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更新时间:2023-12-03 21:08:3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航拍中国内蒙古)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体形和容貌光艳美丽。有天清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畏惧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在齐国的土地上有一百二十座城池,而宫中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呐!”

齐威王说:“你说得对!”就下了命令:“所有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向齐国朝见。这就是被人们称作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古汉语现象】

一、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2私我也:形容词→动词,“偏爱”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朝服衣冠:名词→动词,“穿戴”

6朝服衣冠:名词→状语,“在早晨”

7暮寝而思之:名词→状语,“在晚上”

8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名词,这里指身高

9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二、特殊句式

1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城北徐公孰美?(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

2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①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②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③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④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4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者,„„也。)

5省略句: ①(忌)与(之)坐谈

②皆以(我)美于徐公

③(忌)问之客

6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意含被动。

三、通假字:①孰视之:通“熟”,仔细②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委婉劝说,规劝;(今)讽刺

2窥镜:(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名词,地点,处所

5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古)偏爱;(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

10邹忌修八尺有余:(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11虽欲言,无可进者:(古)即使;(今)虽然

12暮寝而思之:(古)躺而不睡;(今)睡觉地方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或:说明统治者要懂得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的道理,告诫君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有可能成功。)

【课文研讨】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内容分析】

§1:进谏的缘起。先刻画邹忌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对比,烘托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不同。妻的回答表现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间并没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明显流露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2:进谏的内容。这段是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进谏的结果。齐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后,齐国果然发生可喜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取得预期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中心更突出。三问三答,也没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接受。

5. 全文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问题集锦】

1标题中的“讽”是什么意思?

(讽,是一种劝谏的方式,即用暗示或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建议,实现齐国大治。)

3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4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邹忌修人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5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妻的回答表现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同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7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9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10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11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12既然§2是§1“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1交代呢?

(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13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4§2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私”“畏”“求”三方面。)

16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

(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妾认为他美是因为害怕他,客人认为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是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果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齐威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齐威王,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齐威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齐威王的。齐威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齐威王的必然。)

1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16就§2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17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18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19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有错就改的国君。)

20“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2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王回答“善”,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意见。)

22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抵得了一大段描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2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也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了解的,是做了分析研究的。

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修明政治,国力强盛,威望日隆,这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就不言而喻。作者详写国外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处理巧妙,笔墨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24“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25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以为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2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7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28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或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2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31齐王纳谏后取得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32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⑴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⑵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⑶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⑷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邹忌的缺点错误。)

3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原因:一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从中概括出一条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⑴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提出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⑵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⑶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4§3写齐王纳谏,§4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才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思考,因结果早就在其意料中,这正是其高明之处。这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就是很好的借鉴。)

【拓展延伸】

1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因为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一个强国;

二是因为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 2请你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道理?

(齐王比较开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邹忌能从生活小事中领司事理,并能用委婉的言辞说清。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能及时改正。)

3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

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4齐威王说邹忌的劝说“善”,那么你认为邹忌的劝说“善”在哪里?

(善在劝说的方式委婉,使人受到启发;善在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善在处处为国君着想,晓以利害。)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

7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8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威王的“广开言路”,学过的古文中有哪篇文章也提到“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9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10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1进谏与纳谏都是很可贵的,向别人指出缺点和接受别人的批评都不容易。与小组成员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缺点的。然后再一起收集3—5条有关的名言和格言警句。

(如: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功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武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殁;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3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14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5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6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说服力。)

17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18对联。

①勤思方知言中弊,善想才晓话里端。②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③邹忌善辩巧言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④唐雎逼秦王谢罪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强大齐国。⑤邹忌讽忠言顺耳齐国强大,墨子谏唇亡齿寒楚国避危。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发布于:2023-12-03 21:0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608918234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邹忌讽齐王纳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邹忌讽齐王纳谏.pdf

标签:进谏   齐国   方式   说明   建议   意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