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煤矿(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06 07:17:3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初秋唐孟浩然)

-

大湾煤矿(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

(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单位:大湾煤矿地质测量部

编制日期:二○一二年一月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

(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报告编写: 审 核: 地测部长: 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矿 长:

1 目 录

一、前言................................................................6

二、矿井概况............................................................6

(一) 位臵、交通及范围..............................................7

(二) 地形地貌.....................................................8

(三) 气象、水文....................................................9

(四) 地震........................................................11

(五) 矿井开采概况................................................11

(六) 矿井防排水设施能力现状......................................12

三、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12

(一) 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12

(二) 矿井建设、生产时期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13

(三) 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14

四、矿井地质............................................................15

(一) 地层、煤系地层、煤层及储量... ... .............................15

(二) 构造........................................................24

五、区域水文地质........................................................34

六、矿井水文地质........................................................34

(一) 大气降水....................................................34

(二) 地表水体....................................................34

(三) 含水层......................................................36

(四) 隔水层......................................................39

(五) 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空水分布状况................................39

(六) 矿井涌水通道................................................39(七) 矿井充水状况...................................................39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40

(一) 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各分项的类别............................40

(二)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确定........................................41

(三) 本次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存在问题说明......................41

2 八、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建议.............................................42

附图:

1、区域水文地质图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5、矿井充水性图

6、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附表

1、矿井涌水量统计表

2、矿井涌水相关因素统计表

3、老窑、小煤矿调查、实测统计表

附件

1、采矿证(复印件)

2、有关报告、图纸及研究成果审查意见或批文(复印件)

3、有关化验、试验结果(复印件)

4、其他有关的材料(复印件)

3 一、前言

(一) 任务由来、目的和意义

1、任务由来:

根据集团公司水矿发„2010‟160号文件,现根据我矿具体情况,并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2、目的: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并依此类型制定防治水措施,为我矿防治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意义:

通过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明确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我矿进一步做好防治水工作打下基础。

(二) 报告编制依据

1、《煤矿防治水规定》(总局令第28号,2009.12.1)。

2、《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 1978.4)。

3、《大湾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2008.10.1)

二、矿井概况

(一) 位臵、交通及范围

大湾煤矿西井位于水城矿区西北端,隶属毕节地区威宁县东风镇所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4º36/18//至104º39/54//,北纬26º47/6//至26º49/48//,在构造单元上位于二塘向斜西北部;大湾煤矿西井矿界范围由23个拐点

4 坐标圈定,开采深度至1450m标高。

大湾煤矿西井拐点坐标表

点号

X Y 点号 X Y

10 2964511.00 35457995.00 18

11 2964410.00 35457720.00 19

12 2965680.00 35457015.00 20

13 2967400.00 35456750.00 21

14 2967736.00 35456814.00 22

15 2967390.00 35457527.00 23

16 2967486.00 35457446.00 24

17 2967644.00 35457408.00 25

2967572.00 35457578.00

2967322.00 35457784.00

2967183.00 35457815.00

2967058.00 35458011.00

2966898.00 35457949.00

2965993.00 35458498.00

2966030.00 35458740.00

2965153.00 35459868.00

矿区交通方便,大湾到西井有公路相通,路程平均约5公里。大湾至水城有铁路相连,在水城西站可与滇黔铁路接轨,大湾至水城平均约30公里左右。矿区有威水公路支线通过,西北距威宁县城45公里,东南距水城50公里。

5 大湾煤矿西井交通位置示意图

大湾煤矿西井

大湾煤矿东井

(二) 地形地貌

大湾煤矿范围内地形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两侧形成高山,中间为河谷,地形坡度10-50°,局部地段达60°以上。最高点二塘山(海拔高程2031.6m);最低点为大湾河谷(海拔高程1790左右m),相对高差241.6m,槽谷较平坦宽缓,地势高处有陡崖,总体地形切割较大。

矿区属高原中山地貌,区域内地貌类型主要有谷地、山原丘陵和山地三种地貌类型,山坡主要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砂岩及碎屑岩,总体

6 呈条带展布,冲沟发育,因岩层产状较缓,各岩组分带不明显,地形切割较大,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山麓由残坡积物堆积而成平缓略倾斜的坡积地貌,山脚由河流冲积物形成了河床浅滩等局部平缓地貌,在砂岩与碎屑岩接触地段,常因差异风化面形成陡崖。

受构造、岩性或侵蚀因素的影响,砂页岩侵蚀山地发育,玄武岩往往形成锥状山地,相对高差300—1100m,其间易产生的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其中尤以水土流失为突出,地表植被稀疏,斜坡、缓坡台地槽谷中多开垦种植,均为旱地。

(三) 气象、水文

矿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据水城气象站统计,水城地区的无霜期平均为220天,年平均气温为12.2℃,最高气温集中在七月,平均为19.6℃,极度高温可达29℃。最低气温为1月份,平均2.9℃,其极端值于1977年2月9日达-11.7℃。

近40年以来平均年降雨量1234.7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551.8毫米,最低年降雨量844.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5—9月,降雨量为93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7.3%,其中6月份尤为偏高,可占全年雨量的20%,最大极端值达到75.5mm3/d,10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为27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2.7%。年最多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25%,平均风速2.2米/秒;区内还有春旱、冰雹、倒春寒、秋风、霜冻、凝冻等灾害性气候,高原气候特点突出。

全年日照的时间为1541.7h,占全年的35%,其中8月份日照较多,

7 见日时间可达40%,而12月份则仅达27%。

大湾井田内河(溪)流发育,主干河流三岔河发源于西部香炉山,由阳新灰岩洞穴流出,属长江水系的乌江支流。该河自井田西部鲁章河附近切割煤系进入井田,大致平行向斜轴部,流经三叠系飞仙关组,在二塘附近切割煤系至杨家寨流出区外,水流终年不断,河宽28至135米,一般宽40米,深0.8~1.5米左右,由于河曲发育,形成了250米至300米宽的条带冲积平地。洪峰出现在每年的6~9月,在进入井田的鲁章河附近观测量为33.286米3/秒~2.645米3/秒;在井田的出口附近观测流量为54.934米3/秒~3.321米3/秒;另据威宁农水局记载50年一遇的洪流达790米3/秒,沿途受溪流补给、动态变化大,水量受降水控制。

本区含水层、隔水层特征:由于上二叠统龙潭组(P3l)煤系地层多为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为弱含水层,富水性弱,煤系地层各层之间在自然状态下有弱水联系。上覆永宁镇组含水层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含水层与煤系地层之间均有相对隔水层存在,自然状况下有弱水力联系。

矿井充水条件:调查区范围内有断层多条,由于矿山已揭穿断层,形成了矿山已有巷道、老采空区和地表的涌水通道,使矿山已有巷道、老采空区和地表的水力联系更加密切,在暴雨季节容易形成突水事件。

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近3年涌水量表

2009年

最大涌水102m3/h

最小涌水58m3/h

平均 85m3/h

2010年

最大涌水量

最小涌水量

平均

108m3/h

63m3/h

87m3/h

2011年

最大涌水量

最小涌水量

平均

107m3/h

61m3/h

90m3/h

8 (四) 地震

据1982年6月云南省地震综合大队《对六枝、盘县、水城、织金、纳雍矿区基本烈度及矿井场地烈度鉴定意见》:水城矿区存在喜山期活动断裂,并具第四纪构造盆地。近带地震活动性弱,威宁、赫章等地震区,地震烈度影响较小,百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为43/4—51/4级,烈度可达6°,因此水城矿区基本烈度为6°。大湾矿区生产场地无活动断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烈度为7°。

(五) 矿井开采概况

大湾煤矿西井基建工程由水矿集团建业公司承建,于2007年3月全面开工,设计井巷工程量:15062.7米,2011年11月底首采工作面形成,实际完成井巷工程量:15062.7米, 2012年3月试生产。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901工作面为首采工作面,矿井范围内无采空区及小煤窑影响。

(六) 矿井防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1、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矿井主排水从1450水泵房安设三趟φ325×10无缝钢管经副斜井排至地面污水处理站。

副斜井井口标高:+1801m

1450水泵房标高:+1450m

主、付水仓容积:2891M3

排水垂高:351米

矿井正常涌水量90m3/h,最大涌水量150m3/h。主排水设备选用:

9 MDA450A-60×7型矿用离心式水泵,四台(正常涌水时一台工作;最大涌水二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两台水泵运转排水能力为900 m3/h,三台水泵运转排水能力为1350 m3/h 。综上所述,矿井已具有抗灾能力,并能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

2、矿井防治水工程现状

(1)井下各巷道和1450轨道石门均按设计施工了排水水沟,并定期进行修复及清理,确保排水畅通。

(2)井下各巷道低凹积水处均施工了临时水仓,安设了水泵进行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影响通风和生产。

(3)对主、副井、风井的防洪沟在雨季前进行了清理。

(4)对井下各主、副水仓在雨季前完成了清理。

(5)随时对周边小煤窑进行调查和监控,认真分析各个掘进头与小煤窑的关系,采取“有疑必探、边探边掘”的防治水措施。

三、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一) 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解放后,对大湾井田在不同范围内先后曾进行过4次勘探。贵州省地质局赫威水地质大队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1月曾先后两次对二塘向斜进行了勘探,提交了《贵州水城煤田二塘矿区储量报告》。1965年7月至1966年5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五二队又根据新的井田划分,进行了精查补充勘探,提交了《贵州省赫威水煤田二塘矿区精查补充勘探报告》。1974年1月至11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四二队对大湾井田的11号煤层+1550米等高线以上,F5号断层至21勘探线之间地段又进行了第四次补充勘探,提交了《赫威水煤田二塘矿区大湾井田精

10 查补充地质勘探报告》。

(二)矿井建设、生产时期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我矿对矿区地表河流流量、洪水位、淹没范围进行观测并定期上报;对矿区降雨量进行观测,大雨、暴雨的雨量及时上报“三防”领导小组和公司“三防”办;对矿井涌水量进行及时观测并上报,做到经常观测、观察、巡视,预防泥沙堵塞通道造成事故,并将雨量、涌水量数据填到观测台帐上;对煤仓周围水沟畅通情况和巷道低凹地段积水情况进行了日常调查。

1、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对矿井水文地质进行分析,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编制了矿井防洪应急预案、水害应急预案及年度、季度、每月的水文地质预报和每周、每月、每旬的水情水害预报。

2、雨季前对矿区内滑坡、危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对矿区边小煤窑开采活动进行了调查,对危及矿井安全的越界小煤窑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3、坚持开展居住区滑移观测,对回采工作面片区对应地表开采造成的塌陷、裂隙进行了及时填充,并定期进行观测,预防了大气降雨灌入井下形成水患。

4、地测部与安全部积极配合,对主、副、风井井口及工业场区的排水泄洪情况进行调查,在大雨、暴雨期间进行日常巡视,并在每月进行一次针对井下地测防治水的安全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安排进行了处理。

11 5、对井下各出水地点涌水量定期测定和分析。

(三)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与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简称物测队)在2006年3月15日至2007年6月底对大湾矿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并编制出了《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湾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报告》,此次三维地震补充勘探面积约为14.6km2,范围由19个点圈定,物理点的密度69.48%。

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有:1、在全区对2#煤层、11#煤层反射波进行追踪对比,并形成了2#煤层、11#煤层底板反射波等时平面图;绘制2煤层、1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绘制4#煤层、7#煤层、9#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绘制2#煤层、4#煤层、7#煤层、9#煤层、11#煤层厚度变化图。

2、按400*400米网格绘制地震地质剖面图:通过对2#、11#煤层解释为主,根据性质、落差及空间展布规律,2#煤层共解释117条新断层 ,全部为正断层。其中大于30米10条,大于10米小于30米断层39条,大于等于5米小于10米45条。依据国家煤炭工业局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的有关标准及地质任务要求,以2#煤层为主,对区内落差5m以上的94断层按其可靠程度分别进行了评价,可靠断层46条,较可靠断层48条,落差5m以下的23条断层没有进行评价。

四、矿井地质

(一) 地层、煤系地层、煤层及储量

1、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二迭统的峨眉山玄武岩(P21)、上二迭

12 统龙潭组(P22)、三迭系下飞仙关组(T1)、三迭系中统嘉陵江灰岩(T2)及第四系表土层(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上二迭统(P2):

(1)峨眉山玄武岩(P21):灰黑色、墨绿色、隐晶、细晶结构,上部具气孔壮或杏仁壮构造。间夹凝灰岩、粉砂岩、泥岩。平行不整合于下二迭统茅口灰岩之上,广泛出露于井田外围。

(2)龙潭组(P22):由浅灰至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及灰绿色角砾壮凝灰岩,与其下伏峨眉山玄武岩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在井田的东侧有出露,厚180~240米,平均厚234.32米,为井田内含煤地层。

三迭系(T):

(1)下统飞仙关组(T1):由紫、紫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与下伏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在井田内大面积出露。厚440 ~550米,平均厚495米,据岩性和颜色不同分为3段,现分述如下:

第一段(T11):由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及细砂岩组成,以粉砂岩为主,底部为浅灰绿色、薄层状的钙质泥岩,富产瓣鳃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厚60~130米,平均厚88米。

第二段(T12):由紫、紫灰色夹黄绿色中厚层状的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以细砂岩为主,上部夹透镜状石灰岩,中部产瓣鳃类等动物化石,下部以含较多的豆状、眼球状钙质结核之紫色粉砂岩或细砂岩与第一段分界,全段厚250米~340米,平均厚300米。

13 第三段(T13):由紫色、暗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以细砂岩为主,上部常夹透镜状石灰岩,一般分布在向斜轴附近。全段厚110米~120米,平均厚116米。

(2)中统嘉陵江灰岩(T21):由浅灰色、青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组成,产瓣鳃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与下伏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零星分布于向斜轴附近,残留厚约50米。

第四系(Q):

表土层由坡积物、冲积物和腐植土组成,与下伏各时代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一般分布在沟谷两侧、河漫滩及缓坡地带,厚0~20米,平均厚10米。

2、煤系地层

龙潭组系本井田含煤地层,由浅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灰黑色泥岩、黑灰色砂质泥岩、灰色、绿灰色钙质细砂岩、深灰色细砂岩及煤层组成。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角砾状玄武凝灰岩。含煤地层岩相以陆相沉积为主,局部表现为海陆交互相特征,产戟贝及大羽羊齿等动、植物化石。

龙潭组含煤20~29层,一般23~25层,厚14.50米~22米,平均17米。含煤地层厚180~240米,平均厚234.32米,厚度总的变化趋势由南东向北西变薄,煤层由多到少。

根据岩性及含煤情况不同,龙潭组又可分为上、下两段。

(1)下段(P22—1):由11号煤层底板至玄武岩顶界,岩性上部以浅灰至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在泥岩中含有鲕状、团体状的菱铁矿,下

14 部以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部为暗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角砾状玄武凝灰色。

沉积岩相以陆相少煤或无沉积为明显特征。含煤线或薄煤层7~15层,一般12层,厚3.30~6.30米,平均厚4.95米,产大羽羊齿、细羊齿、乌毛蕨等植物化石。本段厚155.07~182.10米,平均厚163.54米。

(2)上段(P22—2):由11号煤层底板至含煤地层顶界,岩性由浅灰至灰黑色粉砂岩、砂岩、灰绿色钙质细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以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显示出陆相含煤沉积,局部有海陆交互相沉积。

本段含煤12~16层,一般为13层。煤厚11.20~16.20米,平均厚约12米。本段煤层多,可采煤层多,且较稳定。含似层状菱铁矿,产戟贝、舌形贝、角贝、大羽羊齿及栉羊齿等动、植物化石、本段厚60.50~95.50米,平均厚70.78米。

15 煤 层 简 表

厚 度(米)

煤 层 系 数 最 小—最 大

平 均

第 四 系(Q)

三迭系中统(T2)

(T1)

(P2)

龙潭组下段(P221)

—岩 性 特 征

0~20

10

出露约50

110~120

116

250~340

300

60~130

由坡积物、冲积物等各种砂砾和腐植土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由浅灰色、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石灰岩组成,产瓣鳃类、腕足类动物化石。

由紫色、暗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上部夹透镜状石灰岩

第三段(T13)

第二段(T1)

2由中厚层紫灰色黄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上部夹不稳定薄层夹岩。

第一段(T11)

88

60.50~95.50

由灰绿色粉砂岩及细砂岩组成,上部夹紫灰色泥岩薄层,底部为薄层状钙质泥岩,产瓣鳃类、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与下伏岩层呈假整合接触。

龙潭组上段(P222)

70.78

155.07~182.10

163.54

由浅灰至灰黑色粉砂岩、砂岩、灰绿色钙质细砂岩、泥岩及煤组成,一般含煤13层,厚12米。可采8层,含似层状菱铁矿,产戟贝、大羽羊齿等动植物化石。

由浅灰、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煤组成,底部为暗紫紫色铁质泥岩和灰绿色角砾状玄武凝灰岩组成,含煤一般12层,厚4.95米,含可采煤1层、产大羽羊齿等化石。

灰黑色、墨绿色、隐晶或细晶结构,具气孔状构造,间夹紫色、灰绿色凝灰岩。 峨眉山玄武岩组(P21) 出露>400

16 3、可采煤层

上二迭统龙潭组,系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主要由碎屑岩及煤组成,平均厚度234.32米,含煤20~29层,一般23~25层,厚14.50~22.00米,平均厚17米,含煤系数为7.3%。

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层,即:2、3、4、5、7、8、9、11、12号煤层,总厚9.60~13.15米,平均厚11.99米,可采含煤系数为5.1%。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多集中在龙潭煤组上段;在平面上有由南东向北西煤层层数减少、厚度变薄的趋势。

下段:含煤7~15层,一般为12层,煤厚3.30~6.30米,平均厚4.95米,含煤系数为3%,含局部可采煤层1层为12号煤层,厚0~1.81米,平均厚0.78米,占该段总厚的0.5%,12号煤层至11号煤层间距为0.70~9.80米,平均为3.93米,该段含煤层数少,厚度薄,且不稳定。

上段:含煤12~16层,一般为13层,煤厚11.20~16.2米,平均厚约12米,含煤系数为17%。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8层即:2、3、4、5、7、8、9、11号煤层,厚8.65~12.30米,平均厚11.21米,可采含煤系数为15.8%。

本井田赋存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层,即2、3、4、5、7、8、9、11及12号煤层。现自上而下依次叙述如下:

(1) 2号煤层

黑色,条痕色为褐黑色、粉状或少见块状,线理状或细条带状结构,玻璃光泽,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距T11地层底界0.50~15米,平均7.39米,煤厚0.63~2.62米,平均1.71米;纯煤厚0.63至2.24米,平均1.51米,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3层,常为1层,厚0.10~0.20米,岩性为棕灰色或褐灰色高岭石泥岩,顶板为灰黑色泥岩或深灰色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偶产动物化石;底板通常为深灰

17 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泥岩。平均灰份为25.99%,系6号煤层以上诸煤层中灰份最低的煤层,硫份为1.56%。层位稳定,对比可靠,除补10—2号孔附近出现不可采外,全井田均为可采,系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为较稳定普遍稳定煤层。

(2) 3号煤层

黑色、粉状,少见块状。油脂光泽,线理或细条带结构,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距2号煤层0.60~7.40米,平均3.07米,煤厚0~2.02米,平均0.73米;纯煤厚0~1.41米平均0.63米。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石1层,厚0.05~0.15米,岩性为棕灰色高岭石泥岩或泥岩。顶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泥岩;底板为浅灰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灰色粉砂岩。平均灰份37.03%,系全井田灰份最高的煤层。硫份3.51%,系6号煤层以上硫份最高的煤层。层位稳定、标志明显,对比可靠,煤层薄,可采程度低,10线以东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3) 4号煤层

黑色、块状或粉状,油脂光泽,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上部,距3号煤层0.40~14.50米,平均厚5.30米,煤厚0~3.87米,平均厚1.25米;纯煤厚0~2.91米,平均厚0.99米,一般含1~2层夹石,厚0.10~0.15米,岩性为灰色泥岩、棕灰色高岭石泥岩,顶板一般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或少见灰色细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浅灰色粉砂岩,平均灰份33.29%,硫份1.36%。层位不稳定,煤厚变化大,在P10—2、P6—4及501钻孔附近出现尖灭,在6~11线+1600米水平以下至向斜轴部分出现较大面积不可采区,总观煤厚有向北西渐薄之势,为不稳定煤层。

(4) 5号煤层

18 褐黑色,块状或粉状,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细条带或线理状结构,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中上部,距4号煤层0.40~12.90米,平均3.56米,煤厚0~2.31米,平均0.71米;纯煤厚0~1.97米,平均0.64米。结构简单,一般含1层夹石,厚0.05~0.10米,岩性为褐灰色高岭石泥岩或灰色泥岩。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灰或浅灰色泥岩或灰色粉砂岩,有时为炭质泥岩。平均灰份29.49%,硫份0.61%,系全井田硫份最低的煤层。层位较稳定,对比可采,煤层薄,501及507号孔附近尖灭20~7线大部、3线以东基本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5) 7号煤层

黑色或褐黑色,块状或粉状,断口不平整,线理或细条带状结构半暗至半亮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距5号煤层4.40~18米,平均9.60米,煤厚0~3.25米,平均1.20米;纯煤厚0~2.35米,平均1.02米,结构较简单,一般含1层夹石,厚0.05~0.10米,岩性为灰色泥岩或黑色炭质泥岩。顶板常为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常含钙质结核,少见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平均灰份31.69%,硫份0.72%,除5号煤层外,它是硫份最低的一层煤层位稳定,标志明显,对比可靠,煤厚变化不大,在17~20线的向斜轴附近出现尖灭和不可采点,系全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为较稳定煤层。

(6) 8号煤层

黑色、块状、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断口不平整,线理或细条带结构,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距7号煤层,0.80~18米,平均6.39米,煤厚0~2.70米,平均1.06米;纯煤厚0~2.45米,平均0.90米。结构较简单,一般含1层夹石,厚0.05~0.20米,岩性为灰色泥岩,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浅灰色细砂岩或泥岩。平均灰份

19 30.91%,硫份0.93米,属低硫煤。层位不稳定;对比可靠性不如上述煤层,煤厚变化较大,P10—5补11—3及P9—5号孔一线以西出现尖灭和大面积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7) 9号煤层

黑色、粉状或块状,线理或细条带结构,油脂光泽,断口不平整为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距8号煤层1.40~17.90米,平均7.72米,煤厚0~4.65米,平均1.39米;纯煤0~4.10米,平均1.16米,结构复杂,常含1~2层夹石,厚0.05~0.15米,岩性为灰黑色泥岩,顶板深灰色~黑灰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含菱铁质结核;底板灰~浅灰色泥岩,含菱铁质结核,产植物化石碎片。灰份29.09%,硫份3.93%,系全井田硫份最高的煤层。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大,9线以东+1450~+1550米间出现尖灭和大面积不可采,向北东煤厚有变厚趋势,系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8) 11号煤层

黑色或褐黑色,块状或粉状,线理至细条带结构,断口不平整,半亮至半暗型,以半亮型为主。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底部,距9号煤层0.80~33.70米,平均16.54米。煤厚0.98~6.44米,平均3.16米;纯煤厚0.94~5.65米,平均2.97米,结构复杂,常含夹石1~3层,厚0.05~0.20米,岩性为深灰色泥岩或黑灰色炭质泥岩。顶板大多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含菱铁质结核或菱铁矿薄层,产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底板灰色或深灰色泥岩,少见粉砂岩,含菱铁质结核或鲕粒。平均灰份18.91%,是全井田灰份最低的煤层,硫份1.90%,层位稳定、标志明显、对比可靠、煤厚变化不大,全井田可采,系本井田最主要可采煤层,为较稳定偏稳定煤层。

(9) 12号煤层

20 黑色、粉状、少见块状,线理或细条带结构,油脂光泽,断口阶梯状,为半暗型煤。位于龙潭组下段顶部,距11号煤层0.40~9.80米,平均3.93米,煤厚0~1.81米,平均0.78米;纯煤厚0~1.74米,平均0.71米,结构简单,通常不含夹石或偶含1层夹石,厚0.05至0.10米,岩性为灰色泥岩,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含煤铁质鲕粒;底板为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平均灰份28.26%,硫份0.86%,属低硫煤。煤层层位稳定,对比可靠,厚度薄,可采程度低,1802、809号孔及10线以北、6线以东出现尖灭和大面积不可采,系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4、储量

根据《大湾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统计,本井田内获得煤层资源储量总量为:21765万吨,其中采空量85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0911万吨;

基础储量(111b):7320万吨(含铁路煤柱938万吨,河流煤柱2921万吨) 占总储量的33.6%

基础储量(122b):6118万吨(含铁路煤柱242万吨,河流煤柱1680万吨) 占总储量的28.1%

资源量(333):7473万吨(含铁路煤柱377万吨,河流煤柱1883万吨), 占总储量的34.3%

河流煤柱储量:6484万吨, 占总储量的29.8%

铁路煤柱储量:1557万吨, 占总储量的7.2%

(二) 构造

1、褶曲

二塘向斜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杨子准地台(Ⅰ级),上杨子台褶带(Ⅱ级),威宁—水城迭陷断褶带(Ⅲ级)。二塘向斜NW自拱桥,SE至粮

21 坝子,两端延出井田,全长约14公里,在本井田内延展11公里。核部由T21、T13地层组成,两翼由T12、T11、P22、P21等地层组成。NE翼宽缓,倾角10º左右,SW翼陡狭,倾角45º左右,轴面倾向SW、倾角约85º左右。轴向N10º~70ºW,一般为N50º~65ºW,呈似“S”型展布。向斜最深部在7线附近,11号煤此处标高约+1350米,其枢纽在NW、SE两端翘起,中间略具波状起伏。为一不对称的短轴向斜。

大湾井田位于二塘向斜的中、深部,是二塘向斜的主体部分。NE翼以2号煤+1700米等高线与木冲沟井田为邻,SW翼以F2号断层与顶拉井田相毗连。在井田范围内NE翼倾角一般为8º~10º,平均宽度2.11公里;SW翼倾角一般为3º~5º。东部NE翼浅部及转折端一带倾角变陡,一般为20º~35º。次一级褶曲不发育,局部有波状起伏但波幅一般不超过10米。

2、断层

井田内经补勘共发现大小断层41条,断层落差大于30米的有6条,20~30米的2条,20米以下的33条。落差大于30米的有F1、F2、F10、F11、F17、F20号断层;20~30米有F7、F8号断层;余下断层落差均为20米以下,一般为5~15米。延展长度大于1000米的断层有F2、F5、F5—1、F5—2、FB23、FB25、FB4、F11、F17等9条断层,余下均小于1000米。

井田内断层除F2、F20、F17为走向正断层外,余者绝大多数为NNE向高角度横向和斜交正断层。一般为N5º~20ºE。与向斜轴交角60º~70º。倾角60º~70º,落差多数为5~15米,多分布在向斜NE翼浅部及中深部,逆断层少见,仅有2条且延展不长。落差大于30米断层均分布在井田边缘。

现将落差大、延展较长、对煤组有破坏的F2、F5、FB4、FB23、FB25、FB21、F5—1、F5—2、F1等9条断层叙述如下:

22 F2号断层:

位于二塘向斜SW翼,是井田边界断层,延展长度约11公里,为一走向正断层。走向N20º~70ºW。平行向斜轴,倾向NE,倾角65º~70º,在井田内落差15~50米,一般为15~20米,19—7线最大达30~50米。切割T11、T12和P2地层,地表表现两盘产状不一至,孔内岩煤层亦表现缺失。地表有21个实测点控制深部有9—3、804、7—1、19—6、6—3、5—1、4—2、3—1、CK8、顶补8—2、P4—8、P10—5、P10—4、P11—3、1104等15个钻孔控制。

F5号断层:

位于钱家院子~拖罗一线,全长2000米,在井田内延伸24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15º~20ºE,倾向SE。倾角42º~60º,一般为50º左右,落差8~13米。向南西方向延展落差逐渐变小。切割T11、T12和P2地层、地表与孔内均表现为岩煤层缺失,有10—1、1002、补6—3等3个钻孔控制。该断层横切大湾井田二塘向斜NE翼浅部,向NE延入木冲沟井田。

FB4断层:

位于补4—1、补9—1、补2—2、P7—2号孔一线,全长3600米,在井田延伸长度为175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5º~20ºE,倾向SE,倾角70º~80º,落差7—15米。井田内地表切割T12地层,上下盘呈角度接触,并有断层破碎带;孔内切割P22地层;井下见地层被错断。孔内见有岩煤层缺失。地表有12个实测点控制,木冲沟矿井下有1点控制,深部有补9—1、补2—2、补8—3、Ⅳ—2等4个钻孔控制。

FB23号断层:

位于8—补2线之间,延展长度为115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15º~30ºE,倾向NW,倾角65º,落差7~17米。切割T12、T11、P2地层,

23 见有断层破碎带,孔内见有缺失岩煤层。地表有4个实测点控制,深部有补2—3号钻孔控制。

FB25号断层:

位于补18—6、P9—3、V—8一线,长165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5ºE,倾向SE,倾角65º,落差7米。地表切割T12地层,孔内见有地层缺失。地表有2个实测点控制,深部有补18—6、P9—3、V—8等3个钻孔控制。通过补勘证实,此断层向深部延展约550米。

FB21号断层:

位于6号勘探线附近,全长约1880米,在井田内延展长度120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38º~55ºE,倾向SE,倾角75º,落差10~20米。地表切割T12、T11、T22、T21地层,孔内缺失岩煤层。地表有4个实测点控制,深部有补6—4号钻孔控制。

F5—1号断层:

位于岩脚寨~9—3号孔一线,全长168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7ºE,倾向E,倾角71º,落差8米。在地表切割T13、T12、T11地层及向斜轴,地表有3点控制。孔内缺失地层,被903号孔控制。

F5—2号断层:

位于拖罗河一线,全长1420米,为一斜交正断层。走向N5º~12ºE,倾向SE,倾角42º~60º,落差8~13米。在地表切割T12地层,孔内见有地层缺失。被P18—6、18—3、P18—5等3个钻孔控制。

F1号断层:

位于向斜南西翼边缘西北端,长12500米,在本井田内延展长度为650米,为一逆断层(冲断层),走向N10º~75ºW,倾向SW,推断倾角为70º,落差60~150米,本断层沿线均可见到明显的地层缺失和产状不整合现象。

24 其他断层因落差小,延展长度短或因落差大,延展长度长但未切割煤组,不再予以一一叙述。

区内大多数正断层切割煤组,对煤层开采有一定破坏作用,给建井、开发均带来不利因素。

25 断 层 一 览 表

断层

编号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横向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产 状 要 素

走 向

(度)

倾向

倾 角

(度)

落 差

延 伸

长 度

地 表

N10E W

70~75

8 1460

缺失

钻 孔

补8—2号孔在T12地层见断层

在木冲沟矿二采区第一、二集中机巷见此断层。

井下FB4—1断点见地层错断。在本井田延长1750.米。

在木冲沟矿一采区东南端见此断层。

控 制 程 度 及 位 移 效 应

备 注

(米)

(米)

FB2

补8—2东侧

FB4

补4—1、补9—1、补2—2及P7—2一线

补19—2、木冲沟采区食堂一线

N5~20E

E 75

7~15

3600

有F1、F2、F4、F5、F6、F7、F8、F11、F12、FB16、缺F等断点控制。见两失

B17盘呈角度接触及破碎带等断裂迹象。

补9—1号孔缺失2、3号煤层;补2—2号孔缺失8、9号煤层;补8—3号孔缺失部分T1地层;Ⅳ—2号孔缺失部分T11地层。

FB18 N25E NW

70~75 5~15

330

缺失

有FB28、F29、F23、F24、补19—2号孔缺失11号煤FB30、F28等观测点控层。

制。

有2、4点控制

SN E 70 10 520

缺失

FB20

补19—1西侧

补19—1号孔缺失部分T12地层。

地表点未经实测。

FB21

6勘探线附近

N38~55E

SE 75

10~20

1880

缺失

有F92、F93、F94、F95等控制。

补6—4号孔缺失4、5、6、在本井田延长7号煤层。 1200米。

26 FB22

补6—5北

横向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地表有破碎带。

N30E SE 200

缺失

FB23

8线—补2线之间

N15~30E

NW 65

7~17

1150

缺失

有F15、F16、F17、F18等控制。

补2—3号孔缺失11号煤层。

有FB11、FB12控制。

N55E SW 65 5 530

缺失

FB24

P9—1号孔东侧

有F90、F91控制。

N5E SE 65 7 1650

缺失

FB25

补18—6、P9—3、Ⅴ—8一线

P9—3号孔井深98米见断

层;补18—6号孔缺失T11地层;Ⅴ—8号孔缺4、5、6号煤层。

断 层

编 号

产 状 要 素

走 向

(度)

N40E

倾向

NW

倾 角

(度)

65

落 差

延 伸

长 度

控 制 程 度 及 位 移 效 应

地 表

地表有破碎带。

钻 孔

备 注 位 置

质 (米)

(米)

5~10

280

缺失

FB26

补6—7孔西侧

向斜西南翼、井田边界

斜交正断层

走向正断层

F2

N20~70W

NE

65~75 15~50

11000

有:3—1、P4—8、4—2、缺有21个地表点控

5—1、6—3、19—6、7—1、失 制。

CK8、9—3、顶补8—2、P10—5、P10—4、P11—3、

27 1104、808等15个钻孔控制均见有岩煤层缺失。

F4

18勘探线西南端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N38E NW 75

10~15

800

缺失

1802、P18—2、CK8钻孔控制。

1002号孔缺失5、6、7号煤层;10—1号孔缺失2号煤层;补6—3缺失部分T11地层。

F5

钱家院子拖罗一线

N15~20E

SE

42~60 8~13

2000

缺失

在本井田延伸240米。

岩脚寨至9F5—1 —3钻孔一线

F6

中营脚西

N7E E 71

1680

缺903号孔缺失部分T11地有1、4、6点控制。

失 层。

缺有1069点控制。

缺失

有1076、1457、1456点控制。

地表点未经实测。

N10E E 65

570

F7

中营上三角点南

2、3勘探线间

拖罗河一线

N50E NW 70 20 380

F8 N70E E 70 20 450

有1089、1088、缺1090、1459、1460、失

1147点控制。

缺失

P18—6、18—3号孔缺T11地层,P18—5号孔缺16号煤的以下部分的地层。

F5—2

断N5~12E

SE

42~60 8~13

1420

位 置 性 产 状 要 素 落 差 延 伸 现 控 制 程 度 及 位 移 效 应 备 注

28 层

编号

中营脚东北P82—2号孔南

走 向

(度)

N50W

N80E

N20E

N35

60E

N16E转N45W

N40E

倾向

倾 角

(度)

(米)

长 度

(米)

地 表 钻 孔

F8

走向逆断层

斜交正断层

横向正断层

走向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走向正断层

斜交正断层

正断层

N 40 15 900

地层逆掩现象

有1115、1116、1451—1、1451—2、1453、1454、1455点控制。

P82—2号孔60米处T12地层加厚P82—6号孔重复11号煤层。

203、F10

201号孔一线

登登上F11

西

大寨至F17

鸡场坝河床内

登登上F18

登登上F20

7—8线间,8F21

—1号孔东侧

F01

P20—4号孔北

NW 60 40 600

地层错断

有1290、1291、1293、1294、203号孔井深47米处缺1105点控制。 失2—7号煤层。

有1448、1284、1199、1273、1274、1275点及627小窑控制。

NW 70 50 1300

地层错断

SE

NE

70

60~80

4600

缺失

大部分覆盖,断层两侧出露岩层产状,下盘地层平缓,204号(井田外利用孔)。

上盘倾角较陡。

有1257、1259点控制。

NW 60 8 200

6号煤层顶板错断

地层缺失和地层走向斜交

N40W SW 70 50 600

有1276、1273、1200、1176、1277、1279点控制。

N25E NW 80 10 1200

缺失 有FB84、FB85点控制。 8—1号孔缺失7号煤。

在本井田延长100米。

盲断层

缺失

29

P20—4号孔在254米处见断层。地层断距4米。

P20—4号孔在254米处见断层地层断距4米。东侧

P20—4F02

号孔北东侧

断层

编号

产 状 要 素

位 置 性 质

走 向

(度)

倾向

倾 角

(度)

落 差

(米)

延 伸

长 度

(米)

现 象

正断层

缺失

缺失2号煤层。

P20—4号孔在274米处,缺失6、7、8号煤层。地层断距8米。

盲断层

控制程度及位移效应

备 注

地 表 钻 孔

补11—3号孔在184米处,缺失2号煤层,地层断距6米。

F017

补11—3号孔东侧

正断层

缺失

盲断层

F1

向斜南西翼边缘西北端

青冲子—Ⅴ—1号孔一线

缺失,

逆断层

(冲断层)

N10~75W

SW 70

60~150

12500

上盘

地层

倒转

有1、5、6点控制,地表有断层破碎带。

沿断层线均能明显见到断层现象。

在本井田沿展长度为650米。

F8—1 斜交正断层

N10E NW 72

<10

750

缺失

未有实测

断层

编号

位 置 性质 现象 控 制 程 度 及 位 移 效 应 备 注

30 F03

P4—4号孔西侧

P4—3号孔东侧

P19—4号孔东侧

Ⅴ—10~Ⅴ—6号孔之间

Ⅴ—10~Ⅴ—6号孔之间

P19—9号孔西侧

FB2东侧

正断

正断

正断

正断

正断

逆断

正断

正断

正断

正断

正断

缺失 P4—4号孔在367米处缺失4号煤层。地层断距5米。 盲断层

F04

缺失 P4—2号孔在217米处缺失T11部分地层。地层断距8米。 盲断层

F05

缺失 P19—3号孔在475米处,缺失煤组下段部分地层。地层断距10米。

Ⅴ—10号孔在376米处,缺失9—11号煤层间砂岩大部分。地层断距8~10米。

盲断层

F06

缺失

Ⅴ—10号孔在307米处见断层角砾岩;P19—5号孔在292米处见T11地层部分缺失。地层断距15米。

盲断层

F07

缺失 盲断层

F08

重复 P19—9号孔在470米处,重复13号煤以下钙质砂岩段。地层断距17米。 盲断层

F09

缺失 补8—2号孔298米处,缺失4号煤层。地层断距4米。 盲断层

F011

FB23西侧 缺失 补2—3号孔350米处,缺失4号煤层。地层断距4米。 盲断层

F012

P9—5号孔

补18—7号孔东侧

P10—4号孔附近

缺失 P19—5号孔349米处,缺失12、13、14号煤层。地层断距7米。 盲断层

F013

缺失 补18—7号孔在205米处,缺失2号煤层。地层断距5米。 盲断层

F016

缺失 P10—4号孔在432米处,缺失7~8号煤层间地层。地层断距7米。 盲断层

31 五、区域水文地质

二塘向斜系赫威水弧形褶皱带之一部分,该向斜为较开阔的、不对称的短轴向斜构造,轴向西北—南东、全长14公里,向斜北东翼地层平缓,倾角8~15°左右,南西翼因受断层影响,地层倾角变陡,倾角为45º左右,且煤系出露不全,向斜盆地标高1760至1900米,四周高山连绵起伏,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大湾井田则位于该向斜中深部,是二塘向斜的主体部分。本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年降雨量1084.3~1551.8毫米,是地下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向斜盆地所处位臵相对较低,以杂色砂泥岩为主,且广泛分布,地表水系发育,主干河流~三岔河自北西流向南东,纵贯全区,其余尚有桥拱河、拖罗河、格书河、木冲沟河、二塘河均汇入三岔河,于杨家寨附近流出区外。

六、矿井水文地质

(一) 大气降水

大湾西井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于0.1升/秒•米,充水途径多沿开采后形成的塌陷裂隙下渗,是井下雨季期间主要的充水来源。

(二) 地表水体

井田河(溪)流发育,主干河流,三岔和发源于西部香炉山,由阳新灰岩洞穴流出,属长江水系的乌江支流。该河自井田西部鲁章附近切割煤系进入井田,大致平行向斜轴部,流经三迭系飞仙关组,在二塘附近切割煤系至杨家寨流出区外,水流终年不断,河宽28至135米,一般宽40米,深0.8米左右,由于河曲发育,形成250至300米宽的条带冲积平地。洪峰出现在每年的6~9月,在进入井田的鲁章河附近观测量为33.286米3/秒~2.645米3/秒;在井田的出口附近观测流量为54.934米3/秒~3.321米3/秒;另据威宁农水局记载50年一遇的洪流达790米3/32

秒、沿途受溪流补给、动态变化大,水量受降水控制。

水质为HCO3—SO4—Ca型,矿化度0.135~0.149克/升,PH值7.3~7.9,总硬度6.9~7.02。

该河近年来由于人工和天然改道、改变了原来的河床面貌,故重新进行了洪水位调查,上游洪水位标高1791.50米,下游洪水位标高1785.77米,圈定了洪水淹没范围。

拱桥河、拖罗河、格书河、木冲沟河、二塘河等常年性水流均汇入三岔河,以上河(溪)流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暴涨暴落特点,动态变化大。

三岔河及支流流量一览表

河 流

名 称

三岔河

(上游)

三岔河

(下游)

拱桥河

流量(米/秒)

最 大

观测日期

2.645

66、3、1

3.321

66、3、1

0.019

最 小

观测日期

33.286

65、8、30

54.984

65、8、30

3.23

1965、7、20

1966、3、1

1965、7、20

1966、3、1

1965、7、19

1966、3、1

1965、7、21

1966、3、10

1965、7、21

1966、3、10

1965、7、21

1966、3、10

1965、7、21

1966、3、10

长观日期

3观 测

地 点

水 质 类 型

鲁 章 HCO3—Ca—Na

杨家寨 HCO3—SO4—Ca

66、3、10 65、8、30

0.009 1.831

岔 河 SO4—Ca—Mg—Na

拖罗河

66、3、11 65、9、20

0.009 2.70

岩脚寨 HCO3—SO4—Ca—Mg

格书河

木 冲

沟 河

二塘河

66、2、20 65、8、10

0.007 0.796

小 湾 HCO3—Ca

66、3、10 65、8、19

0.067

66、3、1

14.48

65、8、29

沟 口

二 塘

小 学

HCO3—SO3—CaSO4—HCO3—Ca

HCO3—Ca—Na

(三) 含水层

第四系(Q):

33 井田内主要为冲积层、洪积层、残积层、坡积层次之。分布于河谷两岸及较大水沟口,沿三岔河两岸分布的宽度在250米以上。分布面积4.64平方公里,占井田面积的16.7%。由亚砂土、卵石、砾石组成,一般厚6~7米,最后可达10.55米,含空隙潜水,透水性较强、具稳定的地下水面,与河水有密切联系,地下水流向与河流一致,洪水淹没范围内的冲积层、洪积层动态受其影响,可视为一完整水体。

该地下水埋藏深度浅,一般在2米左右,含水丰富。据浅井抽水资料:渗透系数97.5~336.7米/日,单位涌水量一般都大于5升/秒•米、水质为HCO3—SO4—Ca型、矿化度0.144至0.176克/升,硬度19.43,PH值6.8。

残积层、坡积层分布于低山缓坡及平缓山岭,分布面积2.02平方公里,由基岩碎屑砾石、亚粘土组成,含孔隙潜水,但流量小,0.014~0.155升/秒,为山区农民供水主要来源,该地下水动态极不稳定,受气侯影响较大,无利用价值。

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

该层在井田内广泛分布,覆盖于龙潭组之上,由紫红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夹薄层泥岩及砂质泥岩组成,厚440至550米,平均厚495米。分布处地形切割甚剧,起伏较大,山坡坡度角在20度以上、风化裂隙发育、沟谷密布,并有水流,地面所见地下水露头以下降泉为主,多沿深切沟谷两壁或沟头裂隙流出,一般流量0~0.0391升/秒,最大流量0.186升/秒,为裂隙层间水。

该层钻孔冲洗液消耗量0.01~2.50米3/时,一般0.1米3/时左右、并随孔深增大而减小之特点。其地下水埋深受地形影响,高地钻孔,水位较深、冲洗液消耗量较大,低地钻孔,水位则较浅,消耗亦小,甚至水位高出井口,如CK802、CK506号钻孔,其中CK802水位搞出井口11.15

34 米,涌水量0.062升/秒。

据赫威水队CK803、CK1108号孔及本次补勘的P19—4号孔抽水资料:T12层段单位涌水量0.00137升/秒•米。T11层段单位涌水量0.0072~0.00329升/秒•米,水质类型为HCO3—Na及C1—HCO3—K+Na型,矿化度0.838克/升,硬度5.69~9.68,PH值8.8~9.1。本层浅部水质类型为HCO3—Mg型,矿化度0.079~0.144克/升,硬度3.51~5.51,PH值6.7~6.85,与深部有显著差异,深部地下水Na离子增高,矿化度增大,显碱性,表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垂直分带现象。

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22):

该组仅在井田东界出露,为砂岩、泥岩、碳质泥岩、粘土岩及煤层,厚180~240米,平均厚234.32米。露头处地形平缓,有较厚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地面所见井泉多为风化裂隙潜水,而真正基岩地下水露头在井田内未见。

据1959年赫威水队CK201、CK508、CK1501等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0.00055~0.125升/秒。据1968年及本次补勘11个孔的静止水位观测,除8—2外,水位均高出三岔河水面,含列席承压水。水质类型为SO4—HCO3—Ca型,矿化度0.380~0.790克/升,PH值7.9。

钻孔(煤系)静止水位观测表

孔 号

位 置 距河床 静止水位

35

水位标高 附近河水面标高 (米)

18—3

8—2

19—5

Ⅴ—3

Ⅴ—9

P3—2

P6—6

岩脚寨

干田坝

大湾

大湾普张海

岩脚寨

大湾彭家寨

木冲沟

200

41

207

35

100

80

10

190

305

35

40

(米)

+3.46

-27.36

+0.99

+2.91

+1.64

+1.93

-0.05

-3.98

+4.05

+2.40

-0.08

(米)

1798.70

1759.24

1785.44

1780.29

1789.27

1779.98

1786.86

1779.42

1794.23

1792.75

1791.02

(米)

1791.00

1781.00

1781.00

1776.00

1787.00

1776.00

1781.00

1771.00

1790.00

1791.00

1785.00

P82—1 阿青底

P10—2 岔河

P18—6 岩脚寨

P6—4

木冲沟、油榨房

2号煤层至三岔河垂直距离表

浅 2

P20—1

P20—2

P4—3

Ⅴ—8

Ⅴ—4

2号煤层

至三岔河

床距离

(米)

0

188

242

270

288

292

Ⅴ—5

Ⅴ—7

Ⅴ—8

Ⅴ—9

506

P6—1

2号煤层

至三岔河

床距离

(米)

284

290

284

262

276

272

P6—5

P19—5

8—2

P19—4

P18—1

P18—6

2号煤层

至三岔河

床距离

(米)

243

318

285

240

280

258

P10—2

11—1

P12—1

21—2

补13—3

2号煤层

至三岔河

床距离

(米)

202

205

164

163

140

36 从以上两表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三岔河水,冲积层水与龙潭组水力联系差,但井田东界该组被三岔河切割,构成第四系冲积、洪积层水及三岔河水龙潭组有直接水力联系,给浅部煤层开采带来威胁。

断层水:

P18—6号钻孔对横切三岔河的F5—2断层进行了抽水试验,孔深74米见断层,破碎带由紫红色角砾岩组成,厚6.3米,孔内消耗量0.25米3/时,水位无变化,单位涌水量0.00219升/秒米,抽水结束后,物探测井含水层无判读值,不能找到含水层位。另据152对施工的18—3号孔,距河床200米,孔深271.11米见该断层破碎带,厚21.52米,孔内消耗量为0.01~0.02米3/时,水位变化在2米以内。由于断层两盘均在粉砂岩、砂质泥岩、破碎带亦为上述岩性,故透水性、富水性均弱。

(四) 隔水层

由于飞仙关组地下水受构造及地形因素控制,皆向三岔河汇集,该组含水甚微,在自然状态下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而龙潭组与三岔河水,冲积层水水力联系差,也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详细描述同上)

(五) 矿井及周边地区老空水分布状况

西井为大湾煤矿技改扩能矿井,矿井范围内无采空区及小煤窑影响。

(六) 矿井涌水通道

我矿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采区布臵留设河流安全煤柱,采区与地表垂深在350—500米之间。根据木冲沟矿多年开采的不系统矿井水文资料反映,矿井的主要涌水来源为大气降水,涌水途径多沿开采后形成的地表塌陷裂隙下渗。

贵州省原地质局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进行煤铁综合勘探在西井施工18个钻孔,均未进行封孔,将会成为地表水渗入矿井的通道,但由于钻孔间距大,分布稀疏,对矿井涌水不会造成威胁。

37 (七)矿井充水状况

根据2007年—2012年涌水资料分析,矿井实测涌水量为:60—137m3/h,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37m3/h,矿井正常涌水量为:90m3/h;历史最大涌水量为:137m3/h,本矿自建矿以来从未发生过水害及突水事故。

六、矿井充水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弱含水层:本矿井的煤层采用下行开采方式,首采煤层为9#煤,其对应地表为v型山谷,地形切割甚剧,起伏较大,风化裂隙发育、沟谷密布,并常伴有水流;由于9#煤埋藏较深,其上覆有8#、7#、6#、5#、4#、3#、2#煤层,属于相对隔水层,2#煤上覆岩层为紫红色、灰绿色细砂岩及粉砂岩,岩层间节理裂隙较发育,渗水性较好,对应地表有冲沟,河溪的地方其煤层顶板砂岩中常含有层间裂隙水,为弱含水层;因此在9#煤层掘进及回采期间,当与节理裂隙发育的顶板导通后,工作面常伴有淋水现象,有时呈泉性涌出,一般涌水量约0.5-5m3/h,对工作面的施工有一定影响,但持续时间不长,预计15-30天左右水量逐渐减少直至枯竭,对矿井充水影响不是很大,为次要因素。

2、地表塌陷及裂缝:9#煤层开采后在地表形成的塌陷及裂缝是本矿井的主要导水通道,大气降雨主要通过地表塌陷裂隙渗透到工作面的采空区,是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

3、导水性断层:矿井范围内的断层两盘均在粉砂岩、砂质泥岩中,胶结性好,故透水性、富水性均较弱;但2#煤层的断层如与顶板层间裂隙水导通后,易形成涌水通道使裂隙水通过断层破碎带涌出,导致断层带有淋水现象,涌水量较小,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38 为次要因素。

根据东井历年统计,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为:雨季期间涌水量明显增大,而旱季期间涌水量则减少,矿井涌水量随着大气降雨量的增多及开采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充水来源为大气降水,涌水沿上部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地表塌陷裂隙下渗,是井下主要的充水来源。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一) 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各分项的类别

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

(1)、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简单)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

(2)、单位涌水量(简单)

q≤0.1

2、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简单)

矿井边界存在少量老空区积水,位臵,范围,积水量清楚。

3、矿井涌水量(简单)

Q1≤180,Q2≤300,

4、突水量(简单)

5、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简单)

矿井有一定的突水危险,采掘工程局部受水害影响,但不威胁矿井安全。

6、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简单)

39 防治水工作简单或易于进行。

(二)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确定

根据上述各分项类别,确定大湾煤矿(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类型。

(三) 本次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存在问题说明

本次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但随着矿井采掘程度的加大、开拓延伸的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的复杂程度将逐步增大,因此水文地质的类型划分应当每3年进行重新确定。

八、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当前大湾煤矿西井存在的主要水害问题有:在雨季期间,大气降雨通过地表渗透到主、副、风井筒中,以及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层间裂隙水和断层裂隙水,前者为主要涌水因素,从而导致全矿井的涌水量急剧增大,如排水不及时,容易造成淹面情况。但随着首采面的不断进行回采,由采动引起的地裂缝将成为未来雨季矿井涌水的导水因素。

应采取的防治水措施有:。

(1)成立井下专职的防治水小分队,由防治水办公室领导,负责清理井下淤泥,保证井下水沟畅通,并把井下涌水情况,及时向矿调度室和有关领导汇报。

(2)雨季前,做好上、下山水沟、平巷水沟、井底主、副水仓及吸水小井的清理工作。

(3)建立检查制度,加强雨季排水工作,随时掌握矿井涌水量情况,地测部门要对涌水量按规定测定,向矿调度室和矿有关领导

40 汇报。

(4)雷雨天气,有关人员要各行其责,搞好防治水工作,值班矿领导、调度员要做到心中有数,机电部门要做好安全供电工作,开水泵人员要认真负责,地测部门要注意观测矿井涌水量变化情况。

(5)要有备用排水设施,井底水泵房设备必须保持完好,加强检查维护,必须做到能随时投入运行。

(6)采掘工作面生产时,必须进行水文动态观测、水害预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探、防、堵、截、排”等综合防治措施。

41

-

大湾煤矿(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07:1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182562372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湾煤矿(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湾煤矿(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pdf

标签:矿井   煤层   泥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