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描写景物的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3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龟裂(jūn) 偏僻(pì)
..斡旋(wò) 挑拨离间(jiān)
..B.蛮横(hèng) 萌发(méng) 狩猎(shòu) 戛然而止(jiá)
....C.告诫(jiè) 两栖(qī)
..孕育(yùn) 草长莺飞(yīng)
..D.砂砾(lì) 污蔑(miè) 行辈(háng) 强词夺理(qiǎ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晦暗
B.严峻
C.浮燥
D.喧嚷
皎洁
彗星
帷幕
山麓
人情事故
周而复始
不解之谜
不知所错
天衣无缝
川流不息
大彻大悟
海枯石烂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
座位号
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B. 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 内江六中通过搭建德育教育实践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未成年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品质。
....D. 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成绩能否提高。
B. 大千园的仲夏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C. 全班同学通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一系列程序,选出了班级干部。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热烈欢迎你们来到北大,你们将在这里度过20世纪仅剩的最后几年。在这几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们要珍惜这百年不遇的机会。
①你们将以此为营养,充实并塑造自己
②你们无疑将接受本世纪全部最伟大的精神财富
③并以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迎接21世纪的第一线曙光
④以及这一世纪无边无际的民族忧患的洗礼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6. 名著阅读(8分)
(1)《经典常谈》是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其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笺》是解释《诗传》的,《诗传》是解释《诗经》的。
B.鲁恭王从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得到的《尚书》是《古文尚书》。
C.民众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儒家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D.之所以称为“隶书”;是因为用这种书体写的东西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
7. 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1)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蒹葭》
(2)关关雎鸠,__________。《关雎》
(3)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6)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9分)
8. 古诗苑漫步。
(1)仿照事例,写出诗句,并写出诗中的成语。(2分)
【示例】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柳暗花明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
(2)请在诗句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并将其补充完整。(2分)
备选字:A情 B信 C痕 D声
人似秋鸿来有______,事如春梦了无______。
(3)请从表格中识别出一句七言律诗并写出来。(2分)
相
浅
蹄
马
上
能
纸
才
没
草
逢
花 (4)请品读下面两组诗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完成后面的对联。(3分)
第一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第二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读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三、阅读(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9.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6分)(1)悄悄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⑥段和第⑦段人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拾 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3. 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第⑥段画线句,请分别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描写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7-20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皆叹惋 ( ) (4)欣然规往( )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4分)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____________。
20.“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 请以“又见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0字
4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答案:
一、(33分)
1.A 2.B
6.(8分)
3.D 4.D 5.D
6.(8分)
(1)朱自清 传统文化经典
(2) 经 集 子
(3)C
7.(10分)(1)微君之故 (2)在河之洲 (3)青青子佩 (4)徒有羡鱼情 (5)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6)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7)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二、(9分)
8.(1)(2分)示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戟沉沙
(2)(2分)B C
(3)(2分)浅草才能没马蹄
(4)(3分)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
三、(48分)
(一)(15分)
9.(3分)(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10.(6分)
(1)“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2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
(2)“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2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11.(3分)不能。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分),所以不能调换。
12.(3分)
示例一: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示例二: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二)(18分)
13. (4分)① 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②捐建学校,抬荒依旧
14.(6分)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咬”、“撕”、“揭”等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1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救弃婴的决心(1分),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1分)。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3分)
示例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装钱的袋子比作王婆婆的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笔钱对王婆婆的重要性及王婆婆对它的珍视,富有感染力。(3分)
15.(4分)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婴捡拾齐婴的过程,(1分)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1分)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2分)
16. (4分)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1.5分)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1.5分)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1分)
(三)(15分)
17.(4分)(1)对……感到惊异 (2) 交错相通 (3)感叹惋惜 (4)计划
18.(4分)
(1)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9.(4分)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20.(3的)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15:5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762712354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