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

更新时间:2023-12-04 11:12:3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青瓜炒鸡蛋)

-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

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知道:

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和好。104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和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长期对峙。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

理解:

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道: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表现: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独立的私人作坊(“机户”);棉花种植传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

理解:

“海上丝绸之路”:宋代的海上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活力。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知道:

1、活字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日,西传中亚、波斯、欧洲。

2、火药武器: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战争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对欧洲历史发展影响巨大。

3、北宋科学家沈括著作《梦溪笔谈》.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知道:

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首都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理解:

元朝对辽阔疆域统治的措施:①推行行省制,中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直辖“腹里")、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地方-—行中书省。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②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及澎湖.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知道: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理解:

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①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终结宰相制度,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②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③朱元璋还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建立特务机构,以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的特务机构有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厂卫”。④朱元璋重视整顿吏治。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及农民起义

知道:

1、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内忧——昏君迭出,宦官专权,群臣党争,赋税繁多,民怨沸腾.外患—-满清政权(“后金”→清)的兴起对明朝构成威胁.

2、1644年,明朝灭亡.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理解:

1、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草拟诏令御旨。雍正—-设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乾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东北——康熙时,抗击俄国侵略(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维持长时间和平。西北——乾隆时,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新疆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南-—雍正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东南-—康熙时,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知道:

1、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农业—-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双季稻,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手工业——农村中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城市、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商业 —-商业快速发展(南京、广州、佛山,厦门);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2、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知道:

民间海外贸易:明代后期,朝廷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福建的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理解:

1、“朝贡贸易"的特点:官方控制、垄断;厚往薄来;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严格限制的贸易.

2、从海禁到闭关:原因——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表现——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海禁;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取消海禁,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知道:

西学的传入:

史实——①数学: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②地理学:利玛窦绘制地图(《坤舆万国全图》);③水利技术:《泰西水法》;④机械工程:《远西奇器图说》⑤历法:徐光启、李之藻参照西方修订《崇祯历书》;⑥人文科学: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等.

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两宋的统一和元的繁荣

(第十七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定都开封,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统一.但宋的统一是不完全的。

2 文官体制: 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

权的历史教训。

做法:1、“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览兵权的体制

2、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强化中央禁军,弱化地方军队 3、采取“更戍法”,防止将领分立割据

意义:1、有效消除分裂割据、乱政的问题

2、形成“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3 宋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选拔文官,还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4 完善科举制度: 做法:1、设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2、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保证公平

3、增加策论考试

意义:1、科举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完善

2、不仅为宋朝选拔大量文官人才,对教育普及和传播知识产生积极影响.

(第十八课)北宋中期改革

5 北宋中期改革 原因:1、文官体制形成“三冗”问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2、对少数民族战事不利

3、农民起义频繁

6 改革: 庆历新政:意义: 拉开北宋中期改革序幕

主人公: 范仲淹、宋仁宗

做法: 以吏治整顿为中心

结果: 力主改革的官员被排挤出朝廷,大部分新政措施随之废除

王安石变法: 意义: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主人公:王安石、宋神宗

目的: 富国强兵

做法: 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保价法、将兵法

选才:科举新法

结果: 失败

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

2、执行过程过于 苛刻 、 急功 损害百姓利益

3、用人不当,小人乱政

4、性格执拗,不善于团结同僚,树敌过多

5、宋神宗在变法后期 立场动摇结果:并去世,保守派再次得势

(第十九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辽、西夏

7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对“燕云十四州”的占有,为其南下中原提供便利。

8 北宋初年,为夺回燕云地区,宋两次北上攻辽都失败。辽却一再派兵南下,直到1005年,两国立“澶渊之盟”才结束战争。

9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西夏,1044年,两国达成和议,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大金,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史 称“靖康之变"。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称帝建南宋,定都临安。

11 南宋初年,岳飞在郾城会战击败金骑兵,无奈赵构求和,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

12 四国对立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榷场",进行贸易

意义: 1、互相挟持

2、促进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13 1206年,铁木真成为蒙古大汗,建立大蒙古国,先后灭 西夏 和 金 。又三次西征,建立地跨欧亚大陆的 蒙古大汗国

14 忽必烈即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灭南宋流亡政权

(第二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5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6 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

(2) 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3) 统治者注重南方经济开发

17 各行业的发展:

农业:(1)南方耕地大量开垦

(2)太湖流域成为我国粮仓

(3)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

(4)桑蚕业的中心由北方迁到南方

手工业:(1)江浙一带出现私人作坊,称作“机户”

(2)海南岛已经发展出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3)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东南沿海造船业比较发达,技术居世界领先。

18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原因:(1)西夏的兴起,路上商路受阻

也称“香料之路” (2)商业繁荣和经济繁荣重心南移

(3)宋朝政府重视、鼓励海上贸易

表现:(1)从海上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

(2)三大外贸易港:广州、泉州、明州

(3)官府在贸易港口设市舶司

(4)设“番访”供外国人居住

意义:(1)不仅使宋政府获得巨额财政收入,也给通商的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活力.

(第二十一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19 活字印刷: 发展过程:(1)唐代的雕版印刷术

(2)北宋毕昇 “活字集印刷”,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字早了4个世纪

(3)王祯 转轮排字架

(4)采用铜、铅制作的活字

影响:对中外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 火药武器: 发展过程:(1)火药在唐末开始使用于战争

(2)到宋代,火药的制作配方渐趋成熟:宋代火器名目繁多,例如“突火枪”、 “火铳”

影响:(1)改变了战争方式,从此进入了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2)后来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1 数学与天文

姓名

苏颂

韩公廉

贾宪

秦九韶

李冶

沈括

朝代 项目

宋 水运浑天仪

学科

天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创制“十二气历”

最早使用“石油”一词,并预言它在后世挥发会很大的功用

科学家

北宋 贾宪三角

南宋 “大衍求一术",“中国剩余定理”

金元天元术

之际

北宋 推测太行山是昔日之海滨

写《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时尚的里程碑

(第二十二课)元朝的统治

22 汉化: 原因:有效统治辽阔疆域

作法:(1)采取汉法,提倡文治,实现一些有利于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2)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国家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掌管全国军事和监察。

(3)行省制: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琉球(今台湾)

作用:(1)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2)促进民族融合

23 民族分化政策: 原因: 为维护特权,强化统治

第一级

第三级

蒙古人 第二级 色目人

南人(南宋统治的人) 汉人(金统治的人) 第四级

24 马可波罗访华: 条件:(1)海上交通空前发达

(2)中西交往盛极一时

马可波罗:深得忽必烈赏识,写下《马可波罗行纪》

第五单元:明朝兴亡与清前期强盛

(第二十三课)明朝前期的政治经济

25. 朱元璋起义,于 1368 年,在 南京 ,建立明朝

26. 明朝前期的经济: 1、下令农民归耕。

2、减免 徭役 与 赋税

3、实行大规模 移民屯田 政策

4、推行有利 工商业 措施 5、重视 水利 工程

27. 内阁制度与皇权加强:

内阁实质上是 皇权的组成部分

措施:1、废除 中书省 和 丞相,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设 殿阁大学士 ,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确立 内阁制度,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 中央机构

3、建立 厂卫 是特务机构,加强 对地方和臣民的控制。

4、重视整顿 吏治 ,惩治 贪官

(第二十四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28. 明末社会危机: 内因:1、皇帝大多 不亲理朝政

2、宦官专权

3、群臣党争

4、崇祯帝 刚愎自用

5、财政危机

6、苛捐杂税

外因:满族 兴起,占领 关东

29. 农民起义:

领袖

张献忠

李自成

于何地建国

四川成都

西安

于 年建国

1644

1643

国号

大西

大顺

30. 1644 年,李自成 攻入北京, 明朝灭亡

31. 吴三桂 投降清军,清军入关统治。

(第二十五与二十六课)康乾盛世(上 下)

方面 概述

政治 军事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具体做法

1、 东北:抗击沙俄,两次 雅克萨 战役打击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

2、 西北:平定 蒙古 准葛尔,回部 叛乱

3、 西南:加强西藏治理,派驻藏大使,实行金瓶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 东南:统一台湾

农业: 推广高产作物,解决缺粮问题;推广经济作物

手工业:1、推广农村家庭手工业:(例)湖州丝、松江布

2、在市镇中开设手工作坊

商业: 1、南京、广州、佛山、厦门 四座城市得到大力发展

2、长江沿岸出现著名商品集散地:主要为:

称呼

城市

文化 推动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船码头

汉口

银码头

镇江

布码头

无锡

经济繁荣

隐患

3、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书名 时期 成就

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 雍正年间 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库全书 乾隆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1. 重农轻商 阻碍 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 2. 强化君主专政:康熙 设 南书房;雍正 设 军机处

3. 实行 文化专政,大兴 文字狱

4. 闭关锁国

(第二十七课)明清对外贸易

名称

朝贡贸易

时代、原因、做法

背景

明太祖 朱元璋

严格海禁

明后期,朝廷手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

官方控制垄断

薄来后往,不计成本

结果

1. 阻碍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2. 引发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寇

欧洲与中国出现巨大贸易逆差,用白银弥补,形成丝、银对流;白银流入中国后,对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民间海外贸易

1. 允许从 月港出洋海外贸易;外商从广州、宁波 市舶司 输入商品

2. 输出:生丝、丝织品、瓷器、蔗糖

3. 输入:香料之类的奢侈品

4. 中转站:澳门: 中欧贸易

菲律宾 马尼拉:中美贸易

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 康熙晚期已对贸易路线闭关锁国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自大保守的心态 进行收缩;乾隆 闭关锁国 只允许 广州 通商

海禁 到

(第二十八课)早期西学东渐

32. 传教士来华:十六世纪中叶,欧洲会士来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利玛窦,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

耶稣会士 影响了 徐光启、李之藻 等名人

33. 西学传入:传播基督教神学 也带来了 自然科学 与 人文学术

学科

书目

数学

几何原本

地理

坤舆万国全书

水利技术

泰西水法

机械工程

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

崇祯历书

34、引入 科学技术;推动 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人 开拓眼界;有识之士认识到 中西方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11:1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595532352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整理(全).pdf

标签:中国   皇帝   发展   制度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