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创作实例:《生活空间》

更新时间:2023-12-05 07:05:3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投资价值分析)

-

第三节创作实例:《生活空间》

第三节 创作实例:《生活空间》

一、一种新节目的诞生

1.《东方时空》的栏目设置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正式播出,其中包含4个小栏目:

《东方之子》主旨是名人访谈,它的口号和追求目标是“浓缩人生精华,尽显各类精英的本色”;之后是《金曲榜》,《东方时空》开播之初的总体定位是综合性杂志,所以设立了这样一个小栏目,专门播出MTV。(以前MTV散在各个栏目或晚会里面,或者一个专题里面,并没有专业的栏目);第三个栏目叫《生活空间》,提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服务内容;最后一个栏目是《焦点时刻》,后来改名为《时空报道》,主要报道一些重大的社会及政治新闻,报道时间较长,属于新闻的深度报道。这四个小栏目,既要求各个栏目之间要有相通的东西,又强调各自的个性。开播之初,每个小栏目都有自己的主持人,他(她)的语言风格、个性和形象,代表这个栏目的个性,让观众一看到主持人,就能想到小栏目的特征。

随着节目整体定位的调整,《东方时空》改为新闻性杂志,取消了《金曲榜》。以前每个栏目都有自己的主持人,现在只有一个总主持,小栏目各自特性减弱,而强调了新闻杂志的统一性。

2、《生活空间》转型

当《东方时空》开播时,《东方之子》定位是说人,《焦点时刻》定位是说“事”,而《生活空间》的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

《生活空间》最开始的构思和定位是服务性节目,教人们一些生活技能,比如说如何养鱼、如何美容、如何查地图等。这个定位不具有时效性;而且自中央电视台开办《为您服务》以来,全国各种服务性节目非常多,只有这个栏目不是全新的状态,一直计划改造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因此,《东方时空》改为新闻性杂志,调整《生活空间》的要求就更突出了。

1993年7月陈氓作为第三任制片人上任。起初仍然按照服务性节目的定位要求制作,在总定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设小单元的方式丰富节目内容。当时设计的单元有:《话今日》,内容是谈世界上今天发生的事;《走天下》,就是导游介绍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健康城》,谈卫生;《红地毯》,谈文化动态;《老百姓》,谈老百姓八小时以外的业余生活。播出安排是《健康城》和《红地毯》、《老百姓》分两组,隔天轮流播。1分钟的《话今日》,2分钟的《走天下》,5分钟的《红地毯》、《老百姓》或《健康城》。

由于当时《生活空间》组只有十几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东西,根本作不出来。只好集中拍摄,比如《走天下》,由于故宫的地理位置集中,一下拍30个小节目,于是天天播故宫,观众反映故宫都走不出去,还走什么天下?而且故宫的故事大多是帝王将相的故事,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远。所以观众提出一些批评意见。而当时的《老百姓》播出的一期反映一对老夫妻把自行车改装成能骑,铺起来能当床,又能把煤气罐拿出来做饭的流动旅行车的节目却得到很好的反响。老两口骑着这辆车走了很多地方,对人生有很多感触,节目播出后,观众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把所有的小单元全部做成老百姓,当时有3种意见:有人担心,像老两口这样的题材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天天播,会找不到题材;有人认为这种创作型态,需要融入情感,节目要日常播出,人不可能天天处于创作状态;但也有人提出,《生活空间》从1992年底创办一年多,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真能让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前面将是阳光大道。就是在这种为难和期望中,《生活空间》开始新的尝试。

3、跟着感觉走诞生的新节目

制片人陈氓介绍,在《生活空间》改版前,他们没有任何参照,惟一可以借鉴的的是中央电视台和 NHK联合拍摄的《望长城》,他们的创作完全凭借感觉。

新面孔的《生活空间》开始播出单一的《老百姓》单元,从表述内容和选材形式上呈现给观众全新的东西:在选材内容上,让普通人成为电视主角,以前电视节目和新闻媒体关注的都是重要人物,比如明星、政界人物、有成就的人,《生活空间》专门关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从表述形式上采用跟拍纪录,用镜头客观纪录人物生活流程的方式,而不是用传统的解说词(旁白)和画面填塞的方式作节目。为了让观众接受,他们还为《生活空间》加了一个注脚,起了一个副标题“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当时他们有几个指导思想:

一是认为以普通人做栏目可以填补当时中国电视的空白,而且普通人本身是生活的主体,应该在电视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是用纪录、观察的方式,客观的反映某种存在,是电视从“宣传”到“传播”的一次观念性转变,“宣传”是为了某种目的存在,而“传播”是把甲地的事情告诉给乙地。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填补中国电视空白、推动中国新闻改革”。

制片人陈氓在接受台湾学者王慰慈采访时回忆:“当时把话说得这么满,是为了振奋整个创作队伍,因为当初栏目方向一再变更,大家已经疲惫不堪,觉得自己作的事情,可有可无,毫无意义,为了让大家面对一个很大的困难有勇气超越,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他们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开始做这个事情。”

历史证明当初的口号成为了现实,现在,《生活空间》的节目样式已经完全被观众熟悉和接受,甚至“生活空间”成为表现普通人、纪录生活流程这类电视节目的代称。

二、创作理念和方法

一个栏目需要一种生产的模式、创作的方法、选题的方法、拍摄的方法、编辑(剪接)的方法。《生活空间》形成了一整套的创作规律和方法:

1、不要在生活中寻找想要的东西,而是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于受到形象化政论创作惯性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习惯了带着一个结论,到生活中去寻找论据。比如,拍摄老师就在他生活中找奉献精神;拍摄残疾儿童,就找一位弱者值得同情的地方;拍守墓人,就一定要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历史文化。这些做法都是把被拍摄对象当成表达自己主观思想的符号。

《生活空间》提出:要拍摄纪实性的东西,拍摄过程本身就是寻找结果的过程。这种思想方法要求编导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睁开眼睛看生活,而不是套生活。

比如:一位编导拍上海的一个足球运动员,他的教练是外籍教练,因为害怕体育机密泄漏,不让编导拍摄。编导给制片人打电话问怎么办,陈氓对他说:“生活中任何一种状况的发生永远都是拍摄机会,而不是拍摄的障碍。不要认为他不让你拍,就没办法拍,而要看待不让人拍这件事本身具备什么意义,想办法让不让你拍的事实,成为表达社会深刻存在的机会。”

还有一个编导拍了一个想改良民族乐器的老百姓,因为上舞台演出需要有关部门批准,为了尝试乐器的效果,也为了避免麻烦,他到饭店伴奏。编导去拍,回来说:“没有拍好,因为这个人把摄制组当成《东方之子》的摄制组,把自己当成名人了。他一直在教我们应该这样拍,或者那样拍。”陈氓问:“那你把他教你怎么拍的过程拍下来没有?”编导说:“没有。”陈氓说:“如果你拍下来,这个片子是相当深刻的,因为他所流露出来的东西,恰恰表现出他对媒体的一种态度。在他心目中,媒体是干吗的?媒体能做什么?又该怎么做?我们要纪录这个时代人的样貌,就需要通过他摆布我们的这个事实,让人们看到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面对媒体,怎么理解媒体的,这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存在,这个东西可能比改造乐器更有意思,你有这种意识就能把生活中的某种发生当成机会,没有这种意识就把会它当成障碍。”

2、决定关注 电视台栏目化运作,很短的时间内要缴一个片子,很容易陷入盲目拍摄的状态,在开拍之前编导和摄影必须作很多思想准备。《生活空间》提出一种创作方法,即“决定关注”。

(1)盲目拍摄·主题先行·决定关注

如果说纪实就是发生什么拍什么,这样的拍摄就是“盲目拍摄”。相反,如果开拍之前已决定要拍什么,这种状态称为“主题先行拍摄”。盲目拍摄无法确定准确的拍摄时机,可能天天去,每天回来,也不能确定素材积累到一定量没有。没有规划,无限期的延长,不适宜栏目运作;如果编导采取“主题先行”,在开拍前就已经决定要表现什么,到了现场后,很可能导致和想法一致的就拍,不一致的就放弃,或者无视其他发生的事,将其都视为障碍。在“主题先行”和“盲目拍摄”之间有一种折中的解决方式——“决定关注”。

比如拍摄一位农村大妈,如果盲目拍摄,不知道星期一去还是星期二去合适,更谈不上镜头的取舍;若是主题先行,决定拍摄大妈的善良和勤劳,那么一到农村发现大妈正跟大爷吵架,就又拍不成了。而决定关注,比如说打算拍摄这个大妈的婆媳关系。这不是主题先行,因为她们的“婆媳关系”到底体现什么主题思想还不清楚,还需要编导进一步观察,比如她们的婆媳关系是体现传统美德,或是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演变发生了很多变化?也不是盲目拍摄,因为只要你决定了拍“婆媳关系”的时候,事实上,你要拍什么、什么时候去、这都已经明确了,肯定你是要在媳妇将要回家的前一天就到婆婆家,看媳妇回家有没有什么准备?或者观察婆婆和公公有没有发生议论等。

(2)决定关注的作用

A、决定关注的方面就能决定合理的拍摄时机

B、决定关注的方面可以帮助场景取舍

比如,婆婆和媳妇一起去上厕所,如果没有决定关注方面,上厕所可能没有一点价值,但是如果决定关注“婆媳关系”,就可能把边走边聊当成重要的戏拍。

C、决定关注还可以决定每个场景的处理

比如儿子和爹打起来,如果没有决定关注的方面,在现场的拍摄很可能用全景,或者老头说话镜头给老头,儿子说话镜头给儿子,不断拍摄冲突的双方、表现他们冲突的环境。但是当决定关注婆媳关系,在拍摄处理上就会发生变化,当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会用特写镜头关注事件发生中婆婆和儿媳心理的变化。只有前期决定了关注的方面,才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决定要哪张脸的特写和不要哪张脸的特写。

所以决定了关注的方面,就可以决定拍摄时机、场景取舍和场景处理。拍出来的素材虽然量小但有效成分大,可以很短的时间拍到要拍的东西,这才符合栏目生产的需要。

3、现场默契和调整

编导和摄影师两个人是搭档,在拍摄现场,两个人都要清楚,此时此刻要关注什么;同时,还应有非常好的默契,因为纪录片会面对很多变化,两个人在决定关注的同时,要非常清楚关注的方面可以随机调整。在节目的前期拍摄中,选择关注某一方面,并不等于有了结论。结论的产生往往源于编导在关注过程中的发现。

《生活空间》曾经拍摄过一期节目,原先决定关注的是当警察的父亲,但是到了家里发现两个双胞胎儿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更有意思:6岁的女孩蕊蕊和男孩峰峰是对双胞胎,他们是剖腹产,经父母商量,蕊蕊成了姐姐,峰峰作了弟弟,父母认为,做姐姐的应该更懂事,所以妈妈常对蕊蕊说,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可是蕊蕊却不愿意承受这些委屈,她不断以孩子的方式,对人为定下的姐姐角色进行反抗。这期节目就是后来获得当年电视片奖的短片《姐姐》。

4、选择人物不等于选择了主题

《生活空间》曾拍摄过一位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大机关工作的青年,几年之后,他辞去了工作,回到农村当大队党支部书记。编导来到农村顺理成章地拍摄了他的工作、生活和想法,片子做出来之后显得平淡而毫无个性。而事实上这个人物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新闻性,可是片子却没有体现出更深刻的内容。这之中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决定关注的方面。

要在短短的十来分钟的节目里,不做成一般性的报道,就必须走出选择了人物,想当然也等于选择了主题的误区。事实上,那位党支部书记身上,隐含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方面(不是主题)。

比如作为人,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他怎么面对不得不和他一起从城市来到农村的妻子和孩子?再比如,在农村生活中,他是否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又比如,作为大学生,在与其他相处的过程中,他是否感到文化上的孤独。这样的思考和理解应该是前期的工作,当选择出关注哪一方面的时候,也就决定了前期的拍摄时机和对象。

在第一种选择中,可以选择他和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可能就是片中的第一配角;在第二种选择中,县里来视察工作可能就是重场戏,关注他与领导的相处,县长可能就是片中的第一配角;在第三种选择中,可以把与他合作的用来表现他生存的文化背景,那么大队长很可能就是片中第一配角。这样才有望主动而不被动在前期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避免让一部短片最终成为一般性报道。

5、小人物构成的历史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空间》一直努力通过挖掘人物个性,来发现生活中人们并不熟悉的某种生存状态、某种心理和情感,从而展示生活的哲理。例如《选择快乐》、《初为人父》、《明天做新娘》等等节目就是如此。但是时间久了,他们发现用于提炼片中思想的话,已经在很久以前就用过了,因为生活中的哲理就是那么多。

而历史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尤其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每一个重大变化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都会有所反映,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努力捕捉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新的情感和心理是常新的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述,记录这个时代。

1996 年底陈氓提出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为未来留下一部关注小人物构成的历史。从人文教化到关注时代变化,不再通过节目教育人生活的哲理,而是通过人物展示社会发生的某种深刻的变化。通过选题,寻找能代表时代特征的人物。比如《许姐的夏天》讲下岗女工寻找工作的故事;《泰福祥日记》里人物面临着社会巨大变革带给个人生活的影响。

生活每天都在变,人的经历每天都在变,主题就能不断翻新,《生活空间》的变化就是在这样的层面上发展,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构成历史。

三、节目个案创作:《考试》

每年春天,都有一些孩子在家长陪伴下,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一年一度的入学考试。《考试》纪录了1995年春天,有四个女孩在父母陪伴下提前来到北京,他们住在音乐学院周围的民房里。为了独生子女能考上音乐学院,他们的父母没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有的甚至失去了工作。但是考试的结果总是叫人难以预料。

编导郭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开考前的一个月中进行拍摄。片中的四个女孩是经过挑选的,因为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而她们的年龄差不多,而且住的地方和练琴的地方也相对集中,所以选择她们作为拍摄对象。从考试前一个月开始拍一直跟踪到考试结束发完榜。一共拍了60多盘30分钟的带子。尽管片子呈现的时间是一个月,但节目时间非常有限,最后剪成6集,一共不到50分钟。

编导郭佳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广播电视专业,93年接触电视,95年拍摄了这部片子。拍摄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意识去考虑影像、考虑第二配角、风格,只有想到要拍什么,怎么跟她们接触,一切都非常自然,没有什么设计,也没有前期从总体节目构架上去考虑很多的策划,用她自己的话说: “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拍摄了这个电视节目。就是在现场非常真切、完全是生活本身出其不意的给人刺激,这个题目的拍摄在面上几乎没有遗漏什么东西,比如节目中呈现的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国的教育状况、孩子的心理、父母的心理等等。”

这种自然状态随着工作的职业化开始消失。郭佳提到以前对选题的感受和思想比较强,但是现场拍的东西不足以表现自己对题材的感受,总觉得不够满意。在刚刚工作时,很少会想到这个东西有用,那个东西没用,觉得所有的东西都要拍摄下来才放心。熟练之后就会想,这个东西拍到这儿足够用了。

不过,郭佳认为:《生活空间》做的东西不是长片类型的纪录片,它实际上是大众媒体播放的东西,所以是不断寻找社会最新的动态和人的最新的动态,选题上不会有太多的问题,难的是找到好的故事。

郭佳也谈到她找故事的方式:

“比如有时候我觉得特别想拍现代信息产业,但在开始的时候我会不知道怎么拍,因为生活空间拍这方面的题材不是很多,我就要多做一些、多想一些,一旦进入之后就会发现可以拍的东西非常之多。

有的时候是挺巧的。比如说想到这方面的题材,就开始看这方面的报纸和这方面的有关资料,然后问自己周围的人,有没有朋友是做电脑的、做网络的?然后就很自然地找到人和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有故事,比如我拍过一个人,他是作技术方面的,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拍他,一旦跟他接触后,就会发现非常容易,采来的素材几乎用不完,人都是这样,只要有接触就特别容易。”

作为具有纪录片风格的新闻短片,《生活空间》在采访和拍摄人物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不干扰采访对象,用长镜头跟踪和展示人物,用探询式的不动声色的提问引导出人物内心的独白,而不用主题干扰生活。

参考资料: 王慰慈:《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远流出版公司。

-

第三节创作实例:《生活空间》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07:0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31133236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三节创作实例:《生活空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三节创作实例:《生活空间》.pdf

标签:拍摄   关注   决定   节目   生活   没有   生活空间   栏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