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二四不出一七来)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泰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
二○一○年十一月
1 目 录
序 言 ..................................................................................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 1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 1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6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 10
指导思想 ............................................................ 10
基本原则 ............................................................ 11
发展定位 ............................................................ 12
战略取向 ............................................................ 13
主要目标 ............................................................ 15
提升壮大优势支柱产业 打造新型工业基地 ............ 17
扶优扶强支柱产业 .............................................. 18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20
大力培植优势骨干企业 ....................................... 21
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 24
全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 25
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 26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 28
统筹城乡发展 ..................................................... 29
2
第五章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 31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31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34
第三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36
第四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 37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九章
第一节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 38
打造赣中南物流集散中心 ................................... 38
全面融入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 39
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 .......................................... 40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 41
拓展培育新兴服务业 .......................................... 41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 43
建设赣中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 43
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 45
强化水利安全保障 .............................................. 47
健全信息通信网络 .............................................. 48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 50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 50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 51
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县 .......................................... 53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 55
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 56
3
第二节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 ................................... 57
第十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59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59
第二节 繁荣社会事业 ..................................................... 60
第三节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 62
第四节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 64
第十一章 推进四大重点工程 引领规划有效实施 ............... 66
第一节 工业强县工程 ..................................................... 66
第二节 产业富民工程 ..................................................... 67
第三节 城乡提升工程 ..................................................... 68
第四节 和谐平安工程 ..................................................... 69
第十二章 建立健全规划保障机制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 69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 69
第二节 完善规划协调管理 .............................................. 70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实施 .............................................. 70
4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现代中等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争先进位、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统一认识,凝心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和谐崛起,强县富民”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未来五年政府工作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和谐崛起,强县富民”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致力于决战“两区”、主攻项目,全面实施民营经济主体战略、工业化核心战略、开放型经济战略、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乡提升、和谐平安”四大工程建设,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经济社会呈现总量扩张、速度加快、结构
1 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新的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县始终坚持保位争先目标不动摇,国民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平台上加速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全县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县域经济实力迈入“全省二十强”行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0.5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递增13.7%,超出“十一五”预期目标1.7个百分点;人均实现生产总值将突破13000元,按现汇核算达2000美元左右;财政总收入预计实现8.08亿元,年均增长28.5%,实现了三年翻一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将达5.2亿元,年均增长24.8%;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5%,比“十五”末期提高5.3个百分点;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8.4亿元,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年均递增18.7%。2010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52.7亿元和30.1亿元。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以来,全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32.8:38.2:29.0调整为27.2:48.5:24.3。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以加快推进“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和“双百双十”工程的开展为契机,紧紧围绕建材、食品、医药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和冶金机械、液晶电子两大新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集中力量培育了合力泰微电子、和泰实业、半边天药业、龙展机械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9家,其中主营
2 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23家以上,纳税过500万元企业1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大关,连续六年超历史增长;肉牛加工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长江以南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线;乌鸡科技生态园建设进展顺利,泰和乌鸡成为全国唯一一件活体驰名商标和吉安市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跻身中央财政补助现代农业油茶产业示范县;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9家。第三产业持续繁荣,2009年实现增加值15.34亿元,年均增长8%;商贸物流业得到加强,成为全省五大冷链物流基地之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依托“大井冈”旅游品牌,红色和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决战园区成果显著,发展平台不断夯实。“十一五”时期,全县致力于决战园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1万亩文田工业园,扶强做大起步区、创业区、泰垦区三大板块,加快建设液晶显示产业园、泰和温岭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创业孵化园4个产业承接平台,构建了以文田工业园为核心,以沿溪纸业小区和泰垦创业区为侧翼,以合力泰微电子液晶显示为新区,以105国道、319国道沿线乡镇工业“孵化”带为辅的“一体双翼、一区两带”园区发展新格局。通过产权置换、鼓励返乡创业、产业对接“三路并进”,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和“雁归经济”,合力泰微电子、金一泰新能源电动汽车、文田铜业、和泰实业、正嘉谷物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已初步形成以液晶电子、冶金机械、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构建了以泰和大道为主干,以井冈山大道、罗湖大道等为支撑的“六纵四横”环形路网。截止2009年底,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5亿元,开发和利用土地6000亩,进园项目总数达200多个,其
3 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73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4.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1.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72.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23.3%和5.4%,率先进入全省二类工业园区行列。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围绕打造“城在园林山水中,园林山水在城中”的赣中南明珠,修编或编制了城镇各类规划,城区控规覆盖面达100%,修建性详规覆盖面达80%,全县22个乡镇总体规划实现了全覆盖。大力实施县城“扩容”战略,着力抓好龙江和滨江两大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了县城防洪堤、滨江大道、泰和大道北延南延工程、嘉禾大道、新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完成县城供水设施新建和改造、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革命纪念广场、澄江河疏浚治理、汽运市场、城北车站、105国道“二改一”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强力实施乡镇规范化建设“三年决战”,螺溪镇被列入省级示范镇,碧溪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009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2.36%,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常住人口13.1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绿地率达40.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64平方米。
五、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完成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开
4 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出口增势强劲,五年累计出口创汇1.99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87倍,年均增长77.1%;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引进内资66.5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098亿美元。
六、强农惠农工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以“五通一气”、“三清三改、六建五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抓好479个省批新农村建设村点和6个农村综合示范点,确保100%新农村建设村点成型达标。全面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按照村点“四个一”、圩镇“六个一”、综合示范点“八个一”要求,彻底整治农村垃圾,建成垃圾处理示范点621个,新建垃圾焚烧炉95座,硬化村主干道360公里、巷道495公里,改水、改厕到位率均达95%以上,村民生活质量和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重点推进“新增百亿斤优质商品粮”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水源和灌溉工程等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发放各类农业补贴40516.9万元。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库除险加固、扶贫开发等工程,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6座,改造中低产田1.3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20个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安置1800多人。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平安建设有效推进。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14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职业中专学校教学楼建设及特殊教育学校正加快建设,“两基”成果巩固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五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9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省级奖1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乡镇文
5 化站等一批文化项目加快建设,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广电事业全面推进,完成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通播率达到10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开展,获全省第三届县级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一等奖和全省竞技体育优秀组织奖。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光明微笑”工程提前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县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加紧建设,完成9所乡镇卫生院及8个村卫生室建设。计划生育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了县级计生服务站及5所乡镇服务站,自然增长率稳定在8‰以内。赣江泰和段饮用水水质保持在国家Ⅲ类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保持Ⅱ级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4%,创建为省级生态县。
八、民生保障切实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千企万岗”帮扶活动扎实有效,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增城镇住房面积11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3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0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每人每月20元和每人每年12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000和6117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5%和6%。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背景下,面对的是大变革、大调
6 整的世界新格局,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向上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我国仍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上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问题。
一、“后危机”时期的机遇。世界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将在深度调整中进入缓慢复苏阶段,逐步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并呈现新的特点。国际资本、技术转移依然看好发展中国家,国内沿海等发达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加快转移到内地。国际及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移,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低成本综合优势,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低碳经济将引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工业革命将成为潮流。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突破口,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等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我国将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我省也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动汽车、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主攻方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借助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将有助于我县大力发展新能源、液晶电子、电动汽车、食品加工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推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难得机遇。
三、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7 深入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和省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显。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规定将对中部地区在政策、资金、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国家将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支持力度,重点解决革命老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突出问题,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县发挥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同时对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农业产业化、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提供了更广、更大的空间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省迎来了加快进位赶超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我县也迎来了突出产业特色策应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托液晶电子、建材、冶金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优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生态农业、新能源电动汽车、风能发电等低碳产业,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的攻坚时期。同时,国家将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财税、金融、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对于我县来说,这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各类经济要素加速聚集的宏观环境。
五、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机遇。国家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为主型特别是居民消费为主转型,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的
8 长期战略任务。这有利于我县顺应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大趋势,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性环节和配套性工作,建立扩大以居民消费为主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国家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推出了包括扩大内需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也为我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巩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六、江西经济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全省将跨越万亿元生产总值台阶,人均GDP将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这个阶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进,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服务业发展步伐将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拉动效应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既是全省机遇,也是泰和的机遇。在全省持续向好的宏观背景支撑下,我县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步伐将加快,要素效率将加快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七、吉安市加快推进吉泰走廊建设的机遇。作为支撑吉安市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支点,吉泰走廊将快速崛起,将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等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赣中工业脊梁,成为引领全市蓄势腾飞的增长极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同时,
9 吉安市将依托吉泰走廊建设,培育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吉水、泰和城区为副中心,105国道为轴线,依次贯通吉水县、吉州区、青原区、井开区、吉安县、泰和县“三区三县”的吉泰走廊城市群。泰和县作为吉泰走廊的重要支点,为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为提升我县的战略地位、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进入“十二五”,我县将涉足“百亿城市”的角逐行列,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进入国际公认的黄金发展期、经济起飞阶段,全面跨入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面临巨大变化,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城镇化加速发展,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极大增强。同时,也应该清醒看到,我县“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全县上下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坚持加快发展不放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和谐崛起,强县富民”的总体要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
10 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主攻项目”、“决战两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县、三产富县、城镇带动、投资拉动和绿色崛起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新兴工业集聚区、山水园林县城样板区、统筹城乡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强化在吉安市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作用,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促进赶超发展。牢固确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和奋力赶超的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培育和壮大支撑泰和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大全县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竞争力,巩固提升综合实力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重点,通过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
11 绿色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增强创新活力;继续深入大开放主战略,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促进共享发展。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提升生活品质,切实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现代化中等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吉安市域副中心城市,京九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吉泰走廊核心增长板块,“大井冈”旅游经济圈重要腹地,吉安市休闲后花园。
——产业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液晶电子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风能发电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赣中南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专栏1:“四大基地、一个中心”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以江西金一泰“新能源电动汽车”、广州新豪科技“新能源动力锂电池”、 深圳富鼎“铅酸蓄电池智能监测控制修复系统”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
12 汽车电子等产品,建立集研发、中试、批量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液晶电子产业基地。以液晶显示产业园为平台,充分发挥合力泰微电子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无源显示器件、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件及显示模组等,大力推进节能灯产业园和广天视科技、仕昌电子、易路泰、吉欧泰和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液晶电子产业基地。
全省最大的风能发电产业基地。依托我县丰富的山地风能资源,加快水槎乡天湖山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鼓励风电项目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降低运行成本,发挥最大效益,提高风能发电能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风能发电产业基地。
全省重要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利用我县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壮大泰和乌鸡、肉牛生猪、林果粮蔬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农业原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四化建设,做大做响高效生态农业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原种乌鸡生产基地”、“长江以南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基地”、“绿色菜篮子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和“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为一体的全省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赣中南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凭借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处吉泰走廊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抓住赣江航道建设的契机和我县汽车货运业壮大的趋势,重点推进泰和县物流中心、文田物流中心和赣中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南溪大广高速和文田石吉高速出入口两大物流园区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泰和乌鸡、再生资源等专业市场交易体系,打造赣中南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第四节 战略取向
——工业强县战略。“十二五”时期,我县仍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必须把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发展壮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产业集
13 聚发展,拉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打造液晶电子、新能源电动汽车、冶金机械等一批全省重要的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工业基地,推进工业集群快速形成。
——城镇带动战略。坚持以县城为主要抓手,突出抓好特色集镇建设,尽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依托赣江景观水系、龙头山生态林带和白凤文化资源,充分彰显城市山水园林特色,加快推进老城区、滨江新区、龙江新区、文田片区四大组团建设,集聚城区人口、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城市功能,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城区人口超过20万的现代化中等滨江山水园林城市,更好地配合吉安市培育建设吉泰走廊城市群。
——投资拉动战略。“十二五”时期投资仍是我县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直接的手段。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抓手,扎实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常态化、责任化、指标化,不断优化项目工作机制和环境,加快形成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绿色崛起战略。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着力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绿色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4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末,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42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7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到201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7.2:48.5:24.3调整到20.5:52.0:27.5;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城市承载能力实现新突破。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3.86%,比2010年末提高4.14个百分点;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空间,建成区面积超过1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升投资软环境;加快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投资、粮食流通、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09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累计145.6亿元,出口额达到7.9亿美元。
15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6万人以内;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6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以上。
——和谐平安建设呈现新进步。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9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政府应对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达到新水平。人民群众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缓解,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分别达到22500元和10000元以上;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广播电视光缆有线电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1 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亿元)
2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元)
3 财政总收入(2010年价格,亿元)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09年实际
62.9
11648
6.07
15.76
2010年
“十一五”2015年
“十二五”年年均增长预计 目标
均增长(%)
(%)
13.68
13.5
28.5
36.2
18.73
142
28571
20
226
46
15
17
20
30
20
指标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70.47
13055
8.08
61
18.64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亿元) 51.95
16 6 三次产业比重(%)
7 工业总产值(亿元)
8 工业增加值(亿元)
9 农业总产值(亿元)
10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1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12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
13 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4 城区总人口(人)
15 城镇化率(%)
16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7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1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9 森林覆盖率(%)
2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21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22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23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2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27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28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
2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3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1 人口自然增长率(‰)
27.2:48.5:24.3 20.5:52.0:27.5
82.4
23.93
36.6
3221.1
4001
13.5
13
42.36
9.64
63
5771
12668
3.73
95.6
96
95.9
95.95
47.6
6.43
99.7
28.72
37.7
7.17
10500
4600
14
13.5
43.86
10.64
64
6117
14000
4
96.8
97.5
96.6
96.39
49.2
7.8
19.3
19.6
3.4
77
14.68
0.2
10.3
14
248
72
48
20
20000
7400
18
20
48
15
80
90
65
10000
22500
4
99以上
99以上
99以上
100
60
7.8
20
20
5
18
14
10
0.2
10.3
1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第三章 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 打造新型工业基地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吉泰走廊建设为载体,实施主导产业带动、核心企业做强、工业园区集聚的联动战略,把做大工业总量与提升工业竞争实力相结合,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重大项目、打造新型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建材、食品、医药化工和液晶电子、冶金机械等五大优势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县工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48
17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工业增加值达7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
第一节 扶优扶强支柱产业
按照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的要求,优化提升水泥建材、食品、医药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冶金机械、液晶电子两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支柱产业。
——水泥建材。按照“低能耗、高环保、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重点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提高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比重,支持玉华水泥公司与南方水泥集团公司资产并购重组,进一步扩大产能,建设全省水泥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和利废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产品,有选择地发展竹木建材等产品,培育发展一批中(高)密度纤维板、高档装饰、竹胶板、指接板和标准化门窗、线材等中高档林产建材产品生产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建材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水泥建材产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20%。
——食品加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我县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按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做大做强传统特色食品产业的同时,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安全食品,增强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发挥泰和乌鸡等资源优势,推进泰和乌鸡深加工项目,重点做强以乌鸡酒为代表的保健酒;以正嘉谷物公
18 司等企业(项目)为依托,建设粮食加工县;以和泰实业扩建“年加工生猪20万头”、“年出栏肉牛5000头”以及26万吨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等项目为依托,培植发展猪牛鸡鸭等畜禽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北农、赣泰、明天科技等饲料公司,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不断扩大饲料产业规模与效益。到2015年,全县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9.1亿元,年均增长25%。
——医药化工。医药产业以半边天药业、天兰植物提取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扩大现有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半边天药业公司GMP改造二期工程和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国家五、六类中成药新产品、颗粒中药饮片新产品和传统中药饮片产品,努力扩大医药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化工产业以松泰林化、泸庆硝化棉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主攻生物化工、基础化工、林产化工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及应用产品,进一步开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松脂和甲醛精细化工等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推进松泰林化公司萜烯树脂生产线建设,不断提高化工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县医药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年均增长21%。
——冶金机械。有色冶金产业以现有冶金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铜冶炼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加快推进文田铜业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顺发金属、华裕金属、成威科技等企业扩大生产,扶持九鑫铜业、金惠粗铜等企业达产达标。机械制造产业依托群力电工、新界机电、等大型企业,重点发展潜水泵、摩托车发动机等,积极开发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液压元件及部件、电线电缆及发配电设备等机械产品,进一步加大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到2015年,全
19 县冶金机械产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年均增长15%。
——液晶电子。以液晶显示产业园为平台,充分发挥合力泰微电子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合力泰微电子公司扩建,大力推进节能灯产业园和广天视科技、仕昌电子、易路泰、吉欧泰、童乐祺成才机等项目建设。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引进TN/STN/CSTN无源显示器件、中小尺寸TFT-LCD等新型显示器件及相关配套材料项目,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形成培育液晶电子技术人才和生产液晶显示器及其衍生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最大和全国重要的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件及显示模组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县液晶电子产业实现增加值11.1亿元,年均增长30%。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及省市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速培育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快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新能源。抓住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县内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加快推进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进度,力争2012年竣工投产;重点抓好水槎乡天湖山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的风能发电产业基地;积极开发建设
20 一批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项目。到2015年,全县清洁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30%。
——新能源电动汽车。以江西金一泰“新能源电动汽车”、广州新豪科技“新能源动力锂电池”、 深圳富鼎“铅酸蓄电池智能监测控制修复系统”等重大项目为依托,优先、重点支持和鼓励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项目,推进建设井冈电动车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在扩大新能源电动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的同时,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产品,建立集研发、中试、批量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研发创新平台和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全县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年均增长28%。
第三节 大力培植优势骨干企业
以做强做优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块状经济为抓手,依托重点企业,坚持项目带动,大力实施“双百双十工程”,加强企业购并、联合、重组,打造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争取引进2~3家“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我县。以市场为导向,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抓好建材、食品、医药化工、冶金机械、液晶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扶持,推动合力泰微电子、半边天药业、玉华水泥、松泰林化、和泰实业等一批基础好、
21 实力强的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十二五”期间力争2~3家企业在主板或创业板成功上市。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争取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级名牌产品1~2个,省级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0户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40户以上、超5亿的企业10户以上,每个支柱产业培育1个10亿元以上企业,年纳税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0户以上、超5千万的企业1~2户。
第四节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按照“一园多区”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增强园区产业承接能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新型工业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产业承接的前沿区。加快园区整合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园中园”和“园中区”,重点推进印霞江液晶显示产业园、泰和温岭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创业孵化园四个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争取设立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项目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发展模式,鼓励现有企业利用原有场地更新改造,支持新入园企业与原有企业用资金置换土地,最大限度地盘活园区土地资源,提升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完善医院、商场、住宿、办公、研发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重点的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服务
22 功能。继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工业园区扩区升级,争取进入全省一类工业园区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行列。“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园区争取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新增工业用地8000亩以上;园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25%。
图1 泰和县新型工业布局图
专栏2:工业重点项目
水泥建材产业。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加快实施水泥公司与南方水泥集团公司资产并购重组项目。
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实施乌鸡深加工项目,争取达到年产乌鸡白凤丸300
23 吨、乌鸡精1200吨、口服液1.5亿支;推进正嘉谷物公司年产15万吨精制米项目建设;实施和泰实业“年加工生猪20万头”、“年出栏肉牛5000头”项目。
医药化工产业。重点推进半边天药业GMP改造二期工程,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开发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松脂和甲醛精细化工等新技术新产品,推进松泰林化公司萜烯树脂生产线建设项目。
冶金机械产业。推进文田铜业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顺发金属、华裕金属、成威科技等企业扩大生产项目,支持江西宏坤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专业极细镀锡线生产建设项目,抓好江西华斯泰实业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推进年交易额10亿元泰和县农机商贸市场建设项目。
液晶电子产业。支持合力泰微电子公司扩建项目,推进节能灯产业园和广天视科技、仕昌电子、易路泰、吉欧泰和等项目建设,引进TN/STN/CSTN无源显示器件、中小尺寸TFT-LCD等新型显示器件及相关配套材料项目。
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进度,重点抓好水槎乡天湖山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建设一批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项目。
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推进江西金一泰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辆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支持广州新豪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年产“电动车30万台,电动汽车10000台,中巴1000台”项目,推进广天视智能监测控制修复系统项目建设。
第四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按照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以“两城同创”为抓手,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宽城镇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充分利用赣江、龙头山脉、白凤文化等资源优势和生态禀赋,打造现代化中等滨江山水园林城市,使之成为吉安市域副中心城市和京九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十二五”末,力争全县城镇总人口达2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24 第一节 全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切实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京九铁路以西、319国道(上田大道)以东、赣江以北、105国道以南纳入县城规划控制范围,重点打造“一带二廊,一城两片”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带”,即以白凤大道、泰和大道、滨江大道为联系纽带;“二廊”,即以龙头山形成的生态林带廊道和以赣江为依托的水景生态廊道。“一城”,即中心城区。按照“东部完善、西部开发、南部拓展、北部优化”思路,重点向南、向西展开布局,完善澄江片区,开发文田片区,建设白凤公园、嘉禾公园和快阁公园,将其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两片”,即龙头山以南的澄江片区和龙头山以北的文田片区。澄江片区,以聚集人气、商气为重点,积极推进老城区、滨江新区和龙江新区三大组团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居住、商业、旅游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以生活和公共服务为主导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新区;文田片区,以文田工业区为主体,依托便利的对外交通,主动融入吉泰走廊,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物流业,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工业退城进郊的洼地,积极对接澄江片区,建成以工业生产和对外流通为主导功能、兼有居住及配套服务功能的现代工业新区。
25 图2 泰和县城镇空间格局图
第二节 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从完善城市功能入手,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优化城区布局,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成吉泰走廊生态休闲区,打造以“城在园林山水中,园林山水在城中”为目标的赣中南明珠。到2015年,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
——提升发展四大功能区。积极融入吉泰走廊城市群范围,加强文田分区与澄江分区间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着力提升老城区、滨江新区、龙江新区和文田工业区的功能,构筑功能和建设统一完整的城区格局。老城区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人
26 口聚集区和商业休闲区;滨江新区结合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开发建设,以高档居住、休闲、商业为主要功能,加快滨江大道建设,着力打造泰和的外滩,塑造亲水城市;龙江新区加快推进祥和大道以北、白凤大道与泰和大道之间区块的开发建设,打造以行政、文化、体育和商业等为主要功能的重要公共服务区;文田工业区以工业新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向规划建成区范围建设扩展,扩大工业用地,塑造新兴开发区形象。
——完善城区承载功能。围绕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增加城市公园绿地和街区景观绿地,营造开敞、连续的绿色空间和宜人的亲水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力争2年内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品牌,“十二五”末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通畅便捷的城镇交通网络和安全有效的城市防洪设施,重点推进105国道二改一工程、泰和大道北延、南延工程、嘉禾大道、滨江大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澄江河疏浚治理工程,启动上田老工业区改造、工农兵大道东延等一批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中心、园林景观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交通等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施新行政中心、嘉禾水岸生态公园、滨江湿地公园、泰和现代物流园等建设项目;积极引进投资,加快宾馆、旅游等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围绕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完善县城配套设施,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扩大绿地覆盖面积,改善人居环境。
27 第三节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按照量力而行、集中发展的原则,把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的小城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积极策应全省“百镇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小城镇整体实力与形象。
——全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重点突出、梯次发展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全力推进螺溪、马市、沙村、万合四个中心镇建设,使小城镇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消费中心、生产要素集散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中心,力争把四个中心镇打造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精品示范“卫星”城镇。螺溪镇,紧紧抓住列入省级示范镇的发展机遇,突出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大力培育肉牛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建成现代化综合型小城镇,努力打造成全市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万合镇,抓住石虎塘航电枢纽的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竹篙薯、车前子、山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和商贸业、生态旅游业,鼓励返乡创业,打造成交通商贸型中心镇。马市镇,发挥自然和历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和红色旅游,推动发展优质稻、茶叶、生猪养殖等特色农业,打造休闲旅游特色小城镇。沙村镇,继续推进物质集散市场建设,重点培育优质稻、油菜等特色种植业,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绿色城镇、具有服务设施完善的城镇、地方特色浓郁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成河东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型小城镇。
——加快建设特色集镇。围绕做强实力、培育产业、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积极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扶持一批重点乡镇,不断壮大乡镇经
28 济,着力打造一批在区域有影响力、县域有支撑力、领域有带动力的特色乡镇。沿溪镇、塘洲镇、碧溪镇、禾市镇等重点推进工贸型特色集镇建设,南溪乡推进交通商贸型特色集镇建设,桥头镇推进旅游型特色集镇建设,小龙镇推进工矿型特色集镇建设,苏溪镇、冠朝镇、上模乡、上圯乡、老营盘镇、中龙乡、灌溪镇、苑前镇、水槎乡、石山乡推进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载体的一般集镇建设。
图3 泰和县城镇规模等级分布图
第四节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和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政策,剥离依附户
29 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待遇,逐步消除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体制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衔接顺畅的城乡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广播电视网络。加快构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提高医疗保险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农村居民聚集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条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增强农民就业发展能力;加大农民工教育和维权力度。
专栏3:重大城镇建设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加快县城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推进泰和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实施泰和废水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工程项目。
城镇垃圾处理工程。推进日处理垃圾182吨泰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实施泰和县示范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城市公园建设工程。推进嘉禾水岸生态公园、白凤公园、嘉禾公园和快阁公园、泰和滨江湿地公园等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园集旅游、休闲、文化经营为一体。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105国道二改一工程、泰和大道北延、南延工程、嘉禾大道、滨江大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澄江河疏浚治理工程,启动上田老工业区改造、工农兵大道东延等一批建设项目。加快完善螺溪、马市、沙村、万合4个中心镇道路基础
30 设施,加快城镇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中心、园林景观等设施建设。
第五章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壮大泰和乌鸡、肉牛生猪、林果粮蔬、特色产业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把我县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5%。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围绕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能力建设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在冠朝镇、苏溪镇、禾市镇等乡镇建设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带,争取跻身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大力推广良种种植、科学耕作和水稻全程机械化,加大
31 科技支农力度,稳定提高土地产出率;扩大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建立一批水稻安全用药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12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56万吨以上。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加快泰和乌鸡生态科技园建设,加大泰和乌鸡市场整顿和乌鸡原种保护,保护泰和乌鸡品牌;建立肉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推进肉牛生猪养殖基地和杂交母牛示范村建设,扩大饲养规模;大力实施以井冈蜜柚为主的特色果业产业化工程,不断扩大优质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积极扶持万合镇竹篙薯标准园建设、苑前镇优质烟草和桥头镇灵芝种植;重点抓好以万合供港水产基地、南车水库、老营盘水库、澄江北门、万合水产供港基地等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壮大淡水养殖业规模;加大以河东片乡镇为重点的湿地松基地和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32 图4 泰和县现代农业布局图
专栏4:现代农业建设工程
粮食增产工程。围绕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实施造地增量富民工程和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 建立水稻良种基地、绿色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冠朝镇、苏溪镇、禾市镇等乡镇建设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带,确保完成新增粮食6万吨目标任务。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新建2个千亩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完善千亩泰和乌鸡生态科技园,完善150亩泰和乌鸡保种基地、4个500头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新建粮食、泰和乌鸡、肉牛加工基地各1个,完善农民培训基地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相关配套设施设备。
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苑前镇、灌溪镇建设优质烤烟种植基地1.1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年创利税450万元。
井冈红万亩优质果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苏溪、马市镇建设1.2万亩“井冈红”优质果园示范基地,形成“井冈红”品牌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以上,年出口优质果品1.5万吨以上,项目区果农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33 竹篙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万合、塘洲镇建设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基地1.3万亩,通过发展壮大这一传统特色产业,使项目区内农民人均增收900元以上。
供港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万合、沿溪、桥头镇开发标准化水产品养殖基地1万亩,促进一村一品经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冠朝镇、万合镇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2万亩,做大做强我县优质油菜生产基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
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马市镇蜀口村建立有机茶种植基地3000亩,创建标准茶园,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
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2万亩,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优良品种,推广“两微两高”集成技术。
城郊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在城郊新建商品菜基地1万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大棚等设施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
优质肉牛饲养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苑前镇、灌溪镇、螺溪镇、沿溪镇建设栏舍及配套设施50000平方米,种草1万亩,养牛1万头。
高产油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新造高产油茶基地2万亩,低产油茶林人工更新基地4万亩。
苗木花卉产业建设项目。重点在县内105、319国道沿线的12个乡镇建设苗木花卉基地3万亩。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建基地、扩规模、活流通、兴企业”的发展思路,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建设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比较好、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外向度高的加工型、流通型、种养型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特色农业的深加工,做大做强现有省市
34 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的对接,力争引进一批泰和乌鸡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加工、禽畜深加工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大北农、白凤米业、半边天药业、和泰实业、久天实业、井冈山生力泰等一批基础好、扩张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大北农、白凤米业、半边天药业、和泰实业等企业申报为省级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2亿元、超3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日用消费品及农资配送中心。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泰和乌鸡、无公害蔬菜、肉牛生猪、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加快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县乡村科技一体化建设,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进程,建设县、镇(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5 第三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优化村庄布局,加强村庄整治,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建设成为农民生活的绿色家园、城市居民休闲的美好花园。
——实行分类指导。对基础条件好的村,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带、示范块,形成新农村建设规模效应;对于基础条件中等村,要明确思路、制定标准、强化措施,尽快发展提高;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村,要由易到难,每年选择一两个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对于偏远山区小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及地质灾害点的村民组,要有计划地实施整体搬迁。
——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精品示范村建设。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机遇,坚持“先行试点、梯次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采取村并村、城并村、镇并村、旧村提升等方式,加快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配套完善学校、卫生、文化、健身等公益设施和各类基础设施,建成 个服务功能完善、管理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因地制宜建设实用合理、体现乡村特色、风格多样美观的绿色村庄,重点推进100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和第二轮新农村综合示范点创建,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村。
——加大村庄环境整治。按照绿化、净化、美化要求,统筹规划山、水、林、田、园、路,构建“田成方、沟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绿色村庄发展格局。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三清三改六建五普及”力度,加强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村庄的环境整治,着力整治“六乱”现象,创造整洁、
36 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积极探索圩镇与新农村建设点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模式,确保每个乡镇圩镇兴建大型垃圾焚烧炉或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推广“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为主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完成农户“四有”、村庄“五有”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确保全县农村家庭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项目和资金倾斜力度,着力抓好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饮水、沼气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继续改善农村通信条件,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分配,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和妇幼保健水平。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村文体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四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顺
37 畅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户宅基地有偿流转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网络,丰富金融服务产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互助保险和互助信用合作,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探索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将水稻、花生、油籽作物、柑桔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组建林业合作组织和林业担保公司,积极争取上级林权抵押贴息贷款支持政策,逐步扩大林业生产保险。加快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垦企业体制改革。
第六章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适应生活方式转型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现代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旅游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递增18%。
第一节 打造赣中南物流集散中心
按照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以依托交通运输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便捷通畅、运转高效的
38 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赣中南物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规划建设一个集信息服务、仓储配送、车辆维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重点推进泰和县物流中心、文田物流中心和赣中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步伐,建立园区与高速公路接口、火车站、码头、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快速通道,加快南溪大广高速出入口物流园建设,适时启动文田石吉高速出入口物流园建设。培育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大型物流企业,支持提升物流服务科技含量,推广应用可视化与货物跟踪、电子结算等物流新技术。
第二节 全面融入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立足我县“红、绿、古”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力争把我县建成赣中南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推进以楠木林3A级景区、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蜀口洲3A级景区、武山乌鸡生态园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综合开发,规划并启动以县城滨江景观、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沿溪新洲岛、塘洲白口城遗址、麻洲生态景区、马市蜀口洲、马家洲集中营、龙头山塔、灌溪千烟洲为重点的滨江湿地公园休闲旅游带建设;着力开发以水槎天湖山、苑前紫瑶山自然景区为重点的登山健身度假游建设。突出客家文化优势和特色,以桥头楠木林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旅游项目,打造沿105国道和319国道客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加大旅游促销开发力度,利用举办有特色、影响大的节庆活动,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拓展省内和国内旅游市场。按照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
39 娱”配套发展的要求,逐步完善公路、铁路等旅游大交通设施,加快特色饮食街、大型商场和星级宾馆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我县旅游接待能力。
图5 泰和县生态旅游业布局图
第三节 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
按照“扩大规模、适度集中、完善功能、提升档次”的原则,以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为核心,以开拓城乡市场、服务生产生活、扩大居民消费为重点,加快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建成与现代化中等城市相适应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发展提升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商贸服务业,规划建设农机商贸市场、建材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
40 粮油批发市场、第二农贸市场等一批专业性商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商贸形式,争取引进1~2家全国知名大型流通企业落户我县开办连锁店;加快建设1~2家四星级宾馆,丰富和挖掘具有泰和特色的饮食文化,全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务中心;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入驻,加快推进蔬菜、水果、水产品和干鲜批发市场资源整合,支持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到社区、乡镇设立连锁网点;稳步扩大农村需求,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促进农村消费。
第四节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结合滨江新区、龙江新区建设和旧城片区、城中村改造,鼓励建设环境优美、智能化的多功能绿色住宅小区,提高商品房供给能力,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规模适度超前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制定“两房”建设推进办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优先、优惠满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土地供应,保证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督,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拓展培育新兴服务业
积极争取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进新的金融经营业态,建立银企、银政合作长效机制,增强金融对地方经
41 济的支持力度。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物业管理、卫生保健、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公证评估、监理咨询、鉴定拍卖等中介服务业和法律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服务、文化科普服务、就业服务,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公共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
专栏5: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项目。重点推进泰和县物流中心、文田物流中心和赣中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园区与高速公路接口、火车站、码头、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快速通道,加快南溪大广高速出入口物流园建设,适时启动文田石吉高速出入口物流园建设。
生态旅游业项目。重点推进以楠木林3A级景区、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蜀口洲3A级景区、武山乌鸡生态园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综合开发,规划并启动以县城滨江景观、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沿溪新洲岛、塘洲白口城遗址、麻洲生态景区、马市蜀口洲、马家洲集中营、龙头山塔、千烟洲为重点的滨江湿地公园休闲旅游带建设。以桥头楠木林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乐旅游项目,打造沿105国道和319国道客家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一批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商贸流通业项目。规划建设农机商贸市场、建材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第二农贸市场等一批专业性商贸市场,争取引进1~2家全国知名大型流通企业落户我县开办连锁店,加快建设1~2家四星级宾馆,全力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务中心;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促进农村消费。
房地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结合滨江新区、龙江新区建设和旧城片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加快城乡危房改造项目的启动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开发商进行成片旧城旧村改造开发;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鼓励建设环境优美、智能化的多功能绿色住宅小区。
新兴服务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县内设立分支
42 机构,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物业管理、卫生保健、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服务、文化科普服务、就业服务等。
第七章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围绕现代交通、能源、信息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全力推进,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健全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建设赣中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着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筑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建设。加快泉(州)南(宁)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与国家高速路网对接;加快105国道、319国道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干线公路网改造,全力提高国道、省干线公路等级;规划县域环状联系通道途经乡镇建设为二级公路,将县域环状通道、泉南高速公路连接出入口的县道、连接白鹭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乡道、连接武山乌鸡生态示范园的乡道提升为二级公路,规划县城至周边村镇的公交线路,实现中心城区到各乡镇、各乡镇到所辖行政村半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改造乡村路网构架,加强乡村区域性断头路建设,实现50%左右的县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90%以上乡道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100%行政村通
43 沥青(水泥)路,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70%以上。
——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衡茶吉铁路及文茶联络线工程、京九电化工程和昌吉赣客运专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和施工建设,扩建县城泰和火车站,碧溪镇的江边站由四级会让站改造为四等综合站。
——水运建设。以加快赣江航道建设为重点,依托水利、航电工程渠化整治赣江航道,进一步提升赣江的通航能力,逐步实现渠化,达到三级航道标准。突出港口码头建设,建设沿溪货运码头,并在万合镇石虎塘上游建设货运码头,两者规划等级为500吨级;改善县域砂石码头港口硬件条件,提高码头吞吐能力。
——机场建设。加快实施井冈山机场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改善4C级机场的通航条件,使其成为军民两用的航空港,开辟更多中心航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新航班,全面提升井冈山机场进出港吞吐能力。
44 图6 泰和县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图
第二节 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电为中心、多元发展”的方针,统筹利用区内外资源,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完善电力传输网络。以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在具有南北方向贯穿吉安500KV超高压文赣输电线路基础上,新建横跨东西方向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加强220KV骨干网架建设,新建220KV输变电工程和一批110KV输变电工程,新建或改造井冈山、津洞等一批110kV变电站,打造一流坚强电力网络。
45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04:5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37113379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