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发(作者:酒诗)
钱文忠 目前我国懂梵文的最年轻的学者,《百家讲 坛》最年轻的讲者之一 1 984年考入北京大学 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 人问的佛光山 生 著有《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解读三字 经》等。 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谈的是佛光山 总本山。顾名思义,“佛光山”根本上 是一个佛教机构,而从学理或者传统的 角度看,佛教总是厌弃人间、追求出世的。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用“人间的佛光山” 在这里的人,还是短暂来访的人,都由 内而外地焕发着笑容。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是如此的真诚、和谐、友爱。这在当 今的世界上,难道可以说是多见的吗? 甚至还有可爱的麝香猪;我看到了数以 百计的石雕小沙弥像,神态各异,憨态可 掬,在树木草丛里忽隐忽现。看到这些, 有谁会不心生喜乐呢?星云大师年事已 高,眼神略显不济了。但是,老人家对自 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呢?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佛光山固然有 庄严高华的佛像、威仪俱足的僧尼、巍 己亲手创设的一切毕竟太熟悉了,脸上 始终洋溢着儿童般纯真的笑容。 理由并不复杂。众所周知,星云大 师是人间佛教的最重要的倡导者;佛光 山的宗旨也是“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 峨绚丽的庙宇,这是不消说,也不用介 绍的。然而,很显然,他们却绝对不是 佛光山唯一的中心。佛光山似乎更关心 在我眼里,佛光山就是一个充满了 赤子情怀的童心世界,没有受到纷乱混 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 净化人心”;佛光山的宗风则有“僧信 共有、民主行事、和而不流、同体共生、 尊重包容、四众平等、相互融合”这样 的表述。“成就归于大众”是佛光人的 理念,“以世界观弘扬文化,以人间性 世俗红尘里的芸芸众生,他们更像是佛 光山的中心。 杂的外部世界的污染。说到童心,我特 别愿意提一下佛光山的两件和儿童有关 的事情。 在佛光山上,随时随处可见前来参 加各种活动、各类课程的世人,其中有 大量的老人和孩子。佛光山为他们的需 要做了充足细致的准备。无论是设施的 配置,还是空间的安排、环境的营造, 都以利益世人为旨归。不过,引起我特 我参访了山上的人间卫视电视中心, 多少有点惊讶地看到,在我和很多人心 目中法相尊严的大师居然被设计成了卡 落实生活”则是佛光人的弘法理念。佛 光人永远以“自己第二”为精神准则, 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 给人方便”为工作信条。 通公仔!不过,惊讶归惊讶,我不能不 承认,卡通公仔大师的可爱丝毫不比大 师本人逊色。类似的惊讶还发生在山上 美术馆里。馆长如常法师热情接待,送 了我很多珍贵的礼物,其中有一本画册, 书名就是《儿童画星云大师得奖作品集》, 里面的作品有“我画阿弥陀佛师父”、“师 别注意的却不是山上静谧清整的养老院, 也不是设施完备的慈幼院。因为,我想, 所有这一切就决定了,佛光山在发 挥佛教道场作用的同时,也是,或者毋 宁说更是一个社会教育文化机构,在追 求出世的路途中,洋溢着活泼泼的人间 情怀。 大家和我一样了解,在佛光山上没有孤 寡老人,只有佛光人共同的父母长辈; 在佛光山上也没有孤儿弃婴,只有佛光 人共同的公子公主。 父在喂猫咪”、“快乐的老师父”等等等等。 孩子心目中的大师化身,可不是成年人 我庆幸自己有特别的机缘。 根据我的实地观察和切身感受,上 述的理念早就已经化为行动、成为现实。 都能看到的啊! 回到山上依然忙碌不堪的星云大师 还需要用文字多说什么吗?我想, 佛光山就是一个人世又出世、现实又超 花了半天时间,率领众弟子,引导我游 览佛光山。我看到了山上的素食动物,有 会念“阿弥陀佛”的鹦鹉,有孑L雀,有锦鸡, 确实不需要了。我们更需要的是用眼睛 和心灵,来观照和感受人间的佛光山。 越的大家庭、小社会,是丝毫不带有乌 托邦色彩的人间净土。无论是长年生活 1 27
本文发布于:2023-12-06 02:3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801123237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间的佛光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间的佛光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