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富含哲理的诗句)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10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10篇
司马光故事。
在工作当中我们需要合理完成撰写文档的工作,不放搜索一些网络上的范文来看。范文的整体构思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方面,关于写范文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也许以下内容“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合你胃口!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第 1 页
共 22 页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
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
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
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3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第 2 页
共 22 页
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道理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思考,遇事不慌不乱,在面对别人发生的危险的时候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机智救人的表现。发生任何问题都应该找问题的原因和办法,慌乱是没有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司马光那种勇于打破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2
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的记载:历史秘闻故事
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的记载
司马迁和朱熹都是宋朝人。司马迁是北宋名臣,而朱熹则是南宋第 3 页
共 22 页
时期的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一生有颇多著述,对不少前贤表示敬慕,并希望后人能够以这些前贤为表率。而司马光好学的故事,就记载在朱熹的笔下。
司马光好学
在朱熹的著作《三朝名臣言行录》中,北宋时期司马光好学的故事被记载下来。书中说,司马光小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总是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和应答学问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当别人背诵好了之后,小司马光还是会一个人反复通读背诵,一直到达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罢休。
就因为他长久以来读书非常下功夫,所以凡是他念过的书,终其一生都不会忘记。司马光后来总结他的读书心得,认为抓住各种时间,不浪费光阴,是非常要紧的事情。他认为只要读书,就不能不背诵;然后在马背上的时候,在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都抓紧时间背诵读过的书,并且细细思虑文章书籍背后的思想,这样一来,就能收获良多了。
这就是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故事的记载。在这则故事中,司马光表达了自己对读书做学问的看法,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编纂《资治通鉴》,取得各种伟大成就的原因。他的读书方法既是个人的体悟,也值得后人的借鉴。
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呕尽心血,第 4 页
共 22 页
是一代名臣。民间关于司马光的故事除了流传最广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外,还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司马光剥胡桃的故事。
司马光石雕
在司马光小时候,大概只有六七岁左右的样子,有一日,他想要吃青胡桃,但很可惜他怎么也剥不下青胡桃的皮,司马光很是着急。他的姐姐见司马光不能将皮给剥下来,便想要帮忙。但是他的姐姐也不会剥,无奈之下,司马光只能拿着青胡桃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司马光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拿着一个青胡桃,就明白司马光是想吃胡桃,但又剥不了皮。于是,女佣便将司马光手中的青胡桃拿了过来,打了一盆热水,把青胡桃放进了热水之中。青胡桃经过热水的浸泡,就非常容易剥下皮来。
司马光的姐姐路过时,看到司马光已经拿着胡桃在那吃了。姐姐很是好奇,于是就问青胡桃的皮是谁剥的。司马光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胡桃说:“青胡桃的皮是我自己剥下来的,只要将青胡桃放进热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姐姐听后十分的高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但司马光的父亲听到两人的对话后,非常的生气,训斥他:“你怎么敢说谎。”原来,女佣帮助司马光剥青胡桃皮的事情,被在门口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
经过这件事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等到司马光成人后,他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诚信。
司马光碑
司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在他死后,当朝皇帝为了表第 5 页
共 22 页
彰司马光对北宋这一王朝所作出的贡献,特地为司马光修建了一座公祠。而司马温公祠中有一座石碑,这座石碑对研究司马光的生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司马光碑
司马光碑又称杏花碑,这座石碑应该是在司马光死后的第二年雕刻的。为了表彰司马光在政治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宋哲宗赵煦亲笔撰写了“忠精粹德之碑”六个大字,并派北宋大学士苏轼为司马光撰写碑文。但好景不长,本来是为表彰司马光的石碑,最后却落了个人亡碑毁的下场。公元1094年,由于政见相左的缘故,有人诬告司马光,宋哲宗听信了那些人的话,下令将司马光碑断成四段并将碑文凿毁。就这样,司马光墓成为了一片废墟。
直到公元1148年,新上任的县令前去司马温公祠拜谒,司马温公祠的废墟之处有着一棵茂盛的杏花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新上任的县令见到这样的场景后感到很奇怪,他认为是司马光显灵了,于是,他就派人去挖掘。在杏花树的树底下,县令挖出了四段断碑,长埋地下的石碑才得以重见天日。因为是在杏花树底下挖掘出来的,所以司马光碑也被称为杏花碑。
这座石碑记载着关于司马光的生平经历,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而石碑上的碑文书法被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所推崇,雕刻技艺十分娴熟。司马光碑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司马光故居
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的故居在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第 6 页
共 22 页
故居占地面积约为133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司马光就是在此地降生的,故居对于司马光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司马光故居欣赏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禧三年,是陕州夏县人。司马光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以七岁之龄,完整的背诵了《左氏春秋》一书,而且还能够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司马光于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司马光一共辅佐过四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司马光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天赋外,他的文学造诣也不容小觑。因后来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司马光一气之下辞官归故里,这一走便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他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司马光故居是经过整修的,但还是保持了它原有的样貌。故居的正门口悬挂着写有“司马光故居”这五个大字的牌匾,字迹遒劲有力。司马光故居的门口种植着许多参天的古柏,郁郁葱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故居共有西门和东门两道门,在故居的南边是司马光生平的展室,北边则是民俗展室。司马光故居的中心部分则是由养粹亭、司马井和一组大型的司马光雕塑构成的。故居环境优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司马光家训
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其独子司马康一直都是精心教导的,《训俭示康》是司马光所写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司马光家风严谨,其家训在现今看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 7 页
共 22 页
北宋贤臣司马光雕像
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日益奢靡,人人都竞相攀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司马光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十分的焦急,他认为这种风气是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会进一步腐蚀年轻人的思想。司马光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避免这种恶习,于是写下了《训俭示康》这一篇文章作为家训,意在教育儿子及后世子孙们要勤俭持家,不能奢侈腐化。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的第一段中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先是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不喜欢奢侈的作风,并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进一步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的一贯作风。接下来,司马光用自己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好奢侈的作风。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司马光感慨北宋初年与现在社会风气的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喜好奢侈,并做了详细的事例说明。文章的第三段则是对北宋初年的一些人物节俭的事例做了一个补充说明,进一步说明现在社会生活习俗的奢侈之风。在之后的文章中,司马光引经据典,说明节俭的重要性以及希望后世子孙一定要勤节持家。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一定要牢记“俭朴”两字,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风。
司马光好学
南宋著名文学家朱熹曾写过一本名为《三朝名臣言行录》的书籍,里面记录了两宋时期王侯将相的相关故事。在该书中,有一篇名为《司马光好学》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北宋时期司马光的故事。
第 8 页
共 22 页
《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的成就非常的高。他生于公元1019年,是陕州夏县人,共辅佐过四任皇帝,是四朝元老。而《司马光好学》讲的则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朱熹有寥寥几句就勾勒出司马光在幼时勤奋好学的形象。
司马光在幼时跟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在书院中学习,年幼的司马光十分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人。司马光的兄弟已经完成了背诵,跑出去玩耍了,整个教室里只剩下司马光一人。司马光独自一人做在窗边苦读,就像古人孔子和董仲舒那样的刻苦认真,直到自己能够流利的背诵出来为止。
由于司马光在幼时便如此认真刻苦,所以到了晚年,司马光还是记得自己曾经背诵过的文章,印象十分的深刻。司马光曾经说过:“读完一本书,就应该将它背诵下来,然后在各种时候都要想想自己背诵过的文章,想想这篇文章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自己又有关于这篇文章的新收获。
正是司马光这种好学的态度,才让他坚持了十五年去编写一本《资治通鉴》。司马光好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3
今天,我要讲一个名人故事,他叫司马光。古代有一种木头制成的圆枕,实际上是一个小段圆形的木头,当人们一熟睡,因为翻身,头很容易从上面滑落,因此就警醒了,这种圆枕称为警枕,也有的说法叫醒枕。
第 9 页
共 22 页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就用过警枕。
司马光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勤奋好学。他为了改变自己贪睡的毛病,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想了很多办法。最初他每天晚上睡觉前喝下很多水,可第二天早上不但没能早早起床,还尿了床。后来他又想出办法。他找来木匠为他专门做了一个圆柱形的木头枕。这个枕头躺上去不舒服,而且只要早上一翻身,就会从枕头上掉下来,这样一摔就清醒了,司马光就一直用这个枕头来督促自己早起晨读。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4
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米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5
宋朝有一位史学家叫司马光,他们家有很大的庭院,他小时候脑子非常聪明,还很勇敢。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庭第 10 页
共 22 页
院里有座假山,假山的下面有一口大水瓮,大水瓮里装满了水。一群小朋友正在快乐地踢足球,一位小朋友用力太大,把足球踢得非常高,竟然把足球刚好踢进了那口大瓮里,那个小朋友心里非常的着急。
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想:要不然爬进大瓮里,把足球捞出来,说做就做,他快速地爬到大瓮上,谁知手没有扶好,一不小心,掉进了大瓮里,“扑通”一声响,别的小朋友看到他掉进大瓮里,非常的慌张,有的都被吓哭了,喊着爸爸妈妈你在哪儿?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他并没有慌张,他从地上找到一块石头,使劲地砸,把瓮砸了几下子,把瓮砸破了,那个小朋友得救了!
那个小朋友的家人赶到后高兴地说:“司马光,谢谢你救了我家孩子,真是太感谢你了!”所以人们都叫他大英雄,都对他刮目相看,这就是司马光的故事,我们要向他学习,遇到事情不要慌,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要认真思考!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6
儿童小故事: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自己很爱书,还教育他的孩子爱书。有一次,司馬光看到儿子司马康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就愤怒地对儿子说:书籍让我们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和道理,你不但不爱惜它,还用指甲破坏它,真是太不懂事了!
儿子连忙认错,司马光见他态度诚恳,就原谅了他,还告诉他保护和爱惜书的经验与方法。
第 11 页
共 22 页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7
司马光与友人斗文:谜语故事
宋代有个大文人,名叫黄庭坚,他七岁的时候就会写诗,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史学家司马光听说以后,很想请他来做助手,于是,就邀请黄庭坚做客,实际上是要考考他。
司马光和黄庭坚聊一会儿,就念了两句诗:荷花露面才相识,梧桐落叶又离别。然后让黄庭坚猜一猜,诗里说的是什么。黄笑笑说:我来写给您看吧。他马上挥笔写了一首诗:有户人家没有墙,英雄豪杰内中藏,有人看他像关公,有人说是楚霸王。司马光一看连说好诗,马上向皇上推荐,让黄庭坚受了重用!
黄庭坚的谜底跟司马光的一样,聪明的你,能猜出这一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吗?
谜底:扇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8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点评:
第 12 页
共 22 页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孩子不小心失足掉进大瓷缸里了。其余小孩都逃走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拿着石头砸大瓷缸。水流了出来,这个小孩也得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多思考,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方法总比困难多。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9
司马光的儿子是谁:历史秘闻故事
司马光的儿子是谁
北宋名臣司马光与其妻子张氏,一直相敬如宾,恩爱非常。两人结婚三十多年,但张氏一直没有为司马光产下一男半女,张氏心中一直很愧疚。但司马光一直安慰张氏,最后两人过继了司马光大哥司马旦的次子,并取名为司马康。
司马光影视欣赏
司马康生于公元1050年,其亲生父亲为司马旦,后因其弟司马光夫妇两人一直未有子嗣,司马旦将自己的次子司马康过继给司马光。司马康在司马光的教导下,日益聪慧。司马光为了劝勉自己的儿子司马康,特地写了《训俭示康》一文。在文中,司马光现身说法,告诫司马康应该节俭持家。在司马光的精心教育下,司马康为人正直,温良恭俭。入朝为官后,清正谦洁,奉公守法,是一代贤臣。
司马康在公元1070年即宋神宗熙宁三年,高中进士。在司马光辞官回家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司马康成为司马光的助手,负责校对文字。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资治通鉴》能够成功编撰,第 13 页
共 22 页
也有司马康的一部分功劳。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后人进一步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司马康入仕以来,仕途顺遂,先后担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司马康于公元1090年即元祐五年因病去世,他那时年仅四十一岁,可以算作是早逝了。
司马光的名言有哪些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司马光肖像图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第 14 页
共 22 页
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习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习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南宋著名文学家朱熹曾写过一本名为《三朝名臣言行录》的书籍,里面记录了两宋时期王侯将相的相关故事。在该书中,有一篇名为《司马光好学》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北宋时期司马光的故事。
《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的成就非常的高。他生于公元1019年,是陕州夏县人,共辅佐过四任皇帝,是四朝元老。而《司马光好学》讲的则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朱熹有寥寥几句就勾勒出司马光在幼时勤奋好学的形象。
司马光在幼时跟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在书院中学习,年幼的司马光十分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人。司马光的兄弟已经完成了背诵,跑出去玩耍了,整个教室里只剩下司马光一人。司马光独自一人做在窗边苦读,就像古人孔子和董仲舒那样的刻苦认真,直到自己能够流利的背诵出来为止。
由于司马光在幼时便如此认真刻苦,所以到了晚年,司马光还是记得自己曾经背诵过的文章,印象十分的深刻。司马光曾经说过:“读完一本书,就应该将它背诵下来,然后在各种时候都要想想自己背诵第 15 页
共 22 页
过的文章,想想这篇文章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自己又有关于这篇文章的新收获。
正是司马光这种好学的态度,才让他坚持了十五年去编写一本《资治通鉴》。司马光好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司马光砸缸故事简介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是北宋时期少有的清官。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此书对后世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司马光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了。
司马光砸缸的雕像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其父是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司马池。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司马光,从小就展露出了他不凡的智慧。幼年时的司马光,有一日与其他众多小朋友在自家的后院玩耍。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正是好动贪玩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院子中的一口大缸上面。大缸之中盛满了水,看着就非常的危险。
忽然间,小朋友一个不小心,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水缸的水很深,个子小小的小孩掉在里面肯定是会被淹死的。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被这突然间发生的事情给吓傻了,有的开始哭泣,有的边哭边跑向大人们求救。这些小朋友中,只有司马光很镇定,他知道水缸太深了,自己肯定是不能将小朋友拉出来的。司马光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于是司马光抬起大石头,猛地向水缸砸去。水缸在大石第 16 页
共 22 页
头的撞击下,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大洞,水缸里的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等到大人们听到声音赶过来时,掉进水缸里是小朋友已经被司马光救了出来。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行为,获得了大人们的一致夸赞。
遇事沉着镇定,司马光用他的智慧挽救了小伙伴的生命,值得所有人学习。
司马光著作介绍
北宋的司马光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那么,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先来说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里包含了十六个王朝的兴衰更迭,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共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左右。其主要内容以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两方面为主线,再加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等辅助内容,司马光希望后人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关心国家兴亡,同时警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
《稽古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算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共二十卷,记录了从远古到宋英宗时期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稽古录》语言简洁明了,简单易读。历朝历代对该书第 17 页
共 22 页
的评价都很高,明代大哲学家朱熹认为儿童读完六经后就应该去读《稽古录》一书。
《潜虚》一书则是司马光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司马光在即将要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潜虚》是司马光仿照汉代扬雄的写作手法,以五行为基础,义理、图式、术数等为主要内容。
司马光故事介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呕尽心血,是一代名臣。民间关于司马光的故事除了流传最广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外,还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司马光剥胡桃的故事。
司马光石雕
在司马光小时候,大概只有六七岁左右的样子,有一日,他想要吃青胡桃,但很可惜他怎么也剥不下青胡桃的皮,司马光很是着急。他的姐姐见司马光不能将皮给剥下来,便想要帮忙。但是他的姐姐也不会剥,无奈之下,司马光只能拿着青胡桃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司马光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拿着一个青胡桃,就明白司马光是想吃胡桃,但又剥不了皮。于是,女佣便将司马光手中的青胡桃拿了过来,打了一盆热水,把青胡桃放进了热水之中。青胡桃经过热水的浸泡,就非常容易剥下皮来。
司马光的姐姐路过时,看到司马光已经拿着胡桃在那吃了。姐姐很是好奇,于是就问青胡桃的皮是谁剥的。司马光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胡桃说:“青胡桃的皮是我自己剥下来的,只要将青胡桃放进热水第 18 页
共 22 页
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姐姐听后十分的高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但司马光的父亲听到两人的对话后,非常的生气,训斥他:“你怎么敢说谎。”原来,女佣帮助司马光剥青胡桃皮的事情,被在门口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
经过这件事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等到司马光成人后,他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诚信。
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篇10
少年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的代表诗词:将相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读者对他绝对不会陌生。不过相比于政治上,他领导守旧派大臣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争斗;相比于史学上他所著成的高达4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大家对他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应该更加熟悉。
差不多还在孩童时代,亦或是学生时代,从父母老师以及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了这个故事。所以这个故事是司马光在大家心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记,想忘记都难。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自幼聪颖异常,六岁的时候开始受到父亲司马池精心教导,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左氏春秋》,并且能为大人解释书中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一个聪颖的孩子,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也能急中生智,救人于危难之中。
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当时院中有一口大水缸。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小孩爬到了缸沿上,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第 19 页
共 22 页
水缸中。
水缸又大又深,里面还装满了水。瘦小的孩童掉进去之后,立即就被水淹没头顶。其他小孩们看见这番情景,早都被吓坏了,又哭又叫的跑去找大人求救。
眼见着那孩子马上就要被淹死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就朝水缸使劲儿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立马被石头砸破。缸里的水,顺着洞口迅速的流出来。被水淹没的小孩,也得以顺畅呼吸,最终活了下来。
当被小孩哭叫声引来的大人跑过来的时候,看见的就是这么一番情景。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司马光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十分赞叹。
这件偶然的事件,被东京和洛阳的人画成图册,广为流传,司马光也因此幼年成名。
<剥胡桃>
司马光砸缸一事,是他幼时最出名的事情,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其他故事流传下来。他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就有一件与剥胡桃有关的事情。
司马光小的时候有一次拿了一个青胡桃,想吃里面的胡桃。但是他年纪小力气弱,实在剥不开,于是便把青胡桃给了他的姐姐,让姐姐帮他剥。他姐姐剥了半天也没有弄开,最后便生气的走开了。
司马光想吃胡桃,却没办法剥开。正在他不知道该怎么是好的时候,家里的一个女佣走了过来。看见司马光这个样子,便将胡桃接过第 20 页
共 22 页
来,然后又倒了一碗开水,将青胡桃放进去。
经开水这么一泡,胡桃很容易就给剥开了,司马光于是开开心心的吃起了胡桃。一会儿他的姐姐走出来,看见他正吃胡桃吃的起劲。她对起先没有剥开胡桃还有一些芥蒂,于是便好奇问司马光是怎么剥开的。
司马光当即回答:我想了一个办法,用开水把胡桃泡了一会儿,很容易就剥开了呀!
司马光刚说完这句话,就见他的父亲走了进来,严厉的斥责他:你怎么能说谎呢!父亲早在一边将整个事情的经过都看在了眼里,眼见着司马光撒谎,于是出来训斥。
司马光被父亲这么一教训,也知道自己做错了,惭愧的低下了头。这一次低头和教训,让司马光一直铭记于心,就算后来当上一国宰相,也一直坚持君子作风。
司马光在是政治家和史学家的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下面本店铺为大家摘录几首诗词,让大家对司马光的文学素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第 21 页
共 22 页
喜欢《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10篇》一文吗?“本店铺”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故事,同时,本店铺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司马光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第 22 页
共 22 页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7:1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67535111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