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雅虎创始人)
万合镇概况
一、建置沿革
清代,境域内分属千秋、仁声、仙槎乡管辖,以地形为界,平原属千秋乡、丘陵属仁声、仙槎乡管辖。
民国初沿袭清制,属千秋、仁声、仙槎乡管辖。1926年,将旧6乡划为6区,1镇26乡,始置万合乡。1930年7月,全县划分为6区102乡,始置樟塘乡。1940年取消区级设置,境域内分属万合、仁问、仁声、仙津四乡管辖。
建国初期,实行区乡制,本地区分为高樟乡,万合乡,集义乡,哨峰乡,店边乡,塘尾乡(属三区管辖),南坑乡,樟塘乡,严家乡,宁溪乡,袁家乡和塅坑乡,曾家乡的小部分(属四区管辖)。1952年,全县增设二个区,全境分属南坑、樟塘、店边、哨峰、塘尾、严家、宁溪、集义、高樟、万合、虎溪乡(属九区),袁家乡(属四区),曾家乡(属八区)。1956年2月撤区并乡,高樟、万合、集义、虎溪、哨峰等乡合并为万合乡;店边、南坑、塘尾等乡合并成立塘尾乡;樟塘、严家、宁溪乡全部,袁家乡大部、曾家乡小部合并成立樟塘乡。1958年10月,万合乡、塘尾乡合并,成立万合人民公社。樟塘乡改称樟塘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制,公社规模缩小,万合公社分为万合、集义、哨峰、塘尾四个公社;樟塘分为樟塘、大鹏两个公社。是年8月,集义公社并入万合公社,大鹏公社并入樟塘公社,属万合区管辖。1966年撤区并社,哨峰公社、塘尾公社并入万合公社。1968年4月,公社规模扩大,樟塘公社并入万合公社。1972年,社队规模调整,万合公社分为万合、樟塘两个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成立万合乡、樟塘乡。2001年12月,樟塘乡整建置并入万合镇,原樟塘乡成立樟塘办事处,全镇辖1个办事处,32个行政村。2003年9月,村规模调整,竹冈、黄坑两村合并为黄坑村,新山、霞山两村合并为霞山村,铜山、龙陂合并为铜陂村,河边、沙湖合并为沙湖村,新成立万合居委会。2004年3月,樟塘办事处撤消。2008年原新山村从霞山村分出并入南坑村。是年,全镇辖湖尾、高樟、南垅、坪上、湖头、沙垅、罗家、江南、集义、前进、桑园、沙湖、哨峰、华盖山、陂溪、店边、菰塘、南坑、霞山、塘尾、黄坑、宁溪、大鹏、赤溪、铜陂、樟塘、钟埠、竹山、万合居委会等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1个村民小组,244个自然村。总人口49121人,其中非农人口2751人;总户数24553户。
二、自然地理
位于泰和县东北部,赣江东岸,东与苑前镇、青原区新圩接壤,南邻灌溪镇,西接塘洲镇,沿溪镇,北界青原区值夏镇。镇政府驻地万合圩距县城20公里。辖区东西宽约8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面积170.5平方公里。境内东、南、北均为丘陵,属紫瑶山余脉,由低丘、小山包构成,丘谷相间,其面积约占75%;西部为大片平原,其面积约占25%。地势由东、南、北三方向西倾斜。最高点位于华盖山屁股岭,海拔169.8米,最低点为桑园昌家村北洲地,海拔45米。
天然水系主要有赣江、仙槎河、仁善河。赣江自黄坑石岗村南入境,由南向北,经黄坑、竹山、湖尾、高樟、南垅、坪上、桑园、沙湖8个行政村,至沙湖流入吉安县,境内长约23公里。仙槎河,自大鹏盐田村南入境,经大鹏、赤溪、黄坑、竹山等村,在竹山江背村注入赣江,境内长约6公里。仁善河自铜陂江边村东入境,自东向西流经铜陂,赤溪、大鹏等村,至赤溪棋盘洲注入仙槎河,境内长约8.2公里。仙槎、仁善两河上建有水陂,可灌溉农田。赣江之上设有印霞江渡口,是沟通万合至县城、沿溪的主要渡口;竹山渡口、位于竹山,是原樟塘通往县城、沿溪的主要渡口。
境内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温润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8.4℃,1月平均气温6.5℃、7月平均气温29.7℃;最高气温40.4℃,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7℃,出现在1月。全年无霜期298天,始于2月中旬,终于12月中旬;特殊年份,初霜期始于11月中旬,终于3月初。日照时数一般在1613.5小时以上,百分率年平均为39%。风力一般在4-5级左右,风向夏季偏南,冬季偏北,大风日7天左右,有时风达8级。年降雨量1726毫米,多集中在雨水一夏至间,立夏一夏至尤多大到暴雨,赣江之滨,平原,仙槎河,仁善河两岸易成水灾;秋冬季降雨量相对稀少,全境易受旱成灾。境内有小(二)型水库11座,塘坝281座,白云山灌区一支、四支、五支,总库容234.9立方米。 境内土壤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介绍,主要有黄棕壤、红壤、潮土、水稻土等四个土类。丘陵地带以黄棕壤为主,附有部份红壤,丘间沟谷多为腊泥。适宜种植水稻、豆类、薯类兼种一些经济作物。西部平原,仁善,仙槎两河沿岸土壤,以水稻土、潮土为主要土类。属赣江,仁善河,仙槎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种植水稻,盛产花生、芝麻、油菜、甘蔗、西瓜、车前籽、竹篙薯等经济作物。全镇有耕地4790公顷,其中水田3869公顷,旱地921公顷。境内塘尾铜坑一带有铜矿,有待开发;陂溪有盐矿,1969年县曾在此建矿开采;中埠曾探明有石膏矿;原樟塘境内有大量红砂;此外,塘尾境内有陶土,华盖山境内有石材尚待开发。
石吉高速路自西向南穿越西南部,万陂公路直达青原区,2004年改建成水泥路面。永万公路由北向南贯通全境,直通县城,境内长21公里,2004年建成水泥路。古竹公路自西向东直达苑前镇,境内长7公里,2007年建成柏油路。境内乡道,村道都建成了水泥路。电信、移动、联通、邮政在境内建有网络基站,无线通信覆盖全镇。
三、经济发展
镇内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跳出了传统农业格局,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种植业随着新品种的推广普及、新技术的使用、优质品种基地的建立。1989年粮食产量22242吨,2008年达48566吨,为1989年的2.18倍。油菜籽产量1989年为190吨,2008年达3247吨,为1989年的17倍。1989年开展荒山造林以来,至2008年共营造湿地松3251公顷,意大利杨27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5%,再现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林产品年收入900万元。养殖业朝着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3年在集义、黄坑等村建成500头内牛养殖基地2个,2004年在老河地带建成200头肉牛基地1个,2005年肉牛养殖突破1万头,2008年突破1.8万头,年饲养100头以上的有7户,10头以上的23户,5头以上的有45户。并在竹山村建立了肉牛生产示范基地,肉牛专业合作社,注册的江西肉牛网成功地在百度平台推广。2008年生猪饲养量达到4.7万头,养猪100头以上的有46户,年出栏2.95万头,养禽2000以上的有35户。牧业年收入1600万元。养鱼大户有33户,渔业年收入1500万元。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在高樟、湖尾建立67公顷竹篙薯繁育基地,2008年种植面积达200公顷。2003年携竹篙薯、车前籽到上海、深圳参加全国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创立了“印霞江”牌竹篙薯,并申报无公害蔬菜产品获得批准,产品远销上海、南昌等大中城市。2005年与汇仁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20公顷GAP车前籽生产基地。2006年引进外商投资240万元在菰塘、店边建立30公顷黄柏、杜仲种植基地。引进了嘉泰金泰等三个投资500万元,年销售1000万元的粮食加工,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稳定了优质稻种植和经济林产业的加速发展。
1989年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手工制作和农产品加工型,全镇各类企361家,年产值347万元,从业人员1046人。2003年,各类企业462家,从业人员1490人,年产值7800万元,是年起,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至2008年共引进内资10.3亿元,引进外资1560万美元,引进各类企业64家,其中进入工业园区企业20家。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出口创汇731万美元,吸纳劳动力3100多人。年纳税金400余万元。江西九鑫铜业有限公司2008年投资建厂,建成后可达年产值5亿元,泰和新界机电有限公司、柏特娜实业公司、江西成威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后年产值均可达亿元以上。1999年建成竹篙薯一条街,年销售竹篙薯300万公斤。创建了万合特色农产品营销公司,年销售竹篙薯100万公斤,车前籽25万公斤,并在南昌、赣州、吉安等地设立销售网点。2008年交通运输业从业人数227人,年创收入120万元,商贸服务业人业人数2420多人,年创收入350余万元。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89年为1561万元,2001年8650万元,2005年14900万元,2008年达到19000万元,比1989年增长了12倍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89年为395元,2001年为1995元,2008年达2980元。1989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与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为59:41,2008年农业、二、三产业,外出务工收入的比重为31:6:63。财政收入1989年为70.1万元,2001年为220万元,2008年工业企业税收达354万元。
四、社会事业
全镇设有初级中学3所,中心小学2所,村初小21所,教学点3个,幼儿园24所。1993年至2008年,对全镇的教学网点进行了整合。1993年南垅小学撤完小为初小,1994年罗家小学并入中心小学。1995年撤消湖头小学并入中心小学,1997年新山小学撤完小为初小,1998年撤高樟、沙垅两所完小为初小,1999年撤塘尾等两所完小为初小,2000年撤河边等4所完小为初小。2001年小学改为六年制,是年有完小8所,初小22所。2004年设完小10所,初小18所。2008年撤坪上等8所完小为初小。是年,共有教学班152个,在校学生5611人,其中,初中生2282人,小学生2598人,幼儿班731人。教师335人,其中初中教师125人,小学教师210人。适令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升学率56.4%。1998年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2006年通过了“两基”复评考核验收。1989年至2008年校建投入资金1730余万元,新建校舍47596平方米,改建危房8755平方米。1989年至1994年,投入124万元,新建一中、二中、樟小教师宿舍,万小、集义等3村教学楼5366平方米,改建3205平方米。1995年至2002年,投入778万元,沙湖等18村教学楼,樟中、一中、二中、万小、樟小教学大楼相继落成,建筑面积25329平方米,改建危房3205平方米。2003年至2008年,投入830万元,一中、二中、樟中、万小、樟小等学生公寓楼、教学楼、江南等8村教学楼相继落成,建筑面积16555平方米,改建危房3866平方米。中学、中心小学均建有规模宏大的教学大楼,环境优雅的教职工宿舍楼,设施齐全,安全舒适的学生公寓楼,村小消除了危房,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至2006年,三所初中均建有语音室,初中、中心小学共配备微机235台,多媒体教学设备5套,开展了现代远程教学,理化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室、图书室、田径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齐备,共投入资金190余万元。万合中心小学198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德育先进学校”,2006年被中国教育教学学会命为“科研先进单位”。
镇内设有卫生院2所,各类医疗技术人员5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设有20个科室,病床65张。配备了X光机,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机,经颅多普勒等十几种先进医疗设备。能顺利开展胃大部切除,脾切除,胆切除,胆肠吻合等大型手术。1997年万合中心医院获“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是吉安市首批十佳乡镇卫生院。1993年投资10万元新建600平方米的住院楼,1998年投资31万元,新建8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2003年投资53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住院新大楼。全镇有村医疗室和医疗诊所42所,乡村医生42人。2007年投资11万元,对11所村医疗室进行了改建;2008年投资9万元,对9所村医疗室进行改建;改建面积1950平方米。是年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43434人,参合率95.8%;参加城镇医保人数2100人,参保率95%。
现有敬老院2所,总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1990年投资10万元,新建院民宿舍300平方米,活动室112平方米;1997年投资7万元,新建宿舍8间,230平方米;2000年新建综合楼,生产用房450平方米,投资17.6万元;2005年投资80余万元,新建老年公寓楼1400平方米。院内设有活动室,老年康复室,阅览室等。住房配有卫生间,有线电视,电风扇,沙发等生活用具,人均居室面积15平方米。在院供养老人34名。全镇参加国家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900人。
镇内设有文化站1所,有线电视站2所。7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藏书4560册。有线电视覆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线电视用户2200户。华盖山舞狮队先后被选送参加了县庆香港、澳门回归,全国农民艺术节,中央电视台“情系老区”的演出活动,赢得了高度赞扬。
五.新农村建设
2003年到2008年间,用于乡村道路硬化工程的投资高达2968万元,建成乡村水泥路132.3公里。2003年修建1.1公里。2004年建成坪上、江南等8个村20.3公里,投资396.5万元。2005年建成桑园、大鹏等12村48.7公里,投资1062万元。2006年建成赤溪、中埠等10个村31.4公里,投资1062万元。2007年建塘尾、竹山等7个村13.5公里,投资329.5万元。2008年建成南坑、罗家等6个村16.7公里,投资414万元。是年8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水泥路。
万合商贸街1996年8月动工,占地69亩。1997年底建成商住楼110多套,公安派出所、电信等五座办公大楼相继落成。1998年投资300余万元的商贸大市场一期建成,1999年二期开发门店2000平方米。至1999年,商贸街总建筑面积17302平方米,建成商住楼131幢,商贸大市场门面店30间,新圩棚720平方米,摊位300多个,总投资1711余万元。2004年起对老市场进行改造,当年吸收民资100余万元在圩镇开发房产。2005年投入100余万元完成老市场拆迁面积3000多平方米。2007年投入520万元完成了老市场6000多平方米的改造,建起了超市,商住楼120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的投入达306万元,兴建了水厂,新汽车站,加油站,修建下水道2552米,排涝工程1300米,对所有的街道进行了硬化,修建了公厕,在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设置了花坛,栽种了常绿树木。同时自1993年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支持和鼓励群众在老圩镇出口的万陂路,永万路,松峰路两旁建造商住楼,扩大市容,并支持商家对圩镇的老房子进行改建,重建。如今,圩镇面积比1988年扩大了4倍多,达到1平方公里,已成为设施较为完善,功能基本齐全的新圩镇。
竹山圩1997年至1998年新建竹山粮站门前一条街,占地7亩,建商住楼15套,3150平方米,总投资112万元。2000年至2001年间兴建新市场,占地13亩,建商住楼24套7000余平方米,圩棚一座650平方米,硬化街道800米,总投资210万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于2006年,当年在4个自然村开展试点,2007年有6个自然村,2008年有9个自然村,涉及1036户4666人。共投入资金402万元,硬化进村道路28.3公里,硬化巷道38.3公里,改水745户,改厕649户,通有线电视877户,建沼汽池74个,拆除破旧房屋2.1万平方米。昔日“脏、乱、差”的农村,已变成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生产发展的新农村。2007年对57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庄进行了规划。2008年,投入10万元,对圩镇进行地形地貌测绘和整体规划,圩镇设计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本文发布于:2023-12-04 04:5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36926110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江西省泰和县万合镇概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江西省泰和县万合镇概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