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更新时间:2023-12-05 12:39:5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洪战辉)

-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互动论研究的是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

应。因此,从方法论上讲,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个体主义的微观社会学,它强调人的主观理

解,认为社会结构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个人理解和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

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第一节、符号互动论的传统

一、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的“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lf)”理论

库利进一步发展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的研究,认为“社会自我”是一种

镜中我,用库利的名言来说就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镜中我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

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

对他们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想;

某种自我感觉,例如骄傲、耻辱等。

库利的这一思想基本奠定了后世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研究框架。

继库利后,对符号互动论影响比较最大的当数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

现代社会学界一致认为,符号互动论最直接、最主要的思想即是来源于米德,特别是关于

“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分析

二、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的想象预演理论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是:心灵、自我与社会是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的。那么什

么是米德所谓的心灵、自我和社会呢?我们先简要地看看:

1、心灵:冲动与理智

与霍曼斯有些相同,米德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之上,强调“刺激-反应”。

在他看来,心灵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意识活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性的冲动,

一是反应性的理智,前者是因环境而被动产生的,任何动物都有生理性的冲动,但动物却

没有反应性的理智,反应性理智的作用在于,人们能凭借理智的力量,在简单的生理反应

的基础上,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那么理智是如何实现这点的呢?

用符号来表示环境中的客体

在意识中预演针对这些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

排除不适当的行动方案,选择一种公开行动的合适路线。

换句话来说,心灵也就是在冲动和理智的互动中产生:【PPT】

心灵

冲动 理智

2、自我:客我与主我

当个体具备了这种心灵条件后,就会在冲动和理智互动过程中产生自我观念。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如同心灵是冲动和理智互动的产物一样,自我也

是基于互动产生。【PPT】

主我是“自然我”,是因着人的生理性冲动而形成的主体意识;而客我则是“社会我”,是

经过主体的理智选择而形成的自我观念。

自我

主我 客我

他的这一思路与我们概论中学过的社会化基本一致,人生下来后,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他需要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按照米德力量,社会化

的过程就是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或者说不断调整主我和客我的过程。

【结合图】我们知道,主我是自然我,完全是基于生理性冲动而行动的,但在社会中,完

全按照自我冲动行事肯定会失败,因此,他需要理智地进行想象性预演,从别人可能的反

应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即是客我的形成,当客我形成后,自我也就形成,所以,自

我可以说是客我和主我的统一与对立性的综合体。

3、社会:自我与他人【PPT】

社会是米德理论的最后内容,按照他关于“冲动与理智”、“客我与主我”的逻辑,顺理成

章,米德的社会就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社会

自我 他人

需要强调的是,他人(others【板书】)不仅仅是指个人,在米德那里,他人是“概化的他

人【板书】”,既可指个体,也可以指集体。自我与他人的持续互动就产生了社会。

但米德的社会与实证主义的社会观不同,米德的社会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他认为,在自我和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东西不是别的,是各种符号,例如语言、规则、

制度等,人们通过这些符号得以进行更广泛的互动。

总而言之,米德的想象预演力量可以概括为:生理性冲动和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

本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所有的这些本

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PPT】。

前面讲过,米德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在于他是个理论综合,是对米德前主要相关理论的

综合,他通过引进社会这个概念,把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观性东西变成客观,把以前内在体

验性的东西变成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证明,所以,他的理论既推动了符号互动论的最后提出,

也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一场革命,在这种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

展。

社会心理学我们这里不涉及,我们主要看符号互动论正式产生后的几个主要理论。

第二节、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是米德的学生,就“符号互动论”的专利权而言,无人跟与布鲁默发生争执。1937

年,布鲁默在一篇文章里偶然地创造了这个术语,后来经过 30

年的努力,他直到 1969

出版的《符号互动论:观点和看法》一书中,才给这一术语作了系统的解释和论述,并把

他上升为一种社会理论。

1、理论前提

布鲁默是米德的学生,他在米德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了批评,针对结

构功能论中个人完全受社会结构约束的弊端,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假设一种能动的人,强

调人的主观认识与主观选择性。

为节省时间,简单点说,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理论前提:

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米德所说的简

单的“刺激-反应”】

这种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

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加以修正的。

例如,蛇,有的人认为蛇是讨厌的动物,因此,见到它就要杀死,但他可能通过与动物保

护者们的交往,改变了他对蛇的看法,蛇只不过是一种动物,对人类来说,它本身无所谓

讨厌、可爱,他们也有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权利,因此,这个人以后对蛇的态度就会改变,

而改变后的行为就是不去杀蛇了。

2、基本观点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布鲁默进一步发展了米德关于符号的论述,首先他在米德的刺激-反应公式中添加了一个

中介,即符号,也就是说,人们对意义的理解,对行动的判断,都要经过符号作为媒介进

行。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布鲁默认为,人类的交往其实是理解和定义的过程。而这些理解和定义就是靠符号互动进

行传达。对于互动,布鲁默区分了两类互动,一是非符号互动,例如我坐着的时候,对方

打下我的膝盖,我的小腿就自觉弹了起来,这种互动完全出自自发,是下意识的行动,没

有通过符号进行交换,完全是生理性的反应,这种是非符号互动;第二种就是符号互动了,

符号互动的重要特定是对符号的定义和理解。还是刚才的事例,当对方准备打我的膝盖时,

我觉得他这样会使产生疼痛和伤害,我立即挥出手臂作为防守,这个行为就是符号互动了,

因为,我赋予对方行动以实际的意义。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可变的过程。

布鲁默继承了米德的思想,认为“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互动过程中无止境的反

思及认识过程,随着自我的变化,对客体的意义的认识也不同,因着意义的不同,其符号

互动的方式也会出现变化。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存在的先决条件在于位于其中的个体对相同符号的理解和定义相同。

如对于红绿灯,红停、绿走,这样才有交通法规。社会秩序也同样。

第三节、戈夫曼的拟剧论

戈夫曼是布鲁默的学生,他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从而将符号互动论向前又推进了

一步,由于他强调用戏剧比拟来分析互动过程,所以他的理论一般也称为拟剧论。

戈夫曼理论中的概念为两大类:表演框架和印象管理策略。

我们首先来看:

一、表演框架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戈夫曼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客观的社会现实结构,而在于主观经验结构,

他把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称为“框架”,通俗点说,框架就是社会要求人们为人处事的基本

规范,它是通过社会化机制内化为每个个体身上的,同时,这套规范、准则也是全社会共

同理解和享有的。

因此,框架就成为定义他人行动的依据,例如别人对我说:“你真行。”这句话到底是讽刺

我还是夸奖我,我只有通过具体的情景来判断,那么我的这一判断潜在的依据就是戈夫曼

所谓的框架。所以,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框架下进行互动,用戈夫曼的话来

说,我们都是按照剧本【板书】表演。

那么,在这一框架下如何进行表演呢?戈夫曼接着提出了

1、剧本期望

前面我们讲过,戈夫曼把社会看作是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

的演员。但每个人不是随便演出,每个演员都要受到导演的限制,这个导演就是社会体系,

也就是说,人们的社会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限定,这就是所谓的剧本期望。

具体而言,剧本期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角色的限定,

二是其他演员即与自己互动的对方的期望,三是观众的期望,这样,社会就由剧本、其他

演员、观众及其期望所构成。

2、剧情

每个戏剧由有其剧情,因此,每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生活舞台上的剧情表演者。个人表演出来的内容,或者说表达出来的意义就是剧情。

3、剧组

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称为剧组。

4、表演区域

戈夫曼认为表演有两个区域: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个人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

为观众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说得通俗点,就是让观众从中获得一定信息的舞台部

分。前台包括:

布景,指演员表演所必须的场景,缺少它就无法演出,例如外科医生往往需要手术室等;

教师需要学校或教室等;

个人门面,它包括个人外表与举止,个人门面体现的是表演者社会地位和角色。例如,我

们看到一个穿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的人就知道他是医生。

表情机制

后台是观众不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例如正式舞台后的化妆室、休

息室等就是后台,对应的社会舞台可能就是医生在休息室,他可以自在地与护士开玩笑,

而病人是看不到的。再例如,我们上班,在单位我们一般都是正儿八经的工作,但回到家

中,我们可以穿着非常随便,言语等也会不怎么注意。

5、假面具

戈夫曼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个人表演“我”,但这种表演表现的不是真实的“我”,

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我”,就是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上生活。所

以,表演者就是戴着假面具的人。当然,在戈夫曼的理论中,假面具不完全等同于欺骗工

具,在一般情况下,这个假面具是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一致的前台行为模式,

是一种前台角色面孔。例如,医生在病人面前,或者说课堂上教师在学生面前基本上都是

道貌岸然,但他们在后台时,却表现出另一副形象,那么在前台的医生、教师就是戴假面

具的表演者,不过,他的面具不是用于欺骗他人,而是遵循着剧本期望和剧情的表演需要。

如果医生在看病,或者教师在上课时都是嬉皮笑脸的话,他就违反了社会舞台所规定的剧

本要求,我们常说这样的人不象个医生,或者说他不象老师。

二、印象管理策略

既然在社会中,人人都在戴着面具表演,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表现自我的普遍现象。这就涉

及到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策略”这个大概念。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表演者如何在他人

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实质

就是关于印象管理策略的理论。

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1、理想化表演

理想化表演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

认的价值、规范和标准一致的行动。

既然是想向对方或者观众显示理想化的面孔,表演者不可避免地会在演出过程中掩饰某些

事物,这些事物一般包括:

掩饰在参与演出之前发生的与演出不相容的行径。例如一个人与自己的家人发生了激烈的

争执,到单位后,为了给同事和上级以好的影响,他还必须表现出一副友善、乐观的态度,

那么在单位的这种演出就掩饰了在家中扮演的不和谐的角色。再例如,文学作品中常说结

婚后,男人的懒惰、自大等嘴脸都露出来了,那么在谈恋爱时,为了给女友良好的印象,

男人就运用了印象管理策略,掩饰了与女友不在一起的生活态度。

掩饰演出前的准备失误,以及修正这些错误的步骤。例如,我们打的,出租车司机出于自

己路线不熟等原因没按照我们指示的路线走,大部分司机可能会极力找借口来掩饰,并补充说这条路原来也可以到这类的话。

只显示结果产品,而掩饰制造生产的过程。例如,找工作面试时,为表现出自己的知识面

广,他可能花上一个礼拜准备相关资料,背下许多名言警句等,但在面试时,我们常表现

出自己原本就知道这些的姿态,掩饰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过程。

隐藏不让观众知道结果产品的幕后不得体工作。例如,某些贪官,为给民众一个好的印象,

他可能踊跃捐钱,装出一副亲民爱民的形象,而隐藏了这些钱的非法获得途径。

2、误解表演

我们前面讲过,表演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别人对自己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印象。但要达

到这点,表演者可能会采取一些策略使别人产生错觉,对自己得出一种虚假印象,从而达

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误解表演”,即使别人产生误解。我们前面讲的为实现理想化角色

而进行的掩饰表演就是属于这种。

3、神秘化表演

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别人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就是神秘化表演。在戈夫曼看

来,对于一个人越熟悉,就越容易轻视他。例如,刘邦,原来只是草民一个,后来当皇帝

了,熟悉他的人仍不怎么崇敬他,于是,他开始制定出严格的君臣关系制度,不再随便与

昔日共打天下的人亲密接触,从而使大臣们对他产生只可远观的敬畏感。这种神秘化表演

一般来说局限于高阶层和高地位的群体中。

4、补救表演

前面几种表演形式都是在熟悉场景中进行的,补救表演通常是应付一些未预期的以外行动

而进行的表演。

例如,如果我们无意中看到某位自己认识,而且以前很钦佩的一个看上去十分严肃正直的

官员在进行着一些肮脏的权钱交易,他可能进行一些补救表演,说这只是办些公事,或者

说替别人办点事。

基于以上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把戈夫曼关于互动和表演的命题归纳成一个图表【PPT】:

三、焦点(focud)互动与非焦点互动(unfocud)

戈夫曼一般使用焦点和非焦点来指称两种基本的互动类型。

A、焦点互动

焦点互动是当人们积极有效地在某一时间里,几种感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于某一焦点时进行

的互动,其中相遇是焦点互动的核心结构单元之一。

1、相遇(Encounters)

那么什么是相遇呢?戈夫曼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展示》和《相遇》两本著作中,将相遇

归纳为是以下特征的互动:

集中注意于某一视觉和认知的焦点

对于言辞交往具有双向优惠的开放性

高度的行为相关性

面对面的密切注视,最大化相互间的感知和审视

“我们”这样一种团结感的出现,以及这种感觉的交流

具有开始、结束、进入和推出的正式标识和仪式

有一系列都不正常行为的纠正程序

2、仪式

戈夫曼理论中最大的贡献在于认识到细小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仪式对社会秩序维持的至

关重要性。例如,你好,早上好等等。他认为,这些仪式的作用在于维持风度和尊重,风

度是对自己而言,通过风度仪式,个体向他人展现自身形象并同时告诉他人,他自己是可

靠的,可值得交往的;而尊重仪式是对他人而言,个体通过对他人的尊重,从而建立起了互动的基本意愿。

总之,通过风度和尊重,然后在遵循相关交往规则,互动各方的个体就能将自身投入相遇

之中,换句话说,风度和尊重仪式的作用在于引导焦点互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时间关系,关于戈夫曼焦点互动的其它内容我不多讲了,也用一张图标表示【见图】。

B、非焦点互动

非焦点互动是指仅仅依赖人们在彼此面前的表现来进行的互动。例如两个陌生人面对面走

过时,双方都会不自觉地审视对方,并调整自己的风度,因为自己也在他人的观察之下。

这种行为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有意忽视”【板书】。

关于这,我也不多讲,同样用一张图表来概括戈夫曼关于非焦点互动的论述【见图】。

第四节、常人方法论

-

符号互动论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2:39: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51190236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符号互动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符号互动论.pdf

标签:符号   社会   表演   例如   过程   行动   互动论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