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西天取经

更新时间:2023-12-05 11:56:5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爱的教育的作者是谁)

-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西天取经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西天取经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都要沿着丝绸之路西行,然后走到一个比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就把那个遥远的地方当成了西方世界。

公元十六世纪,明朝人吴承恩受玄奘西行启发,创造了神话小说《西游记》,西天取经的故事,从此在中国家喻户晓,事实上,玄奘所去的西天就是印度北方的一座寺院那烂陀。

公元631年的秋天,在经过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那烂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鼓声回荡在天空,宣布一个中国僧人的到来。

荒无人烟的大漠,冰封林立的雪山,野兽出没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拼了性命的西行,都是为了这一天。

那烂陀位于印度北方的比哈尔邦境内,距离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不到一百公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根据传说,公元前六世纪,佛祖曾经在此地的芒果园说法,他的大弟子舍利弗也在这里讲经,舍利弗涅槃之后,后人在那烂陀修造了这座真身佛塔。

公元五世纪,那烂陀已经成为古印度名副其实的学术中心。公元七世纪,当玄奘到达的时候,佛教在印度已经开始衰退,而那烂陀依旧辉煌,百花已经凋零,那烂陀是最后一朵娇艳的奇葩。 “那烂陀的住持,是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法师出身王族,德行高贵,是一代宗师巨匠。”

戒贤法师已近暮年,因患有严重的痛风病而几乎自杀,在冥冥之中,他等来一位来自大唐的学生,在印度大师和中国学生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因缘。

《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的拜师仪式非常隆重,孤独的童年,迷惘的青春,玄奘一直在寻找之路的明灯。“四年前,我曾经在长安许下誓言,不到印度,绝不东归一步,现在,誓言终于实现了”。

此时的玄奘,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之中,或许这是三十二岁的玄奘记忆中最为幸福的一刻。那烂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的施舍,由于历代君王慷慨的捐助,经过数百年的修建,这所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华美壮丽。

“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宝阁重重,僧院林立,虯栋虹梁,绿栏朱柱,印度的寺院成千上万,要问壮丽崇高,那烂陀是其中的极致”。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最美丽的语言描绘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学府,与一般的佛教寺院不同,那烂陀不仅是古印度,或许是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僧徒主客常有万人,不仅学习大乘学说,还包括世俗经典,以及因明和声明学。甚至,医学和数学也要研究。”

这个面积广袤的寺院,分布着很多佛塔,舍利弗塔是那烂陀规模最宏伟的建筑,高大的佛塔直插云霄,塔身布满精致的雕刻,形象地讲述着佛陀的故事,舍利弗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著称,可以想象,虔诚的佛子经常在这里散步和冥想,沿着前辈的足迹探求佛法的真妙。

“在那烂陀,能够读解二十部经论者,有一千多人,三十部者,五百多人,五十部者,包括我在内十人,唯有戒贤法师,穷览一切经卷,是所有人的导师”。

在佛教历史上,像那烂陀这样高僧云集的寺院,似乎没有第二个,这些昔日的佛堂,曾经弥漫着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

“那烂陀,每日开设一百多个讲坛,所有的学生兢兢业业,不敢浪费一寸光阴,也不敢违反戒律,僧徒几千人都才能出众,学问渊博,名传外国者就达几百人。”

规模如此庞大的寺院,各种消费名目繁杂数额惊人,公元七世纪,那烂陀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哪儿呢?谁支撑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中心呢?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国王,非常器重那烂陀,用一百多个城镇的税收,来供养寺院,除此之外,专门有二百户人家,供应粳米和酥乳每天数百石,学生们因此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研习佛法”。

在那烂陀,学问高于一切,初来乍到的玄奘受到了极其崇高的待遇。

“每天有一百二十枚瞻步罗果,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月给油三斗,酥乳随要随取。”

不仅如此,玄奘还有两个仆人伺候日常起居,旅行也可以乘坐大象,在古代印度,乘坐象舆是最尊贵的出行方式,在一万多人的那烂陀,只有十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

坚实的佛学根底,孜孜不倦的学习,玄奘的学术成就已非常人能及,在戒贤法师的眼里,玄奘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而是一个来自遥远大唐的高僧。

在正式学习之前,玄奘走出那烂陀,访问了佛教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圣地鹫峰,在《西游记》中,佛祖居住在一个叫灵山的地方,唐僧就是在那里获得了经书。神话中的灵山就源自于这座并不高大的鹫峰,在那烂陀附近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它只是显得非常突兀。

“这里,常有鹫鸟栖息,山顶的高台,也像鹫鸟的形状”。

根据玄奘的记载,这个平台上曾经有一座精舍,佛陀当初在这里为信徒释疑解惑。

“精舍南边的山崖旁,有一个石洞,佛陀从前在洞中修行,在精舍东北的石涧,有一块大磐石,是佛陀晾晒袈裟的地方。”史料记载,佛陀涅槃后,信徒们在鹫峰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佛教最早的典籍就出自这里。

从鹫峰返回那烂陀之后,玄奘迅速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是他西行印度最重要的事情。两百年以来,那烂陀一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它拥有的藏书量在整个佛教界,首屈一指。

公元632年的春天,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最重要的佛典,规模很大,体系也很完备,非一般人所能通晓”。

戒贤,师出名门,是瑜伽学派最权威的学者,为了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学生,一代宗师,重开讲堂。这次讲经,不仅在那烂陀,而且成为全印度轰动一时的大事。

“法师殚精竭虑,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才讲完这部,长达四万颂的经书”

在纸张传入印度以前,经书大多用梵文书写在一种叫多罗树的树叶上,称为贝叶经。今天,在那烂陀博物馆,仍然保存着大量的贝叶经,多罗树生长在热带,树叶修长,非常适合书写,但是,加工树叶的过程却很繁琐,用多罗树叶刻写的经文,防蛀,防潮,可保存数百年之久。

这些如天书一样的梵文符号,是用纤细的铁笔直接刻在树叶上,再覆上颜料,很难想象,抄写一步经典需要多大的耐心和体力。

在那烂陀,玄奘学习了整整五年。“《瑜伽师地论》很深奥,我从头到尾研读了三遍”。除了通览佛教经典,玄奘,还专心于古印度的逻辑学和语言学,对于佛教的通用语梵文,他更是字斟句酌。

那烂陀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令玄奘非常欣慰。

“僧徒们谈论玄妙的道理,日复一日没有满足。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每天不讨论高深的佛法,都觉得不好意思。国外之人想进寺院,守门的人首先发难,失败退走的总是十之七八,只有,学通古今的人最终才能进来,博识事理多才多艺的人,相继涌现,德操高尚谈吐高雅的人,名重一时”。

在佛教历史上,那烂陀或许是最负盛名的学术之地。

今天,这座规模庞大的遗址仍能够震撼访问者的心灵,从南向北,整齐划一的僧院,整整有十一座,僧舍、厨房、水井、石桌,从遗址的格局来看,僧院不仅是日常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它同时也兼具学习功能。

院落中间的这个平台,很可能就是僧侣们济济一堂辩经论道的地方,居住在这些标准化僧院里的应该是数量最多的普通学生,那烂陀还有不少特殊的院落供高僧居住。玄奘位于十大高僧之列,他究竟住在哪个院落?无论如何,这里肯定有一间居室,曾经属于中国人玄奘。

伴着恒河的日出日落,他的学业日益精进。

一千多年过去了,大量的细节已经遗失,没有人知道,这个一万多人的佛教大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象那烂陀的辉煌,上万名学生在华美的校园中穿行,礼佛诵经的声音在悠远大的天空回荡。公元七世纪,佛陀的荣光在恒河平原上日益黯淡,而那烂陀是佛法的最后的乐土。

留学那烂陀期间,玄奘的生活平淡而充实,这里是他的精神家园,五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那烂陀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玄奘决定再次游学,这个中国留学生希望走得更远,看得更多。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玄奘走遍了整个印度,在大唐西域记中他留下了大量地理学家式的描述。

在印度的西边,他记载了一个只有女人没有男人的国家。“在西南方向的大洋上有过西女国,岛上清一色是女人,东罗马帝国的君主每年派男子上岛,与岛上的妇女交配,假如生下男婴,就抛弃于荒野”这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神秘故事,直接启发了几百年后充满想象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公元639年,在距离那烂陀不远的地方,游学的玄奘做了一个梦,这个梦不仅改变了玄奘的行程,也把他的留学生涯推上了顶峰。

“院子里系着水牛,庙里没有一个僧侣,寺外火光冲天,村庄化为灰烬,那烂陀,一片荒芜,菩萨在梦中告诉我,应该早点回去了,这个地方,十年之后将会,陷入混乱,”。

公元640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烂陀,离开长安十四年,西行求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他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然而,玄奘的归国计划搁浅了,戒贤法师希望玄奘在那烂陀开设讲坛,与一个攻击瑜伽派的高僧辩论。

古印度的辩经非常激烈,失败者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改换门庭,不少失败者,甚至割掉自己的舌头,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辩经不是学术讨论,它是两个高手之间的生死决斗,对于玄奘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讲经,他关系到那烂陀的精神领袖戒贤法师的一世英名。

玄奘开始设立讲坛,为那烂陀的荣誉而战,随着辩论的深入,两个讲坛的学生最后都汇集到玄奘门下,对手逃跑了,瑜伽学派的神圣地位得以重新确立,玄奘的声名开始流传,然而,返回大唐,仍然是玄奘一心所念。

在这个高大的佛塔边上,围绕着无数的小佛塔,一些来自于异国他乡的佛子在求学期间不幸离世被同伴们埋葬在这里,无论如何,客死他乡是人生莫大的悲哀,此时的玄奘,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返回大唐。

“我西行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解惑,现在,学业已经完成,我想回到我的国家,使得有缘的人,能够承蒙佛法的普照,这应该是,报答师恩最好的方法”。

五年的留学生涯,玄奘与那烂陀的师生结下来深厚的友谊,但是,当玄奘表露出归国的愿望时,他们一致反对,执意劝说这个异邦的高僧留在印度。

“那烂陀的师生从未去过大唐,在他们眼里,大唐是偏远之地,缺少智慧,因此,坚持要我留在印度”。

对于玄奘而言,那烂陀的挽留不是最大的障碍,真正使他无法摆脱的是一次次不期而至的辩经。自从开设讲坛以来,玄奘就卷入到一连串的辩经当中,胜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那烂陀的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印度最强大的两个国王也卷了进来,口舌之争的辩经即将引爆一场战争。

-

《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西天取经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1:5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48616111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西天取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玄奘之路》纪录片第八集:西天取经.pdf

标签:印度   寺院   法师   烂陀   辩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