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春节作文高中)
分享:《故道白云》(佛陀传)中的精湛佛理摘录2017年12月31日 Lee公子摘自《故道白云》【越南】一行禅师 著《故道白云》封面2017年末看完的最后一本书,一本关于佛陀的传记。本书写得实在太好了,视角独特,语言优美,叙事流畅,佛理精湛,寓教于故事,还有一大特色是完全没有神化佛陀本人,而是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如何发心、修炼,逐步证得大道、传播大道的全过程。读完本书(尤其是结尾的最后一章),头脑中余韵缭绕,三日不绝,一直让我回味书中的精湛道理。有些道理与《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相互印证,理解更深几分。网上说本书是”关于佛陀最好的传记“,我觉得此评价实不为过。本书评价五星级,准备二次阅读。将一些印象深刻的篇章摘录在此。八正道与四圣谛佛陀开始和平地说:“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兄弟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叫它正道吗?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至了悟。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第一圣谪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怒嫉妒担忧恼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痛苦。“兄弟们,第二圣谛是痛苦的起因。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兄弟们,第三圣谛是痛苦的破灭。清楚地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毎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兄弟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佛陀宣说“安般守意经”:“各位比丘与比丘尼,如果你们都可以持续修行圆满的觉观呼吸,你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帮助你们成就四念处和七种正觉因素的修行,从而使你们生起智慧和证得解脱。你们应该如以下修行:“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这口气息能使你因观想身体而与自己的身体真正接触。觉观仝身和身体每一个部分,能使你体会到身体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过程在你的体内显露无遗。“第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会令身体安静平和。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会令身体安静平和。“这口气息能帮助你获得身体上的平静祥和,因而达到心身气都融和合一。“第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喜悦。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喜悦。“第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快乐。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快乐。“这两口气息能带你跨进感受的领域。这两口气息能替你创造滋养身心的平和喜悦。全因为散乱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会在你心内冒起。“你住于生命的奥妙,可以亲尝专念所带来的平和喜悦。由于与生命的奥妙接触,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觉也化为悦意之感。这两口气息是替你带来悦意的感受的。“第七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自己心内的活动。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心内的活动。“第八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自己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自己也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这两口气息能使你深入体会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论是悦意不悦意或中立的,继而让你把它们平伏安稳下来。在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感受。当你觉观自己的感受之后,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这时,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们,虽然它们可能是从贪欲瞋怒或嫉妒所产生的。“第九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第十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呼出气息时,也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第十一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第十二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这四口气息带你跨进第三个领域—心。第九口气息令你可以确认自己心里的不同境界,如体会思维'分别'快乐悲哀和怀疑。你要观察和确认这些境界后,才可以彻视心的活动,当你确认心的活动后,你才能使你的心寂静平和。这就是第十和第十一口气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气息让你释放心内的所有障碍。这时,你的心才会重现光明,照见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碍。“第十三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第十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第十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解脱。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解脱。“第十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舍离放下。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舍离放下。“以这四口气息,行者便可以进入心识所产生的物象领域,而集中心念以观察万法的实相真性。首先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因为万法无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无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轮束缚,因而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视或逃避生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超脱生死轮回这万法滋生的温床。一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生命里活得平和自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这就是佛陀怎样教导觉观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他又说要将此十六法门用于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木筏非岸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离。一天,正当他在离大林精舍讲堂不远处禅坐时,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委。原来,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便对色身产生畏惧,以致不欲生存的。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他齐集所有的比丘,对他们说:“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淸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的。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要达到开悟与自主,得先要洞悉万法的真性。这几位同修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才会作出此逃避生命的愚行。他们这种行为也同时违反了杀戒。“比丘们,一个解脱了的人对世法不会执著,但也不会畏惧。执著与畏惧,两者都是缠缚我们的绳。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于平和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可量度的。一个自由自主的人不会执著于恒常性和独立我体这等狭见,也不会执著于无常和无我的偏见。比丘们,你们要理智地本着无执的精神,去学习和修行教理。”接着,佛陀指导他们实习下意识的呼吸,以帮助他们调息和振作起来。佛陀回到舍卫城之后,更讲说了很多有关破除执著的言教,以针对一个名叫阿利陀的比丘对教理的误解。面对着一群在祗园精舍的比丘,佛陀说道:“比丘们,如果你们误解了教理,就很容易会被困于狭见之中,因而令自己和别人痛苦。你们对教理的聆听理解和实行,都是需要运用理智的。一个了解蛇的人,会用一支有叉的棍子来按下蛇颈,然后才把它拿起来。如果他拿起蛇的尾部或身部,他便很容易被蛇咬到。正如你会运用智巧来捕蛇,你也应该同样地修学教理。“比丘们,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做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比丘们,我的言教就像那木筏,是帮助乘载你们往超越生死的彼岸的。好好用那木筏乘栽你们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你们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比丘们,我所传授给你们的言教,如四圣谦八正道四念处正觉七因素无常无我苦空单一和无求等,都是需要以开明理智的态度研学的。用这些教理来帮助达到解脱是对的,但谨记不要对它们执持不舍。”消除无明之道一天下午,正当佛陀和迦叶一起站在尼连禅河河畔时,迦叶说道:“乔答摩,那天你对我说有关观想一个人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之后,我曾修习这种静思观想,而开始明了一个人的感受和思维是可以断定他一生的质素的。我也体会到在那五条川流里其实真的没有任何恒常之性。同时,我也了解到所谓的独立个体是虚幻不实的。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如果我们既无自性,为何还要修行出世之道?得到解脱的会是谁?”佛陀问道:“迦叶,你承认痛苦是实相吗?你同意痛苦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吗?”“我是同意有痛苦,就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迦叶,当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当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应该消除。”“对,我可以明白当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本身也自然会消除。”“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即对世间实相的错误见解。认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无明。认为无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无明。贪欲嗔怒嫉妒以及无数的苦恼都是由无明生起。解脱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体会万法的无常无自性和互因互缘的关系。这才是消除无明之道。摆脱了无明,痛苦也就被超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解脱本身根本就没有必要有自我的个体。”优楼频螺迦叶默默地坐了一会儿,说:“乔答摩,我知道你所说的都是你所亲证的。你的话并非表达概念而已。你说解脱是从精进禅定以洞悉事物的真相而得。那你是否认为所有的行仪拜祭和诵经都是没用的?”佛陀指向河的对面,说:“迦叶,如果一个人想渡河到对岸,他会怎么做?”“如果水是浅的,他可以涉水过河。如果是深的,他便要泅水或坐船了。”“我也同意。但如果他不能涉水泅水或坐船,那又怎么办呢?又如果他只懂得站在此岸望着对岸,祈求对岸来到他的跟前,那你又会对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呢?”“我会说他是十分的愚蠢!”“正是如此,迦叶!如果一个人不消除无明和知见的障碍,他是过不去河到解脱的彼岸的。就是他一生祈祷,也是徒然!”手指非月一天下午,舍利弗和目犍连带了一位名叫帝迦罗揭的苦行者来谒见佛陀。帝迦罗揭是与删揭夜齐名的。同时,他又是舍利弗的叔伯。当他知道侄儿追随了佛陀为师,便很好奇想知道佛陀所教的是什么。当他要舍利弗和目犍连给他解说时,他们却提议他直接与佛陀会面。帝迦罗揭问佛陀道:“乔答摩,你所教的是什么?你的教义为何?个人来说,我很不喜欢任何的理论学说。我对这些完全不信。”佛陀微笑问道:“那你信不信你自己不相信任何理论学说的主义呢?你信不信‘不信主义’呢?”有点出乎意料,帝迦罗揭答道:“乔答摩,我信不信都不重要。”佛陀温柔地说:“一个人一旦被某些学说教条泮着,便失去了全部自由。如果一个人偏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会认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见。纷争与冲突全都由狭窄的眼光和见解产生。它们可以无止境地扩大,浪费宝贵的时间甚或导致战争。对见解的执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被狭见捆绑着的人是无法把真理之门打开的。“让我告诉你一个故事。它是关于一个年轻鏢夫和他的五岁儿子的。这男子爱他的儿子过于自己的生命。一天,他因要出外办事,留下儿子一人在屋里。他出去之后,一群土匪入村把全村劫杀捕掠。他们把他的儿子掳走。当他从外面归来,发觉房屋已被烧毁,而附近又伏着一具烧焦了的童尸,他便以为自己的儿子已惨遭杀害。他在那里呼天抢地,然后把剩余的尸体火化。因为爱子心切,他便将骨灰放入一个袋里,时常携带在身边。数月之后,他的儿子摆脱了土匪的监视,偷走回家。那时正当深夜,他大力敲门。但因他的父亲当时正抱着骨灰忆念涕哭,便没有理会门响。就是他儿子大声呼叫,告诉他自己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予理会。他深信自己的儿子已死去,还以为那是附近的顽童戏弄他而已。最后他的儿子只好流浪他乡。这样一来,他们父子便永远诀别。“你看到吧,朋友。如果我们对一些信念执为绝对的真理,也许我们有一天会落得如这个鳏夫的下场。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已尽得真义,当真理真的来临时,我们便无法把心扉打开来接纳它了。”帝迦罗蝎问道:“那你的教理又如何?假如别人追随你所教的,那他们是否也被困于狭见之内?”“我所教的并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它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巧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学理论般,试图探讨宇宙的基本原素是地水火风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无限短暂还是永恒。一切思想上对真理的揣测和推究,都像围着圆盆边爬行的蚂蚁——永远都无法到达任何地方。我所说教的,不是哲学,它是实证经验的结果。你是可以亲自从你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我说所有一切都是无常和无分别的自体。这些都是我亲证的。你们也同样可以。我说万物都是缘其他的事物而生起进展和坏灭。没有任何的事物是从单一的本原而产生。我是亲证这个真理的,你们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宇宙,而是要帮助引导其他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的真面目。”帝迦罗揭赞叹道:“奇妙,妙极了,乔答摩!但如果有人把你所教的当做理论学说看待,那又怎么办呢?”佛陀静下来,然后点头。“帝迦罗揭,你问得很好。虽然我所教的并非理论学说,但难免仍会有人这样想的。我要清楚地说明,我所教的是体验实相的方法,而不是实相本身。这个道理正如指着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聪明的人会利用手指来使自己看到月亮。一个误认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应该对它执著或崇拜。我所教的就像一只用来渡河的木筏。只有一个愚人在到达彼岸,即解脱之岸以后,还会背着木筏到处走。”帝迦罗揭合上双掌。“佛陀上人,请你教我怎样从苦痛的感受中解脱出来吧。”佛陀说:“感受有三种—好的不好的和两样都不是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领会。感受一如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般有生有灭。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体悟自己感受的来源和性质,不论它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两样都不是的。当你见到感受的来源,你便会了解它的性质。你会发觉感受不是恒常的,而你便逐渐不会再被它的起灭所扰动。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将不正确的见解铲除,痛苦便自然终止。错误的见解使人把不恒常的当作恒常。无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们修行察觉之道以摆脱无明。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供奉来破除无明的。”十二种因缘关系在同一个雨季里,阿难陀因提出了一个关于缘起的问题,以致佛陀对比丘们宣讲缘生法的十二种因缘关系。他解说:“缘起之法理至为深奥。你们不要以为单凭一般言说开示便可以得其要领。比丘们,优楼频螺迦叶尊者能够入正法之道,都是因为闻得缘起之法。我们之中备受尊重的舍利弗尊者也是因为听到一首有关缘起的偈语而入正道。你们需要每一刻都观想缘起之法性。当你们看到一片树叶或一滴雨点时,观想所有令这块叶和这点雨可以存在的远因近缘。你们必须知道这世界是千丝万缕的因缘所互相牵引交织而成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任何生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生灭之法相连。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没有一,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一。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们才可以冲破生死的巨轮。“比丘们,缘生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大致可分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无间之行缘和心生物象之孿缘。“主因是世法现象生起的必须条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米生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子里,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雨水泥土等。“相续无间的行缘是导致物象生起的过程中,潜伏进行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行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干扰而中断的话,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心识所产生的。米稻阳光雨水泥土等,全都是因心法擊尘所生起的。心所以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比丘们,苦恼是因为有生有死才存在的。那什么引起生和死?是无明。首先,生与死都只是心智产生的槪念。这些槪念是无明的产品。当你们深切透视世法万象之后,你们便可以降伏无明,因而超越生死的槪念。超越了生死之念,你们便能降伏烦恼。“比丘们,有死之念因为有生之念。这等妄念都是来自有独立个体的‘我’这个妄见。有我的妄见来自执取。执取的产生是因为爱欲。有爱欲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为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我们被困于六根六尘的接触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我们的心并不清澈平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起行动念。心的起行动念,是因无明所致。这十二种因缘关系相互牵引,彼此密切联系。在一种因缘关系中,可以见到其他十一种关系。当中缺少了一节,其余的十一节也便不会再存在。此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比丘们,无明乃十二因缘之始因。幸好观照缘起的法性,可以使我们能够摒除无明,超越烦恼。一个觉悟的人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汹涛骇浪上跨过,而不堕溺其中。一个开悟的人利用十二因缘之法如同车轮。一位觉者虽住于世而不落其间。比丘们,不要逃避生死。你们只需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超越生死是‘真正伟大者’的成就。”在数日后的一个研法会上,摩诃迦叶尊者提醒僧众,佛陀已多次宣讲缘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视为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他又重申佛陀曾以一撮芦苇来比喻缘起法。佛陀当时说过,世法的存在并非因为有个创物主,而是因缘而生的。无明引致起心动念,而这些行念又再复产生无明,正如芦笔相互倚傍而立。一枝芦苇倒下,其他的就都相应而堕。这是宇宙万象的真相—多从一生,一从多起。我们观察得够深入,便可见到一中有多,多中含一。八种觉证一天,在善来山的鞞沙伽罗园林坐着时,佛陀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的人的八种觉证,阿耨楼陀尊者也曾经讲说过这些觉证的内容。它们是大智者体证的真理,有助于一般人摆脱颠倒昏沉,以使他们能转迷为悟。“第一所觉证的,就是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之性,你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至开悟平和与喜悦。“第二所觉证的,就是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第三所觉证的,就是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干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第四所觉证的,就是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至觉悟。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第五所觉证的,就是无明乃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第六所觉证的,就是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第七所觉证的,就是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是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第八所觉证的,就是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人觉悟之门。“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者的八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扩别人的视野,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生死轮转当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获悉薄伽梨比丘病重的消息,并知道他很想见佛陀最后一面。薄伽梨比丘的侍从前来谒见佛陀。他向佛陀三鞠躬后,说道:“上人,我的师傅病重。他现在寄住在一位造陶瓷的在家弟子家中。他囑我前来代他向你顶礼。”佛陀对阿难陀说:“我们立即前去探视薄伽梨比丘。”薄伽梨比丘见到佛陀步进他的房间时,竭力尝试坐起来。“不用了,薄伽梨。”佛陀说道。“不要坐起来。阿难陀和我会坐在床边这两张椅子上。”与阿难陀坐下后,佛陀说:“薄伽梨,我希望你会恢复体力,痛苦减少。”“上人,我的体力正迅速减弱,而因为疼痛加剧,我实在感到很辛苦。”“那么,我希望你没有担忧悔疚的苦恼。”“上人,我是有担忧悔疚的苦恼的。”“我希望你的悔疚不是因为曾犯戒律所致。”“不是,上人,我一向都严持戒律,心中无疚。”“那你担忧和后悔的是什么?”“我悔疚的是我久病以来未能亲往探视上人你。”佛陀用微带责备的语气说道:“薄伽梨,不要担心这些。你活了无疚的一生,这就已经是我们师徒间最难能可贵的了。你以为要见到我的面容才是见佛吗?这外在的身体是不重要的。最重要是我所教之道。你见到佛所教的,就是见到佛。如果你单是见到我这个身体而不见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没有价值了。静默了一会儿,佛陀问道:“薄伽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体都是同样的无常不实吗?”“上人,我能很清楚地体会到这点。身体不断在生死和变化。我也明白到感受也是无常虚幻,不断地在生死和变化。思想行念和意识也都依循生死的规律。它们都不是永恒的。今天你来访之前,我曾观想五蕴无常之性。我见到生命的五条川流——色相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好极了,薄伽梨!我对你很有信心。五蕴内的一切都不存自性。张开眼睛看清楚。哪里没有薄伽梨?什么不是薄伽梨?生命的美妙到处皆是。薄伽梨,生与死都再不能碰触你。对你四大原素假合的身体置之一笑。对你体内起伏的疼痛也只需置之一笑。”“比丘们,又譬如一个被箭射中的人。他会感到疼痛。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射在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将会是双倍的严重。又如果他被第三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就更加严重得超出千倍了。比丘们,无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它会加强痛楚。“由于能深切了解,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地观察他的感受,而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是受制于这种感受。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当他有痛苦的感觉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言。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而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比丘们,你们要精进修行甚深的察觉,以能得到慧果的产生,因而脱离痛苦的藩篱。那时,生老病死便不会再对你们造成任何忧恼。“一个比丘要去世的时候,他应该投入于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的物象之中,他的每一静态和行动都应该尽在专念之中。就是他的感受也应该投于专念。那比丘应该观照身体感受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会再被身体和任何好与坏的感受所缚束。“如果他需要气力来抵受痛苦,他应该这么观想:‘这是一种需要我全部气力来抵受的痛苦。这痛苦并不就是我。我不是这痛苦。我没有被这痛苦控制。我此刻的身体和感受就像一盏油尽芯枯的灯,将要熄灭。灯的光只是因缘而现因缘而灭。我不被缘所困/如果一个僧人这样修观,平和解脱便会现前。”非满非空接下来的一次法会,阿难陀尊者被推荐代表僧众发问一些问题。他第一个问题就是:“上人,‘世间’和‘世法’的意思是什么?”佛陀说:“阿难陀,世间是所有会变化和散灭的东西之总称。一切世法都存在于十八界一六根六尘和六识之内。你们都知道六种根本的感应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客体的外尘物象,就是色相声音香臭甜苦等味触碰之感和心生之物象。六种因为根尘接触而产生的意识,就是看见听闻嗅觉味觉触觉和心想意识。十八界之外,便没有世法。十八界之内的,全都落于生死变化和散灭的范畴之中。因此,我说‘世间’是这些会变化散灭的物象的总称。”阿难陀再问:“上人,你常说一切法皆空。那又是什么意思?”佛陀说:“阿难陀,我说一切法皆空的意思就是因为一切世法皆无自性。六根六尘和六识都绝无个别独立的自体。”阿难陀说:“上人,你曾说过解脱之三门是缘起性空无相无作无愿无求。你又说过一切法皆空。那么,是否因为一切法也落于变化散灭,故而说它是空?”“阿难陀,我时常都讲空与观空。观空是可以帮助人超越生死的一种禅修妙用。今天,我会多讲一些关于观空的。“阿难陀,我们现在全坐在讲堂里。这里面没有市集水牛或村落。我们可以说,讲堂内的空无不在这里的东西,但却有在这里面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法讲堂是空无市集水牛和村落,但存有着比丘。你同意我的说法吗?”“同意,上人。”“法会之后,我们将会离开讲堂,而比丘便不再在这里了。那时候,讲堂就会是空无市集水牛村落和比丘了。你同意吗?”“同意,上人。那时,讲堂内将空无刚才所说的东西。”“阿难陀,满的意思,指满是一些东西,而空的意思,是指空无一些东西。‘满’与‘空’两字,本身没有独立的意思。”“上人,请你再详细解释。”“你们细心想想—空,是空无一些东西,就如空无市集水牛村落和比丘。我们不可以说‘空’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满’也是一样的道理。满,永远都指满是一些东西,如满是市集水牛村落和比丘。‘满’也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目前,我们可以说讲堂是空无市集水牛和村落。正如一切法,当我们说一切法皆满,它们满是什么呢?又如我们说一切法皆空,它们空无什么呢?“比丘们,世法的空,意指空无恒常与不变的自性。这就是一切法皆空的意思。你们知道一切法都落在变化散灭之中。因此,它们便不可以说是有独立个别的自体。比丘们,‘空’的意思是空无自性。“比丘们,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具有恒常不变之性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都全部没有自性。它们没有恒常不变之性。有自性,必需要具备恒常不变之性。去观想以能见到恒常不变之性的不存在,便是观空。”阿难陀说“一切法无我体自性,这点我是明白的。但,上人,世法其实存在吗?”佛陀悄悄地垂望他身前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的一碗水。他指着那碗水,问阿陀说:“阿难陀,你会说这碗里是满还是空?”“上人,这碗里满是水。”“阿难陀,拿这碗到外面,把水全倒去。”阿难陀尊者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他回来时,把空碗放回桌上。佛陀拿起碗来倒持着。他问道:“阿难陀,现在,这碗是满还是空?”“上人,现在不满了。它现在是空的。”“阿难陀,你是否肯定这碗是空?”“肯定了,上人,我肯定这碗是空的了。”“阿难陀,这碗已不再满是水,但它却满是空气。你已经又忘记了!‘空’指空无什么,‘满’指满是什么。现在的情形,碗里是空无水,但满是空气。”“我现在明白了。”“很好。阿难陀,这碗可以是空或满。但当然,是空是满,都先要有这碗啊。没有碗,便也不会有空或满。法讲堂也一样。要说它是空是满,首先就要有那讲堂的存在。”“啊!”比丘们都突然齐声低叹。阿难陀尊者合掌说道:“上人,那么,世法实在是有的。法是真实的。”佛陀微笑。“阿难陀,不要被字眼作弄。如果世法是空无自性的现象,它们的存在,便不是一般意识中的存在了。它们的所谓存在,仍然存着‘空’的含意。”阿难陀合掌说:“请上人申说解释,“阿难陀,我们已经说过空和满的碗。我们也说过空和满的讲堂。我又约略谈过空义。让我多谈一些关于‘满’。“虽然我们刚才都同意桌上的碗是空无滴水。但如果我们看深入一点,会发觉这不是尽真的。”佛陀把碗拿在手中,望着阿难陀。“阿难陀,在形成这个碗的错纵交集原素中,你见到有水的存在吗?”“我见到,上人。没有水陶匠便没法搓成陶土来造成碗。”“正是,阿难陀。虽然我们曾说碗是空的,但看深一层,我们可以看到碗里实有水的存在。碗的存在是有赖水的存在。阿难陀,你又可以见到碗里有火的存在?”“可以,上人。造碗的过程是需要火来完成的。看深入一点,我见到火和热力的存在。”“你还见到什么?”“我见到空气。没有空气,火便没法燃烧,而且陶匠也没法生存。我见到陶匠那工巧技熟的一双手。我见到他的意识。我见到烧陶瓷的烘炉和炉里堆着的柴薪^我见到那些木所来自的树。我见到令树木生长的雨水阳光和泥土。上人,我可以见到令这碗生起的千万相互切入的原素。”“好极了,阿难陀!观想这碗,便可以见到导致它存在的所有互依的原素。阿难陀,这些原素是在碗内和碗外都存在着的。你的觉察也是其中之一。假若你把热力回归太阳那里,把陶土回归大地,把水回归河里,把陶匠回归他的父母处,又把柴木回归林树,那碗还会存在吗?”,“上人,那碗不能再存在了。如果你把所有的原素都回归它们的本源,碗是不能再存在的。”“阿难陀,观照缘生之法,我们便知道碗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只可以与其他—切法互依而存。一切法都是互相依赖以生死存亡。一法的存在,代表着所有法的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代表着一法的存在。阿难陀,这就是相互之间切入和相互之间存在的原理。“阿难陀,相间切入的意思,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我们看见碗时,可以见到陶匠,看见陶匠时,又可以见到碗。相间存在的意思,是‘此是彼’,‘彼是此’。例如,浪就是水,而水也就是浪。阿难陀,讲堂里目前没有市集水牛或村落。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没有市集水牛和村落,这讲堂也不会存在。因此,阿难陀,当你望着这空无一物的讲堂时,你应该可以见到市集水牛和村落的存在。没有‘此’,便没有‘彼’。‘空’的真义就是‘此是因彼是’。”比丘们都在全然的静默中聆听着。佛陀的话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过了一会儿,佛陀又再拿起那空碗,说道:“比丘们,这碗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在这里是有赖所有其他非碗的存在物,如泥土水火空气陶匠等所致的。一切世法也如是。每一法都与其他法相互而存。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循着相间切入和相间存在的原理。“比丘们,深人细看这碗,你们便可以见到整个宇宙。这碗里含蕴着整个宇宙。只有一样东西是这碗所空缺的,那就是个别独立的自性。个别独立的自性又是什么?它是全不倚靠其他原素而可以独立存在的自体。没有一法是不倚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没有一法具备着独立的自体。这就是‘空’的义理。‘空’是指空无自性。“比丘们,人的基本原素是五蕴。色相不含藏自体,因为色相不能独立存在。色相之内,有受想行识。感受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感受没有自体,因为它不能独自存在。感受中有色想行识。其他三蕴,也是同一原理。没有一蕴是具有个别自体的。五蕴互依互存。因此,五蕴皆空。“比丘们,六根六尘和六识也全都是空的。每一根尘识,都有赖其他的根尘识才能存在。没有一根一尘一识不是没有独立个别的自性的。“比丘们,让我重述一遍以使你们易于记忆。此是,故彼是。一切世法都是互依而存。因此,一切法皆空。‘空’字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和个体。”阿难陀尊者说:“上人,一些婆罗门的学者和其他教团的要领曾扬言乔答摩僧人是教导断灭论的。他们都说你导人于否定生命的一切。他们对你的误会是不是因为你说万法皆空呢?”佛陀答道:“阿难陀,婆罗门的学者与其他教团的要领都说错了。我从没有教导过断灭之论。也从没有导人于否定生命。阿难陀,邪见之中有两种见解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缠网的。那就是‘存在’和‘非存在’的见解。前者认定万物都有恒常独立的自性。后者认定所有一切都是幻象。如果你们偏信其一,都是没有见到实相真理。“阿难陀,一次伽遮耶纳比丘问我:‘上人,什么是邪见?什么是正见?’我告诉他,邪见就是陷于‘存在’或‘非存在’任何一边的见解。当我们见到实相真性,我们便不会被这些见解续缚。一个有正见的人,会明白万法生死的程序因此,他便不会再被存在或不存在的念头困扰。当苦恼生起时,有正见的人会知道苦恼在生起。苦恼减退时,他也知道苦恼在减退散灭。万法的起灭都不会骚扰一个有正见的人。恒常与虚幻这两种邪见都是太极端的。缘起之法超越了这两种极端,落于中道。“阿难陀,‘存在’与‘非存在’都是不合乎实相的意念。实相超越了这些意念的领域。超越了‘存在’与‘非存在’的意念的人才是觉者。“阿难陀,不单只‘存在’与‘非存在’是空,生与死也是空。它们都只是意念而已。”阿难陀尊者问道:“上人,若然生死都是空,那你又为何常说世法无常,不停在生在灭?”“阿难陀,在相对的意念上而言,我们才说世法不停在生灭。但从绝对的角度而言,一切法性当然就是无生无灭了。”“请上人你详释。”“阿难陀,就拿你种在法讲堂前的菩提树作例子它何时出生?”“上人,它是四年前,种子发芽那一刹出生的。”“阿难陀,在那一刻之前,菩提树存在吗?”“不,上人,在这之前,菩提树并不存在。”“那你的意思是指菩提树从无而生起?有‘法’是可以从无而生起的吗?”阿难陀默然不语。佛陀继续说:“阿难陀,宇宙里没有一法是从无而生起的。没有种子,就不会有菩提树。菩提树的存在,有赖它的种子。树就是种子的延续。在种子未生根之前,菩提树已经存于种子之内。法已存在,又何须出生?菩提树的本性本来无生。”佛陀问阿难陀:“种子生根入土之后,种子死去了吗?”“是的,上人,种子死去能生树。”“阿难陀,种子没有死去。死的意思是从‘存在’进入‘不存在’。宇宙中哪有一法会从‘存在’进入‘不存在’?一片树叶一粒微尘一丝烧香的烟一没有一样是会由‘存在’进入‘不存在’的。这些法都只是转化为另一些法罢了。那菩提种子也是一样。种子没有死,它只是转化为树。种子和树都无生无死。阿难陀,那种子和那树你我比丘讲堂一片树叶一粒微尘一丝烧香的烟一都无生无死。“阿难陀,一切法都无生无死。生与死都只是心识意念。一切法都非空非满非成非坏非垢非净非增非减非来非去非一非多。这都只是意念。观照万法的空性,我们才可以超越所有分别的意念,而体证万物的真性。“阿难陀,万物的真性就是非满非空非生非死非聚非散。就是基于这种真性,世间的生与死满与空聚与散才生起。如果不是这样,又怎能出现生死满空和聚散呢?“阿难陀,你曾试过站在海边看着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浪潮吗?‘无生’与‘无死’就如海水。生与死就如同波浪。阿难陀,有长浪与短浪高浪与低浪。波浪起伏,但海水依然。没有海水,就没有波浪。波浪回归海水,水是浪,浪是水。虽然波浪升起后又成过去,但如果它们明白它们是水,它们便可超越生死的概念。那时,它们便不会再担忧惧怕或因生死而苦恼。“比丘们,观照一切法的空性是很微妙的。它能使你们从恐惧忧虑和苦恼中解脱出来。它能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世界。你们应全然投入于这种观照的修行中。”相关阅读:分享:用高维宇宙观解读缘分、因果、色空的深层原理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11:5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483622363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分享:《故道白云》(佛陀传)中的精湛佛理摘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分享:《故道白云》(佛陀传)中的精湛佛理摘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