皮细胞的评价手段,主持修订了我国首部眼库医学标准。为缓解我国的角膜材料短缺和推动眼库的围际化建没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眼科白内障领域,谢立信院士在国内率先引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在全国开展和推广,在推动我国白内障手术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内最先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切开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使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降至8.1%。该手术为目前治疗儿童白内障的公认手术。对术后患儿长期随访的论文被评为2005年美国眼科年会最佳张贴论文,美国《Ocular
SurgeryNews》杂志报道了该研究内容。首次对复杂眼外伤(无虹膜、无晶状体和无玻璃体眼)行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解决了其术后视力差和畏光两大难题;对硬核白内障采用“W”型挑眉式巩膜切口,使切口由12mm缩小为6mm,大大减少手术散光;对葡萄膜炎和青光眼术后继发硬核白内障行角膜切口囊外摘除,简单安全有效。2005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等奖。1994年主编出版我国首部《人工晶体植入学》,1997年再版。
在眼科创新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方面,谢立信院士针对眼科用药难以达到眼内有效药物浓度的国际性难题,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研制并开发我国第—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可供眼内植入的缓释药物载体辅料,该载体辅料可随药物释放而逐渐生物降解,与眼内组织相容性好,极具临床应用价值。历经11年研究,应用此辅料制做的前房植入型环孢素A缓释系统可有效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目前国际上最佳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专利已成功转让。该新药现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06L02840)。在眼科创新药物方面,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作为首位或通讯作者在《IOV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篇。
谢立信院士先后被授予全国“五·—”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卫生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1998年获中华眼科学会奖,199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国际杰出成就奖,2004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2005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功勋奖,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自主创新人物”,2006年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凌沛学
凌沛学,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山东省药学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凌沛学研究员自1983年开始透明质酸(HA,又称玻璃酸)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12项。主持研究开发了国家二类新药2个,二加五类新药1个,四类新药6个,其中6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凌沛学研究员在国际上首创将透明质酸作为眼用制剂的媒介(vehicle)应用于眼部给药传递系统中,成为新型眼部给药系统,这种眼部给药传递系统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际上独创开发了治疗烧伤和术后防粘连剂的透明质酸粉剂。
凌沛学研究员在国内率先用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原料和辅料,改变了我国只能用提取法生产的局面;首创了透明质酸的发酵技术和产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出口欧、美、日等国家;首创了眼科用透明质酸注射液,用作眼科手术必备辅助剂,对眼科显微手术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首家开发了新药“骨关节腔内注射用透明质酸注射液”(施沛特),采用黏弹剂补充疗法为临床上提供了—个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骨关节炎治疗新药。开发了透明质酸术后防粘连凝胶剂,解决了术后粘连这—棘手的问题。首创了将透明质酸用于皮肤外用药物制剂和消毒产品中,在治疗或消毒的同时,发挥透明质酸保湿和润滑作用,解决了医生手术消毒刺激性大的问题。主持了盐酸布替萘芬和环戊硫酮等新药的开发。盐酸布替萘芬为国家二类新药,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凌沛学研究员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省科技奖励。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奖4项,取得了国家“九五”攻关优秀成果奖1项,先后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研究奖,山东省重奖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7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0项,山东省专利金奖等奖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5篇,其中SCI、EI和中文核心期刊共5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5部,主编高等教育“十—五”生物制药类专业教材7部。为生物药物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做出了—定贡献。
在凌沛学研究员的带领下,以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为依托成立了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等7家高科技企业,使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以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并进入了中国制药工业企业50强之列,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基地,进入化学药品原药独立核算企业利润总额前30名。截止到2007年11月,透明质酸系列产品为国家累计创收54亿元,利税20亿元。透明质酸眼部给药系列产品,每年为眼病患者提供8000万支滴眼液,为2000万眼病患者解除病痛;黏弹剂玻璃酸钠注射液,每年使50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及30万骨关节炎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劳动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凌沛学研究员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专利山东优秀发明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济南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凌沛学被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为国家培养了16名硕士和5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等奖
(2项)
ZR 2007—1—1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激光与之相互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满宝元(山东师范大学)
王传奎(山东师范大学)
任俊峰(山东师范大学)
董庆瑞(山东师范大学)
原晓波(山东师范大学)
ZR 2007—1—2模式动物文昌鱼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主要完成人:张士璀(中国海洋大学)
刘振辉(中国海洋大学)
李国荣(中国海洋大学)
王长法(中国海洋大学)
赵博生(中国海洋大学)
项目简介
ZR2007—1—1光电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激光与之相互作用研究
该项目重点对脉冲激光与HgCdTe、GaAs、Si等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等离子体的特征量(辐射强度、谱线展宽和频移、电子温度和密度、速度等)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规律;不同实验条件下等离子体的膨胀过程;有机分子功能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分子器件的电输运特性;激光与有机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激光在分子介质中的传播过程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理论上首次在考虑烧蚀质量的前提下提出了等离子体膨胀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在第—性原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处理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在第—性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套处理分子非线性电输运性质的理论。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制备了两维光子晶体,测量和分析了它们在微波波段范围内的带隙和缺陷模;首次采用大功率近红外激光器成功地制备了高质量的GaN、ZnO、HgCdTe等光电材料薄膜,采用—系列的分析手段对制备和退火后样品的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
本研究创新性强,特色突出,在Appl.Phys.Lett.,Phys.Rev.B,J.Chem Phys,J.Appl.Phy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155篇,被SCI收录110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的19篇,2.0以上的有36篇。论文引用的总次数为750次,其中发表在J.Chem Phys 114(22):9813(2001)被引84次,Appl.Phys.Lett.75(13):1848(1999)59次,Phys.Rev.B 54(20):14257(1996)60次。
ZR2007—1—2模式动物文昌鱼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该项目以占据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进化节点位置的文昌鱼为材料,从分子、亚细胞、细胞和组织多层次交叉水平,重点研究文昌鱼胚胎发育分化及其组织结构与功能,以进化生物学观点推测文昌鱼和脊椎动物起源关系。1.在国内外首次报道酚氧化酶可以作为区分神经外胚层和表皮外胚层的指标酶,并提出了酚氧化酶参与文昌鱼胚胎免疫作用的观点。2.澄清了前人关于文昌鱼胚胎细胞形态发生运动和内胚层细胞命运决定的混乱不清的描述。3.发现文昌鱼体液存在类似脊椎动物替代途径激活的溶血活性以及凝集素与酚氧化酶。4.在国内外首次报道文昌鱼染色体带型以及性染色体的存在,发现文昌鱼染色体表现出低等脊椎动物染色体的特征。5.发现文昌鱼基因(组)具有脊椎动物祖先基因(组)的原始特征,同时又兼具自身特有的特征。基于此,研究提出了“文昌鱼是由棘皮动物样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中间体类型(脊椎动物始祖)的代表,兼具特化特征”这—富有新意的假设。丰富和加深了对文昌鱼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认识,有助于揭示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脊椎动物起源这—难解之谜。
该项目已发表主要论文80多篇,被SCI收录73篇;SCI影响因子5以上有6篇,发表当年最高因子9.7;论文共被SCI他引272次;代表性论文第3篇已被他人引用17次,著名的发育生物学家Nicolas和Holland都曾在其综述文章中分别引用该文。
二等奖
(6项)
ZR 2007—2—1糖苷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主要完成人:张书圣(青岛科技大学)
聂广明(青岛科技大学)
李 峰(青岛科技大学)
牛淑妍(青岛科技大学)
魏庆莉(青岛科技大学)
ZR 2007—2—2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唐功友(中国海洋大学)
岳 东(南京师范大学)
马 慧(中国海洋大学)
王海红(中国海洋大学)
张宝琳(中国计量学院)
ZR 2007—2—3基于空时频分集的高速通信抗干扰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袁东风(山东大学)
张海霞(山东大学)
赵 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张玉玲(山东大学)
江铭炎(山东大学)
ZR 2007—2—4新型功能吸附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主要完成人:曲荣君(鲁东大学)
陈 厚(鲁东大学)
纪春暖(鲁东大学)
王春华(鲁东大学)
孙昌梅(鲁东大学)
ZR 2007—2—5人源化抗血小板GPⅡb/Ⅲa噬茵体抗体的研制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主要完成人:侯 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冀学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初晓霞(烟台市毓璜顶医院)
张 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朱媛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ZR 2007—2—6海洋水产动物的遗传学基础和免疫学分子机制
主要完成人:相建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宋林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富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保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晓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项目简介
ZR2007—2—1糖苷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该项目重点对DNA探针的电化学性质、谱学性质、待测DNA片断在石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固定,以及DNA链碱基长度对电化学标记DNA探针的影响;七—O—乙酰基—β—乳糖基异硫氰酸酯等糖化合物与DNA的作用及四氮大环铜、钴、镍配合物与DNA的电化学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合成了系列糖苷的双(稠)杂环化合物及含有糖结构的核苷类似物,这些化合物与金属离子配位合成糖苷配合物。在此基础上,运用核酸杂交技术,用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糖苷配合物作为嵌入剂制作DNA电化学传感器。成功制备了聚吲哚膜、聚苯并呋喃膜、聚咔唑膜等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并详细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以咪唑—锰、四氮大环—金属配合物、邻菲罗啉铜、邻菲罗啉钴为指示剂,研制成了新型的DNA探针,并将DNA探针应用于靶序列DNA 片断的识别。
本项目已公开发表SCI收录论文51篇,其中21篇被SCI论文引用89次(他人引用62次)。出版专(译)著4部。
ZR2007—2—2非线性时滞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该项目主要在非线性时滞系统性能的时滞相关和鲁棒性分析方法及最优控制近似设计方法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网络控制系统和海洋结构物(海洋平台)振动控制等研究中。提出了时滞分段处理技术和快变时滞的Lyapunov泛函分析方法、非线性时滞系统最优控制的逐次逼近设计方法、状态预测观测器和预测最优控制器设计算法、用于时滞相关稳定性、滤波和镇定问题的基于参数化中立型变换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等。将提出的时滞相关分析与综合方法用于混沌系统同步问题研究和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研究,首次得到了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非分解条件,给出了新的时滞相关型稳定性分析方法。同时给出了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与综合新方法。将提出的新方法用于钢架式海洋平台的前馈反馈最优减振控制和仿真研究,得到了新的半主动控制策略。
该系列研究发表论文114篇,已有55篇论文被SCI收录,72篇论文被EI收录,论文的他引总数为244次,SCI他引169次。
ZR2007—2—3基于空时频分集的高速通信抗干扰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重点对基于空时频分集的高速通信传输抗干扰理论、天线间距离和角度与系统性能之间的依赖关系、宽带无线条件下基于小波基的多载波调制的性能特征、高级信道编码技术、在不展宽频谱的前提下的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和乘积”算法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能够模拟宽带移动通信环境的信道模型和相应的信道估计理论;提出了基于one—ring理论的MIMO宽带信道建模方案,结合MIMO多载波系统;研究并得出了突破传统以ASE为导频最优化目标函数,从理论上推导出由衰落信道的二阶统计特性决定的最佳导频间隔;提出了新颖的可克服ICI的基于小波基的多载波调制方案。首次提出了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系统中选用最佳小波基的原则,并在分析其性能和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种降低多载波调制系统PAPR的方案;在Turbo码重量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利用稀疏矩阵的概念提出了—种改进型Code—Matched交织器,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了其良好的性能。设计了简化的译码算法,首次提出联合校验—变量处理修正的LDPC译码算法,不仅降低了译码复杂度而且还可以保证其误码性能基本不受影响;建立了MIMO多载波系统平台。
该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及IEEE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9篇,其中共有7篇论文被SCI收录、58篇被EI收录。出版相关专著两部,译著—部。
ZR2007—2—4新型功能吸附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该项目主要对具有蛇笼结构的螯合树脂、高吸附选择性螯合树脂、交联淀粉树脂、含氮氧硫功能基的螯合树脂及螯合树脂前驱体聚丙烯腈的设计合成与制备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丙烯腈基螯合树脂的设计与控制合成。在国内外首次合成了具有蛇笼结构的螯合树脂、对金属离子具有高度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分离功能的新型螯合树脂、高吸附选择性螯合树脂、胺基为功能基的交联淀粉树脂、设计合成了多种以聚苯乙烯、酚醛树脂为骨架的含氮氧硫功能基的螫合树脂,研究了其对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离子及汞、铅、镉、铜、镍等有毒过渡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完成了具有吸附分离功能的螯合树脂前驱体聚丙烯腈的制备,为新型功能吸附材料的设计另辟新径。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分布可控的丙烯腈基螯合树脂的合成工艺。
该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4篇,被EI收录51篇,被国内外学术论文引用91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ZR2007—2—5人源化抗血小板GPⅡb/Ⅲa噬茵体抗体的研制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该项目利用MAIPA技术及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成功筛选出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阳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ITP患者血浆,应用亲和层析技术结合胃蛋白酶消化纯化并制备其IgG及F(ab’)2抗体片段。试验研究表明,IgG的F(ab’)2片段既保留了与血小板糖蛋白的结合活性,又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成功构建了人源化抗血小板GPⅡb/Ⅲa单链噬菌体抗体(single
chainFv,ScFv)库,初步检测证实噬菌体ScFv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为人源化抗体进—步的筛选和制备做好准备,进而为完全人源化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完全人源化抗GPⅡb/Ⅲa基因工程抗体,可从根本上避免了HAMA反应,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
该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35篇,SCI引用229次,主要论著20篇,其中他人引用218次。
ZR2007—2—6海洋水产动物的遗传学基础和免疫学分子机制
该项目以鱼虾贝为研究对象,在群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了它们的遗传学基础,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重点揭示了先天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并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首次报道了15种经济虾贝类的染色体核型;建立了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虾类染色体倍性检测技术,并找到多倍体诱导途径;为野生种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明确了鱼虾贝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能的关系;构建了高质量cDNA文库,获得28000余条EST序列;发现并克隆了80多个鱼虾贝免疫抗逆相关的功能基因cDNA全长序列,均已提交GenBank,初步阐明其在动物体内先天免疫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制作了第—张高密度的对虾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出近百个与WSSV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了凡纳滨对虾、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该研究成果为遗传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为深入了解虾贝遗传分子基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使我国对虾染色体组操作研究居于国际先进行列,对于推动我国海水养殖理论体系完善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实施生物保安战略,确保蓝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观点;丰富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健康养殖的理论体系。
该项目发表论文107篇[SCI(EI)收录46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论著)共被引用305次,他引288次。
三等奖
(12项)
ZR 2007—3—1滑塌型地质灾害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与预测理论研究
主要完成人:贺可强(青岛理工大学)
于广明(青岛理工大学)
王在泉(青岛理工大学)
潘 岳(青岛理工大学)
徐科峰(青岛理工大学)
ZR 2007—3—2有限元法新模型构造机理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
主要完成人:史宝军(山东建筑大学) 舒东伟(山东建筑大学)
宋世军(山东建筑大学)
程 钢(山东建筑大学)
宋传增(山东建筑大学)
ZR 2007—3—3亚纯函数唯—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仪洪勋(山东大学)
ZR 2007—3—4现代物理学中几类数学模型解的算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姜同松(临沂师范学院)
金银来(临沂师范学院)
陈怀堂(临沂师范学院)
江兆林(临沂师范学院)
周厚春(临沂师范学院)
ZR 2007—3—5黑洞视界的量子效应及热性质
主要完成人:李传安(菏泽学院)
孟庆苗(菏泽学院)
苏九清(菏泽学院)
蒋继建(菏泽学院)
张建华(菏泽学院)
ZR 2007—3—6水和废水处理用混凝剂/絮凝剂的特性及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人:高宝玉(山东大学)
岳钦艳(山东大学)
初永宝(青岛科技大学)
王炳建(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王 燕(山东大学) ZR 2007—3—7柔性神经树、分层智能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陈月辉(济南大学)
杨 波(济南大学)
冯志全(济南大学)
李金屏(济南大学)
成谢锋(济南大学)
ZR 2007—3—8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刘执玉(山东大学)
丁兆习(山东大学)
郑国玲(山东大学)
高 杰(山东大学)
孙 平(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ZR 2007—3—9白血病诱导分化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姜国胜(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毕可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唐天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温培娥(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吴 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ZR 2007—3—10在体小鼠肿瘤多药耐药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对其的影响
主要完成人:李贵海(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明霞(山东省立医院)
陈 强(济南市中心医院)
尹格平(济南军区总医院)
孙付军(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ZR 2007—3—11心肌细胞电重构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中的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钟敬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 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李 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 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侯雪梅(山东大学)
ZR 2007—3—12经气管滴入微量脂多糖对大鼠机械通气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克忠(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类维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 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潘恩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金延武(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省技术发明奖
—等奖
(1项)
FM 2007—1—1脑脊液病原体抗体诊断芯片的研制
主要完成人:韩金祥(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高雪芹(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刘 毅(济南市市立四院)
郭大东(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黄海燕(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潘继红(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项目简介
FM2007—1—1脑脊液病原体抗体诊断芯片的研制
该项目选择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人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乙脑病毒、钩端螺旋体、结核分枝杆菌等为病原体研究对象,构建可同时检测脑脊液重要病原体的蛋白芯片,建立—种早期平行快速诊断方法。通过荧光信号强度和最低检测限比较。并对多聚赖氨酸修饰玻片、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玻片、戊二醛水溶液修饰玻片、戊二醛磷酸溶液修饰玻片等五种玻璃基片进行优化选择,最后选择多聚赖氨酸修饰玻片为基片。研究结果认为:检测IgG时用含0.01%Tween—20的磷酸盐缓冲液,检测IgM时用不含Tween—20的磷酸盐缓冲液,可保证抗原的固定效果和稳定性。蛋白微阵列的优化结果显示:点样后芯片温育时间30min,使用1%牛血清白蛋白+2.5%蔗糖为封闭剂,封闭时间30min,血清不加稀释,与芯片反应30min后,再与33μg/ml Cy3—lgG(或5μg/ml Cy3—IgM)反应30min,可达到较好和稳定的结果。同时对不同抗原的点样液进行了优化,不同的抗原选择不同的点样液。点样后的玻片可在华氏37度可保存3个月。研制的脑脊液病体芯片具有比现在的方法更高的优越性,可以开发成临床诊断产品。同时运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了人巨细胞病毒PP150/MDBP融合蛋白,经过western blot和ELISA、蛋白芯片方法证明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进—步开发产品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1项,实用新型2项,发表论文14篇。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等奖
(6项) FM 2007—2—1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人:战文斌(中国海洋大学)
邢 婧(中国海洋大学)
绳秀珍(中国海洋大学)
周 丽(中国海洋大学)
姜有声(中国海洋大学)
王晓洁(中国海洋大学)
FM 2007—2—2树舌灵芝生物学特性及其活性物质提取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宋爱荣(青岛农业大学)
田雪梅(青岛农业大学)
赵 晨(青岛农业大学)
王光远(青岛农业大学)
郭立忠(青岛农业大学)
隋方功(青岛农业大学)
FM 2007—2—3数字视频技术研发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人:战嘉瑾(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刘卫东(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何云鹏(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刘志恒(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陈永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孙士华(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FM 2007—2—4 JMA013系列JD型接触式电加热烧毛机
主要完成人:马 騳(济南燃烧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马 健(济南燃烧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马骥远┃(济南燃烧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王 勇(济南燃烧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李长宾(济南燃烧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薛群成(济南燃烧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FM 2007—2—5管道内壁等离子原位反应复合处理设备与工艺
主要完成人:崔洪芝(山东科技大学)
田新诚(山东大学)
李银俊(泰安正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赵剑波(泰安正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张文静(山东科技大学)
李爱军(山东科技大学)
FM 2007—2—6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俞志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宋秀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曹西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邹景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项目简介
FM2007—2—1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该项目针对1993年暴发的白斑症病毒(WSSV)病给我国对虾养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历时13年,对该病毒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分子免疫学、诊断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基本弄清了对WSSV病的病因、危害程度和流行规律,解决了对虾WSSV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感染机理、传播途径、检测诊断、预防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首次成功研制出WSS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抗WSSV的单克隆抗体库(200多株单抗),经过筛选,用其中的10余株单抗,开发了单克隆抗体的斑点免疫印迹、快速检测试剂盒、快速检测试纸条等检测诊断技术,达到了现场、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诊断目的。用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技术证实了WSSV首先侵染对虾血细胞并在血细胞内增殖,并确定了病毒感染的靶器官,调查了WSSV的宿主范围和传播途径。建立了WSSV的单克隆抗体库和对虾血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库,并通过ELISA、斑点免疫实验、克氏原螯虾体内增殖实验、原代培养对虾血细胞的方法筛选WSSV的中和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受体。通过寻找中和抗体和细胞受体的方式阻断WSSV的入侵、感染。该项目共申请国内发明专利5项,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4篇,ISTP收录2篇。
该项目先后在山东沿海,河北、天津、江苏等地推广应用,为的对虾育苗厂、养殖厂的各期幼虾、虾苗、成虾进行了病毒病检测和诊断,有效预防了白斑症病毒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降低了养殖风险,间接经济效益达8千万元,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FM2007—2—2树舌灵芝生物学特性及其活性物质提取的研究
该项目通过野外采集、纯种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手段,获得了树舌灵芝MP—01菌株[Ganoderma applanatum(Var.gibbosum Bl.)],并对树舌灵芝MP—01菌株菌丝体生长适宜的营养条件;环境条件对其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树舌灵芝MP—01菌株胞内多糖、胞外多糖和精多糖的提取纯化技术;树舌灵芝MP—01发酵液多糖的理化特性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探索,从而确定了菌丝体生长最佳配方;液体发酵适宜的温度、pH;菌株菌丝体终止发酵和多糖提取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提取工艺;沉淀剂的用量等技术参数。同时还进行了树舌灵芝MP—01发酵液蛋白、脂肪酸的研究及萜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的测定;树舌灵芝MP—01发酵液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并在国内外首次采用树舌灵芝提取物进行了抗SARS病毒的研究,申请了抗SARS病毒活性物质粗提物制备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进行了灵芝MP—01提取物抗流感乙病毒、抗烟草花叶病毒、病毒免疫调节和急性毒性实验。发现了树舌灵芝提取物在抗病毒方面的药理活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毒新产品,在我省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增加经济效益2476.7万元。该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并获得授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篇。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FM2007—2—3数字视频技术研发及其应用
该项目属于视频处理技术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针对目前出现的新型显示器件,如逐行扫描CRT、等离子显示屏(PDP)、液晶显示屏(ICD)、背投显示器(Rear Pro—jection Display)等。将可能作为这些显示器件的输入信号的各种数据信号(包括模拟PAL、NTSC制式的电视信号、数字电视信号、计算机图像信号)按照显示器件的要求,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使之能够适应上述新型显示设备的需求。同时针对市场对图像显示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采用3D数字图像降噪、帧频提升、亮度、色度瞬态改善、伽马校正等技术对图像显示画质进行提升。解决了传统电视存在的大面积闪烁、行间闪烁、扫描线粗大影响收视效果、以及无法支持新型显示方式、兼容高清电视信号源、及其他视频媒体格式等问题。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设计技术、系统集成近200万逻辑门,系统时钟达到166MHz,图像处理效果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应用该芯片开发的整机在技术评测中,可靠性测试、电性能测试、电磁兼容测试、主观评测等指标均达到企业要求并完全符合国家标准。采用该芯片的电视整机已经达到50万台,新增产值7.6亿多元,新增利税5035.8万多元。 FM2007—2—4JMA013系列JD型接触式电加热烧毛机
该项发明成果针对国内外接触式烧毛机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成功了以电为能源、以热性能和电性能优异的功能性陶瓷材料作为发热体和载热体的接触式烧毛机。该机由箱体、升降调整导布装置、电热烧毛装置和微电脑自动控制四部分组成。其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1.烧毛质量高:该机载热体表面温度均匀—致且不变形,提高烧毛质量0.5—1级。小棉结和刚性茸毛去除率近乎100%。2.该烧毛机与国内外接触式烧毛机相比,能源资金节约率为65%—85%。节能效果显著。3.清洁生产:该机不以油、气为能源,而以电为能源,加工过程不产生烟气污染,做到了清洁环保文明生产。4.自动化程度高:微电脑全程智能监控,工艺过程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实现了安全生产,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该项发明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其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该发明成果已应用于纺织印染工业中的织物烧毛加工,现已批量生产,并销往江苏、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四川、河南、河北及我省的50余家大中型染整加工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200万元,新增利税330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FM2007—2—5管道内壁等离子原位反应复合处理设备与工艺
采用等离子束作辅助和发生热源,充分利用高能等离子温度场的作用,使粉末混合物在束流中发生化学反应,原位形成冶金结合的防护涂层。提供智能化控制的成套设备与工艺,大幅度提高工件的耐磨、防腐性能,降低管道的处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主要内容:DC—Plasma发生器的优化设计,通过设计长管类内表面处理的DC—Plasma发生器的等离子射流特性,优化DC—Plasma发生器结构、尺寸,攻克高温环境条件下DC—Plasma发生器的性能难关;等离子辅助原位反应形成复合涂层与工艺,分析涂层工艺参数、涂层体系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综合影响。通过对等离子束特性的智能控制、跟踪监控,达到涂层厚度、结合力、表面质量可控可调;利用高能等离子束作主要热源,处理工件变形小、工作效率高;小型化长寿命的等离子发生器,可以对φ80以上的各种内孔面进行强化处理;涂层为原位外延生长,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建立集成DC—Plasma束辅助原位反应复合处理工艺专家系统的开放式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合理选择In—Situ原位反应体系,可以获得抗腐蚀、抗高温氧化性能优异的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和金属陶瓷涂层。该技术应用于油田抽油机整筒泵管、油管,组合泵衬套,火车机车缸套、汽车发动机缸体,提高耐磨性2倍以上,提高耐腐蚀性2倍以上。
FM2007—2—6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技术与应用
该项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1.发现了粘土颗粒与藻华生物絮凝作用的新现象。深入研究了国内外不同种类粘土对藻华生物絮凝作用;发现高岭土对藻华生物具更强絮凝作用的新实验结果,提出了可以提高粘土絮凝效率的技术关键点;2.发明了对藻华生物具有高絮凝效率的改性粘土体系。创造性地提出通过粘土表面改性提高其絮凝藻华生物效率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模型。3.制备出高效率提高几十到几百倍的高效改性粘土。4.首次将粘土方法应用于淡水湖泊的藻华治理,成功治理了南京玄武湖大规模蓝藻水华,改变了淡水藻华无法治理的观点,被誉为我国淡水水华治理技术的—大突破。
该项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SC/EI论文学艺术10余篇。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2006年在青岛举行的“2008奥运会帆船测试赛”以及近海养殖区赤潮的治理等。消除了南京玄武湖大规模蓝藻水华,确保了“十运会”水上项目顺利进行,并多次利用改性粘土技术对胶州湾女姑山养殖户承包的近海养殖区(池)进行了赤潮现场治理,效果明显。社会效益显著。 三等奖
(4项)
FM 2007—3—1魏氏梭菌类毒素疫苗与抗毒素血清制备研究
主要完成人:柴同杰(山东农业大学)
刘文波(山东农业大学)
晋爱兰(山东省菏泽学院)
常维山(山东农业大学)
王雅玲(大连民族学院)
刘 辉(山东农业科学院)
FM 2007—3—2环保型智能理疗健身按摩椅
主要完成人:康炳元(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康 正(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栾好恒(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宋胜捷(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周长伟(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李 娜(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FM 2007—3—3原位反应合成Al2O3—TiCp/Al—Si复合材料及其活塞制备技术
主要完成人:于化顺(山东大学)
宋文启(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闵光辉(山东大学)
颜君衡(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王执福(山东大学)
张书民(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FM 2007—3—4 J17130高档自锁钻夹头研制
主要完成人:杨桂模(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历彦兆(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蔡鸣泉(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乔文章(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穆林松(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等奖
(28项)
JB 2007—1—1优质高产广适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的选育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建军,赵振东,何中虎,王法宏,曲辉英,
宋健民,李豪圣,肖世和,刘爱峰,
尹庆良,王旭清,隋新霞
JB 2007—1—2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董树亭,┃王空军┃,李少昆,赵秉强,赵 明,
┗━━━┛
XXX,史衍玺,姜兴印,张吉旺, 刘 鹏,土金信,高荣岐
JB 2007—1—3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的培育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逯 岩,曹顶国,韩海霞,雷秋霞,黄保华,
王传强,王莉莉,牛树田,廉爱玲,
程克鑫,李淑青,高广尧
JB 2007—1—4黄河三角洲植被恢复与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邢尚军,张建锋,宋玉民,郗金标,马丙尧,
马风云,马海林,刘德玺,赵云朝,
杜振宇,常立华,李 萍
JB 2007—1—5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调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完成人:耿福明,刘长余,韩凤来,贾乃波,侯新民,
张灵真,韩其华,瞿 潇,王秀娟,
孙水英,靳宏昌,李永顺
JB 2007—1—6优质高效无公害海水鱼配合饲料的研究与开
发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张利民,王际英,王茂剑,王世信,赵玉
山,黄炳山,宋志东,孙永智,姜立生,
宫向红,杨建敏,陈 玮
JB 2007—1—7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重构机制和栓塞并发症防治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 薇,张 运,钟 明,朱 慧,杨贵荣,
李建平,皮延生,马 骁,张学义,
张 供,马长生
JB 2007—1—8新型高效抗菌药物——法罗培南钠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赵志全,彭立增,高希章,李 伟,程存良,
韩忠丽,王兆钦,王英燕
JB 2007—1—9年产10万吨浓香葵花仁油剥壳压榨、无水脱磷新工艺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孙孟全,孙东伟,闵承骞,吕兰高,孙爱国,
李建华,宫大为
JB 2007—1—10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XXX旭,杨 波,杨超英,贾 磊,赵国群,
李剑峰,龚 斌,刘士军,刘 川,王孝红
JB2007—1—11天梭30000高端商用服务器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恩东,董小社,胡雷钧,伍卫国,王守昊, 尹宏伟,钱德沛,庄文君,李 金,
范玉峰,薛正华,黄大鹏
JB 2007—1—12 300s纯棉超高支高密面料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方水,张建祥,郭 恒,司志奎,邢成利,
刘小龙,高 峰,刘 江,王美荣,
贾云辉,胡吉国,赵海涛
JB 2007—1—13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海洋研究所
暨南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厦门大学
主要完成人:周名江,朱明远,齐雨藻,邹景忠,王修林,
颜 天,洪华生,宋秀贤,朱良生,
王宗灵,何宜军,许卫忆
JB 2007—1—14环境友好型聚合物水处理剂的研制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日照金马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武玉民,马祖余,李悦明,许 军,陈庆
芬,陈祥伟,毕建美,王德智,王 犇
JR 2007—1—15 29.5R25、29.5R29、26.5R25等大型宽基工程子午胎生产技术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三角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丁玉华,单国玲,王 波,郑 乾,梁金朝,
刘 谦,刘 丽,辛长城,谭 峻,徐 刚
JB 2007—1—16化工行业大型内置换热器流态化干燥装置及系统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天力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史勇春,马训强,王宏耀,彭丽华,蒋 斌,
苗 帅,柴本银,苗 楠,李佳磊,梁国林
JB 2007—1—17水热法制备无机超细功能材料新工艺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山东兴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东营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淄博照新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代荣,焦秀玲,李有秋,孙正贵,张 兵,
马江燕,孙兆新,赵玉亭,宋锡滨,
孙立军,樊悦朋,张 婷
JB 2007—1—18创—流同业对标二维对标体系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潍坊供电公司
主要完成人:吕春泉,张 宁,郭继洲,王金行,马士林,
杜 强,于长城,王训杰,武志刚,
窦衍军,张进玉,邱升孝
JR 2007—1—19省级电力营销服务集约化、实时化管理技术支持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主要完成人:吕春泉,钱 平,刘运龙,张凡华,刘继东,
谢季川,李军田,刘夫新,乔学明,
陈 琳,张国庆,薛 亮
JB 2007—1—20寒冷地区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华元建设集团
主要完成人:王崇杰,薛—冰,刘季林,赵学义,王德林,
岳 勇,董从银,何文晶,管振忠,张 蓓
JB 2007—1—21 MAC改性沥青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
山东华瑞道路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范正金,杨永顺,张西斌,房建果,周海防,
贾海庆,刘清世,李 武,徐 峰,
于培科,辛 星,岳建新
JB 2007—1—22轧扩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烟台鲁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旭午,商锦宁,迟黎明,杨为国,李学进,
杨红霞,XXX,刘桂春,孙吉成,张英江
JB 2007—1—23轨道车辆用宽体壁板型材
主要完成单位:龙口市丛林铝材有限公司
山东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培良,赵国群,苏振佳,安学利,祝伟忠,
董长佳,郝志顺,叶鹏飞,管延锦,吴向红
JB 2007—1—24 PLS4—3200—4500—2500全自动快速柔性冲压生产线的开发研制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宋四全,黄 宁,赵玉美,陈 键,李玉霞,
叶朝晖,徐洪平,刘 武,王星海,段维维
JB 2007—1—25特高含水期油田能耗预测评价与节能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
主要完成人:仪垂杰,袁 谋,周扬民,高建刚,林海波,
刘文业,郭健翔,高纯玺,谢文献
JB 2007—1—26山东省地表水环境容量及最大允许排污量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山东省环境保护局
山东省智奥地理信息中心
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
主要完成人:慕金波,张晓东,范立俍,张德志,郝光前,
郝欣欣,张 可,杜 伟
JB2007—1—27复杂结构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韩来聚,唐志军,马凤清,赵金海,闫振来,
王敏生,袁永嵩,王爱国,牛洪波,
吴仲华,耿应春,唐洪林
JB 2007—1—28矿区岩层与地表移动及控制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压煤村庄搬迁办公室 主要完成人:郭惟嘉,郑晓光,陈文根,张文泉,丁世和,
温兴林,阎卫玺,李法柱,刘进晓,
刘文宝,XXX韬
项目简介
JB2007—1—1优质高产广适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的选育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该项目主要采用常规分析与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小麦资源进行品质和农艺性状鉴定、筛选;逐步改良利用国外优质基因源,创造出884187等优质亲本材料,以884187为父本与鲁麦14杂交, 育成了优质高产广适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同时,系统研究了面包和面条与小麦品质的关系和配套栽培技术,提出蛋白质质量是影响面包和面条品质的共间性状、淀粉对面条品质有重要作用、面包/面条兼用型品种选育应重视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同步选择,形成了济麦20号优质高产技术规程,并用于指导生产;提出了面包面条兼用型品种选育的可行性及选择指标。
该品种蛋白质和淀粉特性皆优,而包、面条兼用。粗蛋白17.02%,沉降值52.9ml,稳定时间24.0min,峰值粘度3307cP,面包评分96.3,面条评分94。综合品质达到美国优质面包小麦品质水平。区试产量510.2公斤/亩,较对照增产4%,实打验收亩产662.4公斤,创我国强筋小麦高产纪录。具有抗寒、抗早、抗倒伏、抗穗发芽和氮磷高效利用等特点。
该品种通过了4省市审(认)定及国审。在鲁、豫、冀、津、晋、皖、苏和鄂等8省市推广应用,实现了跨区(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审定和推广。2005和2006年省内面积均超过1000万亩,为第—大品种。2003—2006年黄淮和北部麦区累计推广4865万亩,增产小麦96570.25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1.8亿元。在《中国农业科学》和《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丰富了小麦育种学的理论和方法。经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2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该项目主要对玉米专用肥配方、玉米专用种衣剂、玉米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控技术体系、玉米病虫草害指认式诊断系统、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及玉米耕作中长期大量单—投入化肥致使环境污染、土壤功能衰退、产量品质降低的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明了玉米生产中长期大量单—投入化肥使环境污染、土壤功能衰退、产量品质降低的机理,研究提出了通过小麦玉米双季秸杆还田、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培肥地力等技术,达到了减少氮肥用量、修复土壤功能、降低化学肥料污染的目标;研发出了改性硫磺包膜控释玉米专用肥(ZL 2004 1 002450.X)和高效、低毒玉米专用种衣剂5.4%吡·戊(2.0)和甲酯化植物油助剂,减少了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筛选出生物源杀虫剂阿维菌素,建立了黄淮海区域玉米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控技术体系;建成“作物病虫草害远程诊断系统”(2004SR09910)、“玉米病虫草害指认式诊断系统”(2005SR01520)等12个玉米无公害生产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研发出基于掌上电脑的“玉米无公害生产咨询服务系统”,建立了适合我国玉米生产的“玉米无公害优质生产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制订、推广并颁布了山东省地方标准“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37/T610—2006),丰富了我国无公害玉米生产理论与技术,促进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的发展。
该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3篇,其中SCl收录11篇,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个,创建了适合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近4年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累计推广应用5302万亩,平均亩增产量54.64kg,累计节本增效330521.5万元,实现了我国无公害玉米的大面积生产。经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3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的培育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该项目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山东地方鸡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选择琅琊鸡等优良品种为育种素材。根据色素抑制基因ld的伴性遗传原理,在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种质状况分析选定育种素材的基础上,数量性状的选择采用家系选育和个体选育相结合的方式,克服了综合指数法的缺点。选育出了胫色、羽色等保持地方优良品种特征的专门化品系3个,培育出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并通过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是我国长江以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肉鸡新品种,实现了地方优良家禽品种资源的创新利用,探索出我国(省)地方优良家禽品种的保种与创新利用途径,降低了对国外品种的依赖,提高了地方优良家禽品种的生产性能和在家禽业中的作用,优化了肉鸡业的品种结构,促进家禽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进行了不同营养水平对肌肉品质的影响、营养需要和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研究,制定了鲁禽1号、3号麻鸡配套系父母代、商品代品种标准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分别研究制订了父母代、商品代品种标准和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等。
其生产性能:鲁禽1号父母代66周龄产蛋数179个,受精率93%以上;商品代10周龄公母平均体重1866g,料肉比2.39,成活率99.7%。鲁禽3号父母代66周龄产蛋数182个,受精率94%以上;商品代13周龄公母平均体重1856g,料肉比3.33,成活率99.7%。该品种已在山东、江西、江苏、安徽、四川等省市推广养殖,至2006年共推广父母代种鸡40.3万套,商品代4540多万只,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07亿元。经专家鉴定,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4黄河三角洲植被恢复与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该项目主要基于GIS,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首次在该地区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测定。首次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了土壤改良剂研制。对生物资源再生评价及生态型分类、人工高效生态系统构建及生态网络结构布局及防止土壤盐渍化,植被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明确了干旱和过高的土壤盐分含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的两个主要环境因素;提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植被构建技术体系;提出了以“耐盐指数”评价幼苗耐盐性能的新方法;进—步明确了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植被演替和植被恢复的主导因素,提出营造混交林是防止土壤返盐退化的有效途径,“上林下渔”模式和暗管排碱技术都能够有效地改良盐碱地:提出了黄河堤坝土壤改良和造林绿化技术;通过森林碳汇测定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林分碳汇能力顺序为白蜡林>刺槐林>榆林>臭椿林>国槐林>草地。
据不完全统计,该技术已推广44万余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8亿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于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发表论文60篇,其中英文的5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3篇。19万字的专著《黄河三角洲土地退化机制与植被恢复技术》1部,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5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调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项目针对我国长距离调水工程在设计、施工及运行方面目前尚未解决的许多技术难题,结合济平干渠工程实际情况,开展了渠道设计与土石方优化调配、防渗衬砌结构型式及防扬压、防湿陷、防冻胀技术措施、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机械化衬砌设备与施工技术、高边坡稳定分析和加固技术、生态修复、调度运行管理自动化等8项关键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了衬砌渠道调水工程中涉及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其建立的三维渠道信息模型和土石方优化调配模型,防渗衬砌新型结构以及防冻胀、防扬压、防湿陷技术措施,振捣滑模、振动碾压系列成套机械化混凝土渠道衬砌设备,以及高性能混凝土新技术,填补了大型调水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空白。在济平干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成套先进设计方法、施工设备、施工技术,形成了大型渠道设计施工的技术体系;自主研制的机械化衬砌设备29台套。项目推广应用后,累计减少土地占压2976亩,减少土石方开挖400余万立方水,节省工程投资1.05亿元,不但提高了设计效率,还达到了程土石方调运总费用最低;节约设备购置费17775万元,新增利润2225万元,税金1001万元。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B2007—1—6优质高效无公害海水鱼配合饲料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该项目主要对n—3PUFA、蛋白质、氨基酸的需求与平衡、必需/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DMPT的生产工艺和诱食促生长性技术、使用高蛋白含量的植物蛋白粉和植酸酶有效配合提高磷的利用率、低温发泡、仿生等微粒子饲料生产关键技术、高蛋白慢沉性海水鱼养成饲料挤压制粒生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利用破破壁血球蛋白,调节饲料中第—限制性氨基酸;利有葡聚糖等免疫增强物质提高鱼体免疫力;筛选外源酶提高蛋白质、脂肪利用效率等。目前已开发海水鱼饲料产品10余种,并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其产品营养全面、仿生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悬浮性、诱食性、水中稳定性。饲喂海水稚鱼的成活率高于75%,畸形率小于4%;鲆鲽类养成配合饲料系数0.78,鳎类饲料系数0.65,河鲀、真鲷等鱼类1.0左右。可广泛的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河鲀、真鲷、鲈鱼、石斑鱼、大黄鱼等名贵经济位类的养殖。推动了海水鱼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和养殖模式的根本转变,使我国海水鱼配合饲料的使用覆盖面达到50%,每年减少鲜杂鱼投喂20多万吨。减少养殖自身污染。同时,辐射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效益达到100多亿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经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B2007—1—7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重构机制和栓塞并发症防治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该项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1.以细胞内Ca2+超载为切入点,完整的研究了房颤时心房肌Ca2+调控基因的改变,证实了细胞膜L型Ca2+通道、SR Ca2+—ATPa、兰尼碱受体mRNA和蛋白质表达下调和功能减低是细胞内Ca2+超载和心房肌电重构的分子机制;2.以细胞外基质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房颤时RAS系统、MMPs/TIMPs系统、ADAMs/integrin系统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证实RAS系统激活是心房肌间质纤维化的主要机制;3.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显著减轻房颤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其机制是减轻Ang Ⅱ介导的细胞内Ca2+超载,抑制Ang Ⅱ对MMPs的激活;4.以心脏缝隙连接为切入点,发现肺静脉肌袖和邻近左心房间存在缝隙连接的非均质性,可能是肺静脉—左心房折返的异常基质;5.应用多种超声技术,系统评价了房颤时左、右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特点,提出了新指标;6.应用综合超声技术,筛选出了房颤栓塞的独立超声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分层,证实了以超声危险分层为基础的抗凝治疗可提高华发林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项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已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华系列29篇,他引39次,国内外会议交流论文16篇。研究成果已在上海、北京、青海、黑龙江、山东等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JB2007—1—8新型高效抗菌药物——法罗培南钠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法罗培南钠是第—个在临床上口服的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除绿脓杆菌外的需氧及厌氧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显示出广谱抗茵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耐药菌株少。对耐头孢菌素类的弗氏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株亦显示出良好的抗菌作用。作为口服制剂,2位的四氢呋喃基起到了提高吸收的作用。由于紧凑的构造而对各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显示出各种各样的亲和性。主要特点表现在:1.原料合成:①在中间体Ⅲ的制备中,用硫化氢气体替代品。简化了操作,并减少了三废排放。②在Ⅴ、Ⅵ、Ⅶ的合成中,重点优化了物料配比,溶剂、物料的合理用量,以及溶剂、物料的重复使用,减少三废排放。③利用“—锅法”操作,使得中间体Ⅴ、Ⅵ、Ⅶ、Ⅷ等不需纯化,直接用于下—步骤,所得法罗培南钠质量没有下降;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三废排放少等优点。④发明了将中间体Ⅶ副产物转化为法罗培南钠的方法,提高了总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制剂工艺: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选用预胶化淀粉,有效改善了流动性和顶裂现象;加入S—630(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增加了干粉的粘合性,进—步改善了可压性,增加了片子硬度,增加包衣稳定性,“法罗培南钠的制备方法”等2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通知书。经改进后的工艺具有操作简便无危险、工艺流畅、用料合理、质量稳定且容易控制、收率高、成本低等优点。经过专家组鉴定,该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7—12月累计实现产值8527.19万元,新增利润1276.61万元,新增税收1511.4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JB2007—1—9年产10万吨浓香葵花仁油剥壳压榨无水脱磷新工艺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是根据油料油脂中的磷脂和蜡质的低温不溶性、低温凝聚性原理而创立了压榨制油、低温无水脱磷、低温机械精炼新工艺。油料经剥壳、焙炒后—次性压榨获得90%以上的油脂,再经无水脱磷、低温机械精炼获得成品油。该项工艺不采用流行的化学溶剂浸出工艺,也不使用水化脱磷、碱炼脱酸,避免了溶剂(正己烷)及化工酸碱的使用与排放。工艺的成功实施,促进了环境保护,提高了食用油的风味与天然营养成分保留度。其具体内容包含油脂加工通用新技术和应用该技术生产的新产品两部分。其创新点在于:—次性压榨法制油,出油率达90%以上;改变了必须使用溶剂浸出才能大规模制油的状况,减少了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创立了无水脱磷脂、低温机械精炼技术,在油脂精炼技术领域改变了水化脱磷脱胶是唯—精炼方法的现状(我国油脂工业名词术语国家标准GB8873——88中只有“水化脱磷、水化脱胶”,尚未收录“无水脱磷”或类似词语)。此项新的精炼技术可取代中外流行的化学精炼油脂加工技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不仅适用于葵花油的生产,也适用于花生油、亚麻籽油、菜子油生产。工艺上(低温无水脱磷脱胶、低温机械精炼)的先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产品(应用此项技术生产的植物油)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现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内蒙巴盟、河南周口等)实施。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57.2亿元。新增利税9.56亿元。
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进水平。
JB2007—1—10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并通过示范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支持知识共享和过程协同的PLM系统,研究模具协同、快速设计与制造集成等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虚拟样机、制造网格、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高精尖的数字化装备,研发面向农用车等行业的信息技术总体解决方案等;研发了多项软件产品。主要包括:1.针对山东装备制造、农用车等优势行业和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的特点,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2.提出支持知识共享和过程协同的PLM系统架构,研究模具协同、快速设计与制造集成技术等,实现从概念、三维造造型、结构优化、工艺分析、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制造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设计与制造。3.研究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制造网格和基于SOA的网络化制造集成框架:提出融合行业知识的参数化设计层次模型,设计实现多通道虚拟协同装配原则型系统,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应用。4.创新高速五轴加工技术,双边双电机同步驱动,扭矩同步控制技术等,为国家重点项目研发“高、精、尖”数控装备。5.针对农用车行业共性需求,提出集成化CAX/PDM/ERP整体解决方案。6.建立了市/县/行业/企业的多层次示范体系,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信息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软件销售收入1300万元,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20多篇被SCI/EI收录,经专家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11天梭30000高端商用服务器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该项目属于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系统设计学科,主要研究面向商业关键应用的高端服务器系统核心技术,主要创新技术内容如下:1.提出了—种基于高速交换的、模块化的弹性系统架构。该架构通过高速交换模块连接计算、存储、网络通信和管理监控单元,具有良好的扩展性。系统采用均衡化设计,计算、存储I/O和网络通信I/O能力可按照应用需求灵活配置。2.设计了—种基于时间和事件策略、进行资源调度和优化的动态部署系统。根据应用负载的变化,通过对系统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的动态绑定,以进行自动化的按需分配.有效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3.研究开发了并行文件系统,提出了用户可定制的高可用机制。有效减少存储空间开销,提高了文件服务性能;设计了分布式锁服务器,消除单—故障点,提高了访问效率;设计了基于日志合并优化的快速数据同步机制,减少了数据同步时间;提出了—种数据重均衡策略,有效降低了数据重均衡时间。4.设计了—种根据系统规模可灵活定制的管理架构。通过认证和细粒度授权机制,保证了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了跨平台的部署系统,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映像分离的办法,提高了部署的灵活性和效率。5.移植WEB、Email、VOD、中间件、数据库等高端商业应用软件,实现天梭系统对这些应用的支持。2006年9月,天梭30000通过了国际标准的可靠性认证测试——Oracle Linux Validated Configuration数据库系统可信认证,并于2006年11月打破中间件性能测试标准SPFEC jAppServer世界记录。实现销售收入8400余万元,新增利税1546余万元
JB2007—1—12 300s纯棉超高支高密面料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研究利用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清梳连、精梳、紧密纺及自动络筒技术,采用先进的精梳后单道并条工艺,络筒工序实现了无接头空气捻接,细纱络筒工序间通过采用先进的细络联技术,实现了自动化连续生产,成功研制出300s纯棉高支高密面料。其主要技术创新:1.采用双精梳工艺及4个条卷并合,研制了粗纱捻度装置,保证了粗纱轻定量及捻度的稳定;2.采用赛洛菲尔纺纱装置和可溶性长丝纤维,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3.选配专用助剂,结合相应的前处理及染色工艺。保证了染色后的纱线强力和染色均匀性;4.优选浆料配方,提高了织造效率。该研究为超高支高密面料的生产建立了成熟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建立了产品质量监控检测系统,建立了超高支高密面料测定与评价系统。
该项研究和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我国棉纺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示范与推进作用。已生产面料3000米,每米售价1200元,实现销售收入360万元,利润200万元。
JB2007—1—13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家海洋局第—研究所暨南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
该项成果主要研究创新:1.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首次阐明了东海大规模原甲藻赤潮形成的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物理海洋学机制,发展了对赤潮生消过程的数值模型;2.依据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对不同营养级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大规模赤潮的现场毒性、PSP毒素的现场分布及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首次提出了东海大规模赤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机制和途径。3.首次从长江径流与东海近海营养盐浓度、比例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硅藻、甲藻对营养盐的不同利用特性出发,结合大规模赤潮演替现场营养盐动态变化规律,找到了近年来我国东海大规模赤潮由硅藻型为主向甲藻型为主转变的主要原因。4.发展了多种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赤潮的方法,进—步完善了粘土有机改性理论和方法。
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获得专利4项,发表文章412篇,其中SCI 69篇,EI 30篇。研究成果分别被浙江舟山、南麂、广东湛江、深圳、福建莆田、江苏盐城和山东青岛等地区多家涉海单位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JB2007—1—14环境友好型聚合物水处理剂的研制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日照金马化工有限公司
该项研究主要技术创新:1.在水分散聚合工艺中,原料、产品及反应体系均以水为分散介质,因此水分散型聚合物水处理剂是环境友好产品。2.采用多阶段水分散聚合技术,提高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3.借助于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提出了阳离子聚合物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机理。4.以VA—044水溶性偶氮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引发剂复配技术,在国际水溶性聚合物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5.通过聚合反应工程理论,阐释了无机盐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延迟效应,并研究了无机盐浓度对聚合物水分散体系流变性影响的变化规律。该项研究开发的—系列分子量不等的水分散型阳离子聚合物水处理剂产品,属于新型双水相聚合物体系,可避免反相乳液聚合技术造成的二次环境污染问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成果已建成年产20000t的生产线,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华泰纸业集团公司莒县分公司、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日照水处理厂、青岛团岛污水处理厂等企业,累计新增产值30,639.93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JB2007—1—15 29.5R25、29.5R29、26.5R25等大型宽基工程子午胎生产技术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三角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1.自主创建WH设计方法,创新十余种花纹与六种特殊胶料优化组合,攻克29.5R25、29.5R29、26.5R25等巨胎恶劣路况下的牵引性、操纵性、耐磨耗、抗刺扎等系列技术难题。2.模拟各种恶劣使用条件下受力变形,创新设计与胎体呈特定角度双层超宽纤维加强层,解决单层胎体支撑100吨载荷高速行驶下鼓包、侧裂、爆破等重大技术难题。3.创新粘合体系,解决特粗钢丝与橡胶粘合性差技术难题,粘合力由1300 KN/m提到1500 KN/m。4.创新硫化体系匹配新型抗硫化还原剂,解决巨胎超大超厚与厚薄相差悬技术难题。5.自主创建三段七鼓核心成型工艺,对超大部件仿真缠绕组合式生产,解决了巨胎材料复杂、尺寸超大、部件超重等多项加工难题。6.开发研制了专用自动正反包成型机组、钢圈缠绕生产线、巨胎内衬层胶片生产线、双复合挤出产线。
该项研究技术和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开发30多种产品,90%销往国际市场。累计生产巨胎22万条,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13.8亿元,创汇4.2亿美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JB2007—1—16化工行业大型内置换热器流态化及干燥装置系统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天力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该项研究的主要创新和特点:1.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多室高床层内置换热器流态化干燥装备。2.运用动量、质量和热量传递的理论分析了干燥设备的干燥机理,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工程设计和计算软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3.将间接换热和流态化动态干燥技术结合起来,内置换热器换热强化了传热传质过程,提高了干燥效率和强度,拓宽了相应设备的应用范围如热敏性物料和干燥操作的弹性。干燥效率达到8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产品。4.实现了设备的大型化,研制出国内最大的多室高床层内置换热器流态化干燥装置,并以该干燥装置为核心,开发了成套技术和系统。5.在碱行业,首次应用多室高床层内置换热器流态化装置作为干燥煅烧设备。6.以该设备为基础,研制出系列适合于不同化工物料内置换热器流态化干燥装置。
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全国推广200多台套,已累计新增产值4.56亿元,新增利税6560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JB2007—1—17水热法制备无机超细功能材料新工艺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该项目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无机超细功能材料是高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基础材料,它必须化学纯度高、成份均匀稳定、颗粒度小、粒度分布窄、形貌均—且近似球形等,物相结构和颗粒性质稳定性好,生产技术难度大,我国许多超细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其创新点在于研究了:1.低温水热法制备超细钛酸钡材料的新技术。2.连续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材料的新技术。3.电解结合水热法制备氧化锆纳米材料的新技术。4.解决了超细材料的水热制备技术及其化学组成均匀性、结晶度、颗粒大小、粒度分布及颗粒分散性的控制技术,材料的表面改性及造粒技术。本项目开发的三种无机超细功能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是:1.超细钛酸钡材料——物相为四方相(c/a 1.008),Ba/Ti(molar ratio)比是0.009—1.001,纯度不低于99.95wt%,料度最大正差不大于+/—8%,按平均粒度分为0.1、0.3、0.4和0.5微米四个规格;2.纳米氧化锌材料——氧化锌质量分数不小于97.0%,105度挥发物质量分数不大于0.6%,金属杂质不大于0.002%,水溶物质量分数不大于0.5%,颗粒粒径[TEM]30—50nm; 3.纳米氧化锆材料——物相为四方相,纯度不低于99.9wt%,—次粒子直径5—50nm,粉末粒度40—90微米,松装密度1.86—2.2g/cm3,流动性38—44S/50g。
该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技术得到实际推广应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开发的超细钛酸钡和纳米氧化锌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及我国台湾地区等,累计直接经济效益5.02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4.06亿元,创汇6671.5万美元。
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18创—流同业对标二维对标体系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潍坊供电公司
该项目是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与澳大利亚越网公司对标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又是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重点科技项目。其创新点在于:1.引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成本和设备服务水平为核心的输变电设施运行与维护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与实践方法,帮助企业在成本与服务水平间寻求平衡,进—步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2.首次提出了国内供电企业成本与设备服务水平二维指标体系,包括25项指标,并明确了成本和服务水平指标的采集标准和方法。3.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型式、不同运行环境等,提出了六类输变电设施的等值折算原则和标准,实现了不同单位间设备指标数据的可比。4.利用商业价值矩阵理论办法,建立了成本与设备服务水平二维指标评价方法,形成了4个不同绩效区域,并逐—提出改进策略。5.基于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开发了二维对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主要数据的资源共享和体系要求的评价。
该研究成果在山东省17个地市供电公司的运行,既充分验证了体系的科学正确以及信息支持系统的高效实用,又实际证明了二维对标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使企业有效降低运行、维护和管理成本,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绩效和管理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7—1—19省级电力营销服务集约化实时化管理技术支持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该系统实现了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营销管理创新。其创新点在于:1.在国内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业务中心、两大虚拟管理中心和五大基础业务主体相结合的省级电力营销管理架构,建立了省市县所四级实时监控体系,实现了对营销服务全过程的在线监控与管理。2.提出了地市和集团公司总部二级数据部署架构,通过实时异步数据复制技术实现了数据集中,并在同类系统中首先实现了省公司总部对各地市的1:N异地集中容灾后备。3.采用了J2EE1.4规范及B/A/S多层架构设计、数据仓库技术、门户技术、J2ME无线接入技术、视频压缩技术,提高了客户现场服务和营销管理的实时性,实现了基于广域网络的远程服务情况视频监控。4.在营销服务系统建高中集成了电费财务管理功能,实现了全部营销业务流程的自动管理,达到了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5.在国内首次使用了IP媒体交换机+GensysCTI中间件,建立了电活/传真/手机/短信/邮件/VoIP的全媒体客户服务接入平台,实现了对各单位服务情况基于VoIP力式的实时监听监管。
该系统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项目验收,是自主研发的创新性成果,技术先进。运行可靠,实用性强,功能涵盖了省级电力营销管与服务工作的全部岗位与流程,应用效益巨大。
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7—1—20寒冷地区太阳能采暖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华元建设集团
该项研究立足于太阳能采暖和建筑节能,研发出了主动式渗透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集热墙板、传感器和自控装置)、模块化被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集热箱、模块化连接件和自控装置)和太阳能热水集中供热系统(包括集热装置、蓄热装置、辅助热源和自控装置),实现了太阳能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建筑的—体化,并进行了工程实践,在不增加综合投资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室内热舒适度,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节省了常规能源,节约了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其创新点在于:1.太阳能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将太阳能采暖、热水、通风、发电、自动控制和建筑节能等技术进行集成设计并应用到建筑中。实现了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的—体化。2.研制了主动式渗透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显著提高了集热效率,有效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3.研制了模块化被动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提高了采暖效果,加快了施工速度,美化了建筑外观。4.研发了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提高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率,保证了建筑热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较大规模的生活热水与采暖双联供。
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山东、北京、宁夏等地得到示范应用,仅在山东地区的应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00万吨,减少空气污染物1500万吨,相当于每年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1000亿元。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巨大。
经专家鉴定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B2007—1—21MAC改性沥青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12-07 16:0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936330239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