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宽容精神略论

更新时间:2023-12-05 17:56: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英华殿)

-

道教宽容精神略论

道教宽容精神略论

*导读:200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接见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拜见时指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

200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接见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拜见时指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积极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⑴这其中,便是对宗教教义中的宽容精神给予了肯定。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净明道祖师许真君之垂世八宝中便有宽容,并认为君子之致乎道者,八宝是也。⑵所谓宽容,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道教所崇尚的宽容精神,源于道教尊奉的道祖老子之思想。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⑶在老子看来,容(即宽容)者,符合于道。换言之,

第 1 页 即道具有容的品格。盖道为虚无之体,夫虚者,能容也。老子十分崇尚宽容。他老人家教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④以达到玄同的境界,这其中便体现了宽容的思想,并认为人如果能够做到宽容,便与大道相符合,从而终身不会遭受危险。由此可见宽容的意义和作用。后世道教继承老子宽容的思想,以用于修持与处世。笔者认为:道教所崇尚的宽容,包括宽容待人与宽容待物两方面。

在宽容待人方面,道教谨记老子之教诲,力争做到柔弱不争、慈爱和善。

通览老子《道德经》,我们发现柔弱二字连用在三个篇章中共出现了五次;柔字单独在六个篇章中出现;弱字单独在三个篇章中出现。因此,有老聃贵柔⑸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还认为老子的人生观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我们从弱者道之用⑹这句经文中,可知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因此,老子教人法道柔弱。

第 2 页 关于柔弱的益处,主要有二:其一、柔弱胜刚强⑺。老子以水为例进行了论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⑻其二、强大处下,柔弱处上⑼。老子以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为例进行了论证。老子认为,在自然界新生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之物却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⑽正因为如此,所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⑾总之,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所以,老子教人守柔处弱;并明确地指出守柔曰强⑿。

世人往往以为柔弱者,必软弱无能也。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如前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⒀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畅通无阻。这里老子所言至柔之物,便是指水。水,虽然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或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但却能善利万物而不争。⒁

道教继承道祖老子的思想,十分崇尚柔弱。譬如,《老君二

第 3 页 十七戒》中以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为最上三行;《道教五戒十善》中以忍性容非为十善之一;《老君崇百药》中以体弱性柔为一药。

道教持守柔弱的人生观,对于培养宽容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持守柔弱者,便已具有宽容之人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守柔处弱而宽容待人,不要刚愎自用而盛气凌人。

不争,是老子所刻画的圣人人格的一个重要要素。老子《道德经》中有关不争的论述有许多。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争,并非教人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而是教人要法道自然而有所作为。譬如,老子教人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⒂不难而知,此七善者,均是从水那里得到的启示。由此可见,老子一方面要求人们(特别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或上善者)具有不争之德,⒃一方面又要求人们(特别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或上善者)对于合乎自然法则的事,则要尽力

第 4 页 而行。

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蕴含不争思想的经文俯拾皆是,除上述外,诸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⒄、功成身退⒅、知足、知止⒆,等等,这些都是从不争的思想中所引申出来的。老子还把不敢为天下先⒇(即不争)奉为三宝之一。这是因为不争符合无为的思想,为无为的表现之一,而无为乃道之重要特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1〕也。因此道教中常以不争和无为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谓之无为不争。

道教自诞生开始,就把不争作为戒律的内容之一。《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与之共争乎?芽并且道教还把不争与修道联系起来,认为不与俗争,才能得道长生。《老君崇百药》中以不争是非为一药;还以不念旧恶为一药。《老君说百病》中认为,憎人胜己、败人成功、追念旧恶、以功自与、曲人自是、非人自是都是病。若要医治这些病,最好的良药莫过于不争。

道教所崇尚的宽容忍让的不争之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

第 5 页 于调节人我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以及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个宽容待人者,必然是一个慈善待人者。慈善不仅是宽容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还是宽容人格的体现。太上老子教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22〕这是何等的慈善和宽容啊?选老子还教人要有不鄙视人的胸怀,并常善救人。〔23〕认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24〕善人与不善人,都各有其存在价值,应一律加以善待。老子并将这种慈爱精神视为法宝,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25〕

道教继承和发扬道祖老子的慈爱精神,在《道藏》首经《度人经》中便宣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异骨成亲,即对于并无血缘关系的人视如血亲。为做到异骨成亲,要求人民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疑,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并把老子三宝中的慈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 6 页 道教不仅主张要宽容待人,还主张要宽容待物。在宽容待物上,道教主张物我为一、齐同慈爱。

南华真人(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认为,宇宙、天地、人及万物皆由道所化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26〕因此主张善待万物,并应该齐同慈爱,即像待人一样去待物。为了善待万物,要求人们慈心于物;〔27〕主张不杀生。认为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反对射飞逐走,发蛰惊棲,填穴覆巢,伤胎破卵。〔28〕规定不得妄伐树木、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29〕等等。只要我们翻开道教戒律之典籍,其中有关保护动植物及水土资源的戒律,可谓详尽。道教这种宽容待物的胸怀和思想,对于我们人类长久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安宁,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后世道教继承道祖老子的思想,十分崇尚宽容。如净明道的代表人物刘玉将容(即宽容)列入许真君垂世八宝〔30〕之中,这是对老子宽容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又如,全真道教人忍耻含垢。〔31〕显而易见,这也是继承了老子宽容的思想。在老子看来,能容者,莫过于道。因道为虚无之体,故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第 7 页 人若法之,必有容宇宙之量。容有宇宙之量,则无己无人无物,皆冥于一〔32〕也。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该怎么做呢?换言之,如何将宽容落实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呢?前面我们谈了道教的主张。即:在宽容待人方面,力争做到柔弱不争、慈爱和善;在宽容待物方面,力争做到物我为一、齐同慈爱。

道教之所以崇尚宽容,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与道教的修炼有关。道教修炼的基本原则是性命双修。这里的性、命,通俗地讲即我们常说的心、身。修命即修身,就是修炼身体;修性即修心,就是修炼心性品德。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毫无疑问,宽容是修炼心性的重要内容。道祖老子称赞上德若谷。夫谷者,虚也;虚者,能容也。比喻人的胸怀象山谷那样宽广,以形容人十分宽容。即所谓心若空谷〔33〕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能够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他人对自己的损害或损失也不计较或不追究,说明这个人便具有了宽容的人格和品德。如果一个人,在受到污辱时,能够镇定不惊;面对曲、枉时,能够泰然处之,那么这个人也就做到了宽容。如此,则有利于修性也。

第 8 页

宽容不仅有利于修性,而且也有利于修命,即有利于修炼肉体生命,换言之即有利于身体健康。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都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当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除时,机体内分泌功能就易失调,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还常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倦怠无力、心绪烦乱等症状。这些心理与生理异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可诱发疾病的发生。(谷桂远语)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由此可见宽容的重要性。

道教的宽容精神,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广泛。如有人感悟道:宽容就是洞察,即要求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宽容就是忍耐,相信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后退一步,天地自然宽。宽容就是忘却,忘却过去的是非曲直,忘却他人的无端指责。宽容就是谅解,对曾伤害过自己的人,不记仇;多理解他人,将心比心。宽容就是潇洒,不患得患失,做到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我们经常听到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便是对宽容的形象化说法。我们十分熟悉的一句名言有容乃大,便是对宽容的赞美。〔34〕

第 9 页 总而言之,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宽容有益于身心健康。毫无疑问,家庭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和睦与幸福;社会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团结与友善;人类社会对自然界万物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道教所崇尚的宽容精神,是人类社会永远所需要的。

注:

⑴转引自《中国道教》,2005年第1期,第5页。

⑵《净明忠孝全书》卷五。

⑶《道德经十六章》。

⑷《道德经五十六章》。

第 10 页 ⑸《吕氏春秋不二》。

⑹《道德经四十章》。

⑺⒇《道德经三十六章》。

⑻《道德经七十八章》。

⑼⑽⑾《道德经七十六章》。

⑿《道德经五十二章》。

⒀《道德经四十三章》。

第 11 页 ⒁⒂《道德经八章》。

⒃《道德经六十八章》。

⒄《道德经二十四章》。

⒅《道德经九章》。

⒆《道德经四十四章》。

〔21〕《道德经三十七章》。

〔22〕《道德经四十九章》。

〔23〕〔24〕《道德经二十七章》。

第 12 页

〔25〕《道德经六十七章》。

〔26〕唐潘师正语。

〔27〕〔28〕《太上感应篇》。

〔29〕《老君说百八十戒》。

〔30〕垂世八宝为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其中之容乃宽容也。

〔31〕元徐琰在《甘水仙源录》卷一《郝宗师道行碑》中说(全真道):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

第 13 页 〔32〕黄茂材语,引自李远国《试论道教教义思想中的三大特性》一文中的第二节《有容乃大道教文化的包容性》,《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第38页。

〔33〕见笔者拙文《心若空谷读〈道德经〉札记》。

〔3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非常欣赏有容乃大这句名言。

第 14 页

-

道教宽容精神略论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7:5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70192111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教宽容精神略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教宽容精神略论.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老子   不争   思想   社会   认为   人格   不得   做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