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毛竹)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革命
30年代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的重要基础,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有效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3、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动偏好"的心理。费需求不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储蓄将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凯恩斯开出了如下经济"药方" :1,赤字财政预算。凯恩斯提出 过他的"公债哲学":首先,公债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民众,国家与民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欠民众的钱就是说自己人欠自己的钱;其次,只要政局稳定,政府的债务偿还应有保证,不会导致信用危机;最后,政府的债务主要用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后,政府就有能力偿还债务。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政府扩大支出,进行各种投资,刺激投资欲。
2,适度通货膨胀。他主张国家通过自己控制的中央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扩大信贷,压低利率。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家预期到线性利润将增大,从而会增加投资的欲望;另一方面纸币流通量的增加造成物价上升,这不仅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地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加强了投资,而且令人们考虑到保持更多的现金是不聪明的,于是阻碍投资的"流动偏好"将会越来越小,投资需求便会高涨。
3,福利措施。凯恩斯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就越少,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给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一整套政策主张,在战后西方各国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采用;其在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扩大就业、平缓经济基础周期性波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凯恩斯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使用的,凯恩斯的药方也并不是百病皆治的神药.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 。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而中国的现状则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会出现供大于求的说法。即便是人们的需求量尚未达到或者完全实现,但由于存在着价格门槛因此也不会进行消费。由此导致的生产萎缩,经济下滑成就了中国如此高的失业率。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
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给人们形成深刻影响的是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灵活偏好规律
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意义
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两者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相联系和作用。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刘远碧;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再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一,凯恩斯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辩
护者, 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其理论必
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凯恩斯更重视
有需求中的投资需求, 可能就是因为
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利
润, 或许投资需求的确较消费需求更
能促进经济复苏, 但这种可能绝对是
存在的。
第二,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
三条基本心理规律。其中, 三大基本心
理规律的共同点是强调不确定性预期
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从而可以推出有
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是不确定性预期。
这种完全依赖于主观心理因素来分析
有效需求, 从而解释经济萧条的方法
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 显得有点肤浅。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的主观心理
的确对经济运行会产生一定影响。由
此建立的有效需求的豪华大厦是基于
不稳定根基的, 注定是不够稳固的。有
效需求不足必定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
原因。
第三,凯恩斯对投资需求不足不是消
费需求不足的分析止于三条基本心理规
律, 即预期的不确定性。预期是人们的
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人们生活和
成长的客观因素。就像亚洲人、非洲人
和欧洲人一样,每个洲的人的价值观是
不同的,这都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制度
因素在这些客观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因为任何经济主体的活动都是在既
定的制度框架中,这一框架规定了经济
主体能够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即制度 规定了行为主体的行为边际。可以说预
期是制度的函数。制度通过契约规范人
们的交易行为,为人们预期提供必要知
识和经验。
第四,本文分析制度因素中的哪些因
素影响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先分析消费需
求不足,先来构想一个场景,几十桶牛奶
放在一群饥饿的人面前, 经济学家却仍
在鼓吹消费需求不足, 要将牛奶全部倒
掉。我们且不讨论其中的道德成分,仅分
析其中的经济成分。在此我们不能排除
凯恩斯那个年代存在这种现象的可能,
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分配制度的不合
理。分配状况决定消费者的财产状况,影
响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进而影响现期
消费。在分析投资需求不足,社会中总存
在垄断资本对中小资本的排挤, 或政府
对某种性质产权的保护, 很多企业由于
缺乏资金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这都可
以归因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产权制度
规定了产权主体占有和交易财产的权利
以及对财产损失应负的责任。按产权主
体权利和责任的安排情况, 可以分为歧
视性产权和非歧视性产权。由于歧视性
产权制度是大企业在市场交易处于主
动,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劣势。私人
投资不足恰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凯恩
斯主张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如
政府进行公共工程投资的确可以促进就
业, 但是很多私人企业仍很难从衰退中
摆脱出来。因为政府支持的一般是大型
企业,而对中小型企业关注甚少。
以上分析中我们提高有效需求的
建__
本文发布于:2023-12-03 21:2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09875109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