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飘逸的意思)
佛祖和观音和蚂蚁上树的故事
案例一:
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佛教教主,无论是否信仰佛教,大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是,非佛教人士,却很少人了解祂的生平,一个王子得道变佛陀的故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佛陀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学佛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百花争艳,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的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屠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屠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的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廷中的声色喧嚣生活,深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位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萎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屠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子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剔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剔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着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佛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佛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案例二: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观音送画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最高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观音菩萨的传奇故事
屏山原是一片荒滩地,荒地上住着一户人家,母子两人。儿子娶了个媳妇,人很勤劳,洗衣烧饭,砍柴种菜,里里外外样样拿得起。谁知那个婆婆又刻薄又厉害,对媳妇无理取闹,从来没有好眉眼。儿子是孝子,不敢违拗做娘的心意,明知老婆受委屈,他心里也难过,想知道自己一生的财运如何,只好在背地里安慰劝说,劝老婆忍耐再忍耐。
过不久,儿子外出做生意,要离家一段时间。临别,对媳妇千叮咛万嘱咐,要她忍气做人,等丈夫回来。儿子走后,婆婆待媳妇更加苛刻,白天一有空就叫她去斫柴,晚上回来织锦。每天这样不停地干活,婆婆还不满意,一会儿说她柴斫少了,一会儿说她锦织差了。有时骂了不够,还要动手打。媳妇实在熬不过,想寻死,但又丢不下远离家门的丈夫。
有一日,媳妇挑了柴回家。她又累又饿,浑身没一点力气,突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朦胧间听得耳边有人在叫她,睁眼一看,见一个相貌打扮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女人站在跟前。那女人扶着她和颜悦色地说:“好了好了,总算醒了。你丈夫在宁波等你呢,快去吧。”说完,那女人挑起柴担就走。媳妇一骨碌爬起来,只觉得神清气爽,浑身有劲。
她连忙过去拦住那女人说:“大姊,谢谢你相帮,这柴担让我挑回去吧。”那女人伸出手指在媳妇额头上轻轻一点柔声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那媳妇再也不争了,转身走到码头,登上一只无浆无帆的小船,往宁波方向驶去。
你知道那女人是谁?她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观音得知媳妇受婆婆虐待,特地赶来相救。观音挑着柴担回家,婆婆肉眼凡胎,哪里识得真假,只当媳妇斫柴回来,叫她赶快喝完薄粥就到屋里织锦。婆婆说:“今朝回来迟了,罚你夜里织锦两匹。”她以为一夜工夫,媳妇是无论如何织不出两匹锦来的,到时候她又可以借口责打。
谁知第二天天一亮,两匹锦缎就端端正正摆在婆婆面前。婆婆看得呆了,第二天夜里要媳妇织四匹,第三天织八匹。这样天天加码,“媳妇”总是如数完成。婆婆好生奇怪,一天夜里,她悄悄来到机房偷看。这一看,看得她眼睛发直,嘴巴合勿拢。原来“媳妇”长着上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只亮晶晶的眼睛。她织锦用千手千眼,织得飞快,锦缎像瀑布一样流泻出来。婆婆看呆了,忘记叫“媳妇”停一停。锦缎愈织愈多,淹没了婆婆家的小屋,堆成了一座山。
虐待媳妇的恶婆婆死了,普陀山却多了一处新景点,这便是观音织锦堆成的锦屏山。
案例三:
据传,秀才窦天章为上朝应举,在楚州动身前将女儿窦娥给债主蔡婆婆作童养媳。窦娥在蔡家孝顺婆婆,侍候丈夫,日子还算过得去。谁知不久,丈夫便患病而亡,婆婆也病倒在床。窦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在为婆婆请医求药之余,又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些可口的饭菜,为婆婆调养身体,婆婆渐渐地有了好转。但经济紧张起来,窦娥只得硬着头皮去赊账。在肉案前,卖肉的说:你前两次欠的钱都没有还,今天不能再赊了。窦娥只得好言相求,卖肉的被缠不过,切了一小块肉给窦娥。该做饭了,窦娥想,这么点肉能做什么呢?她思索的目光落在了碗柜顶上,那上面有过年时剩下的一小把粉丝。窦娥灵机一动,她取下粉丝,用开水泡软,又将肉切成末,加葱、姜下锅爆炒,放入酱油、粉丝翻炒片刻,最后加青蒜丝、胡椒粉起锅。躺在床上的婆婆问:窦娥,你做的什么菜这么香?是炒粉丝。随着话音,窦娥便将菜端到了床前,婆婆在动筷子之前,发现粉丝上有许多黑点子,她眯着老花眼问:这上面怎么有这么多蚂蚁?当她知道其中原委,并动筷子尝了一口后,不由得连连夸赞,还说,这道菜干脆就叫蚂蚁上树吧!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2:0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4891938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佛祖和观音和蚂蚁上树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佛祖和观音和蚂蚁上树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