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并提)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
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定时期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国际环境的好坏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往往就会采取积极的、开放性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
1.正确的民族观
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第二,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所作的贡献在边疆开发方面:
(1)、各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开发方面,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经济上:A、在农业方面,①岭南的少数民族早在秦代就开垦农田,②今新疆地区内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代能种植谷物、桑麻和葡萄等,他们的坎儿井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创造。③水稻是东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④藏族在高原地带培植出了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
B、在畜牧业方面,少数民族培育了为数众多的牲畜优良品种,输送到中原,同时把畜牧业技术传人中原.
C、在手工业生产方面,纺织和手工技术从海南地区传人汉族地区及其他广大地区,如黎族的棉纺织技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手工品也具有较高水平,民族特色突出。
(3)、在精神文化的创造方面,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绚烂多彩、各具特色.有民族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音乐舞蹈等,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铸造了祖国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4)、在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方面:在古代,明朝时抗击倭寇;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抗击沙俄的侵略;在近代,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现代,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都有少数民族的参与。
3.对民族英雄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一类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例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应视为民族英雄;
而在中华民族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就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如岳飞抗金,只代表了当时中国境内反对女真暴政的南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不能说他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女真族政权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国内战争,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范围内发生的战争,所以我们只能说岳飞是抗金英雄。
4、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 1 均以汉族为中心。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1)、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5、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1)、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
(2)、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
(3)、人口迁移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6、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① 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 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
② 在西北设西域都护;在云贵川设郡县。
③ 朝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在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
④ 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台湾),在边疆设云南、辽阳、岭北等行省。
⑤ 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⑥ 设将军、办事大臣管辖边疆,在台湾设台湾府
7、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①匈奴:我国北部蒙古高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奴隶制政权,秦汉时与中原政权处于和或战的状态。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北匈奴雄踞北方,并控制西域。后经东汉的反击,匈奴或降于鲜卑、或南投汉朝.大漠南北不见踪迹。西晋时,居住于山西中、南部。304年,贵族刘渊建汉,后灭西晋。十六国时,建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
②越族: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派兵攻打越族,设置郡县,移民。汉武帝时,继续建立郡县,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三国时的山越人与汉人共同开发江南。
③鲜卑和契丹:十六国时,鲜卑建前蒸、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五个政权。其拓跋部建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改为辽,与北宋对立,后被金所灭。
④ 突厥:六世纪中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兴安岭至里海广大地区,隋时分裂。唐 2 时,大败东突厥,唐在其旧地设都督府。后西突厥也受唐管辖。
⑤回纥: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强大起来。唐时,其首领接受册封,改名为回鹘。9世纪,其政权瓦解,大部西行迁入甘肃、新疆。
⑥南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时分布于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称六诏。后由南诏统一。唐玄宗时被册封。五代十国时,南诏改名为大理,统治云南、四川等地。南宋末年,被蒙古所灭⑦吐蕃:藏族的祖先。7世纪时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唐时,与唐和亲会盟。
⑧蒙古:北方古老民族。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政权,先后灭吐蕃、畏兀尔、金,建立元朝,灭南宋后统一全国。后被明所灭,入北方大漠,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明末清初,又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关后,先后臣服清。康熙时,准噶尔部发生过叛乱。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⑨满族:其祖先是靺鞨,7世纪时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8世纪时,唐设黑水都督府,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五代时,黑水发展为女真。北宋时建立金,后与南宋对峙。1234年被蒙古所灭。明时,居于辽东的建州女真强大起来,统一各部,于1616年建立金。后皇太极称帝改称清。1644年灭明入关统一全国。
一、选择题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 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地管理
2.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3~4题。
3.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4.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 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据此回5—6题。
5.当时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6.当时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对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新疆地区自西汉归属中央以后,先后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发展迅速。据此回答7—8题
7.西汉时期的新疆地区
A.掌握了铸铁技术、井渠法,修筑坎儿井 B.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
C.始终处在中央的管理下 D.民族众多,大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
8.唐朝先后设立了一些机构管理新疆地区,下列不属于唐朝设立的是
A.都督府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北庭都护府
唐朝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据此回答9—11题。
3 9.其首领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的少数民族是
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吐蕃
10.南诏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A.形成厂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B.最早实行复种制
C.使用了井渠法与代田法等技术 D.采用中原先进技术,稻米产量高
11.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不包括
A.通婚联姻 B.经济文化交流 C.共同镇压安史之乱 D.长庆会盟
两宋时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勃兴的时期,先后建立了辽、夏、金等政权。据此回答12—13题。
12.辽、夏、金的相同点是 ①既保留本民族习俗,又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对汉人与族人采取“分治”的方法 ③与北宋和南宋分别进行了长期战争 ④ 都形成了与两宋对峙的局面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13.猛安谋克制
A.是一种兵民合一制度 B.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
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融合 D.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
14.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A.中央开始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B.使地方长官由世袭改为中央任命
C.为平定“三藩之乱”奠定了基础 D.是指在西南地区撒司设省
15.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加强的标志是
A.建立僧官制度 B.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C.加强对达赖与班禅转世的监督与任授权 D.设置驻藏大臣
16、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则对匈奴进行反击,著名将领霍去病并表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汉元帝以后也采取过和亲政策,王昭君为此远嫁匈奴。
(1)请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西汉时期对匈奴的两种不同政策加以评价。
(2)请对王昭君和霍去病这两个人物略加评论。
17、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清朝前期面临哪几方面的民族问题?
(2)评述清政府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4 参考答案
DCDAC DCCBB CCABD
16、答案:(1)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贫困;郡国并行制使中央政权不够强大,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曾在白登山被围困。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对西汉取得暂时安定,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但这种和亲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此后匈奴贵族屡有南下,便是证明。
汉武帝时,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富裕,兵马强壮,中央政权强大有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不仅安定了西汉北部边郡,也使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畅通。
(2)汉武帝以后,到汉元帝时期,国力稍弱,而匈奴对汉文化更加羡慕与向往。王昭君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远嫁匈奴,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双方和睦相处。对王昭君这种历史贡献应充分肯定。
霍去病作为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不仅在反击战中立有大功,而且所表现的公而忘私的英雄气慨也为后人称道。
17、答案:(1)满清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矛盾。
(2)清入关后一方面镇压汉人的反清斗争,另一方面学习采用汉族的经济政治制度,沿用明朝的内阁制,采用奖励垦荒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满洲民族封建化,建立起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清政府武装平定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加强对东北、西北、西藏、台湾地区有效管辖。这些措施开发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清进行了大规模的反侵斗争,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推行闭关政策,虽对西方入侵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5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11:1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59635235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民族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