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标准)答案[1]

更新时间:2023-12-05 11:53:4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新加坡psb)

-

佛陀传(标准)答案[1]

释迦牟尼传

1、佛陀认为修行的中道是什么?

佛陀认为修行的中道就是绝不趋向于两个极端,即既不放纵,也不自虐。因为当时修行有两个极端:一是放纵,人们处在情欲中,一天到晚都陷溺在享乐的生活中,这是粗俗的凡庸的行为;二是苦行,虽然苦行看起来十分虔诚,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虐待,这是痛苦的粗野的行为。如果能舍弃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极端,按中道行事,心就会寂静安定,就能修习八正道,因而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最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佛陀的五位侍者为什么出家?

答:开始的时候是国师和大臣命令憍陈如等五人观察太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去向等情况。

当释迦牟尼佛悟道后三转(三次讲解)四谛、十二因缘法轮时,阿若憍陈如在诸法中,远离尘垢,获得了法眼净。另外四人见憍陈如独悟道迹,遂要求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说法,然后也获得了法眼净而悟道。于是出家了。

3、佛陀是什么种族?当时印度有哪几种种族?

答:佛陀是刹帝利种族。当时印度有四大种族:首陀罗、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4、佛陀出家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答: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烦恼的束缚问题,而求得解脱。

5、佛陀尝试是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答:佛陀开始是尝试到处去参访,想通过参访来解决生死的问题。但是五年的参访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就去伽阇山的苦行林中进行苦修,每天一麻一米,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六年苦修也仍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喝了牧牛女的乳糜,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6、什么是正道?

答:中道又称之为八正道。八正道的组成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或观点。佛陀说,只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原因、什么是苦的灭除、什么是苦的灭除的方法,这就确立了正确的见解。

有这样的正见,就可不堕落于生死轮回。

什么是正思?正思指的是正确的意向或意图。它分三种情况:一、无欲思;二、无恚思、三、无害思。 无欲思是摒除欲念;无恚思是不发怒;无害思是不起害人之心。

什么是正语?正语指的是正确的说话方式。它主要指的是要禁止妄语(说谎)、禁止两舌(挑拨离间)、禁止恶口(恶言恶语相骂)、禁止绮语(花言巧语)。

佛陀要求说话要切合时宜,符合事实,符合义理、符合法、律,是有必要的、有选择的、有益处的。

什么是正业?正业指的是正确的行为。这要求人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做邪淫之事。

业通常指身业、口业和意业。正见和正思是保持意业的清净,正语是保持口业的清净,正业是保持身业的清净。

什么是正命?正命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这要求人摒弃邪恶的谋生方式,以正确的、规矩的、符合法、律的手段谋生。

什么是正勤?正勤指的是正确努力的方法。这要求人对于未生或已生之邪恶的行为以勤奋努力、不懈怠的方式加以摒弃;对于未生或已生之良善的行为以勤奋努力、不懈怠的方式加以坚持。

什么是正念?正念指的是正确的意念或观想。这要求人对于身体的活动、情绪的感受、心智的活动、观念思想见解等都要经常加以审慎的注意和考察,一心不懈,从而摒弃世俗的贪爱和烦恼,确立正确的意念和观想。

什么是正定?正定指的是正确的禅定方法。它要求人们遵照一定的禅定方式正确而平稳地进入禅定的四个等级,即第一禅为远离各种欲望,远离各种不善法,寻找和伺察适当的地点,远离一切苦恼的原因,从而得到欢喜之心;进入第二禅时,就不再寻找和伺察适当地点,内心非常平静,心定于一,因进入禅定而生出欢喜之心;进入第三禅时,离开欢喜的情绪,停留在什么都要舍弃的境界里,有正确的意念和观想,有正确的知见,身体直接接受快乐,停留在快乐上;进入第四禅时,摒弃所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灭除以前欢喜和忧虑的情感,既无痛苦,也无快乐,因舍弃一切,确立了正确的意念,从而进入清净的境界。

以上八正道讲的是涅槃修行的方法,它可以灭除诸苦,进入清净极乐之境。

八正道又可分为布施、持戒、坚忍(又称忍辱)、静虑、精进、般若六部,或简括为戒、定、慧三部。这都是通向涅槃解脱的途径。

7、什么是四谛?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就是: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哀伤、痛苦、烦恼是苦、怨憎会是苦、亲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集谛是苦聚集或生起的原因,或者说是关于苦的生起的根源和真谛,苦的根源是渴爱。灭谛是灭除一切苦的聚集,摆脱生死轮回,从而进入涅槃的最高境界。道谛是指灭除诸苦的途径,即用中道的方法来灭诸苦。

8、佛陀的一天都如何来安排?

答:佛陀的一天的时间分成五个部份:上午,下午,第一时夜,中时夜,后时夜。

上午时分

一般来讲,佛陀早晨以圣眼观世界,看一看有无可以度化之人。如果有人需要他的精神帮助,未经邀请,他也会前往,或步行,或以神通,以正道教之。他通常前去寻找歹恶不善之人,清净善德之人会自己来找他。佛陀曾自己前往教化了强盗杀手阿估利玛拉,以及凶残的恶魔阿拉毗。但是虔敬的少女维莎河,大富善士给孤独,才智双全的舍利弗,。目键莲等都来到他跟前,寻求精神指导。

佛陀就是如此地为一切众生谋福利,国王们都心甘情愿地礼拜他。如果他没有受到特别的邀请,或一人,或同弟子们一道,托着钵沿街乞食,默默地站在施主望门口,接受人们放在钵里的东西,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即使在80岁高龄,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他仍在绕城乞食。

午时前,佛陀结束饭食。饭后,他给信众作一些简短的开示.授予三板五戒。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有基础,佛陀就给他指出一条成就圣果之道。如果有人要求出家,他就给他们授戒,最后回到自己的寮房。

下午时分

此时,佛陀在寺庙的一个地方坐下,众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围,聆听佛法。有些比丘来到他跟前,以期获得适合自己的禅坐方法。另外一些比丘来向佛陀行礼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向弟子们讲经或作一番开示后,佛陀回到自己的香房休息,或随意正念右卧。起身后,即达到大悲乐境,以圣眼观世间一切众生,特别是隐居静处,修习掸定的比丘及其他弟子,给予他们、必要的开示指导。如果有人在很远的地方,需要他的指导,他就以神通前往,开导他们,然后回到他的香房。

到了晚上,成群结队在家信徒前来聆听佛法。佛陀以佛眼(1)了知他们的根机和性格,给他们讲解一个多小时的佛法。每一位听众,各自根性不同,但都感觉到佛陀是在为自己单独说法。这就是佛陀讲法的方式。一般来说,佛陀以简明扼要的例证和寓言,解释深奥的哲理,以此来教化众生。他不是用感情,而是用理智来感召一切有情。

对一般人来说,佛陀首先讲布施、持戒和升天之乐。对在修行上已有进展的人,他讲物欲享受的不善,以及去恶得益的法门。对修学已经到家的人,他则讲解四圣谛法。

佛陀轻易不显示神通,只有在教化阿估利玛拉和河玛时例外。他不希望用神通对闻法者产生任何影响。

佛陀的崇高教导,对普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一位佛教诗人曾这样唱道:“给予智者喜悦,提高大众智慧。破除愚者黑暗。此法众生共享。(2)

富者、贫者、贵者、*者放弃了他们原来的信仰,接受了安乐之法。五比丘开始的僧团,不久就发展为百万大众,佛陀的教法传遍了中印度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时夜

每晚六点至十点,佛陀专门来指导众比丘。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随便来到佛陀跟前,提出疑难的问题,询问深奥的佛法,接受适宜的禅法或聆听佛陀的开示。

中夜时分

夜里十点至零晨二点,凡夫俗眼见不到的天人,梵天等诸神众来到佛前,听讲佛法。经典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经文:尔时,夜深人静,一位身耀光辉的天人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站立一边。在《相应部》中,有好几部回答天人所问的经典。

后夜时分

早上二点至六点,又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佛陀在附近来回散步,这是一种适量的身体锻练。三点至四点,佛陀正念右卧。四点至五点,佛陀深入阿罗汉之境,享受涅槃之乐。五点至六点,佛陀深入大悲之喜,以大慈之心照耀众生,滋润他们的心田。这时,他以法眼观世界,看一看能为众生做些什么。善德之人及需要他帮助的众生,无论他们住在多么遥远的地方,都会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出于对他们的慈悲,他将前去给予必要的精神帮助。

佛陀一天到晚都在为僧团的事情操劳着。于众人不同。他夜里只休息一个小时。在凌晨整整两个小时中,他以无限慈爱之心彻遍大干世界,给诸有情带来幸福。他甘愿清贫简朴的生活,托钵乞食而不给任何入增添麻烦。

9、佛陀的一年是如何来安排修行讲法的?

答:一年之中,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教化十方,宣说佛法,不辞辛劳地为大众谋利益。其余时间坐夏安居,禅定修道。印度雨季是六月至九月,这三个月中降雨量非常大,河水暴涨,道路泥泞难走,这给出家者游行生活带来相当不便。出家者在这期间必须停止游行,寻求避难场所,因此定期定居生活成为游行者共同的要求。印度僧徒都有三个月致力坐禅修道的安居习惯。安居又叫作坐夏、坐腊、结夏等。结夏时间,印度有两安居之说,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从五月十六日开始,至八月十六日结束,谓之前安居;后三月从六月十六日开始,至九月十六日结束,谓之后安居。在此期内,僧徒应当定居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一年中其余时间则安排云游布教,传道讲法的生活。

10.佛陀成佛后如何对待父母的?

答:佛陀成佛后,在舍卫国教化众生,也怀念慈母摩耶夫人,定中知母在忉利天享受快乐。佛陀别诸弟子,施展神通升忉利天与慈母摩耶夫人,演说妙法,宣讲《地藏经》。净饭王想念儿子,得知儿子得道成佛,于是派使臣婆罗门优陀夷前往舍卫国迎接佛陀回故国。释迦牟尼以前发过誓言,说不成佛便决不回宫,如今已得道成佛,父亲也已老迈,因此便答应回去。回国之后,佛陀为父王及臣民随缘说法三个月,感化了不少王宫贵族,使他们信奉佛教,度了不少人出家。净饭王看到跟从佛陀的僧众们个个瘦骨崚嶒,形貌萎陋,于是在本国豪族中挑选五百名身强体健、相貌威武的年轻人命令他们随佛出家,伺候左右。前524年,佛再次回到迦毗罗卫国,为父王说法。后来又离开故国前往别国传道,但不久,就听到净饭王病重的消息。前490年,净饭王病重,想见见儿子。佛在王舍城,即携弟弟难陀、堂弟阿难和儿子罗睺罗一同奔回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已在弥留之际,佛陀将手放在父王额头上,净饭王仿佛得到无上的安慰,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享年九十七岁,一说九十三岁。佛和难陀等操

办父王的丧事,丧葬之日,佛陀手执香炉走在前面引导。安葬了父亲,释迦牟尼就暂住在迦毗罗卫城外的尼拘律园,按入世间的说法,这也就是在克尽孝道。有一天,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突然率五百名释迦族妇女前来请求佛陀接受她们出家,但遭到佛陀拒绝,因为当时从没有女人出家修行的。但摩诃波阇波提等人意志非常坚决,竟自己剪去头发,身着袈裟,不管佛陀同意与否,随侍佛陀左右。后来,佛陀终于同意她们披度出家,加入僧团。从此佛教里便有了出家修道的比丘尼,同时有了尼众教团的成立。佛陀成佛后,无论入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惠及父母最究竟的利益,深报父母恩德。

11、什么是夏安居?

答:印度雨季是六月至九月,这三个月中降雨量非常大,河水暴涨,道路泥泞难走,这给出家者游行生活带来相当不便。出家者在这期间必须停止游行,寻求避难场所,因此定期定居生活成为游行者共同的要求。印度僧徒都有三个月致力坐禅修道的安居习惯。 安居又叫作坐夏、坐腊、结夏等。结夏时间,印度有两安居之说,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从五月十六日开始,至八月十六日结束,谓之前安居;后三月从六月十六日开始,至九月十六日结束,谓之后安居。在此期内,僧徒应当定居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这样房屋的需要产生了,于是僧寺也陆续建造起来

12.佛陀如何对待自己的祖国被侵略的?

答:波斯匿王与释迦种姓摩诃男的婢女所生的儿子流离,因少年时代为释迦族所羞辱奚落而心怀仇恨,发誓一定灭尽释迦族。后来流离继承王位,就发兵攻打迦毗罗卫国,征伐释迦族。释迦佛知悉此事后,知宿缘已经成熟,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身为释迦族一员,释迦佛深深挚爱自己的祖国。虽然仗佛陀威德只能就释迦族于一时,为国土恩佛陀也将尽最大努力。释迦佛只身一人前往拘萨弥罗国和迦毗罗卫国的边界,于一条通往两国的大道中央跏趺静坐,等候流离王的军队到来。流离王知悉后明白佛陀心意。鉴于佛陀威德和古印度遇沙门交战双方退兵休战的惯例,下令回师退兵。流离王第二次征伐迦毗罗卫国,释迦佛又前往拘萨弥罗国和迦毗罗卫国的边界静坐使流离王退兵。流离王第三次征伐迦毗罗卫国,释迦佛虽前往拘萨弥罗国和迦毗罗卫国的边界静坐,但流离王和军队避开佛陀绕道攻打迦毗罗卫国。释迦佛知宿世业缘已经成熟,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现在该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当接受报应了。流离王进入迦毗罗卫城,对释迦宗族大肆杀戮,虽目犍连尊者用神通想挽救五百释迦族人,但业力成熟,释迦族终遭灭种亡国之灾。释迦佛为此头痛三日。

13、佛陀在家名字叫什么?国家的名字?父王的名字?

答;佛陀在家的名字叫乔答摩·悉达多(乔答摩是姓,悉达多是名)。诞生在中印度一个名叫迦毗罗卫的国家里。父王的名字叫净饭。

15、什么是十二因缘?

答:十二因缘也是苦集的另一种形式。即:无明、行、心识、名色(五蕴)、六入、接触、感受、爱欲、四取、有业、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诸苦是以生作为根本的,生是缘于有业而生,有业因于四取生,四取因于爱欲生,爱欲因于感受生,感受因于接触生,接触因于六入生,六入因于名色生,名色因于心识生,心识因于行生,行因于无明生。所以,无明灭,诸苦灭。

16、什么是五明?

答:“明”,即明事理的学问学术之义,为梵文“学问”的意译。“五明”的意思就是五种学问。这五种学问分别为:一、声明,讲语言文字的学问;二、工巧明,讲述一切工艺技术算数历法等的学问;三、医方明,讲求医术的学问;四、因明,即用逻辑的方法考定正邪、辨明真伪的学问,相当于现在的逻辑学或者竟称之为论理学;五、内明,阐明宗教宗旨的学问。

17.佛陀的思想与当时的印度其他流派最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答:佛陀的思想与当时的印度其他流派最不同的地方是中道,因为它是避免趋于两个极端的。两个极端即:一、从感官的享受去追求快乐,这是低级的、平庸的、无益的凡夫之道;二、通过各种苦行,乃至自虐,去追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苦行之道。中道是由佛陀亲证的,能够产生正确知见的,能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方法。佛陀在相信业报、轮回,反对祭祀和杀生、强调守戒方面,与尼乾陀·若提子的耆那教一致,但佛陀不同意耆那教的苦行方式,也不同意耆那教的灵魂观;在主张人由四大组成、否认灵魂和反对祭祀方面,佛陀也与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顺世论相通,但佛陀反对顺世论的无业论,即无业报则导致纵欲和作恶;在相信轮回方面,佛陀与末伽梨·拘舍罗的命定论一致,但佛陀反对命定论的无因无缘说;等等。佛陀虽然对以上沙门思潮观点持否定的态度,但他是在这些群起的思想中脱颖而出的,他离开了这些思潮,而建立自己的中道学说,但他离不开这个沙门思潮环境,因为佛陀是综合了各种思想、学说而形成的一种折衷的处置世界的方法。

18.佛陀的十大弟子你最喜欢谁?

答:

(没有标准,但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愿望)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我最喜欢富楼那尊者。富楼那是布教第一。为弘扬佛法,富楼那如行云流水一样,到处漂游,到处为家。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各地。富楼那布教的最大特点是,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这些具体的事情做起。比如给人看病,教人识字,传授知识等,在这些具体事情中因势利导,灌输因果报应以及修行持戒的道理,因此深得人心。另一个特点是,越是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就越要去。他具有不怕牺牲的真实的忍辱精神。富楼那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改善人的生活这些具体的事情做起,这与高老师倡导的准提理念不谋而合。

19、当时有寺院么?佛陀在哪里讲经?

当时没有寺院,佛陀在精舍讲经,如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园精舍、舍卫城的给树祗孤独园、毗耶离城庵罗树园、王舍称的祗园精舍、毗舍离国的大林精舍等等。

14、简述佛陀出家前的生活?

以下是佛陀出家前身为太子时的生活。

太子于四月初八生于无忧树下,七日后生母摩耶夫人病逝。太子在父王净饭王的疼爱下和姨母的悉心照料下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一天一天的长大。太子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二岁以将有关哲学和科学的全部学完,所学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哲学方面的“四吠陀”和科学方面的“五明”。在太子很早的时候,净饭王就悉心在调教太子训练武艺,他聘请国内最高明的武术专家以及精通兵法的将领传授太子的武术以及行军用兵之道。

太子十七岁与耶输陀罗公主成婚,一年后生下儿子罗睺罗。尽管宫中生活日日笙歌,夜夜欢娱,但那快乐、平静底下所隐含生命的无聊之感总使人感到如此的压抑和浪费。富丽堂皇的王宫永远装不下博大而宽广的思想,花枝招展的采女也永远无法慰藉那颗多愁善感的心灵。太子十九岁那年,三次出城巡游亲睹老、病、死的苦楚,感叹人生无常,为求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遂生出家修道之想。他恳求净饭王允许他出家,但遭到了他父王的坚决反对,并对他进行了严密的管制,以防止太子偷逃出城。就在太子十九岁农历二月七日的子夜,太子在天神的帮助下顺利出城。从此,太子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修道成佛之路。

-

佛陀传(标准)答案[1]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1:5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48422111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佛陀传(标准)答案[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佛陀传(标准)答案[1].pdf

标签:太子   出家   学问   卫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