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06 07:15:4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tekscan)

-

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

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

王尚彦;张贤文;梁操;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欧品智

【摘 要】以文字记录到的1308年-2015年,发生在贵州的46次4.7级以上地震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贵州破坏性地震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地质构造控制条件,并提出了贵州发生破坏性地震概率较大的区(带).

【期刊名称】《贵州科学》

【年(卷),期】2017(035)003

【总页数】4页(P44-47)

【关键词】地震;破坏性地震;贵州

【作 者】王尚彦;张贤文;梁操;纪星星;罗祎浩;郝婧;欧品智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511.2

在地震分类中,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实质上,破坏性地震不能严格用地震震级来定义,用震级限定只是为了研究论述方便。一些小于4.7级的地震,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出现“小震大灾”现象。例如:2010年1月17日,贵州省贞丰县、关岭县和镇宁县交界处发生3.4级地震,地震诱发岩崩,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1]。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选择贵州省文字记录到的4.7级以上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贵州省破坏性地震的分布特点和地质构造控制条件等。

最早有文字记录的震中在贵州境内的地震是1308年6月21日发生在石阡县的地震[2]。这次地震造成了山体崩塌和房屋倒塌,有一定的破坏性,震级推断达5.5级。贵州记录到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875年6月8日发生在罗甸县的6.5级地震[3-5]。此外,286 年8月7日~9月5日间,在贵州威宁与云南昭通之间发生过5.5~6.25级地震。1308年-2015年,记录到贵州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46次(表1)。当然,这些地震记录肯定是不完整的,一定有许多地震被遗漏,但可以认为主要的大多数地震还是记录下来了,遗漏的只是少数。因此,我们根据这些资料分析研究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贵州地震的总体平面分布,根据地震分布密度、控制地震发生的构造的差异,划分为威宁-晴隆、遵义-贵阳和铜仁-榕江3个区。威宁-晴隆区和遵义-贵阳区以垭都-紫云断层为界,遵义-贵阳区和铜仁-榕江区以松桃-独山断层为界。威宁-晴隆区、遵义-贵阳区和铜仁-榕江区的地震分布分别大致为80%、 15% 和5%[6]。

贵州省包含在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右江地震带和长江中游地震带3个地震带内。威宁县中西部为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大致以赫章、镇宁、紫云一线为界,南西为右江地震带,北东为长江中游地震带(图1)。贵州4.7级以上地震的分布特征,各地震带有所不同。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内,包括贵州与云南交界的地震,有5个5级以上地震,沿近南北向的石门断裂展布。右江地震带内,4.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于北西向的水城-紫云地区晚古生代裂陷槽盆[7]带,及北西向的垭都-紫云断裂和水城-望谟断裂[8]之间区域及其附近。长江中游地震带内,有两种分布模式。一种是主要沿南北向断裂分布,一种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分布。前者包括在垭都-紫云断裂、开远-平塘断裂、松桃-独山断裂和黔中断裂之间区域,后者分布在长江中游地震带贵州部分的其它区域(图1)。

贵州省地震的时间分布,贵州省地震局根据1495年至1980年间贵州地震记录分析,得出1495-1632年(138年)为地震活跃期,1633-1804年(172年)为地震平静期,1805-1980年(176年)为地震活跃期,这个活跃期一直延续到现在[9]。这是在千年时间内,百年尺度的贵州地震活跃和平静期。从1485年-2015年贵州地震时间分布图(图2)上看,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即1495-1632年(138年)为地震活跃期,1633-1804年(172年)为地震平静期,1805-2015年(201年)为地震活跃期,这个活跃期还在延续。当然,地震的时间分布,时间尺度不一样,依据的震级大小不一样,结论也是不一样的。刘鼎文研究了贵州1308-1948年的地震资料,得出这个期间贵州出现了5个地震活跃期:1526-1551年(25年),1642-1670年(28年),1809-1819年(10年),1875年(1年),1930-1948年(18年)[6]。王尚彦等选用贵州1900年到2011年的3级以上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推断出贵州地震时间分布规律。1900-1975年,选4级以上地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这段时间有4个地震活跃期,即:1906-1919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13年;间隔9年后,1928-1941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13年;间隔7年后,1948-1955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7年;间隔8年后,1963-1974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11年。1975-2011年,选3级以上地震为分析研究对象,这段时间有3个地震活跃期,他们是:1978-1989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11年;间隔4年后,1993-2000年为相对活跃期,持续时间7年;间隔3年后,2003年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到2011年仍处于活跃期,持续时间大于8年[6]。

从贵州断裂构造、特别是活动性断裂构造与已经记录到的破坏性地震的分布特征来看,断裂与破坏性地震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贵州的破坏性地震主要沿(活动性)断裂及其附近或多组断裂交汇部位分布。贵州几个6级左右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有这个规律:①1819年9月(域上总体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这个区域,还存在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②1875年6月8日罗甸6.5级地震的震中处于区域的北东东向的开远-平塘断裂(带)和北西向的垭都-紫云断裂(带)交汇区。③1948年10月9日-10日,贵州威宁6.2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北东向的石门断裂经过处[10]。④2015年3月30日剑河5.5级地震的震中处于北东向的建威堡向斜核部,震中地区100 km2范围内至少有4条明显的近北东向的较大的活动性断层存在,由北西到南东依次为邦洞断层、南加断层、启蒙断层和大稼断层。北北东向的郎洞断层和寨蒿断层也通过震中附近。遥感解译结果显示,震中区有多条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交汇[11-12]。

目前的资料显示,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主要受比较大的断裂构造,特别是多期活动、第四纪仍在活动的断裂控制和影响。贵州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包括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和南北向几组断裂。在这几组断裂中的比较大的断裂(带)经过区域,特别是多组断裂(带)交汇区域,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概率较大的区域。当然,在不同构造带(区)结合部位,也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概率较大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分析结果,只是说可能性较大,一种推论,究竟在什么具体位置、什么时间、发生多大的地震,或者说是否会发生地震,是不能准确确定的。综合已经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等因素,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威宁县中西部,是南北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大。②北西向的水城-紫云地区晚古生代裂陷槽盆一带,即赫章-镇宁-紫云一线南西和盘县-安龙-册亨一线北东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大。盘县-晴隆-镇宁一带叠加了北东向的木黄-贵阳-普安断裂,望谟-罗甸一带叠加了北东东向开远-平塘断裂,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更大。③沿北东向的木黄-贵阳-普安断裂及其附近,即贵定-石阡-印江一带,特别是叠加有南北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的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大。④铜仁-镇远-三都一带,是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是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域。 1308年-2015年,记录到贵州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46次。贵州破坏性地震的平面分布特征为: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内,破坏性地震沿近南北向的石门断裂展布。右江地震带内,破坏性地震主要分布于北西向的水城-紫云地区晚古生代裂陷槽盆带及其附近。长江中游地震带内,一种是沿南北向断裂分布,一种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分布。贵州破坏性地震千年时间段内的百年尺度的时间分布规律为:1495-1632年(138年)为地震活跃期,1633-1804年(172年)为地震平静期,1805-2015年(大于201年)为地震活跃期,这个活跃期还在延续。贵州的破坏性地震主要沿(活动性)断裂及其附近或多组断裂交汇部位分布。综合已经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等因素,提出以下几个区(带)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大:①威宁县中西部。②赫章-镇宁-紫云一线南西和盘县-安龙-册亨一线北东区域,特别是叠加了北东向断裂的盘县-晴隆-镇宁一带和叠加了北东东向断裂的望谟-罗甸一带。③贵定-石阡-印江一带。④铜仁-镇远-三都一带。

【相关文献】

[1] 王尚彦,梁操,文微亚,等.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J].贵州地质,2010,27(3):223-225.

WANG S Y,LIANG C,WEN W Y,et is on 3.4 magnitude earthquake in the west

Guizhou induce rock avalanche[J]. Guizhou Geology,2010,27(3):223-225.

[2] 王尚彦,梁操,张贤文,等.贵州省石阡县葛彰司岩石崩塌体的成因探讨[J].贵州科技,2016,34(4):41-43.

WANG S Y,LIANG C, ZHANG X W,et s of the collapd rock in Gezhangsi,Shiqian,Guizhou[J].Guizhou Science,2016,34(4):41-43.

[3] 陈仁法,杨廉法.1875年桂西黔南地震考[J].华南地震,1987,7(1):39-47.

CHEN R F, YANG L F . Textual rearch of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area of the

west Guangxi and the south Guizhou in 1875[J].South China Seismological Journal,1987,7(1):39-47.

[4]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震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Institute of Chine historical

Geography,Fudan University. Atlas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China[M].Beijing:China 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1990.

[5] 罗远模,张晓东,徐祥,等.1875年6月8日贵州罗甸地震再考证[J].贵州地质,2009,26(4):299-305.

LUO Y M, ZHANG X D,XU X,et rpretation of Luodian earthquake,Guizhou in

Jun.8th 1875[J].Guizhou Geology,2009,26(4):299-305.

[6] 王尚彦,刘家仁.贵州地震分布特征[J].贵州科学,2012,30(2):82-85.

WANG S Y, LIU J R.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earthquake in Guizhou province[J]. Guizhou

Science, 2012, 30(2):82-85.

[7] 王尚彦,张慧,王天华,等.黔西水城—紫云地区晚古生代裂陷槽盆充填和演化[J].地质通报,2006,25(3):402-407.

WANG S Y,ZHANG H,WANG T H,et al.Fill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late Paleozoic

Shuicheng-Ziyun aulacogen in western Guizhou,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6,25(3):402-407.

[8] 戴传固,秦守荣,陈建书,等.试论贵州深部隐伏断裂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3,32(6):1-6.

DAI C G, QIN S R,CHEN J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concealed faults in Guizhou

[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32(6):1-6.

[9] 卢定彪,戴传固,谯文浪,等.贵州省活动构造特征及地壳稳定性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LU D B, DAI C G, QIAO W L, et al. Asssment of active structure feature and regional

crust stability , Guizhou Province[M]. Beijing: Geology Publishing Hou,2011.

[10] 梁操,纪星星,郝 婧,等. 1948 年 10 月 9 日贵州省威宁地震研究[J].贵州科学,2016,34(5):69-74.

LIANG C,JI X X,HAO J ,et al. Rearch on the Weining earthquake on Oct. 9,1948 in

Guizhou[J]. Guizhou Science,2016,34(5):69-74.

[11] 王尚彦, 梁 操 ,欧品智. 贵州剑河 5. 5 级地震研究[J].贵州科学,2015,33(4) : 17-21.

WANG S Y,LIANG C,OU P ch on Guizhou Jianhe M 5. 5 earthquake[J].Guizhou

Science,2015,33(4):17-21.

[12] 王尚彦. 贵州的地震与断裂[J].地质力学学报,2016,22(3):430-438.

WANG S Y. Faults and earthquakes in Guizhou[J].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16,22(3):430-438.

-

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07:1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18141112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贵州破坏性地震研究.pdf

标签:地震   贵州   破坏性   断裂   分布   发生   贵州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