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

更新时间:2023-12-05 21:54:0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计算机课)

-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李权庄泰光中学 王永生教科书是教师的好帮手,书中收集的丰富的资料对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提高工作效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有不少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却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唯教参是从,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能备课,这无论对教学还是对教师的成长都是有害的。  语文教学是个性化很强的过程教学,这个过程不仅要通过教师如何教来体现,还要通过学生如何学来体现。教师必须深入文本,在研究揣摩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和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感受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以往的重教学结果转为重过程与方法。时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备课时仍然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不作深入研究,就将教参上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种做法显然与语文学科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是相违背的。它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的阅读经验,把思想装进了标准答案的袋子,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参为教学服务呢?  首先,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做到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去粗取精,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人教版教师用书在“致老师的话”中这样写道:“教师教学用书仅仅是供教师参考的,它对课文的评析比较简略、宽泛,提供的资料较多,而且是几种意见兼收并蓄,教学时要有所取舍。而教学建议更是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时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见,教师教学用书只不过是教师备课时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指挥棒。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胡适先生也曾说过:“做学问要善于在无疑处有疑。”教师如果习惯于坐享其成,不积极思考,不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上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更不可能有所建树。要想备好一堂课,仅凭一本教参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我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多方面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其主要作品、相关的文学评论。有些教师上课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由于课前对文本缺乏深入的思考而手忙脚乱,无法进行明辨是非的师生对话,只能用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几句话搪塞过去。  有件真实的事情,一位老师在评讲课后练习时对学生强调答案为什么是A而不是B,理由列举了一大堆,而当学生提出质疑时,他才发现由于粗心看错了答案,继而又滔滔不绝的论证答案为什么是B而不是A,下面哄堂大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疏于思考,怎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柏拉图说:“我们要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思考永远是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解读,一味的迷信教参,无异于画地为牢,这样的教师永远也无法施展个性的魅力。  其次,对课文要有自己的解读。教参上的观点只是代表文章作者的看法,并不是御定的标准答案,它永远无法代替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教师要通过反复深入的研读弄懂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做到不读懂课文不下笔写教案。如果课文还没有读懂,就将教参上的有关材料一古脑儿倒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不负责任的,当学生多问两个为什么的时候,教师就会哑口无言。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不可能有广度和深度。有时同一个问题教参会列举若干种观点给教师提供参考,这些观点也许是互不相容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我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时就遇到这种情况。诗中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教参的“整体感知”和“有关资料”这两部分的解释截然不同。前者认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后者是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查阅了刘禹锡被贬后的有关资料和其他诗词作品,认为后者的解释比较符合刘当时的心境,才避免了在课堂上无所适从的尴尬场面。  教学参考书并不是“尚方宝剑”。有些问题教学参考书上只是点到为止,或者根本没有真正的涉及问题的关键。教师不细细品味,琢磨其中的含义,就很难给学生讲清楚。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雪》的练习说明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答案是:“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有位教师在上课时将教参上的这个答案一字不漏的报给学生,结果学生听了之后仍是一片茫然。继而七嘴八舌的提问,“‘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怎么理解?”教师无法回答。我以为这个答案不仅没有回答为什么北方的雪是死掉的雨,同时这个似是而非的回答既不科学又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从整篇文章看,南国的雪温润优美,北国的雪孤独壮美,文章既抒发了对南国“滋润美艳”的雪的怀念,又讴歌了北国的雪“蓬勃奋飞”的特质,二者都是作者所喜爱的,这从文章的题目《雪》而不是《北国的雪》也能看得出来。它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之下出现,表现了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对美的不同需要。从雨水转化为雪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南国的雪还是北国的雪完成升华,都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相同的,这里刻意强调北国的雪才有这个过程,我以为是毫无必要的。我觉得应当让学生明白北国的雪以斗士的气质、无畏者的精神出现完全是作者赋予的,是作者主观感情的体现。  最后,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当学生的看法和教参提供的答案相左时,教师应当创造一个平等的交流的环境,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而不应该在学生和教师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硬将“参考答案”塞给学生。语文教学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它不同于理化教学,不是1+1=2的精确计算。无论是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还是教师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不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必须认可的标准答案。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在熟读文本的前提下和学生一起创设一个自由轻松平等的对话环境。教师不是发布旨意的上帝,同样,学生也不是俯首帖耳的羔羊。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允许有多种声音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专制的课堂必然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阅读感受和经验各不相同,把一顶帽子扣在几十个几百个学生的头上,很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即兴创造要求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教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那种把教参上的答案当作“四月肥”填灌式教学的产生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图方便,二是迷信书本,不相信自己。我想,教学本身就是门艺术,是艺术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图方便只是一时痛快,而遗害无穷。教师只要平时肯下功夫钻研,多充电,加强自我修养,我想,是不会辜负三尺讲台的。希望我们每个教师都能科学的使用教参,用好教参,每一堂语文课都能上出自己的特点,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而生动。

-

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21: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844471121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教师   学生   教学   教参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