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逝世的近义词)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权威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林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努力做到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
同时,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多项政策扶持。这位负责人表示,力争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引导涉农项目与合作社有效对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建设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管理人员、辅导员培训。此外,还要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业务,引导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加强品牌培育和推介,提升合作社发展能力。
农业现代化 农村信息化 农民职业化 农业发展潜力在科技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1月31日发布。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此,科技日报特邀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解读一号文件精神。
创新驱动 构建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日报: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10个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突出了组织创新主题。您认为有何重大意义?
1 张来武: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
去年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农村科技的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战略地位。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亮点便是组织创新,强调大力培育服务主体,构建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静态的看,创新驱动要看生产要素中科技、人力资本、生态比重,如果传统的要素比如土地、人工、资本占的较多,便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区别不大,如果经营体制和经营主体改变了,比如让科技特派员来做农场,这就有了内生驱动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经营方式方面,创新驱动更重视市场、品牌、现代物流等市场倒逼方式驱动。微观经营方式的创新,要求在市场、生产过程中充分吸引科技的要素,吸引资本,实现科技市场价值。
在农村领域创新就可以是重新组织产业、重新培育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可以是企业、准企业的形式,随着农场、大户等多种经营主体的出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的附加值可得到大幅度提高。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组织创新,强调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就要求成体系推动城乡统筹的服务体系,这其中不仅仅包含公益性服务,最重要是要有第三产业的进入,全产业链就要求经营主体多元化、专业化、职业化。
去年,科技部同教育部一起在十所大学成立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这是在学习美国、印度的大学推广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新探索,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高校已探索建立了一批综合服务基地、分布式服务站,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发展,一批高校也在积极争取加入试点。在社会化创业服务模式中,以24万科技特派员为代表,他们在做企业在创业中,和农民一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的一、二、三产业结合体
科技日报: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您理解的现代农业是怎样的?
张来武: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概念,而是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的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体。
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农业,是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是用先进科技改造 2 传统农业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随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农业的核心要素将由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转变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是以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基础,以现代物质条件、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进行管理的“产业化大农业”。
实际上,在城市,第三产业非常发达,比如在城市做产业或企业,需要市场,营销部门就可自动找上门来。但在农村,第三产业就比较欠缺发达的环境和配套。缩短城乡二元差距,必须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服务体系,首当其冲抓三产,要把农业的产业链拉开,做到高效服务、三产服务、系统服务,再在农业工业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行标准化种植养殖。
产业链的拉开要注重品牌、物流配送等,微笑曲线的右端与之相应,微笑曲线的左端的产品研发等才能得到高回报。今年一号文件以专门一节来谈,提出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此强调它是农业的组织创新,以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设计和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促进新型产业聚集,进而形成人气聚集和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实施“四化同步”的重大战略。
科技特派员是职业农民
科技日报:目前,虽然中国拥有9亿农民,但大部分男性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体被称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小孩、老人。那么未来我国谁来种地?又要怎么种地?
张来武:现代农业需要培养职业农民。国际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表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一批职业化的现代农业大军。从目前劳动力需求来看,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职业化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培养造就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懂经营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使他们依靠自身技能,提高创业致富能力,既能够在农忙生产季节当好生产技术工人,也能够凭借专业特长在农闲季节从事二、三产业。
10年前,在宁夏工作的时候我就深切体会到,中国农业是迫切需要突破的地方。于是,2002年宁夏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目前,这个行动变成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九个部委一起抓,全国24万科技特派员成为了职业化、专业化农民的先锋,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创业,领办、创办或协办了一批小微科技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11年底,法人科技特派员有7298家,科技特派员组建的利益共同体有1.6万个,创办了8401家企业。这项行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做大做强了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信息化让“小农民进入大市场”
3 科技日报:目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是我国要面临的显要问题,您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张来武:中国幅员辽阔,信息化水平差距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中,推进农村信息化则是最薄弱而且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
10年前,我们在宁夏农村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进行创业实践中,注意到农村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更需要系统设计和转变;注意到新农村是需要在信息化引领下的新型城镇化;注意到只有信息化可以打破数字鸿沟,信息化程度越高,农业格局越合理;注意到唯有信息化才能让世界变成平的,让宁夏的小孩和美国小孩接受到一样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唯有信息化领域,会有小孩超过父母、学生超过老师的案例。
宁夏建成的网络三农呼叫中心服务平台的成功案例说明,越是贫困的地方,信息化越有市场。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不同,它们更鲜活,更个性,因此对信息化要求更高,新型农民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对信息和市场的掌控能力。因此,城乡“二元结构”鸿沟在信息化时代有可能最终被填平。
目前,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示范省建设工程,已在山东、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七个省(市)组织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希望通过3到5年,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信息化都做起来,让更多农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福祉。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确保百姓“菜篮子”供给充足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 于文静)每到冬季,北方大城市蔬菜供给、菜价涨幅让百姓颇为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我国“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消费需求增长与城郊生产能力下降的矛盾加剧,加之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强,个别地区部分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屡屡出现。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4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推动将“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点指标纳入市长负责制的考核范围。
同时,促进产销衔接,健全全国鲜活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统一发布生产、市场和价格信息,合理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此外,我国将进一步强化“菜篮子”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和应急储备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一号文件解读:培育龙头企业 坚持农户主体地位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王立彬)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坚持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营主体地位,才能确保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的责任和前景在于坚持以“全产业链”为依托,为农业、农村、农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报告,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更加紧迫。农业部表示,今年将进一步细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此前农业部曾出台相关文件称,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1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重点行业领军企业。
企业资本“下乡”,正业只能是“务农”。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粮食企业,中粮集团坚持在以农户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上,组建农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链接起千家万户小农户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目前中粮屯河每年在新疆收购农产品600多万吨,支付收购款近30亿元,惠及农户50多万。蒙牛乳业带动农户18.09万户,发放奶款130多亿元。中粮在江西、江苏、黑龙江、 5 辽宁、吉林等稻谷主产区实现订单种植377.3 万亩,养猪20万头,禽类800万只,带动2200余万户农民共同发展,户均采购金额6000多元。
于旭波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关键要带动农民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有效破解农产品周期性难题,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公司+农户+基地+科技”、“公司+农场”、“公司+农户”等模式,变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为土地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帮助农民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强化而非弱化了农村家庭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 董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这位负责人表示,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6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14:1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432481128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3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3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