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更新时间:2023-12-07 16:02:5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我看家乡新变化)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12.11.21

• 【字 号】鲁政发[2012]44号

• 【施行日期】2012.11.21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鲁政发〔2012〕4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严格评审,省政府决定:

授予程林教授、赵振东研究员2人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授予“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激素调节”1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予“新型激光束和激光器件及其波前检测和成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等7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中国边缘海沉积矿物学的研究”等6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授予“海洋生物蛋白资源制备系列功能寡肽和功能蛋白技术与应用”等2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稀土永磁与电磁混合励磁发电系统稳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7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开放空间高含硫天然气管线泄漏激光在线监测系统”等4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授予“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等38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授予“苹果采后增值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169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家庭媒体中心的研究与产业化”等265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授予法国费尔南德·彭斯博士、美国邢明照教授2名外国专家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再创新业绩。全省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获奖科技人员学习,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目录(2012年度)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1日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目录

(2012年度)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人)

程 林

赵振东 程 林

程林,男,1962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山东大学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林教授长期从事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研究,在传热强化技术与换热器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系列创造性成果,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程林教授利用换热器传统设计中一直严格防止的流体诱导振动,化害为利,使流体诱导振动强化传热的同时,利用振动变形清除传热元件表面污垢,降低污垢热阻,形成了一种强化传热新方法和新理论;发明的浮动盘管换热器在原理与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换热器设计模式,成为一种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的换热器新形式;研究开发了弹性管束系列换热设备,建立了弹性管束换热器设计准则及应用规范,成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设计了热力集成机组,可在30%-150%负荷下持续高效工作,解决了在大规模城市集中供热中热负荷变化问题,节能效果显著。

程林教授创立了一种换热器设计新方法,包容了不确定参数带来的偏差,能够完全确定一个由多目标优化的换热器结构参数,完成了以场协同为目标的换热器热力设计平台;提出了热传递过程的最小热阻原理,对减少热能转换损失、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产生规模节能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程林教授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国际大科学工程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中任热系统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完成了 AMS热控制系统。提出了太空粒子探测仪运行的周期性冷热交替的传热动态响应特征和不稳定分散热源的最优传热方法,解决了粒子探测仪在国际空间站运行热控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 AMS项目中具有关键作用,获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

程林教授先后主持国际大型科学合作项目1项(系统总负责人)、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发展重大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著作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78篇,SCI检索57篇,EI检索122篇,累计他引436次。

赵振东

赵振东,男,1942年9月出生,研究员,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省政府参事。赵振东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和推广工作,在优质高产与高产广适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山东及全国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我国小麦持续增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振东研究员研究创建了以微量沉降值为核心技术的优质面包小麦育种方法,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有效替代进口。年最大推广面积达1114万亩,累计推广4651万亩,增产小麦10.1亿公斤。研究确立了优质面条小麦选育的4项关键指标,创新面条品质评价方法,育成优质高产面条小麦品种济麦19。该面条品种品质优良,高产稳产,高产田实打亩产650.4公斤,被农业部列为农业主导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1304万亩,累计推广6174万亩,增产小麦17.1亿公斤。率先提出选育兼用型品种新理念,创新采用微量沉降值和面粉膨胀体积指标改良面筋强度和淀粉特性,实现了蛋白和淀粉品质的同步提高,育成面包面条兼用型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0。连续6年为农业部推介主导品种,连续4年推广面积超过1300万亩,年最大面积2255万亩(2007),为当年全国第一大品种,累计推广7562万亩,增产小麦15.0亿公斤。集成高产多抗广适品种选育技术,育成小麦新品种济麦22,实现了高产育种的新突破。连续6年在66点次创出亩产超700公斤高产典型,2009年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打亩产789.9公斤,创我国一年两熟制下小麦高产纪录。该品种抗白粉、条锈、吸浆虫,抗寒抗倒,节水耐热。通过国家审定和鲁、豫、苏、皖、津等5省市审(认)定,在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2009年面积2200万亩,2010年3420万亩,2011年4803.7万亩,均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推广1.17亿亩。

赵振东研究团队先后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等大面积主栽品种,十年来年均种植面积2300万亩以上,占山东年种植面积的40%以上,在黄淮和北部冬麦区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82.6亿公斤,荣获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农业科技奖,被农业部和山东省评为优秀创新团队,记集体一等功。

赵振东研究员发表论文7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等。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1项)

ZR 2012-1-1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激素调节

完成人:张宪省(山东农业大学)

XXX宇(山东农业大学)

苏英华(山东农业大学)

王 芳(山东农业大学)

李兴国(山东农业大学)

项目简介

ZR 2012-1-1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激素调节

完成人:张宪省(山东农业大学)

XXX宇(山东农业大学)

苏英华(山东农业大学) 王 芳(山东农业大学)

李兴国(山东农业大学)

本项目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了植物生殖器官发育的分子基础,深入探讨了激素调控生殖器官发生的分子机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探讨了小麦光周期调控开花时间的分子机理,丰富了谷类作物开花时间调节的理论。克隆了12个调控植物生殖器官发育的基因(TaGIl, TaMADSl,Triae; cycD2;1,TaYAB1, TaAS2, Orysa; CycBl ;1,OsARGOS, OsAS2,

HAG1, HoMADSl, SHB1, AtCESA2),分析了其生物学功能。发现TaGIl 是光周期调控小麦生殖发育的关键基因。其节律性表达受光周期诱导,且发生在腹面靠近叶脉的特定细胞内,表明光周期在叶片中诱导该基因表达,其产物极有可能通过输导组织从叶中转运至茎端分生组织,调控小麦小穗的发育以及抽穗时间。

2、解析了SHB1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调节种子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拟南芥SHB1通过调节种子发育关键基因MINI3和IKU2的表达,协调胚和胚乳中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最终控制种子大小。水稻

Orysa; CycBl;1和 OsARGOS 直接调节胚乳和胚的细胞分裂,进而调节种子的发育。从水稻中系统鉴定出80个细胞周期的重要调节基因,其中12个基因在胚中表达,4个基因在胚乳中表达,23个基因在胚和胚乳中均有表达,揭示了单双子叶植物的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基因在数目及结构上的保守性,发现Orysa; CycBl;1为调控胚和胚乳发育的重要基因。

3、建立了多种植物生殖器官高效定向再生系统,揭示了激素调节植物器官发生的重要机制。成功地将植株上植物器官发生的高度复合状态简化为激素与再生器官的简单对应关系,实现了多种生殖器官的高效定向离体再生,为研究激素调控器官发生机理提供了简单可控的理想实验系统。提出了花芽再生是各轮花器官按程序从花分生组织中分化的过程,不同花器官的分化需要不同的激素浓度,每一轮花器官分化后期必定会自动调整内源激素浓度以适合下一轮花器官分化的观点。发现了花器官特征决定基因的表达受激素调节,特别是胚珠特征决定基因的表达受激素浓度的控制。揭示了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生长素的极性分布诱导了干细胞组织中心关键基因WUS的表达,进而决定了干细胞的形成和胚胎发生。

该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3篇学位论文入选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学术论文94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大于7的有3篇,最高影响因子10.648。据不完全统计,8篇代表性论文共被他人引用178次,其中SCI他人引用119次。成果相关论文共被引用907次,他引831次。

二等奖

(7项)

ZR 2012-2-1系列半导体准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机理及物性研究

完成人:李镇江(青岛科技大学)

李桂村(青岛科技大学)

孟阿兰(青岛科技大学)

孙士斌(青岛科技大学)

范晓彦(青岛科技大学)

ZR 2012-2-2新型激光束和激光器件及其波前检测和成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完成人:国承山(山东师范大学)

刘 杰(山东师范大学)

滕树云(山东师范大学)

程传福(山东师范大学)

韩玉晶(山东师范大学)

ZR 2012-2-3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

完成人:李 峰(青岛科技大学) 刘树峰(青岛科技大学)

接贵芬(青岛科技大学)

赵常志(青岛科技大学)

ZR 2012-2-4对虾抗逆、生长等性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完成人:相建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章晓波(浙江大学)

李富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晓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 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ZR 2012-2-5脑内高铁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致帕金森病的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完成人:谢俊霞(青岛大学)

姜 宏(青岛大学)

王 俊(青岛大学)

宋 宁(青岛大学)

徐华敏(青岛大学)

ZR 2012-2-6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子机制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完成人:张 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董 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 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 平(山东大学齐鲁挥院)

杨建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ZR 2012-2-7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跨层设计与资源优化

完成人:张海霞(山东大学)

赵 峰(山东大学) 白智全(山东大学)

管章玉(山东大学)

袁东风(山东大学)

三等奖

(6项)

ZR 2012-3-1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性能分析与设计

完成人:邵汉永(曲阜师范大学)

唐功友(中国海洋大学)

徐胜元(南京理工大学)

ZR 2012-3-2中国边缘海沉积矿物学的研究

完成人:陈丽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申顺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英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安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ZR 2012-3-3中国人群原发性痛风易感基因定位和筛查

完成人:李长贵(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孟冬梅(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章顺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苗志敏(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韩 琳(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ZR 2012-3-4 ACEI与ARB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保护的多效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完成人:刘雪平(山东省立医院)

侯训尧(山东省立医院) 叶 琳(山东省立医院)

董泗芹(山东省立医院)

庞月玖(山东省立医院)

ZR 2012-3-5半枝莲中新克罗烷型二萜的发现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完成人:戴胜军(烟台大学)

彭维兵(烟台大学)

任 燕(烟台大学)

张德武(烟台大学)

陈 猛(烟台大学)

ZR 2012-3-6激光拼焊板拉深成形过程的新型反向模拟法基础理论研究

完成人:唐炳涛(山东建筑大学)

王兆清(山东建筑大学)

孙德明(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2项)

FM 2012-1-1海洋生物蛋白资源制备系列功能寡肽和功能蛋白技术与应用

完成人:张玉忠(山东大学)

何海伦(山东大学)

颜世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张熙颖(山东大学)

徐耀文(烟台华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苏海楠(山东大学)

FM 2012-1-2一种基于移动计算的无线心脏电生理数据监测终端技术 完成人:高海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锦景(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赵永刚(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伊永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朱晓红(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王绍明(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FM 2012-1-1海洋生物蛋白资源制备系列功能寡肽和功能蛋白技术与应用

完成人:张玉忠(山东大学)

何海伦(山东大学)

颜世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张熙颖(山东大学)

徐耀文(烟台华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苏海楠(山东大学)

我国目前的海洋生物蛋白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名列前矛,但我国目前整个海洋生物蛋白资源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产品结构较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差。我国急需开展高值化加工的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发明利用海洋生物蛋白资源,依托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生化工程技术体系,建立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开发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或用途的功能寡肽和功能蛋白产品。其主要发明:

1、发明建立了酶解中国毛虾、牡蛎、扇贝、鱿鱼、飞蛤、鳗鱼、鱼皮等海洋蛋白资源制备系列海鲜味食品添加剂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技术工艺,开发了一系列富含寡肽、风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高值化海鲜味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海洋生物蛋白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2、发明建立了评价海洋蛋白酶解物ACE 抑制活性的新方法,制备了具有ACE抑制活性和降血压功能的中国毛虾酶解物,制备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和肿瘤抑制活性的海洋牡蛎酶解物。

3、发明了采用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技术,利用海洋低值鱼类、水产加工下脚料制备了富含寡肽、氨基酸以及促生长因子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和新型饲料蛋白源。产品有效提高了饲料蛋白源的消化吸收效率和低质蛋白源的动物必需氨基酸平衡性,降低了环境污染,实现了海洋资源的高值化、生态化利用。

4、发明建立了从红藻和蓝藻中快速、高效、低成本制备各种高纯度藻胆蛋白和制备完整藻胆体的技术工艺,建立了完整藻胆体的稳定化技术和修饰技术,建立了藻胆蛋白荧光探针制备技术并成功用于生物医学的检测和畜禽疾病的诊断。

该发明成果已经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相关研究结果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 论文16篇,E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1篇,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应用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流杂志上,以上16篇SCI论文,共引用198次,他引165次它,单篇研究论文它引最高达到61次。

该项发明已经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达136663.6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发明技术的建立,将打破国外对藻胆蛋白、藻胆体荧光探针的价格垄断,为藻胆蛋白和藻胆体生物荧光探针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低值海洋蛋白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增强了食品、畜牧行业的竞争力。

FM 2012-1-2一种基于移动计算的无线心脏电生理数据监测终端技术

完成人:高海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锦景(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赵永刚(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伊永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朱晓红(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王绍明(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项目是一种基于移动计算的无线心脏电生理数据监测终端技术,应用该技术研制了一款心脏远程监测终端设备(以下简称:iHolter)。社会上的患者人群在心血管急性事件发作前,首先会发生心脏电生理数据异常变化,如果捕捉到这些异常变化数据,及时给予干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项目发明了一种心脏远程监测技术的硬件结构体系,将电生理数据采集分析与移动IP技术集成在基带处理器之中,以简洁的硬件结构和系统软件实现了分布式电生理数据采集分析、数据管理、心脏监测服务类型管理、状态和历史信息数据存储、人机界面管理、位置定位、状态和历史信息数据的保持、不同地点的网络接入、远端医院服务器逻辑连接访问。本项目还发明了一种基于移动计算的电生理数据自适应分析计算方法,能自动根据患者心脏当前的节律、速率、QRS- ST形态等基础数据,设定个性化的初始值模板和分析阈值,跟踪捕捉数据动态变化,发现患者超出阈值的数据,iHolter向远端医院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并传输数据,服务器根据数据库中的患者信息,对异常电生理数据和位置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给iHolter,患者从而获得分析诊断意见,或病情警示和就诊路线导航,或紧急状态下的自救指导,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早期救治时间。本项目还发明了一种远程医疗服务安全方法,软件编码设定iHolter “黑匣子”医疗安全数据存储区,自动获取各种重要操作数据和网络状态数据,需密钥读取,人工不可删除修改。

本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国内外现有技术的缺陷,提高了心脏远程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了心脏远程监测服务效率,实现了在大规模社会患者人群中异常数据筛查、早期分析诊断的目标,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本项目2007年在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定型生产,应用单位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扩展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等30多家医院,为9.23万例患者提供了远程监护服务,早期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和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17000多例,其中早期发现抢救成功1200多例命悬一线的患者,同时有效防止了部分患者的病情恶化发展,降低了患者住院率和晚期治疗费用,控制了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科研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共获得3016.70万元收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技术获得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赢得了多个国家的认可。

二等奖

(7项)

FM 2012-2-1花生加工副产品高值化利用技术

完成人:汤庆利(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于丽娜(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孙 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孙奎香(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陆丰升(沂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刘洪对(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FM 2012-2-2稀土永磁与电磁混合励磁发电系统稳压控制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张学义(山东理工大学)

刘瑞军(山东理工大学)

李东兴(山东理工大学)

马清芝(山东理工大学)

杜钦君(山东理工大学) 史立伟(山东理工大学)

FM 2012-2-3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新型能量转换储存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人:臧发业(山东交通学院)

戴汝泉(山东交通学院)

孔祥臻(山东交通学院)

郎伟锋(山东交通学院)

宿林林(山东交通学院)

邵群生(山东交通学院)

FM 2012-2-4花生育种新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人:禹山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杨庆利(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梁炫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王晶珊(青岛农业大学)

张祖明(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周桂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FM 2012-2-5鲆鲽类亲鱼培育及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人:肖志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 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马道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刘洪军(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肖永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官曙光(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FM 2012-2-6大泷六线鱼苗种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

完成人:郭 文(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潘 雷(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胡发文(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高凤祥(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菅玉霞(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XXX(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FM 2012-2-7酮咯酸氨丁三醇原料及系列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完成人:赵志全(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张理星(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李惠斌(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王秀娟(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殷士海(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王洪刚(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

三等奖

(4项)

FM 2012-3-1 1-甲基-5-巯基-1,2,3,4-四氮唑的生产方法

完成人:冯维春(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孟宪兴(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王 灏(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胡 波(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刘丽秀(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邢 伶(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FM 2012-3-2工程塑料用低温高效增韧剂 AMB树脂的硏制

完成人:赵东日(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孙爱光(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郝建波(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刘丰德(山东日科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FM 2012-3-3开放空间高含硫天然气管线泄漏激光在线监测系统

完成人:于殿强(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赵海培(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清方(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文清(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董金婷(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 骁(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FM 2012-3-4团粒喷播生态性修复技术

完成人:李春林(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许剑平(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吴 刚(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边桂香(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张志红(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曲 宁(青岛高次团粒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36项)

JB2012-1-1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生物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完 成 人:江 波,刘宗利,王乃强,缪 铭,刘海玉,张 涛,王彩梅,沐万孟,栾庆民

JB2012-1-2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

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

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浙江大学

完成人:卢新明,彭延军,赵卫东,卫文学,何明祥,尹 红,郭惟嘉,路东尚,杨丽梅,杜学东,王红娟,张明敏

JB2012-1-3转炉烟气净化回收微差压智能控制系统

完成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完成人:李天平,李绍铭,魏冬梅,宋蓬勃,卢洪武,胡振华,徐海涛

JB2012-1-4扭妥纺工业化成套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完成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理工大学

完成人:王方水,陶肖明,郭 恒,于守政,邹萌萌,李克银,徐宾刚,贾云辉,刘 江,任纪忠,崔金德,黄衍华

JB 2012-1-5新型光气化反应制MDI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

烟台万华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完成人:丁建生,华卫琦,张宏科,孙德镇,陈毅峰,侯庆乐,于天勇,孙少文,姚 雨,徐宝学,李 强,顾胜利

JB2012-1-6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立体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研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茂名分公司

完成人:田原宇,乔英云,王立英,董兴林,信永华,于学梅,梁治国,孙兰义,高传成,王晓玲,李容波,李大伟

JB2012-1-7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

山东理工大学

完成人:刘永泊,王佐任,王佐峰,刘瑞祥,于如军,高振强,郑 斌,杨凯长,冯正平,公鲁民,吴中跃,侯 飞

JB2012-1-8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技术与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电力研究院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人:李同智,于良民,王志伟,李富生,钱 平,王金行,王传庆,杜军,薛 亮,刘继东,李晓武,鉴庆之

JB2012-1-9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确定方法及其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成人:李术才,曲立清,张曙光,徐帮树,李树忱,石辛杨,郭小红,赵守民,薛翊国,齐 杰,丁万涛,周书明

JB2012-1-10海上独柱塔自锚式悬索桥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二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

武船重型工程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完成人:邵新鹏,孟凡超,蔡建军,沈锐利,程建新,曾卫兵,杨晓滨,王兆星,季辉,霰建平,王 麒,吴 涛

JB 2012-1-11大型快速髙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

完成单位: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完成人:张志刚,张世顺,黄 宁,狄 波,王金刚,李 超,王 旭,罗庆,李玉霞,卫 华,徐霞,张兆华

JB2012-1-12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建筑大学 完成人:张 波,张建,张化永,王安德,慕金波,谢 刚,武周虎,毕学军,刘 勃,谢松光,刘长青,李锋民

JB 2012-1-13鲁西石炭-二叠系赋煤规律研究与曹县煤田的发现及评价

完成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完成人:张增奇,于学峰,张义江,梁吉坡,张尚坤,杜圣贤,徐淑和,张洪波,刘超勇,李玉明,王怀洪,杨 斌

JB2012-1-14胜利滩海石油工程关键装备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

完成人:何生厚,孙东昌,冯永训,张 建,张士华,张衍涛,徐松森,孙正贵,桑运水,杨黎鹏,桂召龙,田海庆

JB2012-1-15断陷湖盆复杂砂体精细表征与储层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纯梁采油厂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

完成人:操应长,邱隆伟,王艳忠,王志杰,张营革,李宇志,鄢继华,刘晖,王健,杨勇强,乐友喜,陈世悦

JB2012-1-16岩体破裂灾变的微地震监测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

三山岛金矿

北京科技大学

完成人:修国林,姜福兴,王存文,杨竹周,李威,刘自成,张小刚,杨洪忠,何顺斌,袁勇,王善飞,李红旗

JB 2012-1-17南四湖水系下厚煤层开采河道损害综合防治技术

完成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

济宁市黄淮水利勘测设计院

完成人:倪兴华,王富奇,吴侃,张君型,张连贵,田文书,李亮,XXX,张震,郑辉,李付臣,李圣化

JB 2012-1-18龙口海下煤炭安全开采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科技大学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完成人:宋子安,常颖,包政礼,蒋宇静,梁金久,王勇,刘鸿泉,孟凡和,李文平,曲祖俊,虎维岳,朱红青

JB 2012-1-19中国滨海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完成人:董合忠,辛承松,孙学振,李维江,段留生,王留明,宋宪亮,唐薇,张冬梅,李振怀,汝医,张晓洁

JB2012-1-20优质、抗逆设施黄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鲁蔬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孙小镭,张守才,XXX中,马德华,曹辰兴,曹齐卫,张卫华,李磊,张小兰,王冰,秦玉红,刘春香

JB2012-1-21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和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澳兰百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完成人:刘金华,田夫林,尹燕博,张进林,陈静,李云岗,兰邹然,孙怡朋,蒲娟,党安坤,陈书民,王新

JB2012-1-22杏和李等核果类果树种质资源挖掘、创制与利用

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完成人:陈学森,毛志泉,何天明,吕德国,张艳敏,沈向,陈晓流,冯建荣,李军如,唐开文,匡林光,魏景利

JB2012-1-23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创新

完成单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完成人:周广芳,单公华,张琼,祝恩元,沈广宁,吕菲菲,余贤美,艾呈祥,孙清荣,薛培生,王中堂

JB 2012-1-24平衡根系轻基质容器育苗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完成人:吴德军,杜华兵,马海林,王开芳,胡丁猛,刘元铅,李庆国,刘方春,李萍,臧真荣,王翠香,任飞

JB 2012-1-25南水北调济南市区段输水工程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完成人:刘长余,田间,张贵民,齐春三,李贵清,韩凤来,张兴珏,侯仟,张灵真,吴敬峰,张昕,卞晶

JB 2012-1-26山东半湿润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集成

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桓台县水务局

完成人:吕宁江,杜贞栋,李其光,黄乾,李秀荣,田守岗,王昕,于晓蕾,孙力,高印军,陶遵丽,姜丽丽

JB 2012-1-27大菱鲆“丹法鲆”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

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

完成人:孔杰,刘寿堂,张天时,张庆文,栾生,曹宝祥,王伟继,薛致勇,孙德强,王荣之,刘雪辉,阮晓红

JB2012-1-28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防治的转化医学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人:张薇,钟明,张运,王志浩,唐梦熊,巩会平,尚嫄嫄,毕秀萍,李少华,谭红伟

JB 2012-1-29白血病的生物学行为异常及其逆转对策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人:纪春岩,马道新,纪敏,王文,叶静静,陈峰,章静茹,邵娜,臧绍蕾,李杰,马静静,陈晨

JB 2012-1-30基于快速形变配准的在离线结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东南大学 完成人:李宝生,舒华忠,李洪升,王立英,尹勇,朱健,梁月强,陈进琥,岳金波,孙洪福,卢洁,王中堂

JB2012-1-31阻断共刺激信号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完成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完成人:韩波,高聆,伊迎春,刘振虎,张仪,赵立健,张建军,庄建新,赵跃然,路康

JB 2012-1-32组织移植结合骨段牵伸移位成骨修复重建小腿大范围多元组织缺损

完成单位: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完成人:丛海波,隋海明,王述波,XXX霖,翟建国,仲崇华,于晓峰

JB2012-1-33寒热效应评价体系构建及在中药药性硏究中的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完成人:王世军,滕佳林,韩冰冰,于华芸,王洪海,杨勇,季旭明,马清翠,王成岗,张发艳,王媛,赵海军

JB2012-1-34奥美拉唑大品种关键技术改造

完成单位: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大学

完成人:宋伟国,刘新泳,董良军,高东圣,宋成刚,王福洲,褚亚飞,夏艳,李菊平

JB 2012-1-35绿叶制药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完成单位: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JB2012-1-36煤炭安全高效洁净开采与利用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完成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JB 2012-1-1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生物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功能性低聚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等领域。2011年,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达140万吨,产业规模高达500亿美元,并以20%-30%速度继续增长。该项目针对国内低聚糖产业关键糖酶依赖进口、酶制剂利用率低、产品纯化工艺能耗高、污水排放量大等问题进行攻关,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等支持。

1、开发了关键糖酶菌种选育及发酵技术。通过采用高通量筛分、基因分析、系统建库等技术手段,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转葡萄糖苷酶和果糖基转移酶黑曲霉2株、产β-D-半乳糖苷酶酵母1株,发酵酶活分别达到8U/mL、70U/mL和20U/mL,高于国内外报道水平。

2、建立了适应工业化需求的糖酶固定化技术。通过酶属性、固定化载体与方法等优化,开发了刚性大孔树脂吸附-戊二醛交联的酶固定化技术,酶活回收率达86%以上;结合酶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生物转化过程调控技术等集成研究,使底物转化率达到50%以上,糖酶利用率提高了10倍;与采用游离酶相比,固定化技术可使低聚糖的酶制剂成本降低300元/吨。

3、开发了低聚糖串联纯化节能技术。将连续离交及膜回收废酸碱、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薄膜闪蒸复合节能浓缩等技术优化组合,建立串联纯化节能技术,节水73%,节省蒸汽35%,废酸碱回收率达70%以上。产品有效成分达到95%以上,指标达到或超过日本同行养乐多、昭和产业、欧洲ORAFTI等公司水平。

2009-2011年,保龄宝公司累计生产低聚糖产品4.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68亿元,出口创汇240万美元,利润1.08亿元,税收9552万元,节支2300万元。产品在伊利、脑白金、蒙牛、雅培、多美滋等公司应用,提高了其产品附加值。

已申请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 6篇,编写专著2部;参与制定《低聚果糖》和《低聚异麦芽糖》2项国家标准。

JB 2012-1-2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

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

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浙江大学

我国作为世界采矿大国,70%的能源和工业原料来源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该项目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唯一一个采矿领域软件方面的863重点项目“数字化采矿关键是技术与软件开发”,对于提高矿山生产效率,改善采矿作业环境,确保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采矿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1、提出并研发了适用于任意复杂地质构造三维模型数据结构、建模方法、快速渲染、交互算法与软件。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三维一体化的CAD/GIS平台软件,解决了复杂地质模型交、并、差运算的稳定性难题。

2、提出了能够融合各类地质成矿规律的精细圈矿模型和储量评价方法,研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解决了现有储量评价方法不精细和不规范等多个难题,为储量评价的规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3、提出并研发了基于地质、矿体信息的三维采矿工程设计方法与软件。开发了三维采矿工程设计系统,解决了井巷布局、采准设计和单元开采设计、计算、优化等多项难题;提出了正常生产时期和发火时期的矿井风流控制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实现了矿井通风优化调控。

4、提出并研发了基于时空约束的矿山开采计划编制模型与软件。结合多种采矿方法和采矿工艺流程,设计了可以兼顾采矿工程的时、空约束和采掘计划编制方法,开发出采掘生产计划编制系统,提高了采掘生产计划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5、提出并研发了矿山安全生产真三维监测监控组态和三维生产过程仿真与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基于三维可视化集成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相关的软件系统,实现了矿山安全生产的地上地下透明管理、三维生产过程仿真和可视化调度指挥,可大幅度提高调度效率。

该项目已在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西部矿业股份公司建立了金属矿山示范矿;在神华宁煤集团、兖矿集团、平煤神马集团、临矿集团、淮北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等400多个矿山企业进行了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新增利税超过90亿元,增收节支总额超过5亿元;另外,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近三年的数字矿山系列软件销售收入已超过了1.2亿元。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8项,申请了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1篇,其中SCI、EI 检索54篇。

JB 2012-1-3转炉烟气净化回收微差压智能控制系统

完成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项目针对现有转炉炼钢存在的烟气净化与煤气回收调节效果不理想,响应速度较慢,炉口烟气压力波动较大,炉口出现大量火焰外冒,影响了烟气净化除尘效果,降低了煤气的回收率和发热量,难以达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问题,创新性地将具有强鲁棒性的滑模变结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烟气净化回收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煤气回收率,降低了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1、创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模型辨识炉口差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使控制精度提高3倍,炉口煤气燃烧率控制在10%以下。项目建模设计了脉冲响应法辨识实验,并研究创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模型辨识。

2、首次将干扰观测补偿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应用到控制系统中,优化了控制率参数,提高了控制精度。使系统沿规定的状态轨迹作小幅度、高频率的上下运动,达到良好的动态品质。

3、首次在系统中提出系统非线性PID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设计,弥补了常规PID控制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参数多变及抑制扰动能力差的不足。项目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通过实时跟踪和辨识控制对象,从而确定不同阶段对象的最佳控制参数,依此作为依据来调整PID控制器的控制参数,从而在整个控制阶段实现控制参数的最优和控制性能的最佳,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4、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CO浓度提高的智能优化控制设计方法,使CO浓度提高了10%以上。项目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在线辨识出炉口压差与CO浓度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辨识模型实时调整压差控制回路的设定值,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跟踪,将炉口压差控制在该设定值附近。

5、将创新性控制理念设计实现在转炉炉口微差压控制系统中,有效地解决了模型在线识别、炉口压力调节、CO浓度、煤气热值及回收率提高等关键技术问题。

该项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济钢、青钢推广应用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增产、节能、降耗明显,适应了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已经获得国家专利7项,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9篇,培养研究生11人。

JB 2012-1-4扭妥纺工业化成套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完成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理工大学

该项目通过自主设计、研发假捻装置,进行合理的电气化设计,使假捻装置稳定运行,并与细纱同步,解决扭妥纺技术从理论走向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所碰到的技术难题。明确了锭速、钢丝圈重量、假捻器速度、倾斜角度等扭妥纺纱工艺的关键参数,优化出最佳工艺,实现了单纱的低捻度纺纱,降低了单纱扭矩,而且还保持了纱线的高强力,最终实现了扭妥纺纱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自主设计与研发扭妥纺工业化生产的设备配件及装置,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使设备精度和运行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通过自主设计扭妥纺工业化生产的电气程序,创新采用线速仪采集前罗拉信号的方式调节假捻装置线速度,自行编写 PLC程序,实现智能控制自动化,实现线速度随锭速变化的同步性,避免了更换捻度时线速度的再次调整。采用多因素曲面响应法优化了不同支数纱线品种的最佳纺纱工艺,并独创异速假捻扭妥纺技术,改变了原扭妥纺技术假捻形式,使扭妥纺假捻理论进一步发展,单纱捻度的动态分布更加合理,成功解决了扭妥纱棉结较多的问题。

扭妥纺纱强力高、毛羽少、残余扭矩小,单纱捻度比传统环锭纱低20%以上,显著提高了纺纱产量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生产的面料手感柔软,织物洗后扭转变形小,平整度高,大大提高面料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研究至今已实现销售收入16329万元,利润总额3441万元,增加税收516万元。同时,扭妥纺纱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在了国内外棉纺织行业的前列,对棉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JB 2012-1-5新型光气化反应制MDI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

烟台万华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MDI制造主要包括多胺制造、光气化、分离精制三部分,其中光气化是最复杂、最关键的环节,光气化工序能耗约占MDI装置总能耗60%以上。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技术创新:

1、建立了新型反应器多尺度模拟与冷模实验方法。研制出了一种接近分子级微观混合效果的新型光气化反应器,在接近绝热的条件下,基本实现了冷热两步反应的一体化,一举突破了传统光气化反应技术中不可逾越的分步反应序列、反应温度、配比等条件的限制,使原20万吨/年的光气化反应系统倍增至40万吨/年,并综合节能28%,并且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了 MDI产能和产品质量。

2、不同构型射流式反应器的设计与中试热模实验。通过1000吨/年MDI中试装置的热模试验,最终筛选出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三种射流式光气化反应器。

3、射流式反应器的工程化放大设计及工业化试验。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烟台MDI装置和宁波一期MDI装置技术改造,将烟台14万吨/年的MDI装置和宁波一期20万吨/年的MDI装置分别扩产至20万吨/年和30万吨/年。项目研究对反应器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改进,于2010年底研制出了单台达40万吨/年的高效射流式光气化反应器,成功将宁波一期30万吨/年MDI装置再次扩容至40万吨/年,并新建成宁波二期40万吨/年的MDI装置。

采用新技术后的三套MDI装置运行平稳,截止2011年底,已累计生产优质MD1产品176万吨,实现新增产量64.1万吨,累计创造新增产值82.17亿元,新增利润19.37亿元,并节约生产成本(公用工程消耗)6.91亿元。

该项目的成功开发,推动了 MDI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一举树立了我国在世界MDI制造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聚氨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JB 2012-1-6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立体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研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茂名分公司

该项目成果针对蒸馏装置高效化和大型化是化工分离工程领域持续关注和研究的两大共性难题,历经16年的研究,提出了三膜表面更新模型和相界面调控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全塔统筹优化,利用板式塔和填料塔优势互补,研发出系列蒸馏装置关键核心技术,在理论和工业实践上较好地解决了高通量与高效率的矛盾及高操作弹性和大型化的技术难题。其主要技术创新:

1、基于界面更新调控,采用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耦合,研发出一种超大通量、高效率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塔板。解决了塔器大型化的结构强度难题。应用表明现有装置仅更换塔内件,即可实现处理量翻番,节能≥50%,节省投资≥80%。提高处理能力≥2倍的同时提高板效率≥30%的溢流塔板。

2、基于相界面积调控,通过H型双层穿流复合筛板与规整填料耦合,研制出国内外首例适合于塔器大型化的全混级、高效率、低压降、高通量、高操作弹性的NS穿流立体复合塔板。解决了塔器大型化的结构和安装难题;并在该普适性塔板基础上建立基于点效率的非平衡级模型,解决了塔器理论计算难题,为蒸馏学科理论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3、针对蒸馏塔提馏段大液量小气量工况,采用梯形凸起固阀与导向斜孔耦合,开发出国内外首例高效提馏专用塔板和系列新型降液管,降低板压降13%-50%,提高板效率≥30%,节能≥40%。

4、针对不同工况下NS穿流复合塔板的气液体分布与收集难题,开发了系列液体分布器和开孔率≥50%的液体收集器。上述液体分布器和收集器的配套使用,又从整塔结构上保证了 NS 穿流立体复合塔板的高效率和低压降。

该项成果为化工、环保、医药等行业消除蒸馏塔大型化和高效化瓶颈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幅度提高了我国蒸馏技术水平,促进了蒸馏学科的发展。目前,已应用于国内各化工、中石化等企业75座塔。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新增产值334.1亿元,实现利税49.8亿元,节约热电汽产生效益5.86亿元,为企业节能减排、增效增收提供了有效手段,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JB 2012-1-7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

山东理工大学

煅后焦广泛用于生产铝电解阳极、炼钢用石墨电极、增碳剂、工业硅及其它炭制品,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我国煅后焦2010年总产量为1032万吨,2/3以上采用罐式煅烧炉生产。罐式煅烧炉排出的煅后焦温度高达1000℃,但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水冷夹套对其进行冷却,余热没有回收利用,导致巨大的热能被浪费;而且物料冷却不均匀,造成一部分碳质烧损(烧损率为5%左右),并导致产品质量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对高温煅后焦换热及其强化、余热梯级利用、安全运行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制了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在生产饱和蒸汽的同时提高了煅烧实收率和产品质量。

1、研究了高温煅后焦的热工特性、换热及其强化,为换热器设计和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发明并研制了由内、外换热器组合而成的高温煅后焦专用换热器,从高温物料排料通道内、外部同时吸收热量,内、外换热管均采用轴向翅片结构,强化了换热管与固体物料的换热性能,解决了固体物料换热性能差、冷却不均匀问题。

2、发明并研制了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汽水循环系统,通过在煅烧炉的每个罐体下部都独立安装一套专用换热器,并对其汽水循环量进行独立调节与控制,解决了汽水循环系统与煅烧炉匹配难的问题,实现了汽水循环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3、研制了二级余热回收系统,进一步回收从专用换热器排出煅后焦的余热,提高了热回收率(≥70%),并降低了煅后焦最终排料温度≤150℃),从而减小了煅后焦的烧损率(≤1.2%)和灰分含量,提高了产品质量。 4、针对罐式煅烧炉投入运行后不能停炉的特殊要求,研制了汽包检修备用强制汽水循环及切换系统,在汽包检修、检验或发生故障时,能够给换热器直接供水,保证煅烧炉正常运行。

本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

该项目成果先后在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淄博联兴炭素有限公司和联兴炭素青海有限公司3家企业推广应用,三年共计新增产值91838万元,利税30308万元(余热利用生产成本低),节水节电2078万元,出口创汇8047万美元,经济效益巨大;节约标准煤1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105吨,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同时提高了煅烧实收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了炭素行业的科技进步;该成果为其它高温固体物料的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也提供了借鉴。

JB 2012-1-8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技术与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电力研究院

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本项目针对山东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关键技术及充换电站运营管理开展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建设模式、设备研制、工程示范、标准编制、成果推广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提出集充、换、储、放于一体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和建设方案,既实现电动公交车的充换电及乘用车的电池配送功能,同时搭建了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平台,通过充换电站与电网信息的互相交互,实现了电网调度下的有序充放电、削峰填谷和应急供电等功能。

研制国内首个基于统一数据接口的省级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采用省级集中部署,省市两级分布应用模式,具有客户服务管理、计量计费管理、收费账务管理、充电卡管理、资产管理、物流配送管理、运营监控等运营功能,实现了对全省充换电运营设备和电动汽车的统一监控及管理。

自主研发了全自动多箱快换设备,采用内旋转结构,机械视觉定位和自动伺服跟踪车辆技术,电池箱采用浮动结构非平面接触的动力与控制信号触头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电动公交车辆多组动力电池箱的快速更换。研制电动乘用车电池自动配送系统,构建了由电池转运箱、乘用车动力舱、转运平台、专用配送车等组成的乘用车动力电池箱配送系统,通过自动定位、载荷自适应动力衔接、柔性同步升降驱动等技术完成全自动运转的电池箱配送,实现对乘用车电池的高效配送。建立了完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技术解决方案,并取得300多项技术创新。

完成充换电站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充换电管理标准,建立了涵盖充换电站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安全规范、应急预案等内容的管理体系。

本项目已申请专利300余项,已获得授权专利1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在青岛薛家岛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电站、临沂焦庄充换电站等示范工程集中对各种相关技术进行工程示范应用,其标准化设计和研发的通用化设备,对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截止2011年底,项目研究的相关设备已在山东省29座充换电站投入应用。累计服务车辆充电次数46500次,充换电电量680万度。

JB2012-1-9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确定方法及其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跨海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多条海底隧道已投入运营或正在规划,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是制约海底隧道安全和造价的关键技术参数。岩石覆盖厚度过薄,面临施工过程中海底隧道透水的严重危险;岩石覆盖厚度增大将导致隧道埋深和长度增加,造价增高。因此,如何确定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对于我国海底隧道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科学意义。目前国际上采用钻爆法建成了多条海底隧道,主要通过工程经验类比法确定覆盖岩层厚度,缺乏系统方法和理论依据。本项目历经近10年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实验和工程验证,开展了钻爆法施工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确定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钻爆法施工条件下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关键技术。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综合运用工程类比、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建立了钻爆法施工条件下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确定方法和体系。

(2)研制了海底隧道流固耦合大型模型试验系统,揭示了海底隧道覆岩渗透失稳的多场信息演化规律,建立了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岩层渗透失稳的多参数分析方法。

(3)提出了确定岩石覆盖厚度的最小位移法判别准则,得到了确定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的计算公式。

(4)基于施工全过程位移释放率、位移增量反演理论和现场监测数据,建立了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方法,验证了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取值的合理性。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纵断面线路设计,并得到了工程开挖过程实际验证,有效指导了现场施工,避免了工程灾害,得到了业主和施工单位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节约成本2.32亿元。

课题组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大会做特邀报告15次,获得发明专利7项。培养了教授和教授级高工8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1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20名。

JB2012-1-10海上独柱塔自锚式悬索桥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二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

武船重型工程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大沽河航道桥是青岛海湾大桥三座航道桥中规模最大的1座,针对桥梁新型结构与海上的特殊环境给结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新的问题,首次采用独柱塔、分体式钢箱、中央空间缆索体系和四跨连续的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为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和工艺进行设计与建造大沽河航道桥打下了坚实基础。

1、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独柱塔、分体式钢箱加劲梁、中央索面空间缆索组合体系的自锚式悬索桥结构。将结构设计与桥梁景观有机融和,突出了桥梁的独特造型和景观效果。

2、研发了四点起吊三点平衡的索梁组合结构吊具,解决了各种规格、有纵横坡度要求的大节段钢箱梁起吊与安装问题。

3、首次提出通过设置船首约束装置及控制舱内蓄排水速率等技术,采用接力方式,成功实现了超重超长大型钢箱梁在潮汐条件下跨越障碍物的连续滚装装船,研发了多点同步液压调位千斤顶配合临时支座的钢箱梁精确调位系统,完成了最大节段长72m、重1050t的钢箱梁定位施工。

4、首次采用上部双壁防撞、下部单壁阻水的单双壁结合的无底钢套箱结构,采用多点群顶同步下放技术,在海上潮差大、地质情况复杂条件下,实现了大体积承台无底套箱施工。首次采用分级扩钻施工方法成功实现海上复杂地质条件下直径2.5m,桩长88m桩基施工。

本项目在青岛海湾大桥大沽河航道桥建设中取得成功应用;四点起吊三点平衡吊具在红岛和沧口航道桥得到推广应用;旋挖钻施工工艺在青岛海湾大桥1B、2、6、7、8、10合同段得到推广应用;超长超重大型钢箱梁滚装装船方法将在港珠澳大桥进行推广应用。该项目的采用,提高了生产效率,节能环保,对桥梁设计与建造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提升了我国桥梁建设水平。

获得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申请受理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中交股份工法1项,获中国企业新记录1页;《海上独柱塔自锚式悬索桥》专著,已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10篇,EI检索2篇,外文1篇。培养了一批科研和技术人才,并培养了4名硕士和2名博士。2011年9月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出了“全球最棒的11座桥梁”,青岛海湾大桥是中国唯一上榜的大桥。

JB 2012-1-11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

完成单位: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大型覆盖件冲压成形装备是汽车工业核心关键装备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大批量、多品种共线生产、无人化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模式最新发展趋势,迫切需求高效、柔性、全自动化的大型覆盖件冲压装备。目前我国的该类装备存在着生产效率和整线自动化水平低、冲压质量不稳定、能耗高、安全性差等问题。本项目依托几十年的冲压装备研发制造经验,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攻关,取得了以下主要科技创新:

1、研发了长行程多连杆传动系统、建立了大惯量多变量运动系统仿真分析模型、开发了同步控制系统,实现了整线的连续运行,生产节拍达到15次/分钟。较德国生产线(13次/分钟)提高15%,节电15.4%,达到目前世界最高水平。

2、开发了整线全自动换模技术,实现了送料横杆、端拾器、冲压模具的整线自动更换,使换模时间≤3分钟,在多品种生产中效率可提高18%以上。

3、开发了一键恢复技术(ARB)。停机时,整线设备会停止在不同状态。通过ARB按钮,即可实现整线所有设备自动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与常规方式相比,缩短恢复时间95%以上,整线生产效率提高5%-8%。同时提高了整线的设备及人身安全水平。

4、采用GDHS及ZHA风险分析技术,对整线2000多个安全风险点进行分析,开发了完善的整线安全控制系统,达到欧洲最高的4级安全保护等级,使得整线安全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和批量出口美国,有效提升了中国汽车装备的整体水平,标志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冲压设备在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截止到2011年底,已向SGM、SGMW、华晨宝马等车企提供了7条本项目生产线,新增产值7.5亿,新增利税2.38亿。为上述汽车企业创造产值约265.65亿元。美国福特、GM印度、SGM、一汽大众等订购了27条线,合同总额达32亿。

本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修订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

JB 2012-1-12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建筑大学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节水是前提,治污是关键,东线治污的重点是南四湖。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初期,南四湖湖区全面呈劣V类水体,其污染问题主要为:流域面积辽阔、人口密度大、水质恶劣、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其难度举世罕见。该项目通过统筹经济发展和水环境质量改善,创立了以“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为核心的“治、用、保”流域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了调水干线水质由劣V类向 III类的跃升和较低GDP水平下的环境质量转型,解决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难题。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1、基于容量总量控制的目标逼近策略,提出了“治、用、保”流域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了流域水质迅速改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步共赢。

2、基于分阶段、分区、分级推进策略,逐步取消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创立了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上实现了污染物总量的结构减排。

3、突破造纸行业清洁制浆与废水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等重点污染源系统控制技术瓶颈,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下,实现了污染物总量的工程减排。

4、创立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了流域再生水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及污染物总量的进一步减排。

5、突破河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湖滨带规模化退耕还湿等关键技术,建设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在保障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强化流域生态功能,确保调水干线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

项目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10项;编制国家标准1项,起草山东省地方法规1项,编制地方流域排放标准4项,地方行业排放标准9项。

项目成果已在流域面积31700平方公里的南四湖流域取得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在经济两位数持续增长背景下,全流域COD和氨氮浓度年均分别下降21%和27%;湖区主要水质指标基本实现了由劣V类向III类的跃升;湖区鸟类数量达到15万只,高等植物的物种数恢复到70种,多年绝迹的太湖新银鱼、大银鱼、刀鲚等鱼类种群得到恢复。“治、用、保”流域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策略在南四湖流域取得的经验,已上升为山东省政府的治污策略,在省辖淮河、海河、小清河、半岛流域污染控制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底,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水环境质觉总体上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在国家重点流域考核中,山东省连续5年获得淮河流域考核的第1名,连续3年获海河流域考核的第1名。

JB 2012-1-13鲁西石炭-二叠系赋煤规律研究与曹县煤田的发现及评价

完成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该项目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攻关,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

1、系统研究了鲁西地区构造样式是总体上为“北断南超,掀斜式构造”,呈“凹凸断块相间”的构造样式;发现并总结了鲁西石炭-二叠系赋煤规律;

2、运用地震、钻探、测井和测试等综合勘查手段,成功发现了曹县煤田这一大型隐伏煤田,煤类为国内外稀缺的优质炼焦用煤(焦煤和1/3焦煤),具有低灰、低硫等优点。其资源量约达56亿吨。

3、首次在鲁西南潜隆起区石炭-二叠系钻探岩心中,系统采集并分析鉴定了蜓及非蜓有孔虫、牙形石、介形虫、轮藻、孢粉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大化石,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将太原组的时代全部确定为早二叠世,填补了鲁西南潜隆起区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的空白,为鲁西乃至国内外石炭-二叠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生物依据。

4、通过大量钻孔、测井资料,研究了鲁西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序列特征,由此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基准面旋回与成煤作用的耦合关系,总结了鲁西地区尤其是菏泽地区晚古生代聚煤规律。

该成果在赋煤规律研究和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鲁西南覆盖区找煤工作的重大突破,对相似地质条件下深部找矿与勘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成果已在山东亨达煤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等单位的“郓城县高庄井田勘查”、“山东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山东省‘十二五’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等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JB 2012-1-14胜利滩海石油工程关键装备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

胜利埕岛油田地处黄河三角洲极浅海海域,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滩浅海油田。该项目针对胜利油田滩海特殊环境和油藏条件对于石油工程装备的需求,开展了滩海轻型平台、高效油气生产设备及浅吃水滩海施工装备等三大系统的攻关研究。开发了水下三桩塔式单立柱抗冰轻型平台、可移动桶形基础采油平台、模块式采修一体化平台、海水超重力脱氧装置、油井两相分离变压自动控制计量装置、油气混输管线段塞流捕集器、海上采油平台35kV高压电气成套设备、超浅吃水铺管敷缆船、浅吃水破冰三用工作船、平台组块海上整体浮式安装等十项特殊装备技术。其主要技术创新点:

1、创新研制了适合我国滩海油田石油工程特点的“单立柱抗冰轻型平台”、“桶形基础采油平台”、“采修一体化平台”等系列轻型快装平台,推动了滩海油气田的高速高效开发与建设。

2、采用小型、高效、模块化的油气水处理技术,研制的滩海模块化高效油气生产成套设备,解决了海水脱氧、油井自动计量、段塞流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海上采油平台35kV高压电气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3、研制的“抗搁浅超浅吃水浅海铺管敷缆船”、“浅海破冰型三用工作船”等两栖式滩海海工施工装备和“大型平台浮装与液压顶升施工技术”,解决了滩海地区大型装备难以进入的施工难题。

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全部在胜利海上油田的开发建设中推广应用,并逐步系列化、标准化,使得胜利滩海油田实现了高速、高效、高水平发展,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年产240万吨的滩海大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3160万吨,近3年新增利润23.4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以该技术为依托形成了5项行业技术标准。该项目研究成果实现了滩海石油工程关键装备国产化、工业化应用,填补了国内多项滩海石油开发领域装备空白,促进了我国滩海石油开发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JB 2012-1-15断陷湖盆复杂砂体精细表征与储层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纯梁采油厂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

该项目针对复杂砂体在断陷湖盆中广泛发育、结构复杂性、分布特殊性,导致油气勘探准确性低、开发难度大,严重制约油气勘探开发效果等问题因素。依托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等,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技术,利用现代沉积考察、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典型实例解剖以及相关测试分析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对断陷湖盆复杂砂体识别、沉积成因模式、有效储层评价等关键问题开展了攻关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研究成果:

1、形成了断陷湖盆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的复杂砂体识别方法。基于Vail与Crow两套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的有机融合,形成了“V - C”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基于沉积分异作用原理和同源同性理论,形成了多物源体系下混源区的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基于沉积背景和物源体系分析,形成了复杂砂体的识别方法。

2、建立了断陷湖盆基于砂体成因机制的复杂砂体沉积模型。陡坡带近岸水下扇型砂砾岩体以无水道舌状沉积组合体为特征,“山、断、盆、时”控制了砂砾岩体的分布;滨浅湖滩坝砂体可划分为坝亚相和滩亚相,古地形、古基准面、古水动力、古物源等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地震作用是引起湖盆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形成的主要机制,古地形坡折带控制了滑塌浊积岩的分布。

3、研发了断陷湖盆基于储层物性下限的有效储层评价技术。基于沉积地质模型的复杂砂体地球物理描述,预测复杂砂体的空间展布;基于油气产能和孔隙结构约束下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分析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基于主控因素耦合的三端元三角图的分类方法,开展有效储层的综合评价分类;基于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的单因素编图的叠合分析,指出复杂砂体的有效储层分布区。

4、提出了断陷湖盆基于“三定一综合”的复杂砂体部署思路。基于复杂砂体的沉积地质模型和有效储层评价研究,在“定区带”、“定砂体”、“定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确定油气勘探部署井位,实现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紧密结合。

该项成果已有效指导了东营北带砂砾岩体、博兴周缘地区滩坝砂体的油气精细勘探开发,取得经济效益26.3亿元。

JB 2012-1-16岩体破裂灾变的微地震监测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 三山岛金矿

北京科技大学

该项研究成果针对突水、岩爆等矿山灾害严重制约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通过追踪采场围岩破裂发展规律,预警突水、岩爆等矿山灾害的灾变过程,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了矿山范围内岩体破裂及灾变过程的监测、评价、预警的理论和方法,为海水溃水、断层活化导水、深部岩爆灾害的评价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基础。其主要技术创新:

1、采用“分布式与集中式”设计理念,研制了新一代适合海下开采的高精度微地震监测系统(BMS-II型),水平定位精度达5m,垂直定位精度达8-10m,系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根据不同类型微地震信号的特征研究,得到了多种震动信号识别的方法;对微地震监测系统记录到的各类干扰事件进行了频谱特征、波形特征的分类研究,得到了甄别掘进爆破、采场爆破和电脉冲等干扰波形的方法。

3、进行了微地震信号在海下金矿床复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研究,利用该规律可以区分地震波经过岩体的性质(如原岩实体和充填体等)及其衰减特征、评价岩体裂隙发育程度,研究结果对岩体稳定性控制和安全开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基于微地震监测技术,针对上盘稳定性、岩爆可能性以及断层突水危险性,进行海下金矿床采矿的安全评价标准,将采场安全等级分为四个等级:正常、轻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

5、提出了“当量开采深度”的概念,为评价深部采场围岩应力状态和岩爆可能性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

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已在我国目前唯一海下开采的三山岛金矿得到应用。对回收海下金属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保持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安全开采海下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近三年累计开采矿石224.67万,产生经济效益181677.55万元,生产能力提高至10000t/d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JB 2012-1-17南四湖水系下厚煤层开采河道损害综合防治技术

完成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

济宁市黄淮水利勘测设计院

综放开采技术在提高开采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矿区地面设施产生影响,最明显的为地面出现塌陷坑、台阶、裂缝等非连续破坏,对地面各类建(构)筑物的保护提出了新的难题。南四湖水系河道下压占可采厚煤层33.4亿吨,解放出这部分资源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在单次开采最大下沉8.3m,最大下沉速度272mm/d的情况下,对河道下安全开采防治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河道开采损害基础理论、变形监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的时机及模式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其主要技术创新:

1、建立了河道损害预测体系,研究了厚煤层河道下开采损害机理。包括河道移动变形、裂缝平面分布、裂缝动态演化发育的预测模型、河道沉陷变形三维激光扫描监测等,形成了完整的厚煤层开采地表(堤防)变形预测模型体系。为河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2、首次提出了采前预加固、采中动态防治和采后系统治理三种治理技术,形成了厚煤层开采河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依据全面、准确可靠的预测技术,完成了系统的厚煤层开采河道综合治理防控体系的构建。主要包含河道治理时机的最优化选择、备土与治理的统筹协调、专项治理技术的适用性改造、治理方案规划、治理效果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包含采前预加固、采中动态防治和采后系统治理三种综合治理技术的完善的河道防治技术体系。为厚煤层开采河道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3、提出了确定治理时机的最优化方法,可延长非汛期井下开采时间和保证工程质量,解决了厚煤层开采河道变形剧烈、堤防裂缝发育显著、治理时间短、治理难度大等难题,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河流下、湖泊下、海洋下等厚煤层的开采及地面建(构)筑物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兖州矿区、济东矿区、济北矿区等南四湖水系范围内区域得到广泛应用,成功的在泗河、白马河等河下采出煤炭资源,累计超过了1000万吨,创造了近50亿元的经济效益。开采影响的各河段依据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治理方案的治理,堤防的防洪标准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了防洪度汛。

JB 2012-1-18龙口海下煤炭安全开采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科技大学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龙口海域煤田是陆地煤田向海域的延伸,主采煤层平均厚度为10m,储量约10亿t,为新生代早第三系褐煤,是良好的民用和动力配煤。开发利用海下煤炭资源,一方面支撑了龙口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使我国煤炭资源得到扩容,为拓展我国能源获取渠道。2000年开始对北皂煤矿海域扩大区进行了地质勘探,勘探海域面积15k㎡,探明煤炭地质储量11667万t。2001年开始海域开拓,2004年进行了海域首采面H2101综采放顶煤的试采,历时65天,推进153m,开采原煤8.8万t,成功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海下综放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填补了我国海下采煤的空白。

该项研究成果,对海域煤炭安全开采关键技术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理念创新、技术革新、开采实践的技术总结与提炼。近十年的研究与七年的开采实践,可以总结为“四个关键技术、一个保障体系与一个评价体系”。为实现海下煤炭的安全开采,对覆岩运动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预测与监测、导水裂隙带预测与监测、顶板透水预测与防控、海域水文地质信息预测与预报技术四个关键技术实施技术攻关,每项关键技术从预测体系、监控体系与技术要点三个方面展开,通过预测体系确定关键技术的技术方法,通过监测体系确定关键技术的监控手段,四个关键技术共涉及到海下安全开采近20个关键技术要点,并分别实现了突破与应用。为保障海下安全高效开采,建立了海下煤炭安全开采的保障体系,该体系从灾害预警与应急预案、防灾害性溃水工程设施、综合监控体系等4个方面展开。为了对关键技术与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项目建立了具有3个二级目标、18个三级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汇总分析。龙口矿区依靠四个关键技术、一个保障体系与一个评价体系的支撑,保障了海下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

该项目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18人。

该项目研究成果在龙口海下煤炭安全开采得到了成功应用,使矿井服务年限延长10年以上。截止到2011年12月,实现了5个海下综放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累计采出原煤430,5万t,产值近13亿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意义。该课题研究成果对开发蓬莱海域下和黄河口海域下,以及我国其它水体下煤炭资源将起到很好的促进和示范,将解放大量的煤炭储量,这对延长我国部分大型水体下困扰的煤炭生产企业服务年限,保持我国煤炭生产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JB 2012-1-19中国滨海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

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该项目针对滨海盐碱地植棉中存在的成苗难、熟相差、肥效低、用工多、产量低等难题开展系统研究,在相关理论、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制定了滨海盐碱地棉田盐度等级划分的新标准,发明了准确模拟根区盐分差异分布的新方法,建立“根区盐分差异分布保苗”的理论;揭示了滨海盐碱地棉花营养特征、叶面吸收利用养分的规律,明确了盐度、地力与产量目标的关系;将熟相概念引入到棉花栽培,从离子毒害、库源关系、激素信号和衰老基因表达等角度揭示了滨悔盐碱地棉花异常熟相形成的机制:提出了充分发挥棉花自身的调节和补偿能力实现轻简栽培的策略。

创新农艺措施,建立沟畦覆膜种植、膜下温室、预覆膜栽培与短季棉晚播等技术,诱导棉花根区盐分差异分布,促进棉花成苗;依据盐碱地养分特征、盐度和产量目标分类施肥,实行速效肥与控释肥结合、根际肥与叶面肥结合,在盐分差异分布条件下集中向低盐根区施肥;通过合理密植和科学化控,控制封行时间和程度,协调棉花库源关系和根冠关系,实现正常熟相;农艺与农机结合,简化管理、减少工序,使棉田管理轻便简捷。集成建立以保苗技术为核心,分类施肥、熟相调控和轻简管理为关键内容的技术体系,连续5年(2008-2012)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发明盐碱地棉种精播机、残留地膜清理机、棉花秸秆还田机、棉花精量穴式施肥机、轮吸式棉花精量播种机等专利机械;研制出棉花抗盐种衣剂、专用叶面肥、诱导表达病虫相关蛋白的有机肥等专利产品,实现了农机与农艺、技术与产品的融合。

2005-2011年在山东、河北、天津和江苏等省市累计推广4801万亩,增产皮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本文发布于:2023-12-07 16:0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9361741140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pdf

标签:技术   研究   有限公司   山东省   实现   系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