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

更新时间:2023-12-06 18:28:0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王昌元)

-

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

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

看完这篇,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一清二楚。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为临床中品种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由于常年应用于临床,目前,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也比较严重。

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有多种,如产生灭活酶、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主动外排机制、改变药物靶点等。其中,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然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β-内酰胺类药物继续发挥抗菌活性提供了可能。

那么,我们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了解多少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

一、β-内酰胺酶

说到β-内酰胺酶抑制剂,首先要知道的是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水解β-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开环失活。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890多种结构,其分类方法亦有多种,其中引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有:Bush分类法和Ambler分类法。

Bush分类法

主要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征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四类:

第一类:头孢菌素酶(AmpC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强,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不动杆菌等细菌产生。

第二类: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包括青霉素酶、广谱酶及超广谱酶(ESBLs)、非金属型碳青霉烯酶(分为A类和D类)。此类青霉素酶可被克拉维酸抑制。ESBLs由质粒介导,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等,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可被酶抑制剂所抑制,常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A类碳青霉烯酶可部分被克拉维酸所抑制,D类碳青霉烯酶(OXA酶)对苯唑西林水解活性强,主要见于不动杆菌细菌,酶抑制剂对其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第三类:金属型碳青霉烯酶,可水解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能被酶抑制剂抑制。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

第四类: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Ambler分类法

此类分类法主要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端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A、C、D类)和金属酶(B类),具体见表1。

A类酶:与Bush第二类酶相似,包括青霉素酶、广谱酶及超广谱酶(ESBLs)、非金属型碳青霉烯酶。

C类酶:为头孢菌素酶,对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耐药,水解头孢菌素的能力强于青霉素,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常见于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D类酶:为OXA酶,可水解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主要来自于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B类酶:为锌依赖型水解酶,分为B1、B2、B3三类。B2类以单锌结合方式水解碳青霉烯类,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作用较弱,B1和B3以双锌结合方式水解所有β-内酰胺类(除单环内酰胺类)。

表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Ambler分类法

亲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类 C类 D类

TEM型 AmpC OXA-1

SHV型 P99 OXA-5

金属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

B2类 B3类

B1类

CphA L1

Bcll

CcrA FEZ-1 Sme-1,-2,-3 GC1

NmcA

IMI-1,-2

SFC-1

GES型

KPC-2至-10

BS3

Bla1

CTX-M型

PC1

OXA-10

OXA-18

VIM-2

IMP-1

BlaB

GIM-1

SPM-1

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都是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组成复合物发挥抗菌治疗效果。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不可逆性与可逆性两类。

不可逆性酶抑制剂可与酶结合,形成难以逆转的复合物,使酶失活。由于复合物结合牢固,只有水解酶抑制剂方可释放灭活的酶,因此,这种抑制作用也称为自杀式抑制,常见的此类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可逆性酶抑制剂可与细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部分可逆性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自身结构不会被破坏,具有长效抑酶作用。此类酶抑制剂常见的有阿维巴坦。

下面,我们用两张表格来对比临床中常见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抗菌作用。

表2 常见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比

药物 克拉维酸

作用机制 不可逆性

合成年份 1976

分子结构式

穿透能力

(BBB)

抑酶谱(总)

β-内A类

酰胺B类 -

C类 -

舒巴坦

不可逆性

1978

他唑巴坦

不可逆性

1984

阿维巴坦

可逆性

2003

D类

抑酶强度

抗菌作用

稳定性

诱导酶作用

不确定

不确定

不动杆菌

表3 临床常见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药物特性对比

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剂量(g) 0.25/0.125,po

Cmax(μg/ml) 5.6/3.4

T1/2(h) 1.4/1.1

蛋白结合率(%) 20/30

肾清除率(%) 60/50

链球菌

MSSA

肠球菌

卡他莫拉菌

抗菌流感嗜血杆菌

作用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

肠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不动杆菌 -

本文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1/1,iv

236.8/130.2

1.7/1

70~90/38

25/84

4/0.5,iv

298/34

0.7~1.2/0.7

21/23

73.8/90

-

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18:2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58486113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舒巴坦、他唑巴坦同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pdf

上一篇:舒巴坦结构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抗菌   内酰胺酶   药物   水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