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氯气实验室制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
内容摘要: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交流活动,创设自然的课堂交流情境,让学生乐于投入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探究中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适时参与,给予指导和肯定内、鼓励是小组讨论和学生探究交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交流学习劲头。
关键词:讨论合作交流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等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走进了老师的课堂,使课堂上有问题的提出、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学生的讨论交流、有数学思想的升华,有适时的教学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否真的让所有的学生得到了发展,是否真的让所有学生的脑、手、口动了起来,这些标准越来越多的被认同为评价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向关注学生的活动、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许多的一线老师把开展好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现和同行们一起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好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
一、创设自然的课堂交流情境,让学生乐于讨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交流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课堂交流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课堂交流内在动机的情景或课堂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课堂交流的必要性。这些问题或课堂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或获得别人的帮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也才能使课堂交流更加有效。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让学生在一个圆形纸片上折出1/2,1/4等分数后,让学生折出5/4,这时,有很多同学在冥思苦想,发现用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已不能折出5/4了,怎么办呢?此时就需要和同桌或同组课堂交流合作,通过课堂交流发现用两个圆纸片才能表示出5/4,这样他们就有了课堂交流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数学成功的快乐。
数学课堂中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其实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知识不再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知识。在这种学习形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讨论与争论中,全体学
生都会有一种自然和谐的发展。现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享。
(1)讨论前,对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具体的分工外,还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小组是讨论和探究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可以由4——6名学生组成,但这些学生的组织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性格、学习成绩、座位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最好能做到性格互补、学习成绩相近、座位相邻。小组形成后,在一段时间内应保持成员的相对稳定。教师要求在讨论前形成一名记录员,讨论后形成一名负责发言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中还应有组长和收集资料等人员。讨论前,教师尽量设计一些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之间要具有明确的联系。例如在研究灯光与影子的关系时,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固定手中的粉笔的长短和位置,改变手电筒的照射方向和角度,粉笔的影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固定手中的手电筒,改变粉笔的位置和长短,粉笔的影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你能画出手电筒照射下粉笔的影子吗?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由现象看到本质,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图形。有了这样的系列问题,学生才能明确讨论的目标,从而发现规律。
(2)讨论时,应该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在老师的问题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材、画图折纸等操作过程或做练习等演算过程反复地把外来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对,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信息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发现自身以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对先前个人经验的重组,构建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达、交流、评判、检验、反思和改进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新知识的讲授者,而应该成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学习者。所以这时的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正确引导下可以自主的完成这个新知识的重组过程,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也给予他们尽量多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切忌在给出学生问题后,迫不及待的讲解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考虑问题。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长此下去,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老师呢?也可能会在又讨论又讲解的课堂里白白浪费时间,使课堂效率低下。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不妨“傻”一点,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听一听学生的思路,想一想他们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所有这些都应该以充分的探究时间为基础,所以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时间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3)讨论后,鼓励所有学生发言,以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全班交流、全员合作是交流和探究的重要一环。每小组选出发言人阐述小组发现的规律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当所有小组的发言人全部阐述完毕后,其余同学可以发表意见,可以针对某小组的某一观点,也可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的启发、相互促进可将各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全体同学的认知结果。在每小组内部,学生之间相互找到差距,共同进步;在全班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再一次寻找差距,最后达到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的目的。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需要解决这样一道应用题:现有30人分别乘两辆小面包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小面包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坏了,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还有43分钟,这时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面包车,连司机在内限乘15人,这
两小面包车的行驶限速为60千米/小时。问:这24人都能赶上火车吗?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算困难,很多学生马上算出了结果:一辆小面包车来回3个15千米所用时间为:
15÷60×3=45分钟>44分钟,所以相差2分钟不能赶上火车了,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这时老师适时引导:“那么,有什么办法赶上火车吗?”这样在全班内又引起了一场全员合作的大讨论。在不能用超载、超速或选择其他交通工具的这些办法之后,同学们终于想到了可以在小面包车送第一组人去火车站时,第二组人可以先步行向火车站走去,那么小面包车就可以少走两次第二组人步行走过的距离了,能不能节省下来这3分钟,请同学们再想办法计算。看,这不是本题一个很好的实际应用和变式训练吗?所以小组讨论的结果要有小组发言人来阐述,还要有全班的讨论来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三、教师适时的点拨、给予的肯定和鼓励是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小组讨论和交流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讨论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讨论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课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很紧,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老师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我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剩余时间改为再深入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来辨认。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化装品包装盒、牙膏盒等特殊的长方体。当我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异会说:“这是一个长方体!”由于教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了问题,并使学生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的出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才更有效。
(四)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交流学习劲头
总结、归纳是人类得以发现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索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稍困难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力量来帮助发言的同学。在教学“在一个正方形的地边上栽树,要求每个顶点上必须栽一棵,每条边上栽的树要同样多,都是3棵,一共可栽多少棵?”有的小组动手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在纸上画,有的在列式计算,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8棵”。接着我又让他们探讨:“每边上要是栽4棵、5棵……10棵呢?”学生们探讨的热情十分高涨,答案又纷纷出来了。最后,引导学生说:“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后,指定人做总结发言,其他同学帮助他整理发言内容,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汇报人对小组的汇报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成员也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位同学组织好最后的汇报。学生的总结令人吃惊,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们小组在数棵数时,发现角上的那棵都多数了一次,所以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时,把每边上的棵数相加后,一定要减去4。﹝即;4+4+4+4-4=12(棵)﹞”这时肯定他们的发现,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们体会到了讨论合作成功的喜悦,对小组的合作交流会更感兴趣了。
讨论式教学法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自主地抒发自已的意见,当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时,讨论会给予参与者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他同学的疑问,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小组讨论、倾听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等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合作、交流或争辩中学会了数学知识,也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自尊自爱,也学会了细心倾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本文发布于:2023-12-07 00:5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819771133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