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坦克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3-12-06 20:34:3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D书网)

-

德国坦克发展史

坦克百年纪念专 栏吕伟康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虎豹”坦克源头(1917—1918)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辆A7V坦克。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7专 栏坦克百年纪念除了A7V坦克之外,德国在早期坦克的研制上还进行了许多其他有益的探索。例如,当1918年英国的“赛犬”轻型坦克用于战场后不久,德国人就将其缴获并加以仿制。这就是LK II型骑兵坦克的来历。不过,该坦克只生产了2辆,并未投入实战。后来,该坦克的设计图纸卖给了瑞典人,并成为M/21型坦克的设计基础。德国还仿制了英军大量使用的Ⅰ型坦克和Ⅳ型坦克,仿制后的试验型坦克名为A7V-U坦克,仅制成样车。该坦克的特点是,车体两侧的炮座较大,位置也靠后。行动部分装有弹簧悬挂装置,这是一大进步。此外,德国还研制出另一种巨型坦克——K式超重型坦克。如果说A7V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话,那么与K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该坦克重达150t,装有4门77mm火炮和7挺7.92mm机枪,最终只制成了2辆样车。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被迫在停战条约上签字投降,其军队被协约国解除,协约国还特别禁止战败的德国再拥有任何坦克,而刚刚问世的德国坦克被全部回炉炼钢,只有澳大利亚人独具慧眼,保存了1辆名为“梅菲斯托菲尔”的A7V坦克,成为奇货可居的历史文物。1983年,德国人曾与澳大利亚人交涉,希望A7V能“返回故里”,结果无功而返。1987年4月,德国军方决定重新复制A7V坦克。克劳斯·玛菲公司等共20多家公司鼎力参与研制,用了3年时间,终于“克隆”成功。1990年6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A7V坦克(复制品)移交仪式。德国蒙斯特战车博物馆接受了这件不平凡的藏品。可见A7V坦克在德国人心中的历史地位,其诞生开创了德国研制自主坦克的先河,也为二战中德国坦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重导致机动性能不佳,安装2台汽油发动机的功率总计只有147kW,最大速度仅为8~10km/h。A7V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典型配置乘员18名,除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还包括12名机枪手和2名机械师。然而,据一本权威的德文资料上说,A7V的乘员人数为16~26人。1918年4月24日,德军在维莱-布勒托纳战场投入13辆A7V坦克,与之交锋的是英国Ⅳ型坦克。在战斗中,3辆A7V坦克面对多辆英军Ⅳ型坦克时,仅有1辆遭受重创后撤出战场,而英军则有2辆Ⅳ型坦克被击毁,多辆被击伤。通过这次交战可以看出,A7V坦克在火力上并不比Ⅳ型坦克差,其装甲厚度还优于英军坦克。但其笨重、机动性差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尽管如此,这次交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坦克战,得到了公认,它标志着陆军机械化战争新时代的开始。坦克帝国的兴亡(1922—1945)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任何坦克,然而其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1927年7月,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开始建设德苏联合坦克学校(为掩人耳目对外称为“农业培训班”)的建设,很快坦克学校就成为德国试验新坦克的场所。1929年初,德国专家设计的、苏联军工厂生产的坦克部件运到此校,组装成坦克整车,而在文件中被统称为“超级拖拉机”。在此期间,作为德苏军事合作的一部分,喀山坦克学校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当时苏联坦克的研制。1931年以德国A7V坦克(复制品)后,由于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逐渐8《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坦克百年纪念克的成功研制标志着纳粹德国坦克部队开始走向复兴并逐步强大起来。作为一种过渡型坦克,Ⅰ号坦克是为满足装甲兵训练需求而研制的,因此又被称为“训练坦克”。Ⅰ号坦克于1934年4月投入生产并开始装备德国陆军,共有A、B、C、F四种型号,总计生产约2 200余辆。该坦克战斗全重仅5.4t,乘员2人,分别是车长兼机枪手和驾驶员。Ⅰ号A型坦克的单人炮塔正面并列安装2挺MG13型7.92mm机枪,由车长负责操纵射击。装甲厚度为古德里安专 栏了当时坦克速度的2倍。A、B、C型坦克装甲防护薄弱,在战场上被大量击毁,因此,德国又研制出F型坦克。F型坦克前装甲厚度达80mm,几乎达到了当时重型坦克的水平,不过火力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在战场上依然处于弱势。二战期间,Ⅰ号坦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德军认为,Ⅰ号坦克的装甲过于薄弱,难以与二战中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相抗衡(如苏联T-26和美国M3等),经常需要在炮兵和其他坦克的掩护下才能较好的战斗。因此,1941年底,I号坦克逐渐从一线战场上退出。退役后的Ⅰ号坦克一部分装备其他占领国的军队或警察,用于维持治安任务;另一部分则被改为弹药输送车和工程车等。Ⅱ号轻型坦克Ⅰ号坦克在研制成功后,德军于1934年提出研制重20t、装备20mm火炮坦克的计划。这就是1935年研制成功的Ⅱ号坦克,1936—1943年批量生产。Ⅱ号坦克型号有12种之多,总计生产近万辆。以D型坦克为例,该坦克全重10t,乘员升至3人,分别是车长兼炮长、驾驶员和无线电员。该坦克装备了20mm火炮和1挺7.92mm并列机枪。前部装甲厚度达到了30mm。最大速度达到了55km/h。Ⅱ号坦克是德军二战初期的主力坦克。不过在面对苏联T-26坦克时,Ⅱ号坦克薄弱的装甲使其依然处于弱势。在全面入侵苏联后,Ⅱ号坦克遭到了苏军沉重的打击,在战场上损失惨重。总的看来,Ⅱ号坦克可靠性较7~13mm,仅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碎片。安装克虏伯公司的M305型四缸风冷汽油机,最大功率42kW,最大速度37km/h,最大行程145km,不过越野行程仅为97km。B型坦克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高了机动性能。安装了无线电通信设备。在当时多数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主要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的时代,无线电通信无疑是非常先进的。C型坦克属于快速侦察坦克,强化了发动机并换装了变速箱,使其最大速度达到78km/h,几乎达到缓和,对其军备限制有所松动,德军有计划地将坦克设计力量从苏联调回国内,德国坦克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说起二战中德国坦克,就不得不说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立了“闪击战”,被誉为“德军装甲兵之父”。1931年,正是古德里安等一些将领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提出研制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作战人员,才有了德军坦克日后的发展。概括起来,二战中德国坦克主要分为三类: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其中轻型坦克包括Ⅰ号和Ⅱ号,中型坦克包括Ⅲ号、Ⅳ号及“黑豹”坦克,而大名鼎鼎的“虎”式、“虎王”坦克则属于重型坦克。Ⅰ号轻型坦克1932年,德军提供了一种5t级轻型坦克的规格说明,并最终选定了克虏伯公司为总承包商。1934年,该公司研制推出PzkpfwⅠ号轻型坦克,简称Ⅰ号坦克,德文缩写Pzkpfw意为“装甲战车”。Ⅰ号坦德国PzKpfwⅠ轻型坦克高,便于运输、维修和保养,适于《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9专 栏坦克百年纪念期的主力坦克,它在德军坦克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国利用Ⅲ号坦克的底盘还生产了多种变型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Ⅲ号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及观察坦克等。Ⅳ号中型坦克1937年,Ⅳ号坦克首辆样车下线。该坦克的研制基于古德里安于1934年提出的重24t、最高时速35km/h、装备75mm火炮的坦克德国PzKpfw Ⅱ FJ轻型坦克需求方案。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样车获得了军方认可,成为德军二战期间最重要的坦克之一。1937—1945年,Ⅳ号坦克共有10个型号,总计生产8 000辆,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由于该坦克成熟可靠、易于生产、性能均衡,被德军士兵称为“德意志军马”。由于前期不断进行改进,直到1939年Ⅳ号坦克才达到量产。此时,该坦克已发展到D型,Ⅳ号坦克也成为德国于二战前开发的最后一款坦克。在苏德战场上,为对抗苏联快速远距离作战,但还是火力较弱,装甲防护不足,仅能与轻型坦克作战,而无法与中型和重型坦克作战。此外,德国以Ⅱ号坦克为基础还研制出了许多变型车,如水陆坦克、喷火坦克和装甲侦察车等。Ⅲ号中型坦克1937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出首辆Ⅲ号坦克。包括3种试验型坦克在内,Ⅲ号坦克型号多达12种。至1945年,Ⅲ号坦克共生产近6 000辆,其中J型坦克数量最多,分两批共生产了3 000多辆。该坦克的最初生产型为E型。E型坦克战斗全重19.4t,乘员5人。武器为1门50mm火炮和2挺7.92mm机枪,采用了功率为220.6kW的“迈巴赫”12缸直列水冷汽油机。其最大速度40km/h,最大行程175km。Ⅲ号坦克1939年装备德军,一直服役至1945年。作为德军“闪击战”时期的标志性装备,Ⅲ号坦克在战争初期使用广泛,从波兰到法国,从巴尔干到北非,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Ⅲ号坦克毋庸置疑地成为德军的主力坦克。该型坦克是德军第一种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能相对均衡的坦克,尽管有各种缺点,如火力和装甲无法抗衡法国B1或苏联T-34坦克,但作为德军在战争初德国Pzkpfw Ⅲ中型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德德国PzKpfw Ⅳ G中型坦克10《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坦克百年纪念军从G型坦克开始换装更长身管的75mm高速反坦克炮,Ⅳ号坦克也从此开始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10个型号中,H型坦克产量最多,达3 700多辆。该坦克战斗全重26t,安装了75mm火炮和2挺7.92mm并列机枪。安装了功率221kW的发动机,最大速度40km/h,最大公路行程则达到了210km。由于技术成熟且性能可靠,Ⅳ号坦克还被改造为自行反坦克炮、弹药运送车和架桥坦克等。从苏德战场到北非战场,以及后来的阿登战役,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它几乎参加了二战所有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1944年,随着美、苏、英等国坦克的不断改进,Ⅳ号坦克在战场上的劣势开始凸显,尤其是应对苏联T-34坦克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至1945年1月,德军在东线战场损失了近75%的Ⅳ号坦克。至此,Ⅳ坦克开始逐步退出二战历史舞台。不过在战后,一些Ⅳ号坦克被叙利亚等国家购买,并参加了早期的中东战争,1967年年仍可在戈兰高地战场看到Ⅳ号坦克的身影。“黑豹”中型坦克由于二战初期德军所装备坦克(如Ⅲ、Ⅳ号)的战术性能偏重于机动性,而火力和防护不足,在与苏军T-34中型坦克交战时,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德军决定研制一种性能强大,并能迅速投产的中型坦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接受了希特勒下达的研制新型坦克的任务,并各自推出了样车。1942年9月,由MAN公司生产的首辆Ⅴ号坦克原型车诞生。德国“黑豹”中型坦克剖视图德国“黑豹”A指挥坦克专 栏1944年2月,希特勒下令将它改名为“黑豹”坦克。1943年1月—1945年4月,“黑豹”坦克共生产了6 042辆,包括D、A、G三种车型。“黑豹”坦克共有5名乘员,包括车长、炮长、驾驶员、通讯员和装填手。该坦克外形设计借鉴了苏联坦克的思路,采用了倾斜式装甲,D型以后更把炮塔装甲厚度提升至120mm,大大提升了防护性能。坦克战斗全重43t。安装功率为514.5kW的“迈巴赫”HL230P30V-12汽油发动机,最大速度46km/h。三种车型均采用了75mm火炮。由于性能可靠,德军还在“黑豹”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出了很多变型车,如“猎豹”坦克歼击车、指挥坦克、观察坦克和自行高炮等。“猎豹”坦克歼击车则被誉为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歼击车之一。1943年7月,D型坦克首次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作战过程中,暴露出履带和悬挂系统易于受损,发动机时常由于过热而引发火灾等《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11专 栏坦克百年纪念问题。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将“黑豹”坦克的机械问题全部解决,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并开始制造A型坦克。1944年3月,首辆G型坦克也宣布诞生,到1945年4月共生产了3 126辆。“黑豹”坦克主要在东线战场服役,但亦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驻守于法国境内。在苏德战场上,“黑豹”为对抗苏军T-34坦克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美军资料统计,平均1辆“黑豹”可击毁5辆M4“谢尔曼”坦克或9辆T-34/85坦克。总体而言,“黑豹”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性能十分优良,是二战中德军最有效的坦克之一。直至战争结束,该坦克一直占据着德军装甲战车的主力位置。凭借难以逾越的战绩,“黑豹”坦克已成为德国装甲史上的经典。“虎”式重型坦克1937年,德军总参谋部就提出了研制30t重型坦克的计划,随后又改变计划。1941年5月,希特勒下达了开发新式重型坦克的命令。亨舍尔和保时捷公司接受了任务,并于翌年研制出坦克样车。经过试验,英国坦克博物馆珍藏的“虎”式重型坦克最终亨舍尔公司的VK4501(H)原型坦克获得了军方认可,并于1942年7月定型,命名为“虎”式坦克(又称“虎”Ⅰ),并开始批量生产。按照德军的编号,“虎”式坦克为Ⅵ号。1942年8月—1944年8月,共生产了1 355辆。“虎”式坦克采用重火力、防护而轻机动的设计理念。其车体前部装甲厚度100mm,炮塔前装甲110mm,两侧及后部80mm。该坦克战斗全重57t,尽管采用了514.5kW发动机,但其最大速度仅为38km/h,越野速度25km/h。此外,过重的车身超出了大部分桥梁的承受能力。“虎”式坦克还安装了潜水装备,最大涉水深度2m。火力方面,该坦克采用了56倍口径的88mm的Kwk36式火炮,在2k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10mm,命中率达89%。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宁格勒附近参战表现糟糕,其中一半原因是由于机械故障退出战斗,甚至还被苏军缴获了1辆。1943年2月,“虎”式坦克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一次战斗中,2辆虎“式”坦克击毁16辆T-34坦克,追击过程中又击毁18辆苏军坦克。1942年12月的北非战场上,美军数十辆“谢尔曼”坦克遭到了“虎”式坦克的“屠杀”。“虎”式防护能力极佳,在一次坦克大战中,1辆“虎”式遭受数十枚穿甲弹的打击,行动部分严重受损,战斗结束后依然能够继续行进60km至后方修理。“虎”式坦克在东线战场,面对苏军坦克具有压倒性优势。即便是在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战中,“虎”德国“虎”式重型坦克(美术作品)式对付盟军坦克仍有绝对优势。不12《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坦克百年纪念过随着苏军IS-2重型坦克投入战场,“虎”式开始逐渐力不从心。该型坦克的缺陷是,厚重的装甲限制了机动性,许多桥梁因超重无法通过,而在苏联南部多沼泽的地形上更是寸步难行。过高的油耗使其战斗效能大打折扣。此外,因“虎”式设计复杂,使其可靠性受到了影响,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德国还在该车基础上研制出火力支援车、坦克维修车和火炮运载车等变型车辆。1944年8月,“虎”式坦克停产。“虎王”重型坦克1943年1月,德国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样车。最终,德军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并于同年12月批量生产,命名为“虎王”(或“虎”Ⅱ)重型坦克。按照德军的编号,“虎王”坦克依然是Ⅵ号。至1945年3月,共生产了485辆。“虎王”坦克战斗全重69.8t,乘员5人,分别是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和机电员。该坦克采用倾斜装甲设计,防护性能极为优异。车“鼠”式超重型坦克专 栏体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分别达到150mm和180mm,在二战期间想要从正面击穿“虎王”坦克几乎不可能。“虎王”坦克仍采用88mm坦克炮,不过其长度从56倍口径增加到71倍。发动机功率514.5kW,最大公路速度38km/h。以“虎王”为基础,德国还研制出“猎虎”坦克歼击车、重型火炮运输车、装甲抢救车等,不过只有“猎虎”装备了部队。1944年5月,“虎王”坦克在明斯克附近首次参战,但真正发挥作用是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虎王”坦克使得盟军坦克损失惨重。不过由于自身机械故障频发,“虎王”损失也不小。1944年底的阿登战役,是德军投入“虎王”最多的一战。在这场战役中,“虎王”击毁了大量盟军坦克,重创美军第8军。此后,“虎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至1945年的柏林防御战。总的来说,“虎王”与“虎”式一样,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护,致命弱点是机动性太差。该坦克吸收了二战末期德国在坦克研发方面大量的高新技术。但“虎王”产量太少,对整个战争的形势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更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鼠”式超重型坦克1943年初,苏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不利的战局加上希特勒本人对于坦克的狂热,促使德军妄想研制出一种无敌坦克。于是,第一辆“鼠”式超重型坦克于1943年底诞生。该坦克战斗全重188t,是世界上最重的坦克。“鼠”德国“虎王”重型坦克式装有1门128mm的主炮和1门《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13专 栏坦克百年纪念“坦克帝国”带着其难以言尽的罪恶,最终轰然倒塌。但战后的德国坦克工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挫折后,很快便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姿态重新崛起⋯⋯9月首辆坦克交付德国陆军。战后结束20年,德国又重新装备了自己研制的坦克。该型坦克分别在1971年和1972年进行过2次改进,经改进后的坦克称为“豹”1A1和“豹”1A2。最终改进型是“豹”1A5坦克。“豹”1坦克战斗全重42.5t,采用105mm的滑膛炮和610kW发动机。最大公路速度65km/h。20世纪70年代,在该车底盘上还研制出了架桥车、抢救车及工程车等装备。总体而言,“豹”1坦克是比较成功的车型,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维护和使用成本较低。“豹”1火力和当时的其他西方坦克相当,但机动性优于其他坦克。由于在研制时,德国曾一度接受了法国“机动就是最好的防护”理念,致使该车防护稍弱。通过研制、装备和使用,德国人最终认识到火力、防护、机动性三者的平衡才是坦克的发展方向。虽然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坦克,“豹”1坦克并无多少优势,但在德国坦克发展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战后十年由于受战胜国限制,德国已经错过了发展第一代坦克的机遇期。而“豹”1坦克的研制,75mm副炮。尽管该坦克安装功率882kW的发动机,但受制于坦克的重量,机动性不足是最大的软肋,其最大速度仅为20km/h,越野速度仅为11km/h。由于时间紧促,“鼠”式坦克最终仅生产了2辆样车。这2辆样车并没有参加最后的战斗,在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前,德军就把这2辆样车炸毁了。战后,苏军将在各处缴获的车体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至今,这辆“鼠”式坦克仍存放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关于“鼠”式坦克,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认为,这完全是希特勒和他的顾问们凭个人兴趣研制出的坦克。希特勒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寄托在各种稀奇古怪的装备上是不切实际的,“鼠”式坦克不可能挽救第三帝国的命运。“坦克帝国”倒塌纵观二战历史,德国建起了强大的“坦克帝国”,以强大的装甲集群闪击波兰、横扫西欧、入侵苏联,每次重大战役都投入大量坦克参战。例如,入侵波兰投入2 800辆;入侵法国投入2 580辆;基辅战役中投入1 500辆;莫斯科会战中投入1 700辆;阿莱曼战役中投入540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入1 500辆;列宁格勒战役中投入700辆;库尔斯克会战中投入2 700辆;第聂伯河战役中投入2 100辆坦克;阿登战役中投入900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投入1 200辆;白俄罗斯战役中投入1 000辆;柏林战役中投入1 500辆。但是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在苏联和波兰部队共同攻入柏林后,二战欧洲战区战事最终在1945年5月8日以德国无条件投降而宣告结束。纳粹德国建立的“豹”式坦克展雄风(1956年至今)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东德被苏联卸走了几乎所有大中型工业设备作为对苏联的战争赔偿,因此东德装备的坦克多为苏军的T系列。西德虽然没有遭到如东德一样的命运,但其大型兵工厂均被解散或转为民用企业,因此其军队装备的大多为美国坦克。“豹”1主战坦克二战结束后的十年内,德国的坦克研制几乎中断。直至1956年,才从美国引进了M47坦克。不过德国似乎对从美国引进的坦克不甚满意,于是1957年6月,德法两国达成协议,决定联合研制坦克。不过最终因意见无法实现统一而分道扬镳。法国研制出AMX-30坦克,德国则推出了“豹”1坦克。“豹”1坦克于1965年开始生产,德国“豹”1主战坦克14《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坦克百年纪念使德国重新返回坦克研制国行列,并为其随后坦克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豹”2主战坦克随着1970年德美联合研制MBT-70坦克计划的失败,德国便作出研制“豹”2坦克的决定,克劳斯·玛菲公司和马克公司接受了这项任务。1972年,首辆“豹”2坦克样车生产完成。此后历经7年,“豹”2坦克样车历经多次改进,包括吸收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终于在1979年研制出首辆生产型坦克。截至1992年,德国陆军共接收了2 125辆“豹”2坦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商为“豹”2坦克实施了两个阶段的战斗性能提升计划。1995—199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加强防护和更换部分设备,这种改进型就是大家熟悉的“豹”2A5主战坦克;1999—2001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采用身管更长的火炮和新型弹药,这种型号称为“豹”2A6主战坦克。该型坦克战斗全重59.7t,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1门L55型120mm火炮。安装1 103kW的发动机,最大公路德国MB873Ka-501坦克发动机专 栏德国“豹”2坦克欧洲动力装置速度72km/h,最大行程500km。在“豹”2坦克基础上还研制了“水牛”装甲抢救车、“獾”式装甲工程车和“鬣蜥”装甲架桥车等。在西方举行的坦克大赛中,“豹”2A6坦克屡次夺魁。出色的性能使“豹”2坦克被许多国家采购并作为陆军的制式装备。因此,该坦克又被称为“欧洲标准坦克”。进入21世纪,“豹”2坦克的改进依然在继续。2014—2015年,20辆最新升级的“豹”2A7坦克已交付德国陆军。后期发展的“黑豹”坦克以及“虎”式、“虎王”坦克相对于同期盟国坦克的性能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战结束后,德国在错过了第一代坦克发展的机遇期后,先后研制出“豹”1、“豹”2坦克。相比西方同期坦克,“豹”1坦克并无多少优势可言,尤其是装甲防护较为薄弱。而“豹”2坦克在经过多次改进后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坦克之一,并成功出口多个国家。战争推动坦克发展不可否认,战争对德国坦克的发展影响颇深,它催生出一大批性能优异的坦克。对于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德国而言,战争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战期间,为了与英国陆军坦克对抗,德国研制出A7V坦克。二战中为对抗苏联坦克,德国不断推出新型坦克。从Ⅰ号研制到Ⅵ号,坦克的性能不断提升,重量也由轻型发展至重型。纵观德国坦克发展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推出的坦克型号远远超过战后,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更为迅速,这无疑都说明了战争是坦克发展的催化剂。合作研制,吸取经验纵观德国坦克的发展,有多次与其他国家联合研制坦克的经历,发展特点与规律起步略迟,后来居上德国早期坦克由于防护较弱,所配武器的口径也不大,在战场上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过,德国“豹”2A6主战坦克虽然这些计划多以失败告终,但其《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15专 栏坦克百年纪念却借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技术储备,也为日后坦克的成功研制提供了便利。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后来,德国最终研制出Ⅰ号坦克。二战结束后,德国首先与法国合作研制“欧洲标准坦克”,虽然最后由于双方分歧严重宣告破产,但德国人最终借此机会研制出“豹”1坦克。尔后,德美MBT-70坦克研制计划虽宣告失败,但却为“豹”2坦克的研制积累了大量经验。此外,德国还曾与英国等国家有过合作计划。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德国多次选择与其他国家联合研制坦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也是其坦克发展的一大特色。博采众长,创制精品参与研制“豹”1、“豹”2坦克的公司超过1 500家,可以说集中了德国工业技术力量的精英。以“豹”2坦克为例,克劳斯·玛菲公司被指定总承包商,韦格曼公司负责炮塔设计,MTU公司和伦克公司分别负责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剩余部件则由其他公司负责。德国的坦德国“豹”2A7+主战坦克克研制和生产由私人军火公司承担,实行总承包商全面负责制。从而便于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发挥各家公司的特长,保证了加工及装配质量。“豹”2坦克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为均衡的坦克之一,被西方军事评论家称为“当代最优秀的主战坦克”、“火力、机动性和防护力的最佳选择”。集众家所长的“豹”2坦克并没有辱没这一称号,在1998年《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豹”2A5坦克名列第一;在1999年后《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豹”2A6坦克多次夺冠。未来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豹”2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被改进,从最初的“豹”2A1已经发展到目前“豹”2A6,从而保证了该坦克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新升级的“豹”2A7坦克也已装备部队。至于未来如何发展,应该结合当前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德国自身坦克的特点进行分析。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安全形势出现了转折。对于德国而言,国土防御成为了次要任务,坦克集群之间发生大规模作战的可能性不大,德国也将预防安全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与国际恐怖主义作斗争方面。目前,德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也在强化快速反应部队的职能,常规装甲部队仅保留了2个师。据德国军方称,“豹”2A6坦克仍有改进潜力,如安装140mm滑膛炮、高密度功率柴油机、自动装弹机等。而结合德国坦克发展的特点推断,继续升级现有坦克的可能性极大。研制新一代主战坦克中期发展议案已于2014年12月底被德国议会批准。未来,德国是否会继续推出“豹”2A8坦克,新一代主战坦克何时问世,让我们拭目以待。德国120mm滑膛炮(编辑 郭正祥)16《国外坦克》2015年第3期

-

德国坦克发展史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20:3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66073237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德国坦克发展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德国坦克发展史.pdf

标签:坦克   德国   研制   发展   公司   苏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