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

更新时间:2023-12-05 13:18:1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爱情的个性签名)

-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

网络舆情群体极-fg.现象的成因探究 以 “复旦黄山门” 事件为例 一赵淼孙琦 【摘要】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是 舆论的一种极端形式。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从社会事件的刺激、公众 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探究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 “复旦黄山门”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是公众意 见的反映。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舆论的一 网络暴力,即运用具有极端性、煽动性的 二、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言语对当事人实施群体压力,甚至通过人 肉搜索等方式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生活之 中,致使其人身权利受到伤害。(2)舆情 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 事件、公众心理以及社会背景而有所差 异。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概括 此类事件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 1、社会事件的刺激 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受到外 界信息的刺激。“这种刺激宏观七可以是 社会的变动;微观的刺激主要是较大的突 发事件,特别是与多数人持有的信念相矛 盾或与他们的心理期待相契合的事件。这 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物 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 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②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认为, 种极端表现形式。《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 情分析报告》特别指出:整个社会需要重 视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若不 操控,即一些利益团体利用社会情绪操控 网络舆情,制造群体极化以谋取利益。 “复旦黄山门”事件的发展过程为: 2010年12月12日,24岁的安徽民警张 能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控制,“群体极 化”就有可能演化为“群体激化”,从而 导致~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影响社会 的和谐稳定。群体极化的形成是众多现实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此现象的调控 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海在黄山搜救18位登山队员的途中, 为给一位复旦女生让路时不慎跌落悬崖, 安徽电视台记者“淡淡esse香”在微博 上,对这支登山队成员获救后的冷漠表现 进行描述,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紧 接着,网上}H现“夺权帖”和“媒体控制 帖”,激起了网民的愤怒。其后《成都商 报》将事件中的“二姨夫”的“特殊身 份”“曝出”,引起网友对上海和安徽两 、事件概况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芝加哥法 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 为:“群体极化的概念极其简单:团体成 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 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 点。”① 人们的心理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着平 衡的状态。一旦受到刺激,这种平衡就被 破坏,个体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紧张,从 而在心理引发一种张力。为了恢复平衡, ! : !、 ! 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产生质疑。后经证 实,“二姨夫”只是一个普通上海市民。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洞,形成防范虚假报道的长效机制。同时, 加强涉及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报 道,鼓励网民监督媒体的新闻报道,形成 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也给网络 媒体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新闻源,从而也有 实中在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上缺少法律 上的规范。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网络 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必然给现 媒体的不实报道,制止谣言疯传网络,需 要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和网络立法,加快建 有效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在净化媒体环境的同时,政府机构也 行的管理制度带来新问题,网络传播环境 与传统媒介传播环境大不相同,传播手段 也f3益翻新,一些网络立法还比较滞后, 内容监管不系统,出现了一些难以监管的 立一个更加可信、可靠、健康、安全的网络 环境,这样才能保障全社会的利益,才能 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时,也能行之有效坚 决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一 (作者单位:阜阳市委宣传部网络宣 传管理办公室) 责编:姚少宝 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 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大突 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 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 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 言止于透明”。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政府和 “灰色地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等 短信平台的快速传播,以后的信息将会更 开放,必将带来更多和更复杂的问题。现 3堪20n年第9期 个体就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求能满足需要 的目标,如果这种目标能满足需要并消除 深了公众的怨恨感、剥夺感和压迫感,他 会的道德底线,使得网络上批评声如潮。 们借助网络的力量呼吁和维护自己的权 利。 网民这种捍卫道德观,表现正义感的做法 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有些人在道德外衣 的掩护下恶语相向,戾气十足地痛骂甚至 诅咒那些获救者时,他们的偏激愤怒便不 在道德范围内了。 紧张,就会有正向效应并吸引个体;如果 这种目标不能满足需要并消除紧张,就会 引起个体的排斥。勒温的这种观点启示我 “复旦黄山门”后来衍生出的“二姨 夫”事件,其实就是民众对现实社会中民 主平等权利质疑的映射。媒体道听途说的 一们,网络舆论中许多情绪化言论都是网民 面对突发事件刺激后产生紧张,引发心理 张力而后释放张力产生冲突,最后产生新 篇报道就能引起整个社会对这位“有 (2)重财而轻义的价值取向。在受众 需求影响媒体生存的现实下,媒体通常会 极力迎合受众的价值观,有意放大新闻价 值中的刺激性因素。这种有意的放大渐渐 异化为抛弃社会影响,醉心于追逐突破常 态、吸引眼球的场景。麦库姆将事物或人 物在被定性过程中最具有说服力的那种 属性定义为“雄辩论据”。媒体为了吸引 影响”的“二姨夫”身份的猜测,以及对 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的质疑。具有主 平衡的过程。面对同一事件,在网络舆论 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场大致相似的网民会 体意识的公众认为公共资源不能因为权 力的滥用而被浪费,受损失。现实情况中 个别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垄断、挥霍, 以及公共行政的随意行为,才是人们真正 所谴责和诟病的。 逐渐形成一个群体,并进而形成一种群体 极化现象。其实这是一种由个体心理逐步 汇聚形成群体心理的过程。 “复旦黄山门”事件发生后,当公众 对18名登山者的冷漠态度以及学生们争 权夺利、急于公关的行为有所了解时,他 (3)“痛打落水狗”的集体狂欢。网 民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通常敢于在网 络上发表一些极端的言论。这些具有极端 态度的网民会逐渐形成一个群体。在这个 公众眼球,十分善于凸显事件中最具吸引 力的那个声音,那段文字,那幅画面。当雄 们会由于这些不合道德责任的举动而产 生某种心理张力,为了实现原先的平衡状 态,这些人会在网络上释放自己的情绪、 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社会公共事件的 突然发生是形成群体极化的直接诱因。 辩论据出现时,受众就立刻结束了质疑的 过程,完全被其说服,并进一步采取行动。 记者没有经过任何核实而只引用了他人 群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相互认可相互鼓 励,形成“回音壁”式的交流模式。任何反 的说法,“曝光…‘二姨夫”的身份,使报 道在各网站疯狂转载,网友们动员一切力 量要揭开这位“二姨夫”的真面目。当经 过证实,“二姨夫”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 面信息都会被剔除,任何反对观点都会被 围攻。在众人带有主观色彩的“妖魔化” 后,群体成员越来越沉迷于“痛打落水 狗”式的集体狂欢中。 3、群体极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 (1)“重德”而“泛德”的道德观念。 2、群体极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 (1)“惩恶扬善”正义感的驱动。我 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多元化, 市民时,众人明白了这又是媒体上演的一 场闹剧。 利益诉求各异,社会信仰等精神内核不再 统一,从而滋生了一些欺善压穷,为富不 仁、善无善报等有失道德事件的发生。在 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容易产生弘扬社会 个别媒体急功近利的浮躁态度,使其 对事件的报道缺乏耐心。他们所需要的只 是公众的眼球和上涨的盈利。在社会“引 导者”和商业“经营者”的角色中,个别媒 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从根本 上说是一种“道德主义”文化。儒家文化 正义的诉求,有一种“惩恶扬善”的冲动。 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压力和错综复 杂的利害关系,人们往往不轻易在社会生 活中表达正义感,以致正义感情绪因为得 不到宣泄而不断沉积下来。网络为人们提 将道德标准上升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普遍 标准。道德的重要性长期被置于法律之 上,从而形成了一种“泛道德主义”,即用 道德准则处理一切关系,以道德标准衡量 一介选择了后者,在迎合受众需求而忙的不 亦乐乎时,他们已经忘了自身的社会职责。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出 现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其形成和发展 切价值。 供了实现社会正义平台,网络群体事件的 讨论更进一步唤醒网民们在生活中积压 的正义感。 在道德至上的文化背景下透视群体 极化现象,我们可以找到这种现象产生的 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弥漫在社 会的一切领域: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 是多方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群体极化如 果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就会导致一些极端 行为的发生,甚至威胁到社会的正常秩 序。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抑制群体极 化现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复旦黄山门”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 的关注,主要是公众被l8位获救者所表 现的冷漠心、功利心、市侩气、官僚气所激 怒。众人在网络平台上拿起道德的武器, 扮演着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角色。 的实用性是“文以载道”,治学讲求“仁 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人际交往重视“以 德服人”。而道德的约束力在Et常生活中 则表现为舆论压力,即所谓的“人言可 ①[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 题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2)“民主平等”主体意识的释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民主意识被 不断唤醒,而网络空间主导的舆论环境为 畏”。“人言”常常会成为一种社会压力, 扮演着社会法庭的角色。 在“复旦黄山门事件”中,先是获救 大学生的集体失语,后是校园内不谈哀悼 谈公关的冷漠心和功利心,这都挑战了社 ②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 究》[G].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51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公众提供了民主讨论,平等对话的平台。 现实生活中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加 2o11年第9期135 

-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3:1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534981117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pdf

标签:网络   社会   群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