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春天柳树)
《诗经·小雅·棠棣》赏析范文大全
第一篇:《诗经·小雅·棠棣》赏析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棠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棠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棠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棠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棠棣之华„„’云云.”《棠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棠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棠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棠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棠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可以互参.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第二篇:《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传说由孔子修订,为六经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题目无内容之诗)。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千年前的人们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仍然能够在其中找到与我们灵魂共鸣的思想。
对于305篇的诗经,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还是选修了这门课才知道“诗经”起源于周易卜辞或上古歌谣,知道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而在我读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
先看题目《诗经·小雅·采薇》,“雅”是《诗经》分类的一种,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典型的战争徭役诗。除此之外,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和婚恋诗都是《诗经》的主要题材内容。可以说十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使用。《采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以动植为题目名,又像《关雎》、《卷耳》,在读诗的同时也让我们“多次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谓一举两得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句便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这三段都以薇菜开头,而薇菜却分别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戍卒们仿佛也在一边采薇充饥,一边计算归乡的日子。诗人把天地四时的变化融入到几句诗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轮回,也是戍卒的思乡之情。而这三章的后半部分也点明了戍卒们不能归家的原因,因为玁狁之故,因为战事频频,因为王差无穷……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虽然思念家乡,虽然一直在曰归曰归而不得回,但是作为,也会自然地为自己骄傲。战车的描写,体现了威严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象弭鱼服”也显示出装备的精良,可仍需要日日戒备,可见当时边关的形势。一面是身为战士的骄傲,一面是对家乡的思念,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交织,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或许也是因为爱故乡爱的深沉,才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最初读前四句时,只觉得有一种缠绵柔情,根本无法将之与战争诗联系起来,倒觉得其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放在一起读更合适,可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出自的《国风·邶风·击鼓》,也是一首战争诗。能把战争诗描写的如此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怕是也只有《诗经》了吧。而“昔我往矣”四句也被公认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的景色对比,让人感慨,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何人送我?又有何人等我?漫天风雪中只有一个载饥载渴的征人,步履蹒跚地走着,不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再次读一遍全诗,总会觉得回味无穷。运用重章叠句,使内容和情趣得以层层递进,渐渐深化。而韵律和谐,也加强了整体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其实,我更愿意把这首诗理解为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时期,戍边归来的征人对往日生活的追思与怀念,就像一首同名歌《采薇》中唱的: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杨柳垂,今我来,雪霏霏,问故人,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第三篇:诗经小雅翻译对比
《小雅·采薇》(第6章)的翻译。原诗: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
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 《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1)无韵体(也称散体或散文式)
理雅各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At first, when we 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and tedious will be our marching;We shall
hunger;we shall hearts are wounded with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亚瑟·韦利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Long ago, when we started, The willows spread their
that we turn back
The snow flakes march before us is long,We are
thirsty and hungry, Our hearts are stricken with sorrow, But no
one listens to our plaint.胡品清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Long ago when we t off,Thick,thick were the willow
that we start for home,Heavy,heavy are the rain
and ,Long is the march before us,We are hungry
and hearts are pain-stricken,Nobody knows our woe.理雅各的英译诗在内容上一贯极其忠实,但基本上是分行写出的散文,既无节奏,也未用韵脚,因此构不成抑杨顿挫的诗歌韵律。韦利的译文也没有运用韵,每个诗行的音步也无法一致。按他的说法,译诗用韵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因声损义,所以他的要求就是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义,因此他的英译文其实也就是散文。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就《诗经》而言,如果译出的诗不能传达出原诗的韵味,没有感染力,那么再忠实也欠可读性,因而就很难认定为成功的翻译。以上分别代表三人风格的典型例子已缺少了《诗经》原诗的“原汁原味”,因为诗歌成了散文,虽然分别也有可取之处,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无韵,原诗的意象丧失殆尽,优美形式也荡然无存。这样一来,译文可能因难以记诵而不易流传,也就是说:缺乏生命力。
(2)韵体(或称诗体)
我们欣赏一下对《小雅·采薇》的几则韵体翻译。
威廉·詹金斯的译文: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At first,when we started on our track,The willows green
were now,when we think of the journey
back,’Tis raining fast and tedious and slow the
march will be,Ah,food and drink will fail , hard to bear is
the miry!
None knows what grief assails us.詹金斯的翻译是比较规范的韵体翻译,读起来朗朗上口,基本移植了原诗的格式、韵律和节奏,因此再现了原诗外在形式的风彩。他的译本全诗常是三音步抑扬格,而且在二、四行押韵,具有英语传统诗歌的韵味,显得古色古香。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曾分析了《诗经》诗章的字数和行数,还分析了原诗的押韵方式,虽然某些地方有增删或改变原诗意义(例如,hard to
bear is the miry),但瑕不掩壁,总体来说,译文给人一种声美的享受。
庞德的译文:
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t out,it's blowin' an’snowin’ as we go
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庞德的翻译是自由式的,套用了译入语的民族形式,跟原文不太贴切,给人感觉是译者自己的创作。但他的译诗由于用韵恰当,旨趣离原文不远,符合英美读者的口味,因此也自成一家。
汪榕培的译文中每行末尾音节都有韵脚,其韵律安排是abab,整个诗节结构严谨,音节铿锵,韵味无穷,再现了原诗的美感。如此绝妙的规律说明译者对原诗的深刻理解和透彻的研究及译者深厚的英文功底。
汪榕培的译文:
When I t out so long ago,Fresh and green was the
now homeward I go,There is a heavy
homeward march is slow,My hunger and thirst heart
is filled with sorrow;
Who on earth will ever know!
许渊冲的译文:
When I left s shed tear.I come back
bends the ,long the way;
Hard,hard the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grief o’er knows? Who
knows?
许渊冲先生译诗一路用韵,在神形皆似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保持原诗的形象、意思和旨趣方面都无懈可击:每行四个音节,与原诗相同,双行押韵,声美形美兼具,乃译诗精品。在他看来,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相反,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也就是说,用韵固然可能因声损义,不用韵则一定因声损义,用韵损义的程度反比不用韵小。也许正是籍于由这样的理论才产生了其三美兼具的作品。
第四篇:诗经·小雅·鹿鸣(范文模版) 《诗经·小雅·鹿鸣》
【教学设想】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鹿鸣》,《诗经·小雅》篇名,也是《小雅》第一篇,《诗经》中所谓四始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是周朝宴饮群臣宾客的一首宫廷乐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读悟理,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教学难点】
诗歌主旨的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诵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1、2、3、背诵《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出示《诗经小知识》,指名读。
出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齐读。问:谁知道这里的“诗”指什么?(《诗经》)
师:大圣人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不学语言的精华,就不能形象而准确的说话。是啊,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承了千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鹿鸣》篇,感受诗经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1、出示文章,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注意节奏。
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自由读文章,指名分章朗读,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意。
a、结合注释和译文,自学诗文,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地方。b、检查自学效果:出示通假字,简介通假现象,指名回答字意。
c本诗分三章,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我逐章读诗,你们读相应的诗文,我们来个诗文对读。
3、师简介,过渡。
《鹿鸣》是《诗经》中保存最早的一篇祝酒辞,也是一首祝酒歌,即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二)品读文本,感悟诗意
1、a、提出问题:主人请的什么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嘉宾
君子
(板书)b、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品德高尚、博学多才)
c、你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君子的诗句?(生答,出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齐读 d、本诗中主人是如何称赞来客的?指名回答。
出示:“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指名结合译文说出意思。
e、创设情境,表演朗读:假如你就是主人,在座的就是你请来的嘉宾,你来模仿主人称赞一下来宾吧!指名(可加入动作)师示范。
全班起立,齐诵(对着听课的老师)
2、提出问题:主人是如何待客的? a、浏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指名回答。小结归纳:《诗经》板书)b、假如你是来的宾客,受到主人如此款待,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高兴、开心、受宠若惊、感动)
3、提出问题:那你知道主人此次宴客的目的是什么吗?用诗中的话告诉我。
a、指名回答,出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读出译文。b、原来主人请客的目的是向嘉宾请教治国的大道理。由此你可以猜想主人的身份是——君王。据说《鹿鸣》反映的正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的盛况。君王以隆重的仪式欢迎宾客,奉上丰盛的礼物,待之以醇美的酒菜,这体现了君王对臣下的以诚相待。那么,群臣、宾客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写话练习:
主人(君王):人(汝)之好我,示我周行。
宾客(群臣):承蒙大王厚爱,————————————————。b、师生、生生表演对读。(加上动作)
师小结:古代,君臣之间本是等级森严,但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宴会的目的并非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即本诗结尾所说“以燕乐嘉宾之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这也是本诗所要阐明强调的为君者须以诚对待贤臣嘉宾,则臣下始得尽其忠心,君臣融洽相处,国运才能兴隆的深刻道理。
4、最后一个问题,本诗除了写宴会的情景,还写了什么?(每章前两句皆以“呦呦鹿鸣”开头。)
a、结合注释1思考:为何写“呦呦鹿鸣”?为何以“鹿鸣”为题?
“见食相呼”,看到吃的不独享,呼朋引伴与之共享。出示:《传》日:“鹿得萍,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君乐宾客,当有诚恳相招呼以成礼也。”
《毛诗传》以鹿见食相呼比兴君子诚实信用和君臣同甘共苦的深厚情意。
点明“兴”,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做铺垫。
b你觉得宴会上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气氛如何?用一个词形容。(和谐欢乐、尽情尽兴、和乐且湛)
c、正如文后赏析所说,良宵美景中,主客情深意沉,酒酣耳热,钟磬和鸣,满座生春,好一幅古代夜宴图,就让我们在座的宾客在这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共吟此诗。齐
(三)熟读吟诵,感悟诗情
1、这首诗现在能背下来的举手?(若有,问其背诵方法;若没有,指导观察本诗的结构。)
a三章,每章八句,每句四言(二、三章结尾有变化)b每章都有很多重复的句子,只改动其中个别字词。(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c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换韵)
2、示范唱读,打节拍。同桌、男女、师生多种形式对读。
注意:现代文不能唱读,只能朗读。《诗经》是可以唱的。出示: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以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
3、三、总结:
《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两千多年以来,为世代华夏儿女所传诵。希望同学们喜欢《诗经》,走进《诗经》,汲取营养,传承文明。板书设计:
小雅·鹿鸣
嘉宾
君子
——
尽其忠 君王
隆重的仪式
以诚相待
丰盛的礼物 醇美的酒菜
和谐融洽
国运兴隆 欣赏:杨芬古琴吟诵《诗经·小雅·鹿鸣》
第五篇:蓼莪篇(诗经小雅)
蓼莪篇(詩經小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全文翻譯】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積勞成疾。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罈的恥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還不如早些死去的好。沒了父親,我依靠誰?沒了母親,我仰賴誰?出門在外,心懷憂傷;踏進家門,魂不守舍。
父母雙親啊!您生養了我,撫慰我、養育我、拉拔我、庇護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無時無刻懷抱著我。
想要報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樣的浩瀚無邊!
南山高聳聳,暴風陣陣起,人們沒有不過好日子的,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風呼呼吹。人們沒有不幸福的,為何只有我不得終養父母!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22:1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85967236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经·小雅·棠棣》赏析范文大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经·小雅·棠棣》赏析范文大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