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菩提明镜)
北京地区降水量资料汇编
北京的年均降水量为626毫米.北京地区的降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年际变化大。如年降水量最大的1959年达1406毫米,而降水量最小的1969年仅为242毫米,多水年为少水年的5.8倍,有时侯丰水年和枯水年还会连续出现。二、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强度大。北京的夏季(6~8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以上,冬季雨雪很少,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春季次少,占全年的8~10%,秋季占全年的13~16%。三、地区差异显著。从地区分布上看,北京降水量高值区在山前迎风坡一带,大致以带状自西南向东北,即从房山区西霞云岭沿山伸向怀柔县中部、密云县西北部。在这一高位区,年均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高值区的西北、东南两侧降水量逐渐减少,西北、北部边远山区小于500毫米,东南的通州、大兴县亦不足600毫米。四、会出现暴雨,严重时会造成灾害。据1888-1980年的统计资料,这93年中,日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全市共发生43次,平均约两年一次。1981年7月23日,动直门地区的降水量达609毫米,一天的降水量几乎等于年均降水量。北京历史上多次发生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多与暴雨有关。五、处于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内,总的来说,降水不足,水资源形式严峻。
2006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毫米,比去年降水量468毫米少4%,比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少23%,山区平均降水量447毫米。
月份
气温(℃)
降水量(mm)
降水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212.3
九
十
十一
十二
据1956~2000年降水量系列分析成果,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85mm,其中年内80%以上集中在汛期;年际间最大年份降水量是最小年份的3倍以上,易形成径流流失(摘自北京城区雨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 丁跃元 张书函 陈建刚 廖日红)
降水量分布(mm)
平均降水量年份
(mm)
房山、怀柔、密云 通州、大兴
1959
1965
1969
1975
1980
1981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406
944
242
590
480
667
655
491
423
724
596
656
410
686
373
438
486
539
468
448
其他
资料来源
北京地理
北京水资源
北京水资源
北京地理
北京水资源
北京水资源
北京水资源
降水资源
(摘自中学地理网:北京自然地理)
(一)降水分布与变化
北京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62%,因此,降水量除了受大气环流影响外,还受地形的影响。北京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走向大体与山脉走向相一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70—660毫米。多雨中心沿燕山、西山迎风坡分布。700毫米以上的地区有怀柔县的八道河、房山区的漫水河、平谷县的将军关一带,其中八道河面积最大,量值也最大达820毫米、枣树林为770毫米。由弧形山脉向西北、东南降水量不断减少,延庆县康庄为,是全市降水量最少的地区,通县、大兴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在山区虽处同一区域,由于山脉的屏障作用,一山之隔降水量相差悬殊。如沿西山的百花山、老龙窝、青水尖到妙峰山一线,山南史家营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大安山接近650毫米,越过山岭处于背风坡的清水河流域的斋堂、杜家庄、燕家台,青白口和沿河城等地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为少雨区。
北京降水量集中在夏半年(4—9月),占年雨量的90%以上。冬半年(10—3月)雨量不足10%。从表4-15看出,降水量更集中在夏季6—8月,占年雨量的75%,其中7—8两月降水量占夏季降水量的84%,所以 7月下旬到 8月上旬为降雨高峰。北京一日降水量
表4-14 北京地温(℃)及冻土深度 单位:厘米
>400毫米的日期均出现在此时期内,有时一日降水量就占年雨量的60—70%。降水不仅高度集中,还以暴雨形式出现。冬季(12— 2月)降水只占年雨量的 2%。春季( 3— 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毫米左右,占年雨量的8%。秋季(9—11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毫米左右,占年雨量的14%。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给北京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北京实测降水量记录以来的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630毫米,但年际间的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406毫米(1959年),最少年降水量为242毫米(1869年),建国后最少年为(1965年),前者为后者的5.8倍,最少年降水量不足常年降水量的一半。
不同等级年降水量出现频率及机遇。是少雨年出现的频率高于多雨年(见表4-16)。
为了表明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特征,常用年降水变率作为衡量某一地区降水变化的一个指标,用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来表示。变率大反映逐年降水量变差大不稳定,反之则差异小稳定。(表4-17)是北京各区县的平均降水量及降水的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全市范围内,年降水绝对变率(D)在166.8—间变化;相对变率(V)绝大部分地区>20%,房山区值最大为32%,密云县最小为18%。
从气候角度看,年降水相对变率>25%,则该地区旱涝频繁,可见本市的旱涝灾害是较为频繁的,并且平原比山区严重。
(表4-18)为北京各月降水相对变率,都超过年降水相对变率,除7月外都>50%,
表4-15 北京地区各月降水量 单位:毫米
1月最大为120%。从以上分析得知,北京年降水量及年内降水量的不均匀分布,是造成北京旱涝交替的气候背景。
表4-16 不同等级年降水量出现频率和机遇
(二)降水保证率
降水量、降水变率分别表示平均概念和极值偏离程度,但这些都不能阐明当地各种不同降水量出现的机率。在农业生产上,仅需要了解自然降水量对某种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在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则需要知道某种降水量出现的机率。这就要计算当地降水的保证率。保证率是指某一数值以上(或以下)所出现的机率的总和,以百分数表示。
从表4—19看出,北京35年或120年降水资料统计:年降水量≥500毫米,保证率均在70%以上,≥600毫米降水量的保证率占30%,而≤500毫米降水量的保证率虽大,但属偏旱年份对生产不利。所以,从保证率也可看出北京水资源的不足。
(三) 雨季起止及其变化 北京雨季的起止标准:6—9月旬降水量≥40毫米,且其后两旬的旬降水量仍要≥10毫米;过程降水量达20毫米的第一天为雨季初日,最后一天作为雨季的终日。
据北京1940—1980年降水资料统计,北京雨季平均初日为7月上旬,最早为6月1日(1956年),最晚为8月15日(1945年);平均终日为8月下旬,最早7月22日(1968年),最晚为 9月 22日(1949年)。北京雨季起始日期的累积频率(见表 4-20)。 6月底 7月初以后,雨季到来的累积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大,至7月中旬其累积频率约为80%。
(四)降水日数及强度
凡一日内降水量≥的为一雨日。北京雨日有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的特点。平原雨日约70天左右,海拔500米地区雨日为75天,海拔800米以上的马道梁、佛爷顶雨日为80天(见表4-21)。雨日的逐月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逐月变化趋势相一致,雨日最多在7月为15天,8月13天。冬季12及1月经常是全月无雨日。
从表4-22看出,北京连续雨日和无雨日情况,各月最多雨日、最少雨日情况。1954年7月出现雨日22天,1957年8月出现雨日23天;而1972年7月只有6天雨日,1968年8月只有天雨日。最长连续雨日达13天(1959年27/7— 8/ 8)。最长无雨日可持续114天(1970年4 10月25日—1971年2月15日)。
是按日降水量的多寡来区别的,从(表4-23)北京各级雨量的降水日看,以小雨占绝大多
表4-17 北京地区降水变率(1950—1980)
注:绝对变率计算公式:
式中:D为绝对变率,Xi为逐年降水量; 为平均降水量;n为样本数(年数)相对变率计算公式:V=D/X
表4-18 北京各月降水变率
表4-19 北京各级年降水量的保证率(%)
表4-20 北京雨季起始日期的累积频率%
数,小至中雨约占降水日数的90%,大至暴雨仅占10%左右。
(1)北京多数地区一日最大降水强度大于200毫米。大于400毫米地区有三个:第一是怀柔县中部的枣树林、沙峪、八道河,延庆县的四海,此区面积最大。1972年2月27日怀柔县枣树林日降水量;第二为房山区东部的胡芦垡地区,1958年8月6日日降水量;第三为城近郊朝阳、海淀区,1963年8月8日北郊来广营日降水量为464毫米。
(2)3日、7日、15日、30日最大降水强度,连续3日最大降水强度的分布与一日最
表 4-21 北京地区各月 ≥的雨日
大降水强度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超过500毫米的地区是怀柔县枣树林为;超过400毫米地区有平谷县的将军关为,海子为407毫米,昌平县沙河为,房山区霞云岭为。
表4-22 北京各月平均、最多、最少、最长连续雨日及无雨日统计表
连续7日最大降水强度超过500毫米有房山区浦洼为(1963年8月)。连续15天降水强度达到的是怀柔县的枣树林(1972年7月)。连续30天降水强度超过700毫米有朝阳区、房山区、通县;超过800毫米有通县、朝阳、芦沟桥;超过900毫米有枣树林(1964年7月);超过1000毫米为葫芦垡(1959年7月)。
(3)一小时降水量超过60毫米站点北京有42个水文、气象站点,从(表4-24)可以看出,一小时最大降水强度为132毫米(1969年 8月10日)在怀柔县枣树林。据气象台观测10分钟最大降水强度达(1957
表4-24 一小时降水量≥60毫米的站点(解放后资料)
年 8月11日)。
(五)降雪和最大积雪深度
北京冬季以降雪为主。平原区降雪初日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山区比平原提早10天到半个月,延庆县为11月15日。最早初日出现在10月上旬,最晚初日在1月中旬末。降雪终日平原出现在3月中旬,山区推迟到4月上旬,最早终日在1月下旬,最晚终日在5月中旬(见表 4-25)。
降雪深度:总的说北京市雪量不大,积雪不深。最大积雪深度35厘米在霞云岭(1968年12月30日),其次大兴县东黑垡深26厘米(1970年 3月 8日),城区最大深度24厘米(1959年 2月25日)。
表4-25 北京地区初、终雪日及最大积雪深度(1955—1980年)
(六)干燥度
北京地区干燥度情况(见表4-26)。1—6月和9—12月为干月,7—8月为湿月。从年干燥度看,山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型,其它地区属半湿润气候型。
表4-26 北京地区多年各月干燥度计算值
异常气候是造成一些地方严重洪涝、干旱、霜冻等灾害的气候现象的总称。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地异常气候事件增多,统计表明,几十年、几百年一遇的现象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世界气象组织把异常气候定义为“30年以上一遇的罕见气候现象”。如,在80年代,可以把1951~1980年的30年间气象要素观测值作为标准来确定异常气候。至90年代,则可选用1961~1990年的观测值来确定异常气候。但这只是大体标准。在一些气象观测记录不足30年的地方,可略放宽条件,选择“25年以上一遇的气候现象”。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异常气候标准也将随之变化。如北京地区,1731~176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44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617毫米(1737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90毫米(1745年);而1951~198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44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406毫米(1959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62毫米。若按1731~1760年标准,1737年为异常多水年,但按1951~1980年标准,1737年为降水正常年份。近20余年来世界各地气候异常事件增多的原因,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些学者认为,近年来,随着气象监测手段的现代化及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从前不被注意的气候现象可被监测到。另一些学者认为,近年来的异常气候现象增多可能预示着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气候史的研究表明,当地球气候发生重大转折时期,世界各地的异常气候事件就会增多
一、地表水
北京分布着大小河流200余条,它们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永定河、温榆北运河、潮白河及蓟运河等水系,这些河流总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山前迎风坡为本市多雨地区,山区坡陡流急,蕴藏着比较丰富的水利及水能资源。
解放后在这些河流上先后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85座,总库容达72亿立方米,建成水电站119座,总装机容量26.33万千瓦;并开挖了四条大型引水渠,44处大、中型灌区,使河湖连成一体,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河湖水网。
(一)水系及流域
北京市西部为大清河及永定河水系,中部是温榆北运河水系,东部有潮白河及蓟运河水系。只有温榆北运河水系发源于本市境内,其它四大水系均来自市区以外,为过境河流。本市水系流域分布情况见表5-1。
位于本市房山区境内。由大清河的支流拒马河及其大石河、小清河等构成。
拒马河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的涞山,先是东北流,经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西北转向东,在都衙口附近入本市房山区西南部,在张坊附近分为两支,一支为北拒马河,一支为南拒马河。北拒马河东流至河北省涿县东茨村,接纳了源于房山区的大石河(琉璃河)与小清河,自东茨村折向南至白沟镇,这一段称为白沟河。南拒马河自张坊附近向南,在河北省易县的北河店接纳了易水,到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始称大清河。大清河向东南流,在河北省雄县任庄子接纳了赵王河,继续向东流,在天津郊区独流镇汇合子牙河入海河。
大石河及小清河是拒马河源于本市房山区较大的支流。大石河发源于百花山的南麓,在山区有峪子沟、大堰台沟、白石口沟、中窖沟、南窖沟等注入,向东流至漫水河出山进入平原,向南流,沿途接纳了马刨泉河、周口店河、夹括河,在东茨村入北拒马河,全长120公里。
小清河发源于丰台区马鞍山的东坡,上源为小哑叭河,在南流的途中接纳了九子河、哑叭河、剌猬河,到东茨村入北拒马河。
注入北拒马河的支流还有马鞍沟、千河口北沟、东沟、大峪沟及胡良河,这些多为季节性小河。
大清河水系在本市的流域面积为21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2%,其中山区流域面积1583平方公里,占73%;平原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占27%。
拒马河在张坊以上为上游,河流在中山、低山峡谷中流动,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缘,太行山山脉的东麓,土质松软,河床下切作用强烈,冲沟发育,是本流域主要泥沙来源地。上游处于暴雨中心,河床比降又大,汇流迅速,地表产水量较多。张坊以下属于中下游地带、河流流经太行山东侧冲洪积扇及华北大平原上,因河床坡降变缓,泥沙大量沉积,有的地段形成地上河。拒马河水量丰沛,水质好,是本市清洁的地表水资源之一。
大石河在漫水河以上,流经石质山区,深切西山地区分布广泛的中、上元古界(蓟县系、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地层,流域内大泉比较发育,流量80000立方米/日的万佛堂大泉就在本流域。大石河出山以后,流经山前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上,河谷较宽,比降变小,径流缓慢,水量下渗强烈,在十八亩地至夏村一段成为干河谷,夏村以下才为常年有水的河流。
永定河由洋河、桑干河和妫水河在官厅附近汇合而成。
洋河上有三源,即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东、西洋河发源在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兴和县境内,南洋河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三条河在河北省怀安县汇合,汇合后东流,在张家口以南又汇入清河及洪塘河,继续向东南流,经宣化盆地在涿鹿县朱官屯与桑干河汇合入官厅水库。
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北麓的桑干泉。向东北流经大同盆地接纳了浑河、御河,东流入河北省,在阳原县钱家沙洼纳入来自蔚县的壶流河,然后在朱官屯与洋河相汇入官厅水库。
妫水河发源于延庆县黑汉岭西北的大吉祥,向西南流,在香村营以南接纳古城河,在延庆县西南大路村入官厅水库。
桑干河、洋河、妫水河汇入官厅水库,水库以下称永定河。官厅至三家店为永定河山峡地段,河流蜿蜒于高山峡谷之中,沿途接纳了湫河、清水河、下马岭沟、清水涧、苇甸沟、樱桃沟等,山峡地段全长110多公里。三家店以下进入平原,经丰台、房山,大兴等区县,在大兴县石佛寺附近入河北省,在河北省安次县接纳了源于北京大兴县的龙河,到天津西郊屈家店与北运河相汇,经海河,入渤海。
永定河在本市的流域面积为310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8.9%,其中山区为2453平方公里,占79%,平原为652平方公里,占21%。
永定河官厅以上为上游,地处高原山区,绝对高程较大,相对高程较小,多为中山丘陵及盆地,河谷开阔,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抬升。上游地区74%的流域面积为黄土覆盖及石质山区,植被盖度不到30%,土质疏松,下切较深,两岸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多沙的河流之一,故有“浑河”、“小黄河”之称。
官厅至三家店之间为中游。是中山峡谷区,两岸山势雄伟,山坡陡峭,谷深岸窄,水在峡谷中迂回前进。天然落差340米,平均坡降3.1‰,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占全市水能蕴藏量的20.4%。雁翅以下,落坡岭至三家店,河道在上苇甸穹窿和九松山向斜之间,组成山体的岩性为寒武、奥陶系灰岩,溶洞较多,岩层破碎,节理发育,岩层倾向与河水流向一致,此段河水渗漏严重。
山峡地区多暴雨,植被覆盖度较差,支流沟短坡陡,每遇暴雨洪水猛涨,受洪水及泥石流的危胁较大。
三家店至河口地段为下游。河流进入平原,地势变缓,河床比降约0.5‰ 左右。水流速度减慢,所带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淤高,自芦沟桥以下有的地段已形成地上河。河床摆动不定,历史上称为“善决,善徒”的无定河。自官厅水库建成以后,起到拦沙、蓄洪作用,三十多年来永定河未发生洪水灾害。在平原地区河道发育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河水渗漏较强,枯水季节往往断流。
通县北关闸以北是温榆河,以南是北运河。
(1)温榆河是北运河的上源,源于本市昌平县,承泄西山及燕山南麓的诸小水流。有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汇合于沙河镇以后称为温榆河。 东沙河,上源有德胜口沟、锥石口沟、上下口沟、老君堂沟,在十三陵水库以上汇合称东沙河。东沙河在沙河镇北入北沙河。
北沙河,上源有高崖口沟、柏峪口沟、白羊城沟、兴隆口沟、泃猊沟,汇合后称北沙河。沿途在双塔村东汇入关沟,在踩河村东汇入虎峪沟,于沙河镇北与东沙河汇合入沙河水库。
南沙河,上源是周家巷沟,它发源于海淀区寨口村附近,向东北流,在常乐村以南汇入发源于二道河的一条小河后称南沙河。再向东流在沙河镇以东入沙河水库。
三条沙河汇合后,出沙河水库称温榆河,继续向东南流,在北马坊南有孟祖沟汇入。在曹碾村接纳了发源于燕山南麓的入家沟、西峪沟、钻子岭沟、桃峪口沟、白浪河及牤牛河等小河汇合成的蔺沟。继续向东南流在沙子营以东,有清河汇入。清河发源于玉泉山附近,向东流在海淀区厢白旗北纳入万泉河(源于万泉庄),在清河镇南纳入小月河。
坝河,通惠河与市内护城河相通,属排污河,在通县城以北入温榆河。
小中河发源于怀柔县山前洪积扇前缘,向南流经顺义县城以西,在通县城北入温榆河。
温榆河是发源于本市的唯一河流,上源诸小水流多源于山泉及岩石裂隙水,水量不大,出山口后,流动在山前冲洪积扇上。冲洪积扇顶部砂砾石透水性强,河水渗入地下,成为干沟。在冲洪积扇溢出带出露地表,成为常年有水的河流。
(2)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自通县以下,沿途纳入了凉水河,凤港减河及龙凤新河。
凉水河上源有莲花河、丰草河及马草河,均源于永定河大堤的东侧,在丰台区果园以下称凉水河。向东南流,在通县马驹桥北纳入大羊坊沟,在张家湾纳入肖太后河及玉带河,在榆林庄汇入北运河。
凤港减河是人工河,把凤河与港沟河串联起来,在香河县贾庄以东汇入北运河。龙凤新河在天津武清县北入北运河。北运河在天津红桥入海河,全长约200余公里。
温榆北运河水系在本市的流域面积432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6.3%,其中山区10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3.1%,平原3320平方公里,占76.9%。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在历史上是漕运粮食的水道,为人工开凿,河床狭窄,水量不大,为增大运河水量,使运粮船直入大都城,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建议,将昌平凤凰山脚下的白浮泉引到瓮山泊(今昆明湖),经高梁河(今长河),北护城河、通惠河到通州。水量增大,运粮船可顺利到达运粮码头积水潭。现在北运河水系为北京城区及平原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在汛期,因河床狭窄,渲泄不畅,下游多以减河分洪,洼淀放淤。有青龙湾减河,筐儿港减河分别分洪于七里海和金钟河。
潮白河有两大支流,即潮河与白河,两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河漕村汇合后称潮白河。
潮河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地区丰宁县草碾沟南山,向南流在古北口附近入本市密云县,在桑园以西有安达木河汇入,在高岭以南入密云水库,在库东又纳入清水河,由碱厂附近出水库,在库南,辛安庄纳入红门川,向西南流,在县城西南河漕村与白河汇合。
白河发源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沽源县大马群山东南,流经赤城在青罗口与源于龙关县的刁鹗河汇合,向东折去,在延庆县白河堡附近入本市。在菜木沟纳入黑河,在宝山寺纳入南来的渣汰河及北来的天河,在汤河口纳入汤河,折而向南流,在青石岭附近纳入琉璃河,在张家坟以东入密云水库。在库北还有白马关河汇入。白河由溪翁庄出密云水库,向南流在县城西南河漕村与潮河汇合,汇合后称潮白河。
潮白河向西南流到牛栏山东侧纳入怀河,在顺义县赵庄南纳入箭杆河,在通县大沙务以东出北京市,入河北香河县,经潮白新河入渤海。
潮白河水系在本市的流域面积548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3.4%,其中山区流域面积4499平方公里,占82%,平原流域面积988平方公里,占18%。 潮白河在密云县城以上称为上游。上游除河源段河道比较开阔外,多呈“V”型河谷,白河自白河堡至密云水库,潮河自古北口至密云水库,河床基本镶嵌在峡谷中,山势陡峭,岩石裸露,河床比降大,水流急,河流以下切作用为主。密云水库以下至苏庄称中游河段,河流流经在冲洪积扇上,地势比较平坦,平均坡度约为1.1‰,河中出现沙洲及叉河,洪水期以搬运作用为主,枯水期以沉积作用为主。苏庄以下为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谷开阔,有广阔的河漫滩,以沉积作用为主。解放前是一条洪泛严重的河流,解放以后,在平原区开挖潮白新河,疏浚河道,筑堤建闸,使洪水渲泄通畅,水灾大大减轻,1959年密云水库建成以后,潮白河水患基本上得到根除。
潮白河流域是本市主要供水源地,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潮白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穿过东北西南走向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山脊平均高度1500米左右,到东南部平原海拔高程下降为50米,地势高差悬殊,山脊成为东南气流运行的天然屏障,迎风坡年平均降雨量达700—750毫米,形成山前多雨带,北部山区多为火山岩分布,风化裂隙发育,但并不深远,植被覆盖度差,流域内调蓄能力小,产流量大,地表水量丰富,污染源少,水质好。本流域平原区,山前为一断陷盆地,第四纪沉积物厚达400米以上,含水层厚100米左右,地表水渗入地下,储存在含水层中,所以地下水也很丰富。
蓟运河有两大支流。一是州河,发源于河北省遵化县北部燕山南侧。二是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长城黄崖关北。
向南流至蓟县北部罗庄子急转向西,在泥河村附近入本市平谷县。在海子水库以下向西流沿途纳入将军关石河、土门石河、黄松峪石河、北寨石河,鱼子山石河、豹子峪石河等,又在县城西南前芮营附近纳入错河,在英城以南纳入发源于顺义县龙湾屯北的金鸡河。折向南流在马坊东南出平谷县,进入河北省三河县,在天津宝坻县九王庄附近与另一支州河汇合,汇合后称蓟运河。继续向东南流,在江洼口纳入还乡河、青龙河等。经芦台,汉沽于北塘入渤海。
蓟运河水系在本市的流域面积为134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8.2%,其中山区流域面积674平方公里,占50.04%,平原流域面积673平方公里,占49.96%。
本流域北、东、南三面环山,构成半封闭型盆地。地势北及东北高,西南低,山地属侵蚀构造低山地形,沟谷纵横,多峭壁,海拔高程300—1000米。中山地区植被较好,低山及丘陵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木稀疏,植被覆盖度较差。盆地中为第四纪坡积,冲积沉积物,土质疏松,渗漏严重,发源于北山的诸小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本流域受北部山地地形的影响,降雨量较多,是本市暴雨区之一,汛期洪水量大,自从海子、西峪、黄松峪等12座大、中、小型水库建成以后,起到拦洪蓄水作用,水害基本得到控制。
表5-1 各水系山区、平原流域面积
(二)湖泊、水库及大型引水渠
(1)概况北京城近郊区天然及人工洼地储水而成湖泊,解放前有11处,水面面积426公顷。解放后把臭水坑、排水沟开辟为湖泊,有12处,水面面积94公顷。今后随着城市发展、环境美化,充分利用现有洼地、沙石坑等,将扩建湖泊7处,水面面积444公顷。现有的湖泊连同规划中的湖泊共30处,水面面积974公顷。最大的是昆明湖,水面面积194公顷,最小的是北郊的人定湖,面积只有。本市湖泊水深一般为2—3米,西郊砂石坑改建为湖泊,水深达10余米。湖水来源绝大部分为地表水补给,是清洁的淡水。湖水温度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年平均水温14℃左右。湖水结冰期为四个月,夏季可供游泳,冬季可以滑冰,全年都可养鱼。绝大部分湖泊与河道相通,汛期可调洪、排水。大的水域可调节周围小气候。北京市湖泊概况可见表5—2,表5—3。
表5-2 北京湖泊一览表
表5-3计划开发的湖泊
(2)湖水来源城区湖水的来源,在元、明、清时,主要是通过金水河、高梁河(今南长河)引京西玉泉山的泉水,入太液池(今北海)。有两条路径:一是引高梁河水入积水潭、通惠河,为漕运水。二是从金水河经西直门南边在皇城西南角入太液池(今北海),为宫苑用水,点缀宫苑风光,浇灌苑囿花木,供帝王泛舟游乐。
现在玉泉山泉将近干涸,北京的湖泊供水主要是来自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及地下水补给,其次是工厂排水及灌溉退水补给。从京密引水渠引密云水库的水,经过昆明湖、南长河、北护城河补给昆明湖、圆明园湖、紫竹院湖、动物园湖、北展后湖、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筒子河、北郊青年湖、久大湖、人定湖及工人体育馆湖等。通过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引两大水库的水入玉渊潭、南护城河补给八一湖、陶然亭湖、龙潭湖。水碓子湖由大亮马桥沟补水。南湖渠湖由土城沟补水。红领巾湖由东郊热电厂循环水补给。莲花池由新开渠排污水补给。南苑大泡子为灌溉退水补给。西郊青年湖由地下水补给。
(3)湖泊的作用
①调洪、排水北京的湖泊几乎都与河道相通,以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南长河及南、北护城河把西郊与城区的湖泊串联起来。北郊各湖通过土城沟与小月河、清河相连。东东及东北郊的湖泊通过大亮马桥沟与坝河相通。
历史上,北京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主要是由当地暴雨和永定河漫溢造成的。解放后为了确保北京城的安全,利用八宝山砂石坑及玉渊潭调节永定河由金顶街、石景山下来的洪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123立方米/秒,经玉渊潭调节后约削减35立方米/秒的流量,减轻洪水对城区的威胁。进入玉渊潭的洪水通过西护城河,南护城河;排入凉水河及通惠河。城区洪水由北护城河东北角向坝河分洪,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坝河分洪流量为30立方米/秒,保证东城一带排水通畅,如遇超标准洪水可向水碓湖分洪。
②美化城市城区的湖泊早已辟为园林,自金朝在中都城东北郊的太液池兴建大宁宫以来,元大都城的建立,明、清皇城的修建,都是围绕城内六海建筑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及古柏参天、波光柳影、亭台楼阁景色宜人的古典园林。把水、木、建筑物组织到都城之中,不仅丰富了都城的景色,改善了都城的环境,而且对解决都城的水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闻名中外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历史上曾是湖泊遍布“平地有泉、滤洒四出”的地方。南苑大泡子一带,因水草丰茂,獐鹿雉兔不可数计,曾是封建统治者游猎的场所。所以,水是园林形态和生态的源泉。
惜日封建王朝的乐园,现今是劳动是人民工作之余休息、娱乐的场所,也是国内外游人游览的胜地。随着首都的建设及美化,将要把昆明湖—玉渊潭—南护城河—通惠河及南长河—北护城河—亮马河—水碓湖—通惠河建成花园式的河道环。南环花园式河道是把昆明湖—玉渊潭—陶然亭—天坛—龙潭湖等五大公园串联起来。北环花园式河道是把紫竹院—内城六海—北郊四湖—地坛公园—北护城河公园—水碓湖—红领巾湖串联起来。
③养鱼大面积的水域可养殖青鱼、白莲鱼,鲫鱼、鲤鱼等,是供应首都人民鲜活鱼的生产基地。
(4)湖泊的成因 ①形成于地下水溢出带北京城座落在“北京湾”,北、西北及西部靠山,东及东南部与华北平原相连,山前冲洪积物发育,构成面积广阔的冲洪积扇。在岩层相变的临界带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地下水,因受阻,地下水位抬高,出露地表、在地形低洼处形成沼泽或湖泊。如昆明湖,紫竹院湖、玉渊潭、莲花池及西郊青年湖等,在历史时代这些地方都是泉流四出的地方,以后加上人工修饰,开辟成公园。现今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早以无踪,湖水已由地表水补给。
②古河道的遗迹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原因,永定河由北向南逐渐迁移,它在南迁的过程中,留下来的古河道,积水成湖。据考查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龙潭湖等,为永定河的支流高梁河的遗迹,南苑大泡子一带的海子,是今永定河的古河道。
③窑坑积水成湖这一类湖泊分布在东郊,东南郊及东北郊。多为过去烧窑取土的洼地积水成湖,湖的形态支离破碎。如南湖渠湖、安家楼湖、水碓湖、窑洼湖等。
湖泊形成的基础总括以上三方面,但是前两种成因不好截然分开。因为永定河由北向南迁的范围很大,北起清河,南至大兴,西自石景山,东到通县,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尤其是紫竹院湖、玉渊潭,莲花池等很难说是一种成因。再者,园林内的湖泊,都经过了人工修饰,改变了自然的面貌,象昆明湖、北海、中南海等都是在自然的湖沼地区开挖修建而成。
解放后,北京先后建成了官厅、密云等大、中、小型水库85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66座,总蓄水能力达72亿立方米,60%的山区面积得到了控制。这些水库在北京的防洪安全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下面介绍几个大、中型水库。
(1)密云水库建于1958年9月—1960年9月。它座落在潮白河上、密云县城以北,拦截白河及潮河的水流。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相应的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设有两座主坝(白河主坝、潮河主坝),五座副坝(北白岩、走马庄、西石骆驼、南石骆驼、九松山)。控制流域面积 15788平方公里。设计装机发电能力9.3万千瓦,控制灌溉面积26.7万公顷。供北京、河北及天津用水(引滦入津工程完工以后不再供天津)。水库建成以后,自1961年至1981年底,二十一年向北京、天津、河北供水210.1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10亿立方米,其中供北京96.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4.6亿立方米,占供水量的45.9%。供河北、天津113.6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54.1%,平均每年供水5.41亿立方米。在促进下游工农业发展及保证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
拦蓄了1000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0次,基本上控制了潮白河的洪水。就1959年正在紧张施工中的水库大坝,就拦蓄了3100秒立方米的洪峰,经水库调蓄后仅下泄360秒立方米,使下游十几个县免受重大损失。
(2)官厅水库是解放后修建最早的一座水库,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库,兴建于1951年10月—1954年5月。它位于河北省怀来县永定河上,截桑干河、洋河及妫水河的水流。总库容22.7亿立方米,相应的水面面积265.42平方公里。是一座多年调节综合利用的水库。在防洪上,消除了永定河洪水对北京、天津及下游的威胁。水库建成以后,拦蓄了2000秒立方米以上洪峰七次,经调蓄后,洪峰削减70%—96%,保证了下游堤防安全,使历史上的无定河真正变成永定河。在兴利方面,担负着北京城市及工农业用水,自1955年蓄水至1983年供水238亿立方米,平均每年8.5亿立方米。官厅水电厂及下游两座水电站,共发电60多亿度。为首都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水源及能源,对促进首都工农业生产和改善首都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水库上游来沙量大,泥沙淤积侵占了防洪库容和兴利库容,截止到1980年6月,淤积在死库容中的泥沙达3.99亿立方米,占死库容(6亿立方米)的66.5%;淤积在兴利库容中的泥沙为1.17亿立方米,占兴利库容(6亿立方米)的19.5%;淤积在防洪库容中的泥沙为0.7亿立方米,占防洪库容(10.7亿立方米)的6.5%。这就降低了防洪标准,对北京供水也日益减少。
(3)海子水库位于平谷县最东边的海子村,截泃河的水流。建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10月。初建时为中型水库,总库容5360万立方米。由于泃河上游水量较多及平谷县工农业用水的需要,于1974年扩建为大型水库,总库容1.18亿立方米,主要供平谷县工农业用水,为平谷县发展成北京市第二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发挥着重大作用。
(4)怀柔水库位于怀柔县城西侧,截怀九河和怀沙河的水,建于1958年3月至7月。以防洪、灌溉为目的。总库容9800万立方米,调洪库容58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670万立方米,死库容850万立方米。主要供北京用水及怀柔、顺义农田灌溉用水,是京密引 水输、配水的枢纽,也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
(5)白河堡水库建于1982年4月—1983年6月,它座落在延庆县白河堡村白河干流上。总库容9060万立方米,居本市第五位。由于这座水库位置较高,跨流域沟通官厅及密云两大水库,成为合理调配首都水资源的重要水利枢纽。当白河水量较为丰富的年份,每年可通过白河引水工程,经水河妫向官厅水库输水0.4—1.6亿立方米,可缓和京西的电力、钢铁等工业部门的用水问题,并能浇灌延庆县的农田,每年还给十三陵水库补水0.4亿立方米,使十三陵风景区真正成为有山有水的旅游胜地。并能为规划中的十三陵蓄能电站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以解决首都高峰用电的紧张状况。并可利用已有的水域发展养鱼。白河堡水库是一座多目标开发利用,具有综合效益的水源工程。
(6)十三陵水库建于1958年1月至1958年7月,座落在昌平县城以北,温榆河的支流东沙河上,是以防洪、发电、灌溉、养殖为目的的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现已成为游览胜地。水库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336万立方米,死库容764万立方米。灌溉控制面积0.13万公顷(2万亩)耕地。由于水库上游补水区面积小,干旱季节库水量很少,为点缀十三陵的风光,引白河堡水库的水入库,第一期引水工程1984年秋完成供水。
(7)斋堂水库位于门头沟区斋堂村,永定河支流清水河上。兴建于1970—1974年。总库容54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3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360万立方米,死库容90万立方米。以防洪、灌溉为目的中型水库,控制灌溉面积0.113万公顷(1.7万亩)。
(8)沙厂水库座落在潮河支流红门川沟,建于1971年 3月至1973年12月。总库容21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5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40万立方米,死库容66万立方米。以防洪,灌溉为目的的中型水库。控制灌溉面积0.113万公顷(1.7万亩)。
解放以后,为了满足首都日益发展的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除充分利用地下水外,还大量利用地表水,把河水引向需水的地方,先后修了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潮河总干渠,白河引水工程。
(1)永定河引水渠永定河引水工程,兴建于1956年, 1957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本市修建最早的一条引水渠道。引水渠首在三家店拦河闸上游左岸,经模式口、十王坟与南旱河故道相接,在五孔桥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在罗道庄从左岸汇合京密引水渠入玉渊潭。出玉渊潭经西护城河、南护城河,在东便门入通惠河,干渠全长。另一支称双紫支渠,入紫竹院湖,在白石桥与南长河汇合向东流入北护城河,转东护城河,在东便门入通惠河。永定河引水渠引水流量60秒立方米,供首部西郊工业生产及城市生活用水。引水渠与其他河道及湖泊相通,构成了首都城市河湖水网。
(2)京密引水渠
1966年动工兴建, 1966年全线通水。从密云水库白河电站调节池引水,经怀柔水库调节、穿过昆明湖,在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汇流入玉渊潭,自渠首至玉渊潭全长。它贯穿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五个区县,并沟通了怀柔、北台上、桃峪口、南庄、十三陵五座水库,承担着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及公园输水的任务。自渠首至沙河(神山村)段设计流量70秒立方米、沙河至李家史山段设计流量60秒立方米,李家史山至昆明湖段设计流量40秒立方米。是本市东水西调的输水大动脉。
(3)潮河总干渠修建于1963年,将密云水库的水,经20公里潮河河套,在密云县提辖庄引水入顺义县的唐指山水库。干渠全长,设计流量30秒立方米,主要浇灌密云、顺义、平谷三县2.7万公顷(40万亩)农田。
(4)白河堡引水工程在延庆县境内,引白河堡水库的水,在老爷岭下开凿了长的隧洞,将水引到山南,给官厅水库及十三陵水库补水,并浇灌延庆县1.3万公顷(20万亩)农田。 引水工程是自白河堡水库、穿过长的隧洞到山南,在香营附近分为三支。即北干渠、补水渠、南干渠,总长79公里。北干渠:沿北部山麓向西到佛峪口水库,它连接古城水库和佛峪口水库,主要灌溉农田。补水渠:自白河隧洞南端引水入妫水河补给官厅水库。南干渠:自白河隧洞南端引水向东、向南及西南,沿南部山区的山麓,在西二道河入德胜口沟,穿过军都山分水岭的对臼石隧洞,补水给十三陵水库。
白河引水工程是将潮白河水系的水调到永定河及温榆河水系,是跨流域引水。主要是使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经济效益更高。因为永定河落差大,水流急,冬季不封冻,官厅水库的蓄水一年四季可供多级电站发电和京西工业用水。
(三) 河川径流
北京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河川径流资源,其次是湖泊水,第三是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废水排放。但是,后二种水量比较小,主要分布于城近郊区,供旅游和娱乐场所,无供水价值。
(1)水系流域特征北京地区五大水系均属海河流域,各河径流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地貌和水系三大因素的控制。五大水系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各河山区面积大于平原面积。山区面积占62%,平原流域面积占38%,说明山区支流多,河网密度大,有利于地表径流汇集;尤其是山区比降大和山前暴雨中心区,容易发生特大洪水。其中潮白河和永定河更为突出,山区面积比平原面积大3.5—4.5倍;只有温榆北运河水系,平原面积(20.4%)大于山区面积(5.9%),也是唯一源于北京境内的河流。
②五大河系中,除温榆北运河水系外,都为过境河流,市内所占流域面积比较小。五大水系流域总面积(海河以上部分)约为126906平方公里,北京市流域面积为16427平方公里,占12.9%。温榆北运河水系由于源于北京市燕山区,所以市内流域面积占全面积84.8%;大清河和永定河两水系流域面积约89869平方公里,北京市内流域面积仅为5268平方公里,约占5.9%左右。由于五大河系中四条河流为过境水系,所以水量大小和年际、年内变化幅度均受上、下游控制,往往丰水年来水多、枯水年来水少,加大变化幅度,水资源利用价值变小(见表5—4)。
③本市河流由于山区支流众多,河网密度大和河床纵比降大,所以产水量大于平原地区。山区河流多为终年流水的常态河。北京山前地区,多为构造断裂带通过区,山体相对抬
表5-4 北京市五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布区
表5-5 北京河流水文测站一览表
升和平原区相对下沉,第四纪松散物质有较厚的堆积,而且以砾石、卵石和粗砂为主,地表水容易入渗,所以北京山前区多为季节性河流,或地表水流明显减少,但地下水比较丰富。永定河上游源于黄土高原,洪水季节挟带大量泥沙在平原区沉积下来,河床年复一年地加高,所以,在芦沟桥以下河段为地上河。
④河道发育受构造线控制。北京地区是以北东、北西向构造线为主,所以河道大多数是沿上述两个方向发育的。在山区,河道横切山脊为峡谷,两组构造线断陷为盆地,河谷形态有峡谷、盆地相间分布的特点。在平原,由于山前形成洪积—冲积扇群连续分布,基本上向东南、向南倾斜,再加上基底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所以平原区河道多东南向、南向发育。由于地形倾斜坡度大,河道弯曲系数小,多为平直顺流。
⑤山区基岩裸露面积大,植被条件差,尤其森林盖度小,不足山区面积14%,所以流域调蓄能力差。北山区大面积岩体出露地表,风化深度不大,入渗量小,地下水储量少,加剧了夏季河床的暴涨暴落的水文特征。西山区虽然灰岩面积分布广,入渗能力强,但多为高山峡谷,坡陡、河床纵比降大,也有利于暴雨汇流,易出现特大洪峰的水文特征。
总之,上述仅对北京地区水系和流域特征的分析,可以归纳为:山区支流多、流域面积大,山高坡陡和基岩裸露,都有利于地表径流的汇集。平原区由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厚度大,组成颗粒粗,有利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和存储,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见表5-5)
(2)径流总量的估算及分析北京地区河川径流总量,据1956—1979年(24年)还原计算所得天然径流总量为25.993亿立方米,约年均地表径流量为26亿立方米。由于所取24年系列中,丰水年多于枯水年和平水年,所以径流总量是偏高的。如果采用1956—1983年的资料系列(28年),其河川天然径流量约为24亿立方米左右,此数值从利用上讲是比较合理的。
北京地区年降水量,取1956—1979年的资料系列,其值为626毫米,全市年降水总量约为105亿立方米,径流系数为24.8%;也就是说,年均降水量中约有四分之一形成地表径流量。如果地表径流量按24亿立方米计,其径流系数为22.9%。各水系年径流量分配见(表 5-6)。
表 5-6 北京地区五大水系天然年径流量表(1956—1979年系列)
注:每一栏第一行数字为年径流量(亿立方米);第二行数字为占全市径流总量(25.993亿立方米)的百分比。
据统计,北京山区年均降水量为,折合年降水总量为64.7亿立方米,山区年径流量为18.2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为28.1%;北京平原区年均降水量为,折合年降水总量为40.4亿立方米,河川年径流量为7.8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为19.3%。北京山区面积占62%,径流量却占70%;平原区面积和径流量分别占38%和30%。所以,北京山区河川径流量比较丰富。
(3)各河系产水量分析(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河川径流量的多少,在自然条件(尤其气候条件)变化不太大的北京地区,主要受流域面积大小所控制,一般讲,流域面积大径流量大,相反则径流量小。所以,年径流的绝对量的大小,无法比较各河系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差异,只有用相对径流量数值(即产流量)才能比较各河系产生地表径流量的不同。所谓年产流量是指平均一年一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上产生地表径流量(万立方米)。
据(表 5-7)统计,全市平均产流量为15.47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山区大于平原,分别为17.47和12.22(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同全国产水量27.08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相比较,北京市产水量只占全国均值57%,所以北京是个少水区,再加人口集中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更感用水紧张,是个比较典型的缺水城市。
表 5—7 北京五大水系产水量统计
单位: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
注:合计栏第一行为产流量(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第二行数值为每条河产流量占全市平均产流量(%)。
据表5-7可得两点结论:其一,山区产水量大于平原区,全市山区平均产水量超出平原区5万立方米以上;超出最大的是蓟运河水系约13万立方米,超出最小的是北运河和永定河,在2—4万立方米。主要由于山区汇流快,入渗损失量少,流地产表量大。其二,西部和东北部各河系产水量大于全市均值(15.47),如大清河、潮白河和蓟运河的产水量在16.70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是由降水量多少所决定的。西以山区漫水河为中心;北山区以枣树林、八道河、沙峪为中心;东山区以平谷山区东段为中心,是三个多雨中心,年均降水量超过700毫米,北山区多雨中心降水在800毫米以上。永定河和北运河产水量低于全市均值,其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左右,个别地区还低于600毫米。
据北京市多年平均(1956—1979年)径流深度等值线图,其地区分布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山区径流深度大于平原径流深度多水带基本沿山脊东北—西南分布,由多水带向西北、东南两侧径流深度变小。据计算,全市平均径流深度为。山区除永定河谷地外,径流深度均在150毫米以上,即接近和大于全市径流深度的均值。永定河谷地的径流深度在100—150毫米之间;延庆县和门头沟区的西北部,径流深度在100毫米以下;平原区东南部的径流深度在50毫米以下。百花山、军都山以北的山区和平原区都低于全市径流深度的均值。径流深度地区分布和降水量地区分布特征是一致的。
(2)三个径流深度高值中心和两片径流深度低值区三个高值中心是:北山区枣树林、八道河中心,径流深度在300毫米以上;雁泃河上游(柏崖厂站)高达327毫米以上,也是全市径流深度最大的地区。西山区由猫耳山—百花山之间的大石河流域,径流深度在200毫米以上,漫水河站可达236毫米。东部山区径流集中分布在泃、错河间的平谷县山区东段,径流深度也大于200毫米。
径流深度两片低值区:其一是在延庆库北张山营地区和门头沟清水河以北地区,其值在100毫米以下;其二是在平原区兴礼(房山区)—杨各庄(顺义县)—马坊(平谷县)为径流深度100毫米穿过的地区,此线东南部约占平原区面积的一半,径流深度不足100毫米;通县和大兴县的南部,同河北省交界地区,径流深度在50毫米以下,是北京市径流深度最小值分布区。
(3)径流同降水地区分布趋势的一致性。本市河流是以雨源补给型为主,大气降水是河流的根本水源,所以径流的地区分布规律受降水分布制约。北京地区由于地质地貌、植被等下垫面因素地区分布的差异性,其降水量形成地表径流量的多少(用百分比表示)是很不一样的。北京市径流系数(%)分布总趋势是:降水多的地区形成地表径流量的百分比越大;相反,降水少的地区形成地表径流量的百分比越小。具体讲,枣树林—八道河中心区,径流系数大于40%,这是北京市径流系数最大区。山区高于平原区,以径流系数20%划界;西山区的大石河流域和东山区的平谷山区东段,径流系数都在30%以上。通县、大兴县的南部边缘区,径流系数小于10%,即年降水量90%以上入渗补给地下水或消耗于蒸发,所以地表径流量形成很少。
河流水资源利用价值的大小,主要决定径流量的多少和径流的变化幅度的大小,所以研究径流的变化规律性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1)多年平均高差系数Cv值。当Cv值大时,说明该地区的径流多年变化幅度大,反之则小。北京地区Cv值变化幅度在0.60—1.10之间,西山区的Cv值大部分在0.90—1.10之间,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1.10以上,这是全市径流多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其次是平谷东部地区,Cv值在0.80以上。北山区绝大部分面积上,Cv值在0.60—0.80之间;雁泃河上游的Cv值小于0.60,这是北京市径流多年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
北京市平原区的Cv值在0.70左右,西北部的南、北沙河可达0.80—0.90,是北京平原的高值区。在平原的东南部边界附近,Cv值在0.60以下,是平原的低值区。
(2)据1956—1979年24年统计系列内全市1956年为最大年径流量76.50亿立米,1965年为最小年径流量9.966亿立米,其倍比值为7.7倍。北运河通州站的倍比值最大,为81倍;清水河青白口站和大石河的漫水河站,其倍比值也分别高达49.4倍和33.9倍。全市年径流量倍比值最小的是永定河的官厅站、三家店站,分别为4.5倍和4.9倍。潮白河水系的张家坟(5.2)和柏崖厂(6.5)两站的倍比值也比较小。其次各测站的倍比值都在10—30倍之间(表5-8)。
径流的多年变化还可用相对变率来表示:即在统计系列内年最大径流量同径流均值的差,再同均值的比。据(表5-9)统计结果,全市平均相对变率为1.90;最大值为清水河青白口站和北运河通州站,分别是3.08和2.91;最小值为永定河官厅站和三家店站,分别为0.81和1.04。另外,柏崖厂(雁泃河)、张坊(拒马河)和张家坟(白河)的相对率变也都低于全市的均值,分别为1.51、1.65和1.67;其余各站都大于全市均值,在2.50左右。北运河通州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大,是因为北运河是源于北京燕山南麓,山区面积小,平原面积大,多雨年份暴雨中心范围广,全流域处于多雨区;少雨年份正处东西两个多雨中心间的雨影区,年降水量更小,所以降水年际变幅大,影响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人为因素是广大平原区引水灌溉消耗量大,少水年灌溉用水多,多水年灌溉用水少,也加大了径流量的年际间变化幅度。清水河的青白口站,多雨年份的西山多雨中心包括清水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少雨年份西山多雨中心在大石河流域,清水河正处于山后的雨影区,年降水量更小,所以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大也必然影响到径流年际变化大。 ( 3)年径流多年变化的统计规律据表( 5-10)中,统计保证率25%时年径流量为32.6亿立方米, 1956年径流量却为76.5亿立方米,其保证率相当 1%(即1956—1981年26中出现百年一遇的标准),所以用24年资料统计径流量的多年变化必然加大其变化幅度。
据统计,1965、1971、1975、1980和1981年五年径流量分别为9.97亿立方米、11.84亿立方米、11.26亿立方米、9.94亿立方米和12.47亿立方米,其保证率相当95%和99%(即年径流量为10.12亿立方米和9.09亿立方米)。说明26年统计系列中,接近和相当95%和99%保证率的年径流量达五年之多,所以26年系统缺乏典型性,均值偏高,年际变化幅度大。
从(表5-10)还可进一步分析,山区变化小平原变化大。山区:保证率75%和95%的年径流量为10.0和6.92亿立方米,实测径流量最小的1980年为7.38亿立方米,介于75%与95%之间,年际变化是偏小的。平原:保证率99%的年径流量为2.90亿立方米,实测最小的1965年径流量为1.67亿立方米,1980和1981年的径流量都低于2.90亿立方米,分别是2.56和2.69亿立方米;即26年统计系列中有3年径流量低于99%的保证率的标准,说明平原区径流年际变化大。
再进一步分析主要水文站统计保证率资料(表5-18)
①潮白河的张家坟和柏崖厂,保证率为95%时,年径流量分别是3.62和0.108亿立方米,同24年统计系列的资料相吻合。潮白河干流的密云水库和苏庄站,由地处平原区入渗量和蒸发量都大于山区站,加大了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统计中62年系列95%年径流量为4.02和4.78亿立方米,都高于实测最小年的径流量(2.83和3.35亿立方米)。显然平原区年径流量变化幅度大。
②北运河的通州站,1956—1979年24年统计系列中保,证率25%年径流量为5.75亿立方米,实测1956年为15.1亿立方米(相当1%—0.5%)。保证率95%年径流量为0.926亿立方米,可是实测最小的 1965年为0.186亿立方米,相当 0.2%(五百年一遇)的标准。说明通州站24年统计系列中,丰水年特丰和枯水年特枯的大幅度变化规律。
表 5—8 北京市选用站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统计表(日历年)
表 5-9 北京主要站相对变率统计表
表5-10 北京市不同保证率径流量成果统计表
表 5—11 北京市不同保证率年降水量成果统计表
注:*—**这行数据为1956~1979年24年平均降水量。
③永定河和大清河两水系各站,年径流的变化幅度介于潮白河和北运河两水系之间,年径流量变化也是比较大的。
河川径流水资源利用价值大小,除径流量大小和多年变化幅度两个条件外,还决定径流年内分配是否均匀;一般讲,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则利用价值大,反之则利用价值小。北京处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冬半年寒冷干旱,夏半年温热多雨为其特点。所以北京地区河流为雨源补给型,径流的年内分配是不均匀的。下面由月、季两种分配特点进行分析。
(1)月分配特点北京地区最大月径流量出现在8月份,占全年径流总量的30—42.9%;最小月径流量一般出现在5月份,占全年径流总量的1.0—3.1%。最大月径流量同最小月径流量的比值在10—40倍之间。所以,北京地区径流年内月分配是很不均的,春季干旱河床水流很少,甚至一些支流干涸断流;夏季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对工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径流年际变化大的北运河水系通州站,年内月分配也是全市最不均匀的、变化幅度最大的河流(见表5—12)。
北京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出现在7—10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66.3—77.0%,其余8个月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3—34%。 (2)季分配特点北京地区径流年内季分配也是很不均匀的,夏季(6—8月)占50—60%,秋季(9—11月)占25%左右,两季占75—85%,其余冬、春两季只占25—15%,
表5-12 北京主要水文台站月分配统计表
注:括号内数字为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
表5-13 北京主要水文站季分配统计表
尤其春季(3—5月)仅仅占4—10%(见表5-13)。
北运河通州站夏季占60.1%,春季占3.9%,两季比值为15.4倍;其余各站夏、春两季比值在5—10倍之间,所以通州站季变幅度也是全市最大的。
5.河流泥沙(亦称固体径流)
河流中泥沙量主要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诸条件的控制。北京地区正处黄土高原以东和内蒙古高原以南,由高原向平原过渡的地带。物理风化强烈,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在季风作用下,降水集中在夏季,且以暴雨形式出现。由于上述原因,北京河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都大于我国东部其他地区。例如,永定河官厅和三家店的多年平均含沙量都超过40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达到450公斤/立方米左右。潮白河水系多年平均含沙量在1.50—/立方米之间;最大含沙量大于80公斤/立方米(白河),最小的也在20公斤/立方米左右(清水河)。源于北京市内的河流,一般含沙量小于 1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也小于20公斤/立方米,(表 5-14)。
由于河流泥沙量的多少和运动变化规律是由下垫面因素和气象水文动力条件所决定和制约的,所以,河流含沙量同河川径流量成正相关。北京地区河流以 6—9月份含沙量最多,一般占全年总输沙量的80%以上;最大月含沙量出现在7月(拒马河出现在8月份),一般占全年总输沙量的40%以上。冬季12—2月是河流含沙量最小,中小河流有6—8个月为清水流,无含沙量存在(见表5-14)。
河流泥沙的侵蚀模数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一年中所侵蚀泥沙量的吨数。通过河流泥沙侵蚀模数可以反映其地区分布特征,据表5-15所统计结果,说明以下几点:其一、北京地区的河流侵蚀模数是偏大的,大河干流一般在1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支流也在6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是我国东部侵蚀模数最大的地区。其二、永定河侵蚀模数最大(537.5吨/平方公里·年),其次是白河和拒马河,分别为258.8吨/平方公里·年和220吨/平方公里·年。其三、一般的山区侵蚀模数大,平原侵蚀模数小。因为山区纵比降大于平原区,所以山区侵蚀、切割、搬运能力强;平原河流携带能力弱。北京河流泥沙状况基本符合上述规律。温榆北运河水系通州站,其侵蚀模数高达138.9吨/平方公里·年,主要因为该流域人类活动频繁,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城镇垃圾倾倒河床,既污染地表水又加大含沙量。
一般讲,河流水温的高低和能否结冰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和大气回辐射,其次是河流的补给源、水量、流速和河水深度。北京地处北半球中纬(40度左右)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所以,北京地区的河流在冬季河水低于零度摄氏度,存在结冰现象。
河流结冰现象可分为初冰、封冻、解冻和终冰四种情况。据表5-16所统计的资料,可以说明以下几个特点:
(1)一般讲,北京河流初冰起始时间在11月底或12月初;终冰时间由2月中旬到3月下旬。冰期时间一般在80天—100天,最少是74天,最多是122天。
(2)一般讲河流封冻的起始时间在12月初至1月初,解冻时间各河不同,且差异较大,最早在1月下旬,最晚在3月中旬。所以,河流封冻时间一般在40—70天;最多封冻天
表5-14 北京主要河流悬移质含沙量统计表
单位:公斤/立方米
资料来源:《北京市地表水资源》北京市水利局1985年版
表5-15 北京主要河流侵蚀模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北京市地表水资源》北京市水利局1985年版数为77天,最少则仅为31天。
(3)从冰情和封冻天数讲,一般山区大于平原,如通州站分别为49天和74天,漫水河站为31天和80天;则青白口站分别为47天到88天。另外是前山站时间短,后山站时间长;如白河张家坟站封冻期77天,冰情期为122天,也是北京市河流水文观测中冰期和封冻期最长的。 (4)北京市河流最早初冰为10月底到11月底,最晚终冰为3月初到3月底。北京市河流绝对初冰和终冰时间最长的是张家坟站,为159天;绝对初冰和终冰时间最短的是张坊站,为103天,两者相差56天。其余各河绝对初冰和终冰的时间,一般120天左右。
(5)关于河流中心区冰厚的统计资料不全,仅有五个站观测有冰厚资料,平原区比山区厚度小,前山区比后山区厚度小,一般厚度在0.28—之间。
由于水库为静水面,一般冰期、封冻的时间长于流水河床。
本文发布于:2023-12-05 05:1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72458638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的年均降水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的年均降水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