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更新时间:2023-12-04 11:21: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臀鳍)

-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第24卷第1期

VoI.24 No.1

2009年3月

BET

UNJOURNAL

OF

TIIVERSITY Mar.2009

冯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摘要:西藏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之中,承栽着内容丰富的汉藏文化交流的信息,它们不仅仅是汉藏

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多层面地对西藏地方施政和主权管理的具体体现。关注和研究

这类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关键词:西藏文物;汉藏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5738(2009)01—095—0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是具有悠

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在长安大兴善寺设立

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 场。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在东京洛译

阳上 中,藏族人民用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发了青藏 林园建立翻译馆,长安和洛阳遂成为隋朝的

两大翻 高原辽阔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 译中心。唐代,佛经翻译规模更大。常住中

原兼通华 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在西藏地区,具有浓郁 蕃语种的蕃胡人担当“译语人”,唐律对译

语人

作虚 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文化,特别是从公元7世纪 伪传译者有明文的惩罚规定,译经制度已较完善。

创造藏文以来,由于有文字记载,无论在建筑、雕

当时有许多精通梵文的翻译家,其中

玄奘最为著 塑、绘画、文学、戏剧、歌舞,还是在史学、宗教、工 名。他居西域17年,直到贞观十九

(公元645年) 艺、医药、天年文、历算等方面,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才返回长安。据《唐高僧传》卷五记

载:玄奘译经“意

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见证了西藏的发展,多层

思独断,出语成章”。玄奘精通汉

梵语

言文字,主持

次、多方面见证了汉藏文化的交流,见证了历代中

译出佛经和其他宗教著作7干部,1335卷,创造了

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所行使的主权。

佛经翻译史上的奇迹。此外,义净大师亦先后译出

佛典56部,译经的结果使大乘显密经论中的不

一、西典籍在中国得以保存,而在印度本土则已失传,如

藏文献类文物与汉藏文化交流

《严华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唐代,汉藏佛经交流与佛教翻译一直进行,留

(一)汉藏佛教交流和佛经翻译的文物、文献

果。在敦煌石窟遗书中就有汉文名著的

代。汉藏佛经交流与翻译的文物、文献可溯到唐

下了许多成

佛教从后汉传入中国,【1怫经的翻译事业遂随之

藏文译品,如:(1)P.T.986号《尚书》译文残卷,存

。嘲隋唐时期,佛教翻译发展到鼎盛时期。开皇

158行,共四节:为泰誓中,泰誓下,牧野、武成。(2)P.

收稿日期:2008—09—11

者简介:冯智(1963-),男,藏族,云南省香格里拉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

为藏族通史和藏族政治史。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万方数据

一9S一

堡堑;量基圭堑堡堡垫基盎垡銮遗

T.291号《战国策》96行,为“魏策”六篇,包括“田需 《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5962部,约合 贵于魏王”、“华军之战”、“秦魏为与国”、“王假三 梵文3百万颂。从蔡巴和布敦编订的《甘珠尔》和 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魏攻管而不下”等六 《丹珠尔》目录中,可见从公元7世纪到14世纪的 节。131(3)《史记》卷七十六之《平原君与虞卿列传》中 藏文佛经翻译的全部成果。据德格版,《甘珠尔》共

关于“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P.T.1287,《赞普传记》

收有经律1ll千种,《丹珠尔》共收有论著3559种。

第四节梵译藏活动中断,到20中引出“参哥米钦”毛遂式自荐之说词。(4)

14世纪后世纪初,藏学家和

《孔子项托相问书》,在P.T.992、1284、S.T.724等数 翻译家根敦群培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印度古 件译文。(5)《贤愚经》的译文是由管·法成

代剧作家、诗人迦犁阮婆的《沙恭达罗》及几部佛教

(Vgos—chos—grub)由汉文译成,后收入藏文大藏经。

著述译成藏文。这些均是西藏重要的文献文物。

历代中央政府把汉藏文化交流纳入治藏策略 西藏翻译事业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吐蕃创制

藏文后,佛经翻译经历了前译密乘(从公元7世纪至 的内容,推动了汉藏佛教交流和佛经翻泽的发展。

11世纪的前弘期)和后译密乘(1l世纪以后的后弘

元代,八思巴(Vpags—pa)等高僧在大都弘法,对宫廷

期)两个帝王、后姐、王子、公主讲授藏传萨迦、噶举阶段。前一阶段始于松赞干布时期,吞米桑

中等密 布扎及其助手和各国论师、僧人一道翻译了《集宝 法经咒,译为汉语,编成《大乘要道密集》在宫内流

顶经》、《观者六字明》等在内的观音经续21种。赤 传,其中为萨迦、噶举各派著作甚多。八思巴亲自都讲经说法,编成《彰所知论》在内地流传,在 德祖赞(704_-754)时期,占巴木拉廓夏和聂札那古

大后被

拉收入汉文大藏经中。南宋末代皇帝少帝赵显降从汉文翻译了《局业经》和《金光明经》等。赤松德

元,

赞(742_-797年在位)时期,派人从内地取回大批汉 封瀛国公,后出家,送往萨迦,常住三十一年,藏名

文佛经,同时派人到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留

Chos—kyi—tin—chert,人称“法宝大师”,他曾翻译《因

人正理门论》和《百法明门论》为藏文,后被收入

学或迎请佛经和高僧,印度译师静命、无垢友、莲花

明生及汉族译师参加在桑耶寺译场等地规模较大的 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14l元代在蒙汉互译的同时,还

译经活动。大天寿和尚和达摩廓厦等人将文成公主 用蒙文和汉文翻译了一些藏文文献。把藏文佛经和

藏族格言译为蒙文。一些碑文用汉藏对照刻写。蒙

带去的一批医书译成藏文,取名《医学大全》。公元

710年金城公主进藏时也带进大批医药等书籍并译 古族在元至明清历代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所译书籍

成藏文。 大多是从汉、藏、满文译成蒙文的。蒙古翻译家将藏

文《甘珠尔》翻译为蒙文经典,从藏文和印度梵文翻

明代汉藏佛教交流达到一个高潮,其中著名的

后一阶段在朗达玛灭佛一百多年后,阿里古格

王朝重新恢复了译经活动。其代表人物仁钦桑布曾

译了《米拉热巴传》、《魔尸》、《纸鸢》等作品。 先后三次到克什米尔留学,迎请高僧,开始译经。仁

钦桑布参与校订的显密佛经共有197种。印度高僧 永乐版《甘珠尔》是公认的最早的木刻版藏文刊印

阿底峡尊者自1038年到达阿里后,在西藏17年, 本,是藏文《大藏经》中的著名版本。永乐版《甘珠

著述40种,参加翻译或校订的佛经有147种。此 尔》以《蔡巴甘珠尔》为母本,于永乐八年(1410)明成 间,译师那南·萨拉尊和仁钦桑布分别翻译了汉地 祖永乐皇帝为了追荐去世的徐妃的冥福而下令在 和印度的部分医书。这些活动推动了西藏译经事业

南京刊刻的《甘珠尔》朱砂本。在大藏经刻印后,永

的发展。佛经翻译涉及文史、医算、语言学、逻辑学、 乐皇帝写下的《大明皇帝钦定甘珠尔赞》及《大钦赐赞词》两赞文的汉文原文及藏文译文明皇 文书和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和内容。1027年,印度天

帝均附在

文历算的《时论经》传人西藏,由译师吉觉·达微悦 印本扉页。在每函经书的首页都写有“念皇考皇妣 仓等译成藏文。许多佛经被完整地译成藏文译典, 生育之恩、垂绪之德,劬劳莫报。来遣使往西之文。刊梓印施,以资为荐扬之典。下土取藏 如属于逻辑学的“因明”译著,收有60多种,其中陈

经界一切生

那的7种主要因明著作都有完整的藏译本。藏文 灵,均沾无究之福,如是功德,有不可明言 ”及

万方数据

堡盆;委藏塞堑墨堑遂丞塞垡塞逋

方面。文献的载体也由吐蕃时期的骨、竹、木、

“用是为赞以揭于卷首,且以翼流通于无穷焉”[51等

各个

字样。永乐版《甘珠尔》有汉藏两文目录,藏文名为

石等多种材料变为单一的纸制材料。从13世纪

《如来善逝佛经目录弘法日光》。在一些藏文史籍中

朝统一(从1253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

近 的历史,是西藏文物、文献发展的第三次说这个《甘珠尔》是铜印本,民间也有“汉地铜印版”

700年

高潮 之说,实际上是木刻本。该版本的《甘珠尔》现在布 时期。此间,刻版印刷技术的传人,171给藏文

古籍的

达拉宫(106函)和色拉寺(103函)各存一套,前者 积累、传播提供了方便。大量的文献存藏于寺院

中,

是明朝永乐皇帝赐给萨迦法王贡噶扎西的,文革时

仅哲蚌寺就藏有经书达14多万部(函),大

世达赖时期从西藏各地收集的各个教派部分是 藏在布达拉宫。后者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赐给

文献珍品层出不穷,有用金银珠宝色汁写成巨型

的文献。

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绛央却杰的。

清朝时对藏文佛经的翻译工程浩大。太宗时以 “金写本”及“朱印本”;有蓝靛纸金汁经书(吐蕃,阿 满文

翻译大乘经典,世祖时曾以满、蒙、拉丁、唐古 里托林寺)、金汁《甘珠尔》经(元代,萨迦寺);明代 忒心经》。雍正初年,京城掌管

108个红木箱装藏的丽江版朱印《甘珠尔》大藏经

(藏文)四体文字翻译《

呼图克图奉敕翻译满、蒙、藏三体的《甘珠尔》部分 等,均为世间罕见。有早期佛经手抄本、苯教典籍,

经文。宫廷笃嗜藏经,曾从藏、蒙、满及汉译各大藏 有全国最大的经卷《伽龙玛》;有牛皮包裹的大藏经

经中将诸咒抄出,详加译订,编为《满汉蒙古西蕃合 (哲蚌寺);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写本等,

二章经》和加以梵文的

壁大藏金咒》。后又编辑此类四译对照《金刚般若 均是国之魂宝。 经》、《四十

五译对照本《贤劫 反映汉藏文化交流的文物、文献,不仅大量存

千佛名经》等。此外,工布扎布翻译了五世达赖喇嘛 在于历代王朝汉、满、蒙文献的记载中,而且也存在

著的《佛说造像量度经解》和《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 于藏文文书、档案和文献的文物中。因此,既可以从

意王经》等经论。清代对藏文佛经的翻译始终没有 汉文档案和文献见证汉藏文化的交流,又可从藏文

间断,直到民国时期,还有一些重要藏文著作被译

档案和文献得到明证。反映汉藏文化交流的藏汉文

为汉文。法尊法师翻译了宗喀巴大师著的《缘起

档案大量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

赞》、《辨了不了义经善说藏论》,能海法师翻译了 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西藏档案馆等馆藏档案之

《律海心要》、《事师五十领》等,即是明证。 中。如《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主要选自中国第一

史档案馆馆藏宫中、军机处、内阁、理藩院、内务 文献(二)记载着汉藏文化交流的藏文文书、档案和

文物 府、銮仪卫等全宗的档案,共533件,其中汉文

205 反映汉藏文化交流的文物、文献,远自敦煌吐 件,满文297件,藏文3l件,181同时将满文、藏文

档 蕃文书,直到民国时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案均翻译为汉文。《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

受阻 藏文古籍汗牛充栋,仅次于汉文文献。公元7世纪 档案选编》和《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

世达赖 藏文的创造,从此使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化和思想 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网均选自中国第二历

史档案馆

哲学等得到记载和传承。在吐蕃时期(7—9世纪),

馆藏史料。此外,《元史》、《明实录》和《清

实录》等历 以佛经翻译为主的藏文文献出现了第一次发展的 代官修文书和实录等文献中记载有大量

系的内容,史料价值十分珍贵。西藏汉藏文化 高潮,到吐蕃末年,“文献的总数,大约已达到近千

历史档案馆

种藏三百多万件的藏文档案中,涉及左右。”【q藏文文献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出现在公元

藏汉关系和藏

l卜12世纪,即“西藏割据时期”。此期,藏传佛教各

汉文化交流内容的档案至少有数千件之多。 嗍此

派先后出现,各立学说,在学术文化领域造成了一 外,西藏各级各部门共收藏纸质、缣帛和木、金属、

种恰似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

石、叶等质地的档案400余万卷,除90%多的藏

面。佛经翻译及其注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

外,还有汉、满、蒙古、印地、梵、尼泊尔、英、俄种文字,档案内容上起元朝,下迄当代,构”和“小五明”的

等10 著述增多,内容几乎包括了“大五明

成这个

万方数据

——97——

堡堑;重基塞堑堡堡垫丞塞垡奎鎏

历史时代的完整档案宝库。 寺有寺藏“四宝”,即由108块檀香木拼合的经

板, 反映汉藏文化交流的文物、文献,还体现于藏 装有“圣水”的铜坛,该寺创始人杰喜饶炯使用过的

传佛教各个教派高僧著述、文集、人物传记以及噶 盆形巨石,写有六字真言明咒的石板。还有贝叶经、

厦地方政府僧俗官员的记载中。主要是:第一,藏文 八思巴等帝师给夏鲁寺的文告等重要文物。色拉寺

教派史、著述和高僧文集,以格鲁派、萨迦派和噶举 和甘丹寺收藏的各类文物以万计。大昭寺珍藏的各

派史及其著作为代表。教派重要著作如《西藏王统 种佛像和佛塔玩物约为2500尊和4500座,还有

记》、《贤者喜宴》、《红史》、《青史》、《汉藏史集》、《萨

批质地很高的旧唐卡。历代遗留下来的佛经、佛

像、

迦世系史》、《西藏王臣记》、《新红史》、《朗氏家族

佛塔、唐卡、壁画、法器、兵器、饰物、古玩、工艺品、

史》、《安多政教史》等。第二,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 文书档案等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如佛像类仅

、鎏金铜、合金、银、玉、檀香木、木

高僧等传记。格鲁派历辈达赖喇嘛传(五世、七世、 按质地又分赤金

八世、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均有汉藏交流的重要记 雕、泥塑、石刻浮雕、陶烧等佛像。唐卡类仅按质地

、缂丝、金丝锦缎、纸画、贴花等类唐

载);历辈班禅额尔德尼传(六世、七世、八世和九世 又分布画、刺绣

班禅传中均有记载);其他高僧传(如章嘉呼图克图

卡。西藏寺藏的梵文贝叶经(萨迦寺),八思巴文蒙

传、甘丹赤巴传等)。第三,其他教派活佛、高僧文集 古语铁质金字圣牌(元代,札什伦布寺),吐蕃以来

和传记。八思巴等萨迦五祖文集;噶玛噶举派红、黑 所铸造的鎏金、合金、银像(如1 1世纪柯伽寺释迦

帽系活佛、司徒活佛等高僧传记。第四,噶厦地方政 牟尼银像、明代色拉寺主供佛像鎏金铜弥勒佛)、檀

府僧俗官员如噶伦传记(《颇罗鼐传》、《多仁班智达 香木像等都是寺院宝物。 传》等)。第五,摄政传(四

大林活佛传)等。上述文物 在历代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支持下,西藏各派特

文献中均有汉藏关系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内容记载, 别是格鲁派宫廷和寺院建筑及其文物收藏水平得

因此这类原始文献均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物价值。 到高度发展。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拉

萨三大寺等宫廷和寺院成为封建农奴制的标志性

二、彰显汉藏文化交流的寺院和宫廷文物 建筑,寺内收藏着大量的象征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

发展的宗教文物。汉藏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布达拉

早自唐代,汉藏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迄今可见 宫、大昭寺、小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宫廷和寺院建筑

上,而且体现在西藏壁画、塑像、唐卡、佛塔等各种

吐蕃时期(7q世纪)的古建筑:雍布拉康、青瓦达

孜宫、大小昭寺、布达拉宫法王洞、桑耶寺、昌珠寺 文物之上。反映汉藏关系的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壁画

等,寺里保留着在汉藏友好史上做出贡献的文成公 集中于桑耶寺、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罗布林卡、布

主、松赞干布、禄东赞等人的塑像以及从内地带去 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等著名寺院中。布达拉宫西大

的器物。吐蕃时期的摩崖碑铭中有的反映出唐蕃友 殿二楼壁画中绘有唐皇帝七试求婚使者禄东赞、文

好关系。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廷使臣出使天 成公主进藏等情景,大昭寺主殿四壁绘有松赞干

布 竺途经吐蕃时刻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汉文摩崖 联姻图、文成公主进藏图、汉藏工匠修筑大昭

寺等 石刻,记载了唐使历经艰险出使天竺的情形。这一 情景。布达拉宫的壁画五世达赖喇嘛朝觐图、

十三 摩崖对于研究唐蕃关系、中外交通具有重要的意 世达赖喇嘛觐见图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

值。布达 义。包括桑耶寺、拉萨大、小昭寺、唐蕃会盟碑等吐 拉宫仅壁画有2500余平方米,佛像和

唐卡各有万 蕃时期的文物则是汉藏民族友好和汉藏文化交流 件,佛塔和经书在数千以上。

的历史象征。

传统的藏族壁画,大多采用“铁线”勾画,线条

西藏宗教文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寺院和宫廷 粗细匀称。但在西藏乃琼寺的一些壁画中却可以见 向来

是文物集中的地方,文物数量庞大,珍品众多。 到内地绘画中常见的“柳叶描”。其特点是线条根粗 创

建于公元ll世纪的融合了内地建筑风格的夏鲁 梢细,宛如柳叶,明显带有内地绘画风格的特点。如

一98一

万方数据

壁画“吹笛伎乐天女图”的人物描写,即采用了类似 过的镶嵌金银珠宝、用金线精绣的九龙甲胄(甘丹

内地传统侍女图的表现手法,画中芭蕉叶的处理, 寺藏,甲胄上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等,举不胜

带有内地工笔重彩的感觉。其实,内地的亭台楼阁,

举。在众多文物中,表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

甚至五台山的风光等元素,在藏族众多壁画、唐卡 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

创作中都能见到。2007年12月,在首都博物馆展 金册、金印、玉印及大量金银品、瓷器、珐琅器、

厅,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藏学研

器、景泰蓝、锦缎和宫廷工艺品,至今大部分在布

达 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 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等宫廷、大

寺 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中,就有反映藏汉文化交 以及西藏博物馆中可见。 流的文物。第一件是一

幅唐卡“伽蓝护法关云长”, 在西藏,还有元、明、清和民国历代中央政府直

其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其身边画有关平、 接施政西藏地方的许多历史重要文物,其中以清代

周仓等人的形象。这幅唐卡下的说明写道:在汉藏

施政西藏地方的文物见多。主要代表性的如下:

族的宗教文化交流中,关羽被视为战神格萨尔的 (一)布达拉宫中的珍贵文物。除了上述提到的

化身。第二件是唐卡“贡孜垂杰”,“贡孜垂杰”意为 内容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象征着清代中

“孑L子神变之王”,画中的白发老者,就是孔子。画下 央政府的施政。在萨松朗杰(殊胜三界)殿中供有清

方环绕人身兽面的十二生肖。画面下部有手写的二 康熙皇帝题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和乾

十一句藏文,上部分是对诸神的膜拜顶礼,下部分 隆皇帝的画像。乾隆之后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便在皇

是对孔子及世间道的敬仰与吉祥的祝愿。此件唐卡 帝牌位和画像前举行金瓶掣签,被掣定的灵童向皇

充分表现了藏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第三件是 帝牌位和画像行礼谢恩。西大殿是五世达赖喇嘛灵

碗套,碗是汉地的古瓷碗,套是藏区的牛皮套。它是 塔殿的享堂,也是红宫中最大的宫殿,殿内悬挂乾

汉藏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象征。n1哒仅仅是壁

隆二十五年(1760年)御赐匾额“涌莲初池”。 画中 (二)清代重要的碑文有:《御制平定西藏碑》记

的零星点缀,但却是西藏宗教和文化各类文物

载了清康熙末年用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入侵的功德。

见证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缩影。

原立于布达拉宫大门前,乾隆年间建有琉璃瓦歇山

三、象征历代中央政府施政的珍贵文物 顶碑亭。1965年将碑和碑亭迁移到布达拉宫背后

龙王潭公园大门内侧。1995年扩建布达拉宫广场工

在西藏宫廷、寺院或是寺藏文物中,大量的物

程竣工后又移回布达拉宫南大门外,并修碑亭保

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施政和汉藏 护。《双忠祠碑》记载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驻藏大

文化的友好关系。(一)建筑:唐代吐蕃时期,桑耶寺

臣傅清、拉布敦为平息朱尔默特纳木扎勒叛乱而以

融进了汉式风格,同时汉藏工匠一起修建了大昭 身殉职的事迹。该碑位于八廓北街原驻藏大臣衙门

寺。公元1333年,夏鲁万户长从内地请来许多汉族 一座两层楼房内。《大昭寺纪功碑》记述了乾隆五十

工匠重新修建了夏鲁寺,使它具有汉藏结合的建筑 七年(1792年)大将军福康安率领清军击败廓尔喀

侵的事迹。该碑残块多散失,拉萨市文管会收藏

艺术。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时又邀请内地工匠参与了

布达拉宫的修建。(--)历代赐给西藏地方首领的印 有两块,拉萨市宗教局收藏有两块。《御制“十全记”

玺:分元印(如白兰王印、元帝师印等)、明印(如灌 碑》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奉旨建造,乾隆亲撰

顶国师阐化王印、必力公万户府印等)、清印(达赖 碑文,记述了乾隆在位57年的十大武功,由四川总

喇嘛印、班禅额尔德尼印等)以及金册。(三)历代赏 督惠龄、驻藏大臣和琳和驻藏帮办大臣成德主持刊

赐西藏地方的宫廷玩物珍品:此类众多,诸如元代 立。该碑及琉璃瓦歇山顶碑亭曾于1965年迁移到

忽必烈赐八思巴的白海螺法号(元代,萨迦寺);明 龙王潭公园大门内侧,1995年又移回布达拉宫南门

代永乐版藏文大藏经(色拉寺藏),“大明宣德年制” 外,修有碑亭保护。《“永远遵行”碑》记述乾隆末年

的青花五彩瓷碗(萨迦寺藏);清代乾隆帝征战时穿

西藏流行天花,驻藏大臣和琳劝恤种牛痘,并要求

——99——

万方数据

“永远遵行”种牛痘,以接济死伤。乾隆五十九年 唐代和唐代以前很流行的活动,它是从拉萨传到西

(1794年)和琳撰书碑文,并立碑于大昭寺前。《御制 安,一直传到中亚、欧洲,故英语中的“Polo”即来自

藏语。美籍的德国学者劳费尔曾写过一篇著名文章

普陀宗乘之庙瞻礼纪事碑》,原嵌于色拉寺山外廊

,他说:英语中的polo(马球),是

下东壁上,清嘉庆十三年(1807年)清仁宗亲撰。碑

《藏语中的借阋》

藏 共4块,今有3块收藏在拉萨市文管会。该碑记述

语,马球是在唐代传到欧洲的。【14喊汉文化的

双向交

了清朝推行藏传佛教政策、优礼达赖喇嘛和班禅额 流也体现在藏传佛教的各种器物之上(藏传

佛教本 尔德尼等事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乾隆五 身是藏文化的直接载体)。中央民族大学

著名教授

十八年(1793年)春正月铸此铜钟,置于磨盘山关帝 王尧先生曾用他收藏的一个护身符解释:护身符藏

庙正殿(现存拉萨市文管会)。铜钟铭文共16个字,

语叫“美隆”(me lon曲,其正面图案,最外层是金木

水 即“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9 火,第二层是十二生肖,第三层是个八卦,最里边

《磨盘山关帝庙碑》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福康安 层是九宫;背面是藏语的“a”(发a的音)。这是作

为 撰书,置于磨盘山关帝庙内,记述了福康安率领清

藏族人民企求平安的东西,其中就有汉

文化的影

军击败廓尔喀入侵的经过。 响。上面是龙像,表示水,下面是火,右边是剑,表示

(三)清代摩崖石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金,左边是树枝,表示木。汉民族的金、木、水、火、土

清廷

所讲究,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东方甲乙木, 准噶派清军分北、中、南三路进军征讨侵扰西藏的

尔部,大获全胜,清军平定西藏,民众安宁,祖 西方庚辛金,中央戊己土。藏族地区“金”和“木”的 国

统一。为了颂扬康熙皇帝的功德,宣扬清军胜利 方向和汉族地区正好相反,但把它放到头顶上看,

方向自然就颠倒过来了。九宫,八卦,也是汉民族的

业,各路将领均在布达拉宫东侧断崖凿刻文字,

以示纪念。遂凿刻了数通摩崖碑文,主要有:《“功垂 东西,所谓“河出图,洛出书”。五行,十二宿,八卦,

百代”摩崖》、《“用昭万世”摩崖》、《“异域流芳”摩 河图洛书,显然是从汉民族很早就传播到西藏的。115】

崖》、《“安藏碑记”摩崖》和《“恩泽藏峙”摩崖》等。雍

如今,汉藏文化交流进入了更密切、更广泛、更深

正五年(1727年),西藏地方发生内乱。次年(1728)

入、更发展的崭新的历史时期,汉藏文化的双向交

清廷派遣吏部尚书查朗阿为钦差大臣统兵进藏平 流对于西藏地方的跨越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

息内乱。查朗阿处理西藏善后,赏罚分明,深得民众 意义。 拥护,“共颂皇恩于无既”。遂于雍正六年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府

(1728年)

孟冬吉日在布达拉宫东侧断崖上勒石以铭记,即

有效管理两藏,行使主权,自然促进了藏汉文化的

《雍正六年摩崖》。雍正七年(1729年)奉令驻藏的陕 交流和不断的发展。西藏大量的文物之中,透过汉

西永昌协副将马纪师于当年农历四月在《雍正六年 藏文化交流的信息,揭示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

摩崖》的北侧又凿刻《雍正七年摩崖》以颂雍正帝平 方的施政和主权管理。这类文物十分珍贵,它们是

定西藏的功业历史的见证。 。

此外,直接象征着清中央政府施政的重要物证 是清朝在拉萨建立的驻藏大臣

衙门、清军兵营以及 参考文献

建在拉萨磨盘山等处的关帝庙。嗍

f11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明帝以前

佛教传入说。二是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来说。//中

四、汉藏文化双向交流与发展互动

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一)“后汉佛教”相关内容【M】.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0:3-10.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汉文化向西传播,藏文

『21苏晋仁教授将我国历史上的佛教翻译史划分为四个发展

化向东传播,这种关系源远流长,至今进入新的历

阶段:一是草创时期:后汉桓帝至西晋(公元148——316);二

史发展阶段。汉藏文化交流基于古代,是双向互动

是发展时期:东晋至隋(公元317.—-617);三是极盛时期:唐

的关系。如“马球运动”(藏语称为“波洛”,Polo),是 至北宋(公元618——1126);四是衰微时期:南宋至清(公元

万方数据

一100~

墨玺;鱼筮壅堑堡堑墨基塞垡壅鎏

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族学院出版社。1998:卜13.

f10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1986年成立时从西藏档案馆微缩的

五千件藏文档案,就是以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以

【3】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献选(P.T.986号《尚书》译文和P.

及藏汉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批档案。

T.291号《战国策》译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83:

62-98。

[11】邢宇皓.情系西藏文化之脉,呵护高原文明之魂r“珍

【4】王尧.西藏文史考信录(“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辩”)【M】.北

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巡礼

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67.

咖.光明日报。2007-12-04:(5).

f5】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甘珠尔>版本及其 【12】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市文物志IM].1985:

对勘成果要述Ⅱ】.中国藏学,2005(1):80--88.

154.

【6】包寿南.藏文文献的历史性发展及其启示Ⅱ】.西藏研究, 【13】冯智.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历史考察叨.西藏大学学报,

1991(2).

2006(1);冯智.拉萨磨盘山关帝庙调查报告D】.藏事探索,2004

吲公元13世纪时,蔡巴·噶德贡布曾七次到内地学习刻版 (9);拉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拉萨市志(上册)[M】.北京:中

国藏学出版社。2007:430-431.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

印刷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带回西藏,逐步推广。

国藏学研究中心.六世班禅朝觐

【14】王尧.西藏文史考信录[MI.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档案选编(前言)【M1.北京:中200-207.

国藏学出版社,1996:4.

【9】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九世班禅内地 [15】笔者根据王尧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授课内容录

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音所整理的材料。

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

档案选编【G】.北

Tibetan

Antiques

Witnessing

Chine-Tibe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eng

Zhi

dies Cenmr

(China’s

Tibetan StuBering

100101)

Abstract:A

large

amount

of

Tibet

antiques

and relies contains abundant

messages

of Chine—-Tibet cul—-

tural

communication,which

not

only

witness Chine-Tibe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symbolize

the rule

of Chine central

government

Tibet local

government.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such articles.

Key

words:Tibetan

antiques;Chine-Tibet

cultures;communication

【责任编辑:格朗】

-101——

112卜1912)//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M】.北京:中央民

万方数据

-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11:2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60070235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pdf

标签:西藏   汉藏   文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