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感恩节素材)
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概述
人民币是我国的本位货币,于1948年12月1日诞生,1949年1月在天津确定并公布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汇率以天津口岸的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于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此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人民币汇率的制定几经调整。
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是对发达国家货币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其中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汇率套算出来。人民币汇率每天通过中国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挂牌公布,分买入价、卖出价与中间价。
二、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
1、1949年1月-1950年3月: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特点:汇率频繁波动,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2、1950年3月-1952年12月:指从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决定起,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特点:汇率波动,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3、1953年1月-1973年3月:指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集中计划经济时期)到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前。特点:保持稳定不变的方针,但人民币汇率高估。
4、1973年3月-1980年12月31日:指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到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和贸易内部结算价以前。特点: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改为参照国际市场上汇价变动的情况,经常调整。
5、1981年1月1日-1984年12月31日: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及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特点:两种汇率制。
6、1985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到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前。特点:人民币汇率不断调低。外汇调剂市场与外汇调剂价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7、1994年1月至今:1994年1月1日,实现了汇率并轨和银行结汇售汇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建立了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1996年12月,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对外经济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1、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前一天的汇价,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通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国际市场各种可自由兑换的汇率,套算出人民币对其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 2、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实行限额比例管理。央行规定,各外汇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超过其高限比例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而在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降低到其低限比例以下时,要及时从银行间外汇市场购入补足。其目的是为防止银行的投机性囤积或抛售外汇的行为,保证汇率的相对稳定。但会使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主动性减弱。
(二)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1、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
(1)无法灵活地对人民币与他国货币之间价值平价的变动作出反应;
(2)不能迅速根据外汇市场真实的供求状况作出相应的汇率调整;
(3)无法发挥汇率杠杆的宏观调控功能;
(4)降低了汇率作为国际价格信号的准确性。
2、人民币汇率机制尚不是一种完善的市场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目前仍受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外汇体制以及货币可兑换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3、汇率无法反映均衡的汇率水平;
4、无法充分发挥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
5、中央银行失去了外汇调控的主动权;
6、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剥夺了内资企业自由参与外汇市场的权利,使其无法规避外汇风险,牺牲了这些企业的微观利益。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设想
1、改强制性的结售汇制为自愿性的结售汇制,扩大企业的用汇自主权;
2、逐步对外汇市场进行完善,增强外汇市场供求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减轻中央银行的经常性介入压力;
3、实行汇率市场化;
(1)放宽汇率波动的幅度限制。
(2)改变目前由央行根据加权平均价公布基准汇率的做法,改由外汇银行根据当日外汇供求的实际变动情况公布当日即期汇率。
(3)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机制。央行对汇率实行目标区管理,央行只需要确定汇率波动的范围和波动幅度界限。
(4)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买卖可在公布的市场汇率一定幅度内成交,允许大额外汇买卖自由议定价格。
4、创造条件,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一、联系汇率制产生的背景
1935年香港放弃银本位制以来,先后实行过英镑汇兑本位制和纸币管理本位制。汇率制度方面,也采取过与英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与美元挂钩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和港币完全自由浮动的浮动汇率制。1978年,香港经济环境开始不断恶化,贸易赤字增加,通货膨胀严重。1982年,香港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滑坡、香港公众和外国投资者对香港未来前途产生怀疑、在港英当局取消外币存款利息税而保留港币存款利息税等因素的影响下,港元危机爆发。1982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港币兑美元的汇率由1美元兑5.913港元跌至1美元兑7.2港元,港币贬值18%。9月1日的港币汇率为1美元兑7.580港元,至9月26日已急降到1美元兑9.600港元,引起居民的挤兑和抢购风潮。为挽救港币危机,恢复港币信用,港英当局决定改变浮动汇率制,实行联系汇率制。
二、联系汇率制的内容
1983年12月15日,香港政府取消了港元利息税,对港币发行和汇率制度作出新的安排:发钞银行(当时,发钞银行为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1993年1月起又增加了中国银行)在增发港元纸币时,必须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水平向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美元,以换取港元的债务证明书,作为发钞的法定准备金。这种安排使港币的发行重新获得百分之百的外汇准备金支持,在稳定香港经济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联系汇率制的运行机制
在联系汇率制下,香港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外汇市场,即由外汇基金与发钞银行因发钞关系而形成的公开外汇市场和发钞银行与其他持牌银行因货币兑换而形成的同业现钞外汇市场。因此,也存在着官方固定汇率和市场汇率两种平行的汇率。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是利用银行在上述平行市场上的竞争和套利活动进行的。当市场汇率低于联系汇率时,银行便以联系汇价将多余的港币现钞交还发钞银行,然后用换得的美元以市场汇价在市场上抛出,赚取差价;发钞银行也会将债务证明书交还外汇基金,以联系汇价换回美元并在市场上抛售获利。上述银行套汇活动导致港币的市场汇率逐渐被抬高;引起港币供应量收缩,并通过由此而导致的港币短期利率上升及套息活动,使港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市场对港元的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使港币的市场汇率上浮。当市场汇率高于联系汇率时,银行的套利活动将按相反的方向进行,从而使市场汇率趋于下浮。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市场汇率向联系汇率趋近。
四、联系汇率制的利弊
联系汇率制的优点是有利于香港金融的稳定,而市场汇率围绕联系汇率窄幅波动的运行也有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增强市场信心。它的缺点是使香港的经济行为及利率、货币供应量指标过分依赖和受制于美国,削弱了运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杠杆调节本地区经济的能力;同时,使通过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从发挥;此外,还被认为导致了香港高通货膨胀与实际负利率并存的局面。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15:0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46584237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汇率制度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汇率制度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