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期中试卷完整版(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

更新时间:2023-12-05 19:52:1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竟至)

-

年初二期中试卷完整版(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

字词书写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吾善养浩然之气

【答案】认真书写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善。

字词书写

给加点的字注音,改正画线词语中的别字。

(1)解剖(_____) (2)殚精竭虑(_____) (3)抑扬顿措(_____)

(4)落地秀才 (_____)

【答案】pōu dān 挫 第 【解析】

考查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殚”可用形声字来辨析字音。“落第”科举考试未中;又指输掉。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综合性学习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1)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2)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3)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第1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

【2】第2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该为 。

【3】请将第4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答案】

【1】不懈追求后的“,”改为“;”

【2】无与伦比

【3】难道不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第一句,两两对应的关列分句间,应该用分号。

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_______________。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___________。(茅盾《白杨礼赞》)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祯《赠从弟》)

(4)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在《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相近,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写出水势迅猛。

【答案】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解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萋、鹦鹉、洲、罹、颓、湍。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提到建立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三本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向我们展示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外,他的作品对我们的作文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譬如小标题,你还记得前几章的小标题吗?

第一章 我的荒石原;第二章 螳螂——__________;第三章 蝉——______;第四章 _______成员。

【答案】(1)《共产党宣言》、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史》 (2)挥舞着镰刀的斗士; 用生命歌唱生活; 合唱队。

【解析】

考查对名著的理解。(1)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毛泽东心中,建立起他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议,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2)作为昆虫学家,法布尔是非常严谨而细致的。他根据亲自观察来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如—蝉——用生命歌唱生活;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螳螂——挥舞着镰刀的斗士;螳螂:有着一幅宽大的绿色薄翼,一双前爪举向天空,作祈祷状,但这虔诚笃信的祈祷下却掩藏着其残忍的习俗。那对高举着的胳膊其实是它的可怕的武器,是它捕食由它身旁经过的灰蝗、白额螽斯的工具。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3) 盖竹柏影也(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字能看出苏轼与张怀民都有哪些相同的心境。

【答案】

【1】 想到 共同,一同 原来是

【2】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念”,考虑,想到。“盖”,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

【3】考查对作者心境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②河:黄河。③时:及时。④屦:粗布鞋。⑤涂潦:路上积水。⑥侪:同辈,同类的人。⑦锸:锹。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⑨岁夫:明年的夫役。⑩虞:戒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公庐于城上(房屋)

B. 河势益暴(凶猛)

C. 增筑故城为木岸(老)

D. 富民若出(如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答案】

【1】 A

【2】 (只要)我在这里,这洪水绝不能冲毁城池。

【3】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4】 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 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此处概括出“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等方面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 公庐于城上(苏轼)。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是:这。败:冲毁。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故句子划分为: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4】这里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

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翻译

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事后发诏书表彰他,徐州人至今还怀念他。

诗歌鉴赏 请描绘诗歌中划横线的句子所写的景象,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答案】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解析】

第一问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春风”“山头”的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第二问理解诗句的哲理。“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斜照相迎”,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蕴含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的哲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答案】

【1】 hè 应和(和谐地跟着唱)

【2】 举例子,(举了“高山流水”的例子),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 不能去掉。表示限制。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可能与事实不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知识一:了解了成语词典中有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许多成语里飞扬着歌声。知识二:了解了成语里的歌声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迷人的风采。知识三:从歌唱的成语里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知识四:从歌唱的成语里能够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只要写出任意两个知识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多音字的理解。“和”读音有hé、huó、hè、hú huò。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曲高和寡”读音“hè”。意思是应和。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举“高山流水”的例子,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结合整个句子来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增强了说服力。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相传”是指传说,不是史实上记载的,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开头结尾都提到“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可以了解到成语词典中有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许多成语里飞扬着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可以了解到成语里的歌声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独特迷人的风采。“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可以了解到从歌唱的成语里能够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③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④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多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本文作者写了寻春时所见所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视野

所见

所思

出城后

蓟塞披沙,燕山负雪,一片衰草

责怪自己春游太早

山脚下

山脚下

草色又浓了些,也扩展了

悟到“只有抬头放眼远望,才能看清人生春色之所在”

【2】文章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有什么好处?

【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衰草连天的景象?

【4】请赏析文中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第⑦段划线句“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6】你从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字数不超过所给字格)

【答案】

【1】 一片新绿②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

【2】 点明中心:人生道路上,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挫折、苦难,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应扬眉放眼,在困苦中胸怀美好希望,去迎接人生春天的到来。标题引用韩愈的诗句,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意蕴深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近看衰草连天的景象与远看绿意萌动的景色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也突出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人生哲理。

【4】 “泛出”,在这里是透出的意思。远远望去,旷野上衰草之中竟然透出一片新绿,表现了春草萌动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草萌发的热爱和惊喜之情。

【5】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6】 启示示例:①在生活中,尤其在困难时,要抬头放眼,登高望远。②要心怀春天,勇敢地往前走。③将自己心中的春光,融入时代的洪流。④只要胸中怀有春光,努力创造春天,就会迎来美好的春景。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回望来路抓住:“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可填出①②的。

【2】考查对题目的分析。作者早春旷野寻春,通过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人生的感悟:人生道路上,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挫折、苦难,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应扬眉放眼,在困苦中胸怀美好希望,去迎接人生春天的到来。标题引用韩愈的诗句,生动别致,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考查对对比衬托写法的理解。此文写的是早春的草的绿意萌动,写先描写衰草连天的景象,目的是与草的绿意萌动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衬托出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同时突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给人的感悟。

【4】考查对词语的赏析。题目要从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抓住句子有表现力的词语,“泛出”本义指向上冒出。这里指在衰草之中竟然透出一片新绿,表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表达出作者对春草萌发的热爱和惊喜之情。

【5】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既然是心里的,就应该指的是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6】本题考查散文阅读。涉及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抓住文章第⑦⑨两段相关语句可得到作者的体会,对这些体会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如“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 ,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面对困难,要有信心战胜困难,不能灰心丧气等。

作文

任选一题作文。

(1)人生是一个不断“寻”的过程,也许你寻觅过自然的美景,寻找过逝去的美好,探寻过科学的奥秘,追寻过伟人的足迹……请以“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和、静、怡、真”四个字,不仅是中国茶道精神的四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应该是当今社会和谐的愿景,人们言语行为的规范。请你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为素材,从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体裁不限。

要求: ①文题中必须含有你所选定的字。如:《家和万事兴》《一个宁静的午后》《心旷神怡的小木屋》《人间自有真情在》等。(以上四题不得选用)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正处于青春年华的我读过后,想到曾经有人与我说过:此时此刻的你奋斗着,便是为了以后的你回忆时不觉后悔。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道理,这让我对“别辜负青春!”这几个字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如白驹过隙,相信我的年少时光也会转瞬即逝,活在当下,勇敢追梦,且行且歌,且行且珍惜!

第一眼看到“常常,我想起那座山”这个篇名时,令我好奇,究竟是什么常常勾起作者的回忆,直至读完之后,才些许明白。我欣赏她对大自然的那份狂热的爱恋,“一个人,带一块面包,几只黄橙,去朝山谒水……”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风景,在张晓风眼里说不上落寞,却是美好中夹杂着些许孤单的。我羡慕着她骨子里散发出的率性洒脱,去朝山谒水,寻求能带给心灵的解放。也许某时某刻我们的心需“放肆”一下,我们也可去寻一个真心的朋友去倾诉,去会见那与自己“远别重逢”的风景!

《岁月在,我在》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散文集,它是由张晓风大作家撰写的。这是一本贴向生活,贴向平凡的书,作者以平日里的所见所闻,写下自己的心灵感受,真切亲近。

在《我喜欢》一文中,张晓风流露真性情,向读者描述着她所喜欢的一切。一饮一食,一花一木,这些在常人眼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在张晓风的笔下变得不为平凡,经过她的诠释,就变得那样神奇而动人。她善于捕捉瞬间,于市井细微小事中参悟生命与生活的种种美好,她懂得用热情,善良,宽容对待人世间万物,就如同她在文中所写:当寒冷的早晨,我走在巷子里,对门那位清癯的太太笑着说:“早!”。你若给世界一个拥抱,世界就还你一个微笑,一切便也会成为我们所喜爱的!

寻一个真正的自我,认真着眼周边平凡事物的不平凡,学会用笔描绘出诗情画意的世界……

【解析】

题目一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追求成熟,却失去了童真;追求知识的富有,却失去了过去的单纯…“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的过程,是我们“寻”的本身就带着的思考,体现的人生的境界.寻找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别人的寻,另一个是写自己的寻。

题目二是这是一篇有特殊要求的作文,从“和、静、怡、真”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和、静、怡、真”不仅是茶道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儒、道、佛三教就极大地弘扬和光大了这些民族文化遗产。三教都有“和”的思想理念。儒家从“和”中推衍出“中庸之道”,道家从“和”中引申出“天人合一”,佛家提倡“中道妙理”。三教都主静,认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怡”是儒家忧患人生、闲适人生、隐逸人生、润泽人生等理念的体现。道家追求“守真”“养真”“全真”,以致于抱朴含真,返璞归真。认为失“真”则无风采,不“真”则成虚伪,无“真”则失自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这些传统文化理念依旧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做人做事与修身养性的价值追求。这些民族文化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逐渐丰富,已无声地浸润到人们求知、交友、处世、行善、感恩、修心等诸多方面。“和”有和蔼、和善、和美、和解、和谐等义,传达出做人 宽容善良,对人和蔼可亲、与人和睦相处等思想;“静”有宁静、娴静、静心、静谧等义,告诉人们要亲近自然、安守本分、淡泊名利,保持内心平静,修身养德;“怡”有怡人、怡悦、怡然自乐、心旷神怡等义,提醒人们要常怀快乐之心,常持怡悦之情,常做怡人之事;“真”有真心、真诚、真知、真性等义,告诫人们要真心做事,真诚待人,追求真知,保持率真。这四个字所涵盖的主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选材范围所及也将辐射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主题,筛选材料进行写作。把握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为本文主要写作内容,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要具体而有真情实感。二是“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本次作文的备选主题,行文要抓住所选字的内涵,突出中心。

-

年初二期中试卷完整版(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9:5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77136112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年初二期中试卷完整版(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年初二期中试卷完整版(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句子   人生   成语   歌声   作者   考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