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定西番)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背离与回归
——从小说与电影对比中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一、引言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乡土民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对象。作家对它呈现通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乡土的反抗和背离,一种是对乡土的守望和回归。①在陕西的作家群中能深刻的领略到这样一种城乡文化的交叉性时代特征的,路遥算得上有代表性的一位。在80年代初期路遥将自己的传统情节与大转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了带着自己独特情愫而又影响深刻的小说作品《人生》。
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志向高远又心高气傲的农村年轻小伙子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员被迫回到农村但却又一心向往城市,在偶然的一次机遇后离开黄土地,开始个人在城市生活中奋斗的历程最终又回归到土地上来,以及在高加林的人生中面对爱情的选择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
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巨大反响,可以说影响是遍及全国。一时期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戏剧、广播等纷纷出现。在1984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路遥亲自编剧的电影《人生》也在全国上映了。
将小说搬上影视荧屏的编剧中,路遥并非是第一个,但在80年代能将文学文本与影视的编剧能结合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路遥应该是不多数中的一位。文学文本与影视创作间就存在着文学思维与影视视听思维间的密切联系。文学思维和影视思维虽然都属于形象思维,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影视是声音和画面的艺术。②而改编就是用影视创造的思维方式对原作进行一次再创造,既不能照搬,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但又必须尽量忠于原著,最起码要使原著的精神和精髓保持不变。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并
①肖向东,刘钊,范尊娟:《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年出版。
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②
1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协调统一起来,作为编剧而言一定要深刻准确的理解原著,领会原著的精髓、创作意图和艺术神韵,这样才能有力的把握它,驾驭它。路遥是小说的作者
又是电影剧本的编剧,正是因为在这样两种角色间精准的把握好了分寸,协调好了文本的创作与影视艺术的创造的内在联系才使得《人生》无论是在作品上还是在电影里都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笔者将从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中来分析主人公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二、高加林的性格矛盾
在路遥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他最擅长刻画的人物形象就是处于“城乡交叉地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而在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中的典型代表。高加林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憎恨自己的出生,一心想摆脱黄土地的农村人的身份,向往着大城市里绚烂多姿的生活,但又对城市里的人的市侩气息不屑一顾甚至是唾弃。他有着对自己出生背景的深深的自卑感,但是又有着年轻人身上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种种的矛盾的种子就一直扎根在他的心里。“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触及了‘城乡交叉地带’社会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种矛盾,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展现了一个土地背叛者痛苦的灵魂,显现了‘城乡交叉地带’的‘边缘人’普遍的伤痛。这种苦痛是路遥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种反思,是路遥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的知识分子感应时代大变动所发出的呐喊。”①路遥之所以对于这一类“城乡交地带”的“边缘人”刻画得如此精准到位也是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的走过来的。他对自己在“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有过这样的深刻的描述,他说:“时不时想起青年时期那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那些迷离失落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渺茫无知,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是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②
①黄加成 李燕:《徘徊于农村和城市间的“边缘人”的苦痛解析—重温<人生>中的高加林》,《安徽文学》2007年07期。
②晓雷,李星:《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回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2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高加林自身的骨子里就透露出不愿与黄土地融合的情愫,起初他这样的情愫可以理解成他不热爱土地,但却又不能完全说明他是背叛土地的。他只是不希望一辈子做农民劳作在土地上,他认为做农民就是没出息的表现,也对不起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和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所以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是高加林人生理想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考上了大学才是逃离一辈子做农民的唯一出路,随着高考的落榜,高加林这条路被堵塞了。那么当民办教师,就成了他不得不回到土地但是又高于农民身份的一条途径。在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他心里依然在想,“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但这样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在高明楼和马占胜的密谋下,也幻化成泡影了。第一次回到的农民的身份的时候高加林内心的愤怒是强忍着掩盖的,他无法面对自己即将要做自己一直以来在逃离的事情。在小说的第二章中,写到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业被下了之后,为了去适应自己即将要开始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在家里闲散了一个月。作者写到了高加林进城卖馍的场景,对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写得的十分到位。进城去卖馍的时候高加林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乡巴佬了,一个人躲在空旷的小沟里,尝试着让自己学着吆喝几声的时候,他感觉是像在众人的眼前学习狗叫一样的受到屈辱,当大山里回荡着他吆喝的回音时,他感觉那是悲哀的叫喊声,甚至是咬住嘴唇强忍着不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将一个满腹的抱负、委屈和不愿屈从命运的年轻人虚荣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土地上劳作的日子里,由于巧珍的出现,以及巧珍所付出的真爱和关心才使高加林慢慢的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就在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叔父的归来,社会资本的无形增值,人生道路出现了新的转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高加林一下成了县委的通讯干事,变为人们眼中真正的公家人,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灰土黄面的小伙子在城市里谋得自己的一份正式的工作,于是开始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工作上如鱼得水,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无需自己多费力就可以捕获到城市女孩黄亚萍的芳心,在一切看来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开始野心勃勃地酝酿着一个更大的梦想。进了县城工作的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才开始真正的彻底的背叛土地,为了能去更大的城市生活他首先是抛弃了曾经在自己最失落时一路陪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巧珍,然后又夺人所爱的跟城市姑娘黄亚萍在一
3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起。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大梦想,他甚至可以想到跟黄亚萍一家去南京生活,离开故土,自私到忽略了对赡养自己双亲的责任。他的心里的想法已经到了能进更大的城市能跟黄亚萍一起生活就可以什么都放弃的地步。就如他自己所说的,“已经上了这样的高杆就下不来了”, 他不愿意像德顺爷爷和父亲那样,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没出息,只能耕作在土地上。但是高加林万万没有想到,人生就是如此。生活有时总是容易在关键的时候去戏弄一个人。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可以再圆满一点,但是生活的本身总是让人呈现着一种饱和的状态。它不会让成功的人太得意,也不会让失落的人太沮丧,更不会让苦命的人太悲惨。高加林的县城生活就像是一场黄粱美梦在张克楠母亲的揭发下发生了转折,一切都回到了起点。就像是一场宿命的轮回,高加林他从农村回到了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了农村他的生活像一场戏剧一样的在矛盾的起伏变化中落幕了。
小说在故事发展的起伏中,牵动着读者们的心。可是冷静之后,我们可以静心思考。高加林他人生中所有的改变都是外在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时候他面对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是没有选择权利的。他满怀希望地教了三年书,就因为大队书记儿子的毕业,职位就被顶了下来,虽然不愿意回到黄土地上做农民,但是在做农民的期间他也是强忍着自己的追求,安分守己的去劳作,叔父的出现导致了他的命运的改变能再次回到城市,当他以为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甚至是更加辉煌的时候,又因为一封检举信而回到了起点。综观他命运所有的改变都是外界因素的介入才导致了他命运的起伏转折的。但并不是因为这样而说他没有自己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高加林之所以能在自己命运不断的变化中去适应环境,也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里,是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他不愿意做农民是他了解自己文不上武不下,不想浪费自己的能力和才气,因为有这般的自信才使自己总是在思想中纠结着。他的身体进不了城身体又回不了乡所以的矛盾融合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才把他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而像高加林这样“城乡交叉地带”的“边缘人”又何止他一个呢。对此路遥曾说过:“一场个人命运的悲剧结果却推演出一个社会变革的主题”。
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但在电影的故事情节里和画面制作上将高加林这样一种矛盾的性格表现得更加的突出到位。在影片的开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空旷的全景图,粗犷的黄土地,错裂的高原,崎岖的褶皱,再配上一曲
4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悠扬的陕北信天游的歌谣,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封闭的陕北高原。从这片黄土地中走出去的一代代人民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直接在画面中抛给了我们。在电影的拍摄上很多的场景都直接是一种全景式的镜头,苍凉的黄土高原暗示着主人公苍凉的人生画面。质朴粗旷的景色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经过改编后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其高吭悲壮的电影主题曲与插曲震憾人心。电影里的台词基本上都是沿用小说中的对话,不同的是演员们真挚的表演让角色的内心活动更加的丰富,特别是周里京饰演的高加林这一角色更是让高加林的内心世界彻底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电影的结尾,当高加林扯着铺盖卷从城市里再次回到农村时跨过潺潺流沿的大马河,重返土地的命运使他在人生岔道口又将作出新的选择。他的背影一张全景图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
三、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在分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前我们仿佛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样的比喻对于刘巧珍和黄亚萍这样的女孩不是很恰当,比作牡丹之与玫瑰也许更贴切。一个是没有文化,质朴善良,曾经在自己的生活晦暗的日子里抚慰自己心灵的刘巧珍,一个是与自己有着共同语言的知识女性黄亚萍。面对着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女孩子,在道德和感情上责任感的缺失,是高加林做出选择后而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小说里我们通过高加林的嘴里就知道刘巧珍的形象,“盖满川”、“头梢子”、“好果子”这都是对她俊美的外表的肯定。可以说巧珍是现代乡村文明的化身,她勤劳善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可以无私地奉献一切,她身上所具备着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但是她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因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一心爱慕有文化的人。她对于爱情的专一和痴情让无数的人为之动容。在巧珍的爱情生活里她是不幸的,因为她遇见的是高加林。在高加林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巧珍走进了他,可以说她们的爱情萌发在高加林的非常时期。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所有这样的爱情必然的是悲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更不是想要就要想丢就丢的东西。爱情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与触动,是发自内心的精神情感,应该说爱情是神圣的。可是高加林在巧珍的身上真的是爱情吗?
巧珍的出现对于高加林的感情而言,只是担当了暂时的心灵安慰与精神
5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补偿。高加林能接受巧珍的原因,是因为有了巧珍的安抚和不离不弃的情感,才让高加林一时忘记了自己做农民的痛苦,在最抑郁的时期帮助他寻找到了一点精神的慰藉。高加林在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利用者巧珍的纯真善良和真挚的情感,甚至将巧珍作为一种炫耀自己的能耐的工具,同时也是挑战世俗眼光突破传统的有力武器。他利用进城买漂白粉的机会骑着车载着巧珍,他就是要让一村满川的人看看,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一般,温顺地跟在他的身边。他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巧珍那里和在满川的村民眼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高加林是以高傲的姿态接受巧珍的爱情的,并且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他的内心始终保留着对于未来的能够进入城市的愿望的煎熬。而巧珍就是带着一种自卑、依赖、受宠若惊的心态跟加林交往着。“她对加林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是缠绕在橡树上的凌霄花,而不是木棉之与橡树的对等独立关系。”①巧珍满足于已获得的爱情,视爱情为她人生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对加林的爱中。她知道加林最爱抽的烟是“云香”牌,并能在他需要时及时替他点上,她能正确地预知加林的手因干力气活会烂的,便事先给他准备好酒精和药棉,她能准确地推断出加林是否吃过饭,为他精心的准备了食物。在爱情里她是没有自我的,加林让她天天刷牙,她就不顾村里人的嘲笑,天天“蹲在她们家的硷畔上”刷牙。除了实际行动上的为加林付出外,她还天真的幻想着,结婚后,她让加林和当教师时一样,照样歇星期天。她能理解高加林精神上的痛苦所以她支持高加林外出工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她也还在异想天开,“她想加林哥就是寻了工作,也再不会忘了她的,她就在家里好好劳动,把娃娃抚养好。将来娃娃大了,有个工作的老子,在社会上也不受委屈。再说,自己的男人在门外工作,她脸上也有光彩。”而巧珍所想的与高加林所想要的生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巧珍毕竟是出自农村的姑娘,她没有文化,她只会讲母猪下崽的闲话家常而不会讲中东、石油、能源问题,在精神上的隔阂和无法交流就注定了她最后被抛弃的结局。巧珍是株牡丹,但是那也是在高加林特殊的时期才会显出牡丹的娇贵。如德顺爷爷所说,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但是对于进城工作的高加林而言,她也只是在高家沟算块金子而已。
①蒋 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6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还记得在电影里,巧珍帮助高加林卖馍回去的路上欢快音乐以及她脸上掩盖不住的兴奋和幸福的表情。在高加林进城后,巧珍见他时的急切心情,在高加林给她一个大冷背时的无奈和最后在披上红头纱时那红纱上挂着的泪珠以及落山红霞衬出了一个痴情女子的悲凉命运。
命运转折后的高加林遇见了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孩子黄亚萍。相对于刘巧珍而言黄亚萍则是一位现代女性, 她漂亮标致,见多识广,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更有冲破世俗观念和对爱情、自由大胆追求的魄力。但是在爱情上她又与巧珍有着截然的不同。巧珍的爱是无私的,而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绝不是无私的奉献,而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尽管黄亚萍集很多优点于一身,但是却难以掩饰她自私的本质。
高加林和黄亚萍基本上都是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人,都有着自私的和虚荣的心所以他们可以短暂的走到一起。但是,也不能否认他们之前在学生时代时就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黄亚萍与高加林是同窗三年的“知己”, “在学校时,黄亚萍是班长,他(高加林)是学习干事,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多的。他俩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又都爱好文学,互相都很尊重”,“黄亚萍很快发现也同样很喜欢和她在一块”,“他们俩有时在一块讨论共同看过的一本小说,或者说音乐,说绘画,谈论国际问题。”后来因为高中毕业后又各自分开了,但分开后的高加林对于黄亚萍还是有念念不忘的情愫。“每当听见黄亚萍清脆好听的普通话播音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很惆怅的的感受,就像丢了一件贵重的东西。”当他进城与黄亚萍恢复高中时期的交往时,“他时常也闪现这样的念头: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那我们一辈子的生活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力都很强,共同语言又多”因此当他回城后,两人在图书馆巧遇,从此“又一块谈起了文学”,正是因为建立在这样的一个早期学生时代的感情基础上,所以高加林在面对黄亚萍大胆的表白时没有太久的犹豫和思考。黄亚萍的虚荣是掩藏不住的,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对高加林暗生情愫,但是由于年纪小的原因,而把自己对高加林的感情搁浅在读书的时期。毕业分开后因为高加林回到了农村,黄亚萍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前途,张克楠的顺势出现填补了黄亚萍感情上的缺口,慢慢的她们也成为了城里让人羡慕的一对了。这样即使是没有高加林黄亚萍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随着高加林回到了县城工作后,黄亚萍自私虚荣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大胆的表白和执着的爱情举动虽然能得到心仪已久的爱情,可是她
7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这样的爱情却建立在伤害了张克楠和刘巧珍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引发了高加林自私野心的一面。
如果说高加林对于巧珍的爱情是一时的冲动而做错了选择,那么高加林选择黄亚萍就带着功利性的目的了。他们在一起就是满足了彼此的目的和虚荣了。高加林之所以可以放弃身边的牡丹而选择远方的玫瑰,正是由于他自身对于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和对于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弃”何况所弃的,还是一朵真正属于自己的牡丹花。当黄亚萍付出一切情感的时候,最后得到的是高加林的一句“其实我真正爱的还是巧珍”的时候她的心里应该是无比悲痛和无奈的。
在电影的镜头里黄亚萍活泼的性格,自私的内心世界,在演员的表演下一览无余,虽然电影省去了很多黄亚萍跟高加林在一起时,如小说中的写的在行动中付出的爱的情景,以及得知高加林被揭发后自私的表态,但是整体而言,黄亚萍始终是在高加林人生爱情路上的一个悲剧过客的角色 。
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艺术,不管是用何种载体去表现路遥笔下这样的一个故事都是值得人们深刻的去思考的。爱情是容易让人盲目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为此负责任,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在内心里爱情的责任都是很神圣的。电影的结局,高加林卷起铺盖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再次经过曾经与巧珍分手的地方时他的眼里溢出的泪花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路遥在引用柳青的《创业史》里的经典话语: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8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四、致谢
经过半年多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毕业论文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罗姝芳老师。罗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阶段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除了敬佩罗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外,她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学习期间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文学院和我的母校—湖北师范学院对我的大力栽培。
9 湖北师范学院2012届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五、参考文献
[1]肖向东,刘钊,范尊娟: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 [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年出版。
[2]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3]黄加成 李燕:徘徊于农村和城市间的“边缘人”的苦痛解析——重温<人生>中的高加林[J],安徽文学 2007年07期。
[4]晓雷,李星: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回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5]蒋 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6]西安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电影《人生》 导演:吴天明 编剧:路遥。
[7]路遥 人生[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9年5月第一版。
10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07:0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31250111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