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双十一快递)
女性心理学家—霍妮
学了大半年的心理学了,几乎接触到的都是男性心理学家,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的,难道心理学只有男性可以学嘛?在选人物了解介绍的时候,发现了霍妮。可能因为她其中唯一一个女性吧,让我有了很强的兴趣。之后在对她的深入了解中,我发现她的一生确实证明了心理学不只是男人的专长,女人一样可以,让我对她多了几分敬佩,也让我在专业学习上多了很多自信。
因为上课讲述时间有限,不能将我所了解的全部内容一一展示。接下来我将按照七个部分来展示我对霍妮的了解,分别是影响一生的童年、本人及家人照片、生平、代表作、心理学思想、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评价。
一、影响一生的童年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常年出海在外,即使是少有的在家住上一阵子,也把他全部的爱都放在年轻美丽的妻子身上,对他的孩子们漠不关心。
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个充满魅力的美丽的女人,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父母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使得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虽然瓦克尔斯对她的年轻妻子近乎崇拜,索尼却很看不起她的丈夫,自己在家里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她对丈夫的蔑视和她的地位深深地影响了卡伦。卡伦对她母亲抱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强烈的爱,母亲对卡伦最大的帮助在于学业上的支持。母亲一直希望卡伦可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可以不负她自己家族的名誉。所以她不仅鼓励卡伦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不顾丈夫的反对到处帮卡伦联系录取女孩子的学校。对于卡伦日后的成就,索妮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哥哥。本特是大卡伦四岁的哥哥,是同样站在母亲一边的“同盟者”,也是卡伦追求学术成就的支持者。在早期的日记里,卡伦虽然很少提到本特,但每次说起总是很亲切的口吻。
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父亲只有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才会对她“关怀”备至、严格要求。他是个过分虔诚的天主教徒,不仅坚持每天做冗长而无趣的祈祷,用各种保守、刻版的教条约束一家人的行动,更是强硬的把他那宗教信仰塞进了孩子的脑袋里。父亲给年少的卡伦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而且在那个重男轻女尤为严重的时代里,作为女孩子的她又完全无法跟“快乐而活泼”的哥哥相比。父母虽然在物质方面并没有偏袒哥哥,但是卡伦却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他们的爱和关怀。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她不曾被关注、不曾被肯定,更不曾真正的相信自己。被人忽视的童年在卡伦的生命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随着她一天天的长大,每一次重新鼓起勇气向大人们索要一点点的肯定或是关心,都被无情的冷落在一边。这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在小卡伦的心里留下了终生无法摆脱的自卑——“我是令人讨厌的孩子!”这想法的根深深地扎进她的头脑中。
正是这样不太美好的童年生活,给霍妮以后的心理学观点造成了很多影响。例如:和阿德勒一样,父母对哥哥的偏爱让霍妮认为在导致神经症的全部环境因素中,最后重要的是早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还有父亲对母亲的崇拜以致母亲在家中占主导地位,对霍妮成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本人及家人照片
三、生平
凯伦·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Blankene)。
即使有着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但她在9岁时,她确立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
霍妮 12 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 1906年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开始对精神分析产生兴趣。
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
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霍尼,他们在 1909 年结婚并生了 3 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和睦。
1914-1918 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师从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亚伯拉罕。
1915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17 年发表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1918-1932 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开办一个私人诊所,并发表了几篇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表示异议的文章。
1932 年,她为逃避纳粹的迫害移居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1934 年,移居纽约,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职,并创办一所私人诊所,同时执教、行医和著述。
由于霍妮反对弗洛伊德的传统观点,1941年她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解聘。
她随即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担任所长直到1952 年去世。
四、代表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1937)
《精神分析新法》(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1939)
《自我分析》(Self-Analysis, 1942)
《我们内心的冲突》(Our Inner Conflicts, 1945)
《你在考虑精神分析吗》(Are You Considering Psychoanalysis?, 1946)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1950)
《女性心理学》(Feminine Psychology, 1967)(于霍妮逝世后出版)
五、心理学思想
按书中的模块来看,霍妮的思想分为神经症的文化观、神经症病理学和神经症的治疗,我主要介绍的是神经病理学的前三部分和神经症的治疗。
(一)基本焦虑
前面说到霍妮认为在导致神经症的全部环境因素中,最后重要的是早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首先要介绍三个基本概念:
基本焦虑:对潜在危险的反应,儿童对父母的一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
基本敌意: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
基本罪恶: 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
例如:对子女的冷漠、拒弃子女、对子女怀有敌意、明显地偏爱个别子女、奚落
羞辱怪癖的行为、不守诺言、拒绝子女与其他儿童接触等等。
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以致陷入了基本焦虑之中。这种感受是滋生神经症的温床!
(二)神经症需要
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质需要。她在《自我分析》一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神经症需要:
(1) 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2) 对主宰生活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3) 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4) 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5) 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6) 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
(7) 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8) 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9) 对自足和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10) 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上述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质的,正常人也需要友爱、赞许、伙伴、回避、节
俭、权力、声望、成就、完美等等,但神经症的需要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强迫地、无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而不能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主动地选择适当的目标,就会导致神经症。
(三)神经症人格
由于神经症需要的出现,儿童开始疏离真我。除此之外,还要发展一些人为的,战略的方法来和他人打一交道,这些需求迫使他无视自己真正的情感,愿望和思求想,即他的真我。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就可能发展出霍妮所谓的“神经症人格”
主要有以下三种:
1.顺从型
其行为方式是接近他人。这种人对友爱、赞许、伙伴或者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有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点:甘于居于从属地位,常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潜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评价自己,自我评价随别人的褒贬而忽高忽低属地位,他以“如果我顺从了,别人就不会伤害我”的逻辑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2. 攻击型
其行为方式是与人对抗。这类人对权力、剥削、声望和钱财等怀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点是:视生活为一场搏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彬彬有礼的外表隐藏着老谋深算的狠毒。他以“如果我有权力,别人就不能伤害我”为逻辑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3.退缩型
其行为方式是回避人。这种人对自足自立、完美无缺怀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是:为逃避与他人的紧张关系而离群索居;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情感联系,好比在自己周围画了一个魔圈,任何人不得侵人;不介人;自立自强;限制自己的需要;疏远自我,对自己持旁观的态度;凡事力求完美,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他以“如果我离群索居,就没有人能伤害我”为逻辑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同样,这三种行为方式本身并不是神经症的,因为正常人也运用顺从,反抗和回避的行为策略来应付生活难题。但神经症患者缺乏变通力固定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来应付,结果不能克服焦虑,并会陷更深的焦虑。
(四)神经症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帮助患者寻回真实自我,放弃神经质的自尊和神经质的内心指令与要求,正视白己的内心冲突。
治疗的步骤:
①发现与认识真实的自我,即帮助患者了解这一切发生的内在机制与过程,即“自我分析”。
②深化与体验真实自我。其是让患者意识到阻碍自身成长的力量的具体作用方式在特定生活中的细节表现:
③不能让患者对白的情况仪仅停留在理性的认识表层,而应深入其感情体验之中。
④走上实现真实白我之路。在推翻错误倾向之后,给患名灌输积极的观念,诱发 其建设性力量。
⑤还有一个故态萌发阶段。
她在《自我分析》中系统地阐述了自我分析的态度、规则、步骤和方法。当然,倡导自我分析绝不能代替专家治疗。
六、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
1.弗洛伊德:
(1)神经症是由文明和本能的冲突引起的
(2)把神经症内驱力解释为力比多现象
(3)机械进化论思想
(4)以“过去解释现在”的历时方法 2.霍妮:
(1)神经症是由得不到解决的冲突引起的,但神经症是由基本焦虑引起的
(2)继承了动力学思想,进化论思想
(3)在承认历时方法的合理性同时又大力倡导采用现时方法
七、评价
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她以当仁不让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鲜明的个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并最先建立起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基本构架。她善于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文化条件创建了一种新的神经症病理学。
但是她也存在一些不足:
1.霍妮的分析重点是早期亲子关系的失调所导致的对儿童安全感的威胁,这就把丰富复杂、广阔多边的社会生活简单化了。尽管她反对过分重视早期经验,尽管她有较开阔的社会文化视野,还是没能克服弗洛伊德在这一问题上的局限性。
2.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创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文化改革理论固然超出了职业范围,但霍妮一方面指出了现存社会文化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只关心个人如何去适应这种文化,没有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相对于弗洛伊德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他态度,霍妮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倒退。
缺少爱和安全感的童年是霍妮“基本焦虑”的原因之一,但她并没有因为不美好的童年而萎靡不振,正如她在《我们内心的冲突》序文中所写:“不管道路从何开始,也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我们最终必定能够找到引发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在。”不管生活的现状如何,外界是好是坏,霍妮都给我们一种勇敢生活,不服输的力量,即使生活很痛苦,她还是会继续面对。她鼓励痛苦中的人们正视自己的内心,勇于去面对不愿面对的伤痛,勇于去接受不想接受的事实,勇于去改变不敢改变的现状。这种精神正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普遍压力过大的社会中人们普遍所需的,也是我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 尽管卡伦·霍妮已经辞世56年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李国瑞副教授认为,霍妮的理论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适用。正如文章的开篇所说,她的一生确实证明了心理学不只是男人的专长,女人一样可以,历史从这里改变,未来有我们去创造。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06:3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42603110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女性心理学家——霍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女性心理学家——霍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