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3-12-03 17:01:4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成人高考政治)

-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史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史

( 建国—2007)

一、 概 述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靠秦岭,南邻巴山,东西最长258.6公里,南北最宽约192.9公里。中部有汉江河自西向东穿过,并形成以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盆地。市辖汉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郑县、勉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境内有阳安铁路、西汉高速公路、108国道东西贯通,以及316、210国道南北相连。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全市多山多丘少平川。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4%。其中平川面积27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0.2%,丘陵3978平方公里,占14.6%。中高山区20489平方公里,占75.2%。全市总人口379.4万,其中农业人口300万。森林面积1677万亩,覆盖率52%。

我市因北有秦岭山脉做屏障,阻挡了冬季北方寒流侵袭,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5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生长南北多种植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为主产,更是稀世珍宝大熊猫和朱鹮的栖息地。自故以来为兵家争夺之重地。境内有多处三国遗迹 ,尤以诸葛亮之真墓、石门栈道、定军山古战场等闻名遐迩。张骞通西域、蔡伦造纸、韩信拜将坛等多处历史遗迹也吸引着不少名人志士的向往。加之我市的秀美山水、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成为我省重要的旅游渡假休闲

1 的好去处。

我市农村能源资源有生物质能源、常规能源和自然能源三种。

生物质能源有薪柴、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三种。

据资料显示,我市80年代森林占地面积1677万亩,其中有183万亩薪炭林,年可开发量约90万吨。耕地面积364.5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36.1万吨。农村人口300万,以及饲养各类家畜、家禽等,年可收集粪便干实物量70万吨。

常规能源有小水电、小煤窑两种。

小水电资源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同为长江支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60万千瓦,人均拥有量0.72千瓦。

煤炭保有储量8977万吨,其中镇巴县8294万吨,占92.4%,勉县、西乡和南郑有少量分布。煤炭质量较差,多为瘦煤和贫煤。

自然能源有太阳能和地热能两种。

我市天气具有多云特征,年均日照1600—1700小时,属低值区。但因太阳能属干净卫生、清洁无污染的优质能源,故仍为人们开发利用的理想能源资源。

我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勉县、南郑、西乡、佛坪和洋县,共有天然温泉7眼,人工钻温泉孔8眼。其中勉县资源优势强,开发利用早。

从农村能源资源利用及供需现状看,我市总体呈现“缺烧”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供应不足。市内虽有丰富的薪柴资源、但分布极不平衡,薪柴资源较多的地方,一

2 般都是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深山区,劳力缺乏,运输不便,利用受到限制。利用农作物秸秆做燃料的平坝、丘陵地区,人口密集、人均占有量少。小煤矿资源主要分布于镇巴县的偏僻山乡,因其产量、产值较小,缺乏运输条件,难以缓解市内缺煤矛盾。经调查统计,我市农村每年缺烧达多半年以上。二是利用不合理。一方面直接燃烧农作物秸杆只利用了其燃烧释放的小部分热能(强氧化作用部分)而使其大部分潜在热能损失掉。另一方面在农村未对旧式灶改革前、炉灶热效率利用低,只有10%,而山区的“吊罐火塘”,对薪柴的利用率只有7.3%,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开发不足。大量的人畜粪便只被用来做肥料,损失了其中可被利用的热能资源。丰富的小水电资源也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为解决广大群众燃料缺乏问题,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我市历届各级党政均做了不懈努力。70年代,大部分县的计委、科委等部门就已开始了引进新型炉灶的示范工作。同时,沼气池也在少数地区示范。但由于此时市县均无农村能源管理机构,无法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因而星星之火,均难成燎原之势。到了80年代,农村能源发展局势好转,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如汉台区已于1983年成立了“节柴改灶办公室”,1985年又更名为“沼气办公室”。1987年汉中市(原地区)农村能源办公室成立。紧接着的几年里,先后有西乡、勉县、南郑等县农村能源站(办)相继成立,从而结束了我市农村能源无机构的历史,开启了我市农村能源建设蓬勃发展的新纪元。

在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的领导支持和市县各级党政及全体农

3 村能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较好成就。全市各县(区)相继开展了节柴改灶、沼气建设和太阳能利用推广工作,截止2007年底,共建成省柴节煤灶66.26 万台,沼气池7.22万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2万台,三项合计年可节约能源折合标煤52.37万吨。

户用沼气池的发展,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燃料,沼液、沼渣每年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日趋完善,为我市农业的深层次发展拓宽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沼气池池型不断改进创新,以“旋流布料”为代表的新型沼气池设计更加完美,使用效益更加理想。我们自行研制、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的“星火”牌沼气灶在我市和其它县市得到推广应用。自行研制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的“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抽料系统及可更换底阀”成果填补了现阶段执行的国家标准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中没有沼液冲厕冲圈系统的空白。其“汉洁”牌沼气池出料系统可更换底阀属国内首创。该项成果已在我市得到推广应用,效果十分理想。沼气国债项目、省本级项目、“一池三改”、沼液冲厕冲圈、抽料装置以及“生态校园”等工程的实施,为我市农村能源21世纪的更大发展获取了机遇,赢得了时间,也为新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改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和施工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已拥有6—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钢模具415套。沼气技工队伍日

4 益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沼气建筑施工队30个,建池技工888人,成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二 、机 构 篇

我市农村能源机构的建立初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得到进一步完善。

“汉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原名为“汉中地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于1987年8月18日经批准成立,归口原地区农委,编制四人,1996年更名为“汉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2002年4月16日,划归汉中市农业局。

汉台区于1983年3月成立“节柴改灶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1985年更名为“沼气办公室”,1989年成立“农村能源办公室”,1991年更名为农村能源工作站。

南郑县1989年成立“南郑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设在县农委。1995年与县多经办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0年与县产业办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2年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划归县农业局管理。

勉县于1987年成立“农村能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9年成立“农村能源工作站”,隶属县农委。1995年归口农业局。1999年归口县农业发展委员会。2003年归口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6年9月归口县农业局。

5 城固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成立于1987年,隶属县农委。1995年归口县农业局。2006年办公室设在县农技中心,归口农业局。

洋县于1989年成立“农村能源办公室”,设在县农委,1995年变更,在县农业局增设“农村能源科”。2002年在农业局设“农机能源股”。2005年在农业局“农机能源股”加挂“农村能源办公室”牌子。2006年“农村能源办公室”与农机管理站合署办公。

西乡县于1987年成立“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归口农业局。

宁强县于2006年成立“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设在县农机管理站。2007年10月成立“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公室”,隶属县农业局。

略阳县2003—2006年由农业广播学校负责农村能源工作。2007年5月成立“农村能源站”,隶属农业局。

留坝县于2006年成立“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与县农机管理站合署办公,隶属农业局。

佛坪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成立于2006年,隶属农业局。

镇巴县于2006年成立“农村能源工作站”,与县农广校合署办公,隶属农业局。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各阶段机构演变及人员变动情况见表一。

6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机构演变一览表

表一(续)

阶段

年限

机构名称

归口管理

领导人姓名及职务

成员姓名

市 本 级

二 1987-1990

汉中地区

农村能源办公室

汉中地区

农村能源办公室

汉中市

农村能源办公室

汉中市农村能源

办公室

主任:侯铁飞(兼)

地区农委 (1987.8- 1990 )

副主任:赵承烈

地区农委

主任:赵承烈

1996-2000 市农委

主任:赵承烈

市农委

(2001-2007.3)

副主任:郑兴华

2002.4-2007

汉中市农村能源

办公室

(2005.12-2007.3)

主任:郑兴华

市农业局

(2007.3- )

总工程师:丁跃茹

(2007.3- )

岳平、代玉红

王新刚、赵小韵

李彦海、李汉民

郑兴华、宋志国

1991-1995

李汉民、郑兴华

岳平、代玉红

赵小韵、王新刚

2001-2002.4

汉 台 区

1983-1985 节柴改灶办公室 农业局 副主任:何炳山 刘明德、张秀芬

刘明德、张秀芬

殷炳银

杜秋、张秀芬

1985-1989 沼气办公室 农业局 副主任:何炳山

主任:阎天资

副主任:何剑亮

站长: 何剑亮(1991)

周金元(1992-1996)

1989-1990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业局

杜永年、王明安

刘雪玲、马晓岚

蒋宏伟、屈明哲

杜秋、杨忠明

姚志军、周锦霞

三 1991-2000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业局 副站长:殷炳银

(1991-1996)

朱汉兴(1996-2000)

站 长:殷炳银(2000-2003)

四 2001-2007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业局 杜永年(2003- )

书 记:何剑亮(2001- )

王明安、刘雪玲

屈明哲、姚志军

周锦霞、来惠利

田妍红、付鹏

7 表一(续)

南 郑 县

杨顺福、杨安发

二 1989-1990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委 主任:李建生(兼) 冯树人、丁跃茹

孟军望、郑林煜

农委

三 1991-2000 农村能源办公室 多经办

产业办

2001-2002

2002-2007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业局

农村能源办公室 产业办

主任:李建生(兼)

(1991-1995)

丁跃如(1995-2000)

主任:丁跃茹

临时负责人:李进

(2002-2006)

主 任:李进

(2006- )

古明富、孟军望

李进、廖财兴

古明富、孟军望

李进、廖财兴

程德刚、王鹏

张邦明、李正刚

吴俊勤、刘小春

勉 县

朱印天、王继武

朱玉娥、朱龙德

1987-1989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业局 主 任:陈庆生(兼) 杨广文、陆怀庆

方平、晏兴国

文建清

朱龙德、刘安民

何小华

1989-1990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委 临时负责人:杨广文

临时负责人:杨广文1990-1995

1995-2000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业局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委

(1990-1991)

站长: 杨广文(1991-1995)

朱龙德、刘安民

何小华

付康

朱龙德、刘安民

站长:杨广文 何小华

付康

朱龙德、刘安民

2000-2003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发委 站长:杨广文 何小华

付康

临时负责人:付康(2003)

四 2003-2006 农村能源工作站 综开办 站长:袁小山

(2004-2006)

朱龙德、刘安民

何小华、付康

何洋

朱龙德、刘安民

2006-2007 农村能源工作站 农业局 站长:袁小山 何小华、付康

何洋

8 表一(续)

二 1987-1990 农村能源办公室

固 县

农委 主任:张世荣(兼) 侯殿敏、吕成元

1991-1995.6

1995.6-2000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委 主任:张世荣(兼) 吕成元、刘启宏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综办 主任:毛凤新(兼) 刘启宏

2001-2003.2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综办 主任:曹志安(兼) 刘启宏

2003.3-2006.5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业局 主任:刘志庆(兼) 王志刚

何莉、曾永新

冯小平、肖俊合

2006.8-2007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技中心 刘建华、饶文轩、吴有庆 冯爱花、符红梅

张琳、袁小安

吴伟、鲁智文

洋 县

1989.11-1995

1995-2002

2002-2005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村能源科

农机能源股

农机能源股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机管理站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机管理站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委

农业局

农业局

主任:翟文波

科长:李涛(兼主任)

科长:吕明涛

杜世军、郑文儒

苏长生、白红力

苏长生、赵树云

张艳丽

任建勋、苏长生

张艳丽

肖向东、白星波

张玉柱

肖向东、张龙新

张东

叶会刚、史亚东

张龙新、肖向东

张东

叶会刚、史亚东

2005-2006.12

2006.12-2007.12

农业局 主任:任建勋

农业局

站长:张树海

主任:任建勋

站长:张树海

主任:任建勋

2007.12- 农业局

西 乡 县

韩富明、代长林

1987.12-2005.1

2005.1-2007 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 农业局 站长:韩富明

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 农业局 站长:杨瑞华 杨梦虎、柯儒华

李翠华、王家宏

代长林、杨梦虎

柯儒华、李翠华

王家宏

9 表一(续)

宁 强 县

罗彩斌、徐平伟

高建军、刘德宁

2006.7-2007.10

农村能源办公室

(设农机站)

农业局

主 任:白怀森(兼)

副主任:屈汉明(兼)

舒权、王恩军

赵光宇、鲁永忠

陈强、李秀萍

王正锡

高建军、王小芳

夏小春、周蓉

2007.10-

农村能源建设

管理办公室

农业局

主 任:高平安

副主任:罗彩斌(兼)

何清伟、邓 鹏

周建华、舒权

王恩军、刘德宁

邵建军、何博

莫顺彩

略 阳 县

2003-2007.5

2007.5- 农村能源站 农业局 站长:杨生才

农业广播学校

(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业局 主任:何新义

陈正良、许开玲

袁素梅、高进平

陈正良、高进平

李自福、张晓明

陈晓刚、张文娟

留 坝 县

四 2006-2007

农村能源办公室

(设农机站)

农业局 主任:易平安(兼)

姜清明、刘峰

徐艳丽

佛 坪 县

主任:黄兴发(兼)

四 2006-2007 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 农业局

(2006.6-2007.9)

主任:付景斌

(2007.9- )

谭代国、何瑛瑜

姜方敏

镇 巴 县

丁太清、梁光润

方正萍、李戈莲

刘晓琴、唐必宏

站长:范立国(兼)

(2006.7-2006.10)

四 2006.7-2007

农村能源工作站

(与农广校合署办公)

陈宏旭:

(2006.10- )

副站长:李志明

(2006.10- )

姚彦茹、刘华、

张江红、王燕

方胜勇、沈继军

秦琴、马孝琴

王小琴、钱小燕

宋红波、黄明孝

刘海涛、王芳忠

李洪斌、王健

陈义怀

10 三、 建 设 篇

纵观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建国-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7年四个阶段。用农民的形象语言来描述就是“六十年代,全民割柴;八十年代,灶里省柴;九十年代,沼气替代;新的时代,美好未来”。它基本反映了我市各阶段农民缺烧状况以及对农村能源节约和开发的渴求。

第一阶段:建国以来至1980年。

这阶段我市农村能源状况呈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解放至60年代末的“茫然”特征。由于全国刚刚解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加之时逢国内连年自然灾害,“文革”干扰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低,秸杆少,这就给长期以秸杆为燃料的广大农民群众造成了极大困难,表现为“缺柴害了怕,难为火老大,没柴心里慌,山坡全剃光”。当他们烧光了谷草、谷皮、谷茬根后,便形成了有男女老小参加的浩浩荡荡的割柴大军,向山坡要柴。割光了近山坡的树木杂草,又向深山进军,砍伐林木,山区群众更是肆意砍伐林木用于做饭和取暖。

二是70年代的“开始觉醒”特征。一方面政府注重了群众的缺烧问题,当时有关部门组织了部分泥瓦匠学习名为“红星灶”

11 的建灶新技术,开始在机关、食堂和部分群众中推广。由于这种新灶开始向原旧式灶的“三大”(大灶门、大灶膛、大吊火高度)发起挑战,因而热效率有所提高,可达到15%。另一方面,“沼气”这种新生事物也开始在民间出现。西乡县政府1976年就责成县计委开展沼气试点示范工作。从四川省夹江县聘请技术员在城关镇的葛石村建示范池两口,取得初步成功。1977年该村发展沼气70多口,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极大兴趣。1978年,西乡县沼气发展工作由县科委组织开展,并列入该县科技推广计划。在这以后的两年中,县科委组织技术人员先后在白龙、杨河、贯山、沙河、高川等地修建沼气池达470多口。南郑县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原中所公社中所营大队一、三、六生产队建成6口沼气池,中期,原汉中地区科委、南郑县科委在原中所公社开展农业综合试点工作,在苏家山、东风(现丁舒营)、五星(现董家营)大队和原周家坪镇刘家营大队建沼气池30余口。汉台区此阶段共建沼气池566口。勉县也在镇川乡柴付村一带建沼气池20余口。1974年全市发展沼气曾达到高潮,建有近千口沼气池。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汉台、西乡、洋县、勉县四县区还有少数农户使用沼气。

据知情人讲,当时的沼气池建造工艺落后,设备十分简单,没有建池模具,缺乏技术资料,有的地方只是照样学样,因而方池圆池都有。还有些人出于好奇,在自家粪坑上面支木架,摭塑料,用稀泥密封后也采集到了沼气。池型及建池技术落后,使用管理技术跟不上,缺乏配件服务等是最终导致这时期沼气失败的

12 根本原因。

第二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至1990年)。

此阶段是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的探索发展时期。在此阶段,解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缺烧问题,已被各级党政列入议事日程。人们已认识到,靠上世纪60—70年代那种向山要柴的做法,解决不了缺烧的根本问题。且大肆砍伐林木,破坏森林植被,将会造成生态失调,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依靠科技进步,改革旧式炉灶,开发利用新的农村能源资源,才是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缺烧局面的有效途径。在中央提出“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指引下,我市以改革旧式炉灶为起步的农村能源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沼气的重新兴起也是这阶段农村能源建设的一个新亮点,为开发我市新能源资源带来了无限希望。

(一)、开展节柴改灶工作

如前所述,由于我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村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深山区有丰富的薪柴却难以运出,平坝、丘陵区可用作燃料的农作物秸秆却难以满足密集人口的燃料需求。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资源分布现状的前提下,针对广大农户使用的旧式灶热效率低,只有10%,山区的吊罐火塘只有7.3%,因此,改革旧式灶灶体结构,提高燃料热能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汉台区于1983年3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农村节柴改灶试点县”,区节柴改造办公室负责人何炳山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全区对

13 农户使用的灶体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并根据该区不同地域,不同人口数量,不同燃料种类进行了多次灶型筛选和研制,最终选出适合该区推广的“一字”、“丁字”、“燕尾”三种灶型,经反复测试,热效率均超过20%,且灶体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被省农牧厅评为1985年全省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后来的省柴节煤灶推广工作中,被全市大多数县确定为首选灶型。汉台区通过试点示范、技术培训,在全区广泛开展了改革旧炉灶工作。经过两年艰苦努力,于1985年3月建成上述类型的省柴节煤灶6.12万台,占当时全区总农户的95.6%。1985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单体灶平均热效率达32.6%。勉县于1985年10月与国家农牧渔业部签订了“节柴改灶试点县”项目合同,1986年在该县镇川乡和老道寺镇进行试点。1987年7月成立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节柴改灶工作。此项工作受到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重视和支持。县委书记孙志诚、县长钱跃德多次参加节柴改灶会议,并深入农户家中查看改灶情况。办公室选择了汉台区推广的“一字”、“丁字”、“燕尾”三种灶型为该县改灶的基本灶型,通过多层次技术培训,为全县培养了一大批改灶技术人员。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宣传和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于198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了改灶任务。1990年4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县共建成省柴节煤灶7.8台,占合同签订年全县农户的94.8%,改灶合格率93.3%,单体灶平均热效率27.89%。

西乡县科委于1981年先后在全县17个乡镇举办改灶技术员

14 培训班,经过6年艰苦努力,截至1987年,已在全县建成具有西乡特点的省柴节煤灶1.2万余台。

(二)、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作

沼气是一种优质燃料,每立方米沼气燃烧可释放热量5000—5500千卡,优于城市煤气。沼气的燃烧热效率达60%,是直接燃烧秸秆的3—4倍,我市可供沼气发酵的资源十分丰富,据农村能源区划资料表明,我市1984年仅人畜粪便干物质一项年实物量可达68.4万吨,折合标煤12.73万吨。但它们只被当作肥料利用掉,内含12万吨标准煤之多的能量白白浪费。如果将这些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气后再作肥料,其肥效不仅不会减少且肥质更优,而释放出的沼气能量将十分可观。我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备沼气发酵产气条件。为此,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是我市农村能源由单一的节约转向开发利用的重要转折点,对进一步改善我市广大农村缺烧局面有着深远意义。

吸取上世纪70年代我市沼气发展失败的教训,此阶段的沼气发展工作,各县(区)都采取了既积极又谨慎的态度,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汉台区于1985年4月完成国家节柴改灶试点县任务后,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区政府就把农村能源建设的重点转向沼气发展。原区“节柴改灶办公室”更名为“农村沼气办公室”。同年8月,办公室由安康引进了“水压式”沼气池新技术,在区内试建100多口,并全部获得成功。为我市开发利用新能源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使沼气建设有一个更大发展,1987年9月,汉台

15 区与国家农牧渔业部签订了三年建沼气池3000口的任务合同。被确定为全国“七.五”期间沼气建设重点县。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区农业局要求沼气办公室必须狠抓技术培训,严把建池质量关,办公室深入建池现场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从而使工作得到顺利进展。1989年7月,全区共新发展沼气池3020口,8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建池成功率达99%,配件齐全率96.55%,正常使用率95%以上。

南郑县于1988年在大河坎镇渔营村以科技入户方式建沼气示范池4口获得成功。1989年5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成立后,当即把发展沼气作为南郑县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县、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除规定各区乡多经干部主抓外,办公室还给高台、汉山两区各配备一名技术主管,负责解决建池中出现的问题。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农村能源建设安排意见〉〉,制定了“八五”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把沼气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款10万元。农户建一口池,县上无偿提供灶、灯具及配件一套,补助技工工资12元。截至1989年底,已在草堰乡来家山村以及白马、石拱、高台等4个乡镇建沼气池113口,并全部投入使用。

勉县的沼气再发展始于1989年。这一年汉中农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在该县的长林乡试建沼气池5口,投入使用后,在该地区引起不小轰动。县能源办公室借此契机组织了县内部分乡镇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参观学习,使大家对沼气有了新的认识,初步消除了疑虑。在市能源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当年又在该县新

16 街子、黄沙、杨家山、定军、元墩等乡镇新建沼气池100多口。县政府十分重视该县的沼气发展工作,1989年9月30日,县政府发布了〈〈勉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沼气的决定〉〉,为该县沼气发展制定了第一份红头文件,紧接着又成立了“沼气协调领导小组”,县长杜万义任组长,副县长钱跃德任副组长,农委、科委等10部门领导为成员。也就是在这个决定里,“勉县农村能源工作站”宣告正式成立,从此,勉县有了正规的农村能源管理和技术实施的常设机构。〈〈决定〉〉还制定了几条相应的保证措施,如规定该县从本年度起,将建沼气和审批农户建房同步实施,要求新建房户必须同时修建沼气池;不新建房农户也要积极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修建沼气;县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4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沼气发展,并对建池农户实施30—50元的资金补助。正是这些规定和措施,在该县以后的沼气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12月21—23日,县长杜万义连续3天冒雨深入乡村查看沼气,参观沼气示范户。参加基层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底,该县共新建成沼气池402口。

西乡县于1981——1987年间,累计发展沼气池680口。

第三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至2000年底)

此阶段是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初步兴起时期。省柴节煤灶在我市很多地区得到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日益受到农户青睐,并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农村沼气使用技术日趋完善,沼气综合利用崭露头角。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形成,

17 为我市农业向现代化方面发展提供了途径。沼气配件供应,服务网点建设发展良好。农村能源产业有一定发展。太阳能开发利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一)、省柴节煤灶得到继续推广

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汉台区、勉县完成国家“节柴改灶试点县”任务后,九十年代,省柴节煤灶的推广仍是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南郑、西乡、城固、洋县分别于1990、1991年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节柴改灶重点县”。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四县都分别选派技工到汉台、勉县进行参观学习,并采用了汉台区“一字”、“丁字”、“燕尾”为基本推广灶型。这些县还借鉴了汉台、勉县的工作经验,成立了机构,筹措了资金,培训了技工队伍,制订了分年度进展计划,并采取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宣传报导等多种方式推动工作进展。西乡县几年间编印〈〈节柴改灶〉〉技术资料万余册发放到各乡村。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技工达1200多人,并于1991年举办了全县节柴改灶技术比武大会。有26位技工报名参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台节柴灶的建造全过程。通过激烈角逐,有22名技工技高一筹,所砌灶经测试达到国家规定的热效率标准。此次比武大赛反映了西乡农村能源工作者重视技术、广纳人才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新推广灶体的节能优势,宣传了群众,锻炼了技工,尤其是受到了应邀参会的县政协、人大、政府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为该县会后节柴改灶工作全面铺开和顺利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18 1995年11—12月,西乡和南郑县分别通过了国家“节柴改灶重点县”验收。西乡县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8.3万台,占全县总农户93.6%。单体灶热效率平均30.87%;南郑县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11.45万台,占全县总农户的90.16%,单体灶热效率平均29.91%。

1997年11月,城固、洋县分别通过了国家“节柴改灶重点县”验收。城固县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10.89万台,占全县总农户的90.9%,单体灶热效率平均为27.94%;洋县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灶9.37万台,占全县总农户的90.97%,单体灶热效率平均为29.34%。

我市宁强、略阳、留坝、佛坪、镇巴五个山区县未被列入国家节柴改灶重点县,但在这一阶段里,受平川六县区省柴节煤灶的辐射影响,大多数农户都有强烈的改灶欲望。他们通过亲友引进或其他多种方式获得了省柴灶修建技术,开展了本地改灶工作,约有一半农户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旧式灶,用上了干净卫生、节省燃料的省柴灶。到2000年底,全市共推广省柴节煤灶52.82万台。

(二)、户用沼气池建设稳步发展

我市这一阶段的沼气发展仍以平川六县为主。由于国家这阶段财力有限,没有足够资金补助农户,因而发展工作难度较大。统计显示,1991—2000年,全市新建沼气池2.9万口,平均每年

2900口。回顾这阶段我市沼气发展走过的路程,有如下几个特征:

1、实施政技结合谋发展

19 发展沼气,本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但这阶段受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影响,群众修建沼气池的费用基本由自身负担,因此发展工作遇到一定阻力。为此各县(区)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把发展任务同其它经济指标合并下达,并作为年终区、乡干部考核内容。如南郑县1991年规定,沼气任务完成情况占乡(镇)年度考核总分的20%。勉县从1991年起连续五年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形式将当年沼气发展任务下达到区(乡);连续五年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以县政府名义召开全县农村能源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二是实行政技结合,双向承包办法。年初,县、区、乡村层层签订发展任务责任合同,以行政手段做保证。市能源办、各县(区)能源办(站)、乡(镇)技工层层签订技术保证合同书,实行“一定四包”、超奖短罚责任制,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发展。

2、依靠质量效益求发展

吸取我市70年代沼气发展因技术不过关,建池质量差最终导致失败的教训,本阶段发展工作始终坚持了质量第一的原则。首先是市、县各级层层举办建池技术培训,严格规范技术要求,并通过理论操作、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优秀技工上岗。其次是为他们配备了建池钢模具设备,避免出现施工随意性。三是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整套质量管理规定。西乡县农村能源工作站技术干部韩富民、代长林长年与建池技工在一起,克服了建池材料短缺、山区道路畸曲难走等困难,严把质量关,建池成功率和正常使用

20 率基本达到100%,以效益带动了山区群众建沼气池积极性。

3、抓好宣传引导促发展

多年来,市县(区)农村能源办(站)都注重抓宣传促发展工作。市能源办制作多面农村能源科技知识展版进行街头展出宣传。勉县农村能源工作站自办《沼气服务》刊物,积极宣传农村能源建设,坚持六年之久,出刊九十余期。1995年又与县广播站合办“开发能源、造福人类”广播专题节目,每周二次、共办半年。勉县、南郑等县还积极向县、市电视台、《汉中日报》、及《农村能源》等刊物投稿。1994年,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在《汉中日报》开办“农村能源”专版,宣传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动态。1996年又拍摄制作了《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专题片,进行广泛宣传。除此之外,还利用办示范点,建“百池村”、“千池乡”活动进行深入宣传。针对我市城固、洋县1991年初发展工作一度滞后的情况,市能源办深入城固县柳林镇草寺村举办沼气示范点,半年建成沼气池210口,投入使用后,在当地产生了极大影响。市、县在该村召开沼气发展现场会,市农委主任、城固县政府、人大等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后,该县的发展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汉台、南郑、勉县、西乡等县积极开展创建“百池村”、“千池乡”活动,先后建成沈寨 、白马、李河等“百池村”30多个;赵庄、杨河、周家坪等“千池乡”5个,以集中连片的规模和突出的效益带动面上工作发展。

4.强化后续服务再发展

为巩固发展成果,我市1997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对建池时间

21 3年以上的农户沼气池使用管理状况做了抽样调查,共调查410户,其中正常使用户338户,占82.4%,未使用户72户,占17.6%。在未使用户中25户因未大出料,34户沼气池内原料不足,8户配件不齐,2户属病废池,另有3户因举家外出打工沼气池弃用。上述结果表明,我市已建沼气池运转状况不容乐观。市能源办立即召开了县、区农能办(站)负责人工作会议。采取了四条应对措施: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正视存在问题,要求各县立即对沼气使用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清查;二是通过办使用技术培训班和建池技工回访的形式指导好用户正确管理和使用沼气;三是积极组织配件供应和送配件上门的办法,满足用户的需要;四是对病废池作深入剖析研究,找出原因,积极修复。并把1997年定为质量管理年。经全市农村能源办(站)干部职工和沼气技工一年的艰苦努力,全市已建三年以上沼气池的使用效果大有好转,从而消除了负面影响,促进了新建池发展工作。

(三)、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

我市汉台区和南郑县分别于“八五”和“九五”被国家列入全国100个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为我市两县区的农村能源发展赢得了良好发展契机。通过努力,两县区均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规划目标。

汉台区编制了11个综合建设项目,其中节能项目7个。包括氮肥厂合成氨挖潜,电石炉节能技术改造等。开发项目4个,分别是①沼气资源开发与利用,②开展植树造林、增辟薪柴资源,③太阳能热水器的开发与利用、④秸秆还田。

22 项目实施结束后,7个项目节能能力明显提高,五年间共节约能源11.18万吨标煤,1995年与1990年相比形成了3.784万吨标煤常规能源和0.116万吨生物质能的年节约能力。4个能源开发项目累计新增能源开发量5.96万吨标煤,人均新增126.6公斤标煤。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项目—沼气开发成果尤为明显,5年共新增沼气池7681口。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生活用能水平逐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工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

南郑县编制了综合建设规划三大类15个项目,包括“小水电、沼气池、太阳能开发利用、商品节能炉开发、砖瓦窑节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均顺利完成,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新发展沼气池1921口,改造旧池1825口。牟家坝水电站竣工投产,装机容量1200千瓦。高坑电站工程进展顺利。长防林建设造林2.8万亩。乡企节能项目的砖厂、氮肥厂技改成功,年可节煤1860吨,万元产值耗能由原来2.17吨标煤下降到1.93吨标煤。商品节能炉推广1.2万台,推广蔬菜日光大棚800亩和地膜覆盖4.6万亩。

我市两县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的开展,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表明要使农村能源建设在促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能需求方面发挥巨大 作用必须走“综合”发展之路,抓住农村能源系统的特点和主要矛盾,以及农村能源与全市经济、生态系统化的综合建设,才能取得单项技术应用所不能产生的综合效益。

23 (四)、沼气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模式初步形成

沼气不仅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了生活燃料,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生产用能方面。沼液沼渣不仅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优质有机肥料,又可大量用于作物的叶面喷肥、养殖等多种经营项目。其综合利用的广泛开展又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有十项,即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节约技术、配施沼肥技术、沼液浸种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沼液养鱼技术、日光温棚蔬菜栽培技术、沼气增施二氧化碳技术、沼气加温养蚕技术、沼气补光养鸡技术和饲草氨化青贮技术。

我市广大农户在运用上述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住宅院内、房前屋后、自留地、承包地、水面等资源及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种庭园生产经营,从而实现种、养、加工业的科学结合,土地、空气、光热、动植物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形式的“庭园”生态农业模式。我市庭园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对于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结我市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划分为八种类型。

平坝区有两种:

1、畜、禽—沼—粮油模式

此模式以农田为基础、充分运用沼液浸种、沼液喷洒农作物防虫治病、增肥、沼液作添加剂养猪、沼肥配施、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粮油产量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汉台区赵庄乡农民冯忠

24 成1992年承包农田30亩、建两口8立方米沼气池、养猪60头、牛5头、羊25只,肉鸡300只,鹅50只、种蘑菇1000袋,庭院果树64棵。实施“三沼”措施,亩均节省化肥50公斤,增产15—20公斤,年经济效益2万元。1999年,全市沼液浸种10万亩,配施沼肥9万亩,秸秆还田2万亩,增产粮食200万公斤,节约化肥150万公斤。

2、畜、禽—沼—菜模式

南郑县中所镇小河坝村张秀英除给大棚蔬菜增施沼肥外,还利用沼气给大棚菜增温补光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增产34%,提前上市10天,产值增加40%。汉台区中山街办事处过街楼村12个蔬菜大棚建有12口沼气池,实施大棚配施沼肥和补充二氧化碳气肥技术,使蔬菜平均增产21.5%,户均增收2500元。1999年,全市共发展沼气蔬菜大棚3506亩。

丘陵河滩区有五种:

1、畜、禽—沼—桑、蚕模式

南郑县高台镇红星村七组张志明,1993年承包责任田4亩、桑园10.5亩、养猪两头、鸡100只。他利用鸡粪及部分沼液喂猪,猪粪及蚕粪进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给春、秋蚕室加温,全年养蚕20多张,年收入万余元。城固县柳林镇草寺村连续两年推广沼气加温养蚕技术,全村年产茧量达3万公斤,总收入20多万元。南郑县高营村1998年有66户养蚕户在蚕室安装沼气加温箱养蚕,全年养蚕820张,收入40多万元。1999年全市共推广沼气加温养蚕446户、养蚕1546张。

2、畜、禽—沼—果模式

25 洋县龙亭镇平溪村冯雪芳在150亩高标准示范梨园中,建沼气池两口,打蓄水井一眼,建蓄水池两个,修圈舍11间,养猪120多头,鸡1.2万只。利用猪、鸡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利用沼液、沼渣给果树施肥。年产梨2万多公斤,且因增施了有机肥,提高了梨的品质,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年出栏生猪100多头,经济效益达10多万元。城固县胡广营猕猴桃示范园和刘家村柑橘园实施沼肥配施、沼液叶面喷肥兼防病虫技术,平均每亩节省化肥、劳力费用等支出达500元。

3、畜、禽—沼—鱼模式

西乡县李河村李贵林经营鱼塘水面2.5亩,在鱼塘边建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并在出料间安装了自动排液阀门,用沼液沼渣养鱼,节省了买鱼饲料开支。亩产达3000斤,年产值3万多元。李河村和高土坝村共发展沼液养鱼水面95亩。汉台区宗营镇范家坪村赵友林承包5.5亩和3.5亩鱼塘各一个,采用沼液养鱼技术后,年节省鱼饲料1吨,年产花白鲢鱼4500斤、鲤鱼和草鱼10000多斤,连同产鱼苗收入全年收入5万多元,纯收入达2万元。

4、畜、禽—沼—茶模式

南郑县白马乡白马茶场1996年建15立方米沼气池一口,除为茶树提供优质有机肥—沼渣作底肥外,还给2.5亩面积的日光大棚茶园冬季升温和补充二氧化碳气肥,效果显著。茶叶提前15天上市,且品质好,增产13%。

5、畜、禽—沼—烟模式

南郑县歇马乡白沙寨村烟农张培忠,实施沼肥配施技术,用沼渣给烟叶作底肥,沼液作追肥,减少化肥用量。由于沼肥属优质有机肥料,因而烟叶品质好,优质烟达80%,亩产达400

26 斤,增收节支每亩增加收益200元。

山区一种:

畜、禽—沼、节柴灶—保护森林模式

勉县阜川乡李家湾村过去常有群众进山砍伐林木当柴火烧现象,屡禁不止,年年派人守山守不住。1993年,村上在巩固节柴改灶成果的同时,又积极发展沼气,两年实现百口沼气村,有效的遏制了群众进山乱砍林木资源现象。如今,村上3000亩衫树、松树得到了有效保护,可采伐用材林已有100多亩,经济效益达数万元。正如村委会所总结:既要堵住进山的路,又要给群众找出路。同时,全村年出栏肥猪2000多头,猪多肥多沼气使用好,沼液沼渣为粮食、油料、果树提供了优质有机肥,一个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雏形正日益形成。

除此之外,以实施沼气育苗、沼液作添加剂养猪、沼气灯补光养鸡等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起来的庭园生态农业模式正健康发展。勉县勉阳镇马营村四组袁凤岐1993年养蛋鸡160只,为提高鸡的产蛋量,于春、秋、冬季利用电灯给鸡舍补充光照,每晚补光三小时。由于电力供应不正常,影响了补光,于是他改用三盏沼气灯补光,解决了停电受影响的问题。产蛋率提高26%。勉县周家山乡留旗营村六组袁友基用五盏沼气灯给800只蛋鸡补充光照,产蛋率提高25%,年产蛋55000枚,产值1.6万元。用鸡粪配合饲料养猪6头,产值5000元,用沼液沼渣给3.6亩承包地施肥,减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粮油作物产量,产值达3000元,年合计收入2万元。

据统计,我市在农村能源建设第三阶段共建成生态农业示范村100个,庭园生态农业示范户5000余户。为生态农业的进一

27 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农村能源服务网点及产业有一定发展

农村能源属新兴行业,用于配套使用的各种灯、灶、管件等在市场上无处可寻,给农户建池、使用沼气造成困难。为此,市、县两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积极开展了服务网点和产业建设工作。

汉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于1992年创办“汉中地区新能源开发中心”,在市中心租门面房经营沼气配件、太阳能热水器及配件,开展咨询服务等。年经营额达10.04万元。南郑县、勉县、西乡县都在县城开办农村能源配件服务部,常年供应沼气零配件。汉台区、城固县、洋县也承担起本(区)县农村能源配件组织供应工作。南郑、汉台等县区还在许多乡(镇)设沼气配件代销点,以方便于群众。

南郑县苏家山铸造厂生产的“星火牌”户用沼气灶,具有支架稳定,增设保温盘,抗风,热效率高等优势,上市后深受用户喜爱,产品远销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还生产其他灶型的零配件。该厂是我市第一家农村能源产业,市能源办给予了技术、资金等多项扶持。1992年生产沼气配件等系列产品2万余件,产值达30万元,实现利润6.5万元。

南郑县玻璃厂在市县能源办的指导下,研制出沼气灯玻璃罩,具有耐碰撞、不易破碎、防风性能好的优势,解决了市场供应问题。市能源办也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有效地保护了农村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28 (六)、太阳能利用方兴未艾

太阳能是农村能源资源的又一重要内容,它又以取之不尽、干净无污染而倍受人们关注。目前,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光转换成电能,光转换成热能,光转换为化学能三种形式。我市对太阳能的利用则主要是光转换成热能的形式。90年代初期,我市的太阳能利用仅局限在蔬菜早春育苗,水稻温室育秧提高棚内温度方面,全市利用面积不到三千亩。随着农业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2000年,利用面积增至2万亩以上。

太阳能热水器的引进推广又成为我市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新亮点。市能源办于1993年开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在汉中城镇住宅楼进行示范,并配合科普和节能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太阳能利用科技知识,培育市场,引导消费。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已进入市场化运作,截至2000年底,全市已新发展3万余台,采光面积近5万平方米,节能效果明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四阶段:本世纪初(2001年至2007年底)

此阶段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及省级项目的大规模实施,使我市农村户用沼气新建池达到3.8万口,三改配套率达 72 %,从而改善了农民家居卫生条件。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更加普及。塑料薄膜太阳能日光大棚、地膜覆盖技术广泛运用,全市共发展太阳能热水器5.2万台,采光面积7.8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城乡居民的

29 生活质量,使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更上新台阶,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新时代、新未来的美好发展远景。

(一)、实施“沼气国债项目”,促进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为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资力度。从2003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利用国债资金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的项目,从而为我市农村能源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

1、抢抓机遇,积极申报立项

为使我市有更多的县(区)能够争取到沼气国债项目。市能源办于2003年向所辖12县(区)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县区按照通知中的建设内容、技术标准、申报条件进行认真讨论落实,积极申报。在当年汉台区“国债项目”立项报告被国家批准后,其他各县区都做了大量工作。镇巴、略阳成立了农村能源工作站;勉县、城固县协调理顺了农村能源工作站归口部门;南郑、洋县调整充实了原农村能源机构组成人员。并对拟发展的乡、村进行了扎实有序地摸底调查。南郑、勉县等8县先后报送了国债项目建议书。随后,洋县于2004年获得批准。2005年西乡、2006年南郑、勉县、城固、宁强、略阳、镇巴县先后获国家批准,一场规模宏大的沼气发展序幕由此拉开。

2、严格技术培训,确保建设质量

为使沼气国债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30 开展提高建池标准,加大农村沼气配套新技术推广力度的技术培训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对我市现有沼气技工进行了专业资格认证技术培训。汉中市首届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鉴定考核于2003年在汉中举行。培训会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邱凌教授讲课并主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第二届培训会在镇巴举行,第三届于2005年在西乡举行。第四、五、六届于2006——2007年在汉中市委党校举行。此六届培训会共有669人参加,考核通过618人,其中高级工28人、中级工111人、初级工479人。此外,市能源办还组织技术力量于2004—2007年间分别到南郑、勉县、城固、宁强等七县举办沼气工资格认证培训会多期,使全市有持证沼气生产工达888人。其次,对已持证上岗的沼气生产工满三年以上的进行升等级技术培训。第三是对持证上岗的生产工进行国债项目标准化建池施工培训。第四是培训沼气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债项目的建设要求。2003年还选派4名参加了农业部农村能源鉴定考评员资格认证培训班学习。获得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沼气生产工、太阳能利用工考评员资格证书和胸卡,拥有了我市首批农村能源专业考评员队伍。第五是通过各种形式对建池农户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训户数达3万多户。第六是利用市、县举办的各种大型集会发放技术资料、举办图片展览、开展技术咨询工作。第七是组建汉中市农村能源“专家团”,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攻关、以及解决本市范围内的技术难题。

31 3、加强检查指导,落实发展措施,实行科学管理

2005年4月市委书记田杰亲临汉台、洋县察看国债项目进展情况。2006—2007年市政府连续两年召开了全市农村沼气发展工作会议,主管市长与11个项目县(区)的县(区)长签订了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每口沼气池由市财政配套补助200元建设资金。各县(区)也都通过签订责任书形式将项目任务层层落实到村、组和农户。2006—2007年间,市政府先后组织有农业局、发改委、财政局和市能源办参加的沼气项目督查组去勉县、南郑等七县检查工作。此外,市能源办每年都将有一半时间深入项目县(区)检查指导工作。为改善工作条件,各项目县(区)能源办(站),积极筹集资金,购置了电脑、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配备了车辆。

各县(区)对沼气发展项目实施了科学严谨的管理办法。一是项目发展任务实行农户自愿原则,并由村、乡(镇)、县(区)、市逐级上报,再汇总上报国家批准。从而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基层领导的工作责任心。二是建立“沼气国债项目用户档案”,内容包括建池农户地址、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增加了项目落实情况的透明度。三是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专项管理规定,建立项目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使国债项目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我市在原有建池钢模具131套的基础上,又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新购进建池钢模具284套,使全市钢模具总数达到415套,基本满足了建池需

32 要,为提高建池质量提供了保证。

5、落实“一池三改”、优化使用效果

沼气国债项目要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为基本模式,即沼气池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施工。而且对总体设计,厕所、厨房建设标准都提出了严格要求。针对这项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基层建池技工难掌握的现实,市能源办组织了技术力量深入各县(区)抢在项目实施前举办“一池三改”专题培训会,对“三改”建池的合理布局,设计原理,结合农户庭院环境条件如何构建达标等反复讲解,从而使他们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明确了原理,掌握了“一池三改”新技术要求。

实施“一池三改”建池要求后,农户厕所、猪圈的粪便通过冲水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杜绝了污染源,改善了卫生条件。但存在大量冲水入沼气池引起池内发酵液浓度降低,影响产沼气效果的问题。市能源办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研制成功利用沼液进行冲厕冲圈新技术,解决了大量冲水引起沼液浓度降低的矛盾。同时还研制成功了可更换的抽料管底阀,使农户操作轻便,还解决了系统底阀因无法维修和更换而导致停用的问题。实施沼液冲厕冲圈技术还实现了对沼气池的人工搅拌,大大提高了沼气产气率。此项发明已通过了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现阶段执行的国家标准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中没有沼液冲厕冲圈系统的空白,并在我市沼气国债项目中广泛采用。

(二)、生态校园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33 2007年,我市实施了生态校园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了南郑县梁山镇中心小学 50立方米沼气工程。汉台区新沟桥初级中学60立方米沼气工程和洋县黄安镇中心小学50立方米沼气工程。沼气池与新修厕所配套,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用厕和厨房环境卫生面貌,充分利用了农村能源资源,提高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我市沼气进入全面、健康、稳步发展阶段

截至2002年,我市的农村沼气建设主要在平川五县一区开展。为使沼气节能技术能在我市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运用,市能源办继2001年组织技术力量在镇巴开展技术培训、建示范池后,又于2003年3—11月,组织技术干部并带领5名沼气高级技工,深入山区县下乡蹲点,先后在留坝县玉皇庙乡石窑坝村、佛坪县西岔河乡三教殿村、镇巴县小洋乡三岔河村、略阳县白石沟乡牌坊坝村建设沼气示范点,现场培训本地沼气技工。此后三次进山对示范点沼气池进行投料启动、安装调试工作,直至投入正常运转,并对本地技工进行了现场技术培训和对农户进行指导使用。工作中注重了四个结合,即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扶贫救灾相结合,与农村妇女工作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仅2003年,在山区五县就已建成示范沼气池15口,结束了我市山区县无沼气池的历史。宁强、略阳、镇巴县还于2006年被批准为沼气国债项目实施县。自此,我市沼气建设进入了全面、健康、稳步发展时期。

(四)、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太阳能利用有新进展

34 汉台区宗营镇范家坪村地处浅山丘陵、有农田647亩,2003年存栏生猪1120头,耕牛大家畜61头,种植果树柑桔、梨等160亩,养鱼水面40亩。该村沼气农户实践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收效可观。沼气户赵中元家中5人,种植水稻、油菜6亩,果树(柑桔)6亩,养猪5头,运用“三沼”综合利用技术,节省化肥500公斤,加上果树、出栏肥猪等收入,净收入7000多元。该村利用其有利条件发展绿色大米生产,实施沼液侵种、沼渣施底肥、沼液叶面喷肥兼防病虫害等措施,免用化肥、农药。430亩水稻总产16万公斤全以高价被汉中市储备粮库收购入仓。

赵庄村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效益显著。2004年〈〈汉中日报〉〉以“生态示范村里的笑声”为标题作了专题报道。

沼气“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又有新发展。汉中隆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城固县柳林镇建“四位一体”日光大棚130个,每个大棚面积1亩,棚内建10立方米沼气池一口,用于生产绿色果品蔬菜和生猪。洋县龙亭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四位一体”大棚草莓被西北航指定为航空专用食品。洋县四郎乡西岭村的“果园五配套”生态模式正在形成。

太阳能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塑料薄膜日光大棚不仅广泛运用于蔬菜生产,而且大量运用于其它经济作物,如果树、茶园、西瓜等。地膜覆盖面积也迅速增长,太阳能热水器新增2.2万台,总数达5.2万台。

35 四、 技 术 篇

(一)、技工队伍建设

我市技工队伍主要分省柴节煤灶和沼气建设两大类。技工队伍是农村能源建设的生力军,建设一支技术过硬、思想作风好的技工队伍,是促进农村能源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市一直十分重视农村能源建设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已经造就了一大批素质好、技术精、能吃苦的技术人才。在省柴节煤灶的推广、沼气发展、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实施、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有省柴节煤灶建设技工7000余人,有具备国家沼气生产资质证书的沼气技工888人,全市持证上岗沼气技工分布情况见表二。

36 表二 汉中市沼气持证上岗技工分布一览表

(单位:人)

县(区)名

合计

汉台区

南郑县

勉县

城固县

洋县

西乡县

宁强县

略阳县

留坝县

佛坪县

镇巴县

经济开发区

(二)、全市拥有沼气钢模具415套,分布情况见表三。

初级工

751

67

71

35

96

47

52

109

94

44

41

87

8

中级工

116

13

25

14

8

18

15

6

9

8

高级工

21

1

3

7

1

1

5

1

2

合计

888

81

99

56

105

66

72

116

105

44

41

95

8

37 表三 汉中市沼气钢模具分布一览表

(单位:套)

规格(m3)县区

6

61

4

18

37

2

8

348

24

41

24

44

54

42

40

10

10

51

8

10

5

1

4

50

1

1

合计

415

28

60

61

44

57

46

40

10

10

51

8

备注

合 计

汉台区

南郑县

勉 县

城固县

洋县

西乡县

宁强县

略阳县

留坝县

佛坪县

镇巴县

经济开发区

38 (三)、技术引进与创新

我市沼气池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概括起来经历了四次引进和两项创新过程。

1、四次技术引进

第一次池型引进是1985年,由汉台区农业局技术干部殷炳银从安康引进普通“水压式”池型。该池型为圆筒形池墙、锅底形(四周高、中央低)池底,中层出料,多为砖漂拱法建造。此池型后被国家收入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该池型存在出料难,天窗活动盖为瓶塞式,厚达15cm,重量大,不易操作的弊病。此为我市沼气建设的第一代池型,在全市各县(区)推广约 1.6万口。

第二次池型引进是1989年,由我市能源办从云南昆明引进。池名为“曲流布料沼气池”。该池型为圆筒形池墙,池底自进料口方向斜面降至出料口,坡度5度。出料间上部为直径1—1.2米(6—8立方米池容)、深1米的水压间,下部为直径0.5米、深度1.2米的直立式出料管,底部与主池连通。主池的池底进料管下口方向建造有八字型的两块布料板,高0.4米,长1米。出料口方向的池底建有一块高0.4米、长1米的横向挡流板,底部设有流砂孔。此池型的优点,一是改原沼气池锅底形池底为斜坡形池底,改原池型中层出料为底层出料,因而出料较为方便;二是主池内增设了布料板和挡流板,有利于料液在池内均匀分布和滞留,可以提高发酵产气效果。缺点是出料管直立式设计,不便

39 于提取料液;池内设置复杂、不利于大出料清池。此种池型为我市沼气建设的第二代池型,在全市各县(区)推广近千口。

第三次池型引进是2001年。市能源办从湖南引进“上流分离浮罩式”沼气池。这种池型的最大特点是在沼气主池外另增设一直径1.2—1.4米,深1.3—1.6米的水封池,池口立支架两个,池内安装直径1.1—1.2米的圆柱型下端开口的水泥密封浮罩,浮罩通过中心套管内的固定钢管同两根支架相连。浮罩与主池贮气室通过管道连接,用于收集贮存沼气。这种池型由于扩大了沼气贮存空间,因而它的最大特点是降低了沼气池的内部压力,相应提高了沼气池的密封效果;又因浮罩可随沼气压力变化而通过中心套管在水封池内上下升降,因此具有沼气压力均衡的特点,有利于灶具使用。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投资较高。此属第四代池型,在我市各县(区)推广约 80口。

第四次池型引进是2002年,市能源办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邱凌教授研制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沼气池。该池型利用沼气池产生动力将池内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悬浮液经出料洞口压到水压间和酸化间流进发酵间,从而实现了菌种自动回流和料液自动循环。在发酵间设置的圆弧形旋流布料墙和在酸化间设置的单向阀是实现发酵料液旋转流动、自动破壳、自动循环和加长流程滞留菌种的重要装置。池底沉渣通过活塞在抽料管中上下运动,既可直接取走施入农田,又可通过进料管进入发酵间,达到人工强制回流搅拌的目的。从而实现轻松管理和永续利用。此池型为我市沼气建设推广的第五代池型,也是我市沼气国债项目的

40 首选池型,目前在我市发展约3.8万口。

2、两项技术创新

第一项创新是1992年,针对上述云南曲流布料沼气池存在的直立式出料管难以提取料液的问题,市能源办会同南郑县能源办主任丁跃茹一起对其进行了创新改进。变出料管直立式设计为斜管式,改进后的出料管上口位于水压间底部,下口斜伸于主池底,这种斜管式设计的出料管,与农户手持取料器具的操作方向一致,可直接从主池底部取到料液。这种富含人性化的设计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此种池型可谓我市沼气建设推广的第三代池型,在全市各县(区)推广约 1.7万口。

第二项创新是2000年,针对现行沼气池主池天窗口活动盖为瓶塞式、厚而重难取难安放的问题,市能源办会同南郑、勉县能源办(站)一起研究,改进了天窗口的密封方式。废弃厚而重的瓶塞式活动盖,改用薄盖杠闩式活动盖。即方便了用户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可防止沼气冲开盖板逸出。解决了检查维修和大出料时的揭盖难问题,倍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四)、五项技术发明

1、三种灶型的发明

1983年汉台区开展改灶节柴工作时,该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何炳山主持了灶型筛选工作,最终发明了适合陕南地区的三种灶型。(1)“一字”灶型,适合于人口较少家庭。(2)“丁字”灶型,适合于柴煤两用家庭。(3)“燕尾”灶型,适合于人口较多、以烧农作物秸秆为主的家庭。(附三种灶型图)

41 2、“星火牌”沼气灶的发明

1990年汉中市能源办会同南郑县能源办一起研制成功了“星火牌”沼气灶。该灶具有支架稳固、保温、防风、热效率高的优点。(附沼气灶照片)

3、手动式沼气池破壳搅拌器的发明

1991年南郑县能源办在沼气池天窗活动盖中部设置一通向主池内的金属套管,金属管四周装有破壳装置,池外部分有摇动把手,经人工转动外部摇动把手,实现池内搅拌破壳。

4、沼气池抽料器的发明

2001年市能源办会同汉台区、南郑县能源办一起针对沼气出料难的问题,研制发明了活塞抽料器,此抽料器是用∮110PVC管,内装带有提手杆的活塞组装而成。抽料管底部与主池底部相通、上部位于池体外,通过手动将池内底层料液抽出。

5、沼气池出料系统可更换底阀的发明

2007年市能源办会同南郑县能源办一起发明了沼气“新型冲厕、冲圈、抽料及可更换底阀”技术。实现了用沼气池料液冲厕所便池和圈舍,避免了大量清水冲便池、圈舍引起池内料液浓度降低影响产气效果的问题。其可更换底阀又解决了抽料管底阀损坏后不可更换而导致报废的问题,使该系统实现永续运转。该技术填补了现行国家标准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中没有沼液冲厕冲圈系统的空白。(附可更换底阀照片)

五、 成 就 篇

(一)、农村能源建设成果

截止2007年底,我市农村能源主要建设成果是:累计建成省柴节煤灶66.3万台,建成农村6—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7.22万口,其中20—60立方米池容沼气池5口。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5.2万台,采光面积7.8万平方米。 (见表四)

42 表四

汉中市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统计表

(截止2007年底)

沼 气 池

省柴灶

非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

热水器

(口) (口)

(台)

(m2)

(台)

合计

太阳能利用

太阳

采光面积

备注

项目

数量

县(区)

合 计

汉台区

南郑县

勉 县

城固县

洋 县

西乡县

宁强县

略阳县

留坝县

佛坪县

镇巴县

662600

76700

109200

85800

106700

111800

90400

44100

18500

3100

2000

14300

72180

15683

11515

9350

4979

4905

10795

5765

4062

1156

723

3247

33758

8261

8015

5650

2979

2145

6095

365

62

56

23

107

38422

7422

3500

3700

2000

2760

4700

5400

4000

1100

700

3140

52000

23700

3660

5200

4400

4460

4320

1600

1700

860

800

1300

78000

35530

5500

7800

6600

1、非项目建设指2002年以前建池

2、项目建设指20036700

年以后建6470

2400

2500

1300

1200

2000

3、开发区建设并入汉台区

43 (二)、成果效益评价

1、能源效益

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年可节约能源折合标煤52.37万吨。

(1)、省柴灶:按每台省柴灶年节约农作物秸秆1500公斤,每公斤秸秆低位发热值3500千卡,折标煤系数0.5计算,年可节能折标煤49.70万吨.

(2)、沼气池:按每口池年产沼气平均400立方米,每立方米沼气低位发热值5000千卡,折标煤系数0.714计算,年可节能折标煤2.06万吨。

(3)、太阳能热水器:依据汉中地区科委1987年编著《汉中地区农村能源综合区划》资料,我市属太阳能光利用低值区,年辐射总量87.4—106.9千卡/C㎡ ,取平均值97.15千卡/c㎡ ,全市太阳能总采光面积78000平方米,按光热转换率56%计算,年可节能折标煤0.61万吨。

2、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7亿元。

A、省柴灶:按每台省柴灶年节约农作物秸秆1500公斤,每公斤秸秆市场价0.20元计算,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99亿元。

B、沼气池:由于沼气的热效率为60%,是省柴灶热效率25%的2.4倍,而每立方米沼气的热值和每公斤原煤的热值相当,故1立方米沼气可替代2.4公斤原煤。一口池400立方米沼气年可替代960公斤原煤,折市场价480元。全市沼气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464.6万元。

44 C、太阳能热水器:按照全市年太阳能节能折标煤0.61万吨,原煤(平均热值5000千卡/公斤)转换系数0.714计算,可折合原煤0.85万吨,折合直接经济效益427.17万元。

(2)间接经济效益:使用沼气后,其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比如肥料效益,配施沼肥每口沼气池年平均节约化肥(碳酸氢铵)50公斤,施用沼肥后土壤有机质增加,团粒结构好,可使农作物增产。利用沼液做叶面肥,兼防治病虫,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诸如沼液浸种、沼液做添加剂养猪、沼液养鱼、沼渣生产蘑菇、沼气灯补光养鸡、沼气加温养蚕、孵化小鸡、沼气蔬菜大棚补充二氧化碳气肥,以及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沼气庭园经济等,从各个方面为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农村能源建设的深入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局面,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有资料显示,一口正常使用的沼气池,一年所产沼气的能量相当于3亩薪炭林一年的产柴量。也就是说一口沼气池年可保护3亩薪炭林,可减少林木砍伐、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4、环卫效益

人畜粪便作为沼气的原料经入池厌氧发酵后,粪便中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卵和病原菌可被杀灭或沉降池底。人们利用发酵腐熟的沼肥给粮食、蔬菜、果树施肥,不仅肥效高、作物易吸收,而且安全卫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实施一池三改配套技术后,彻底消灭了蚊蝇滋生场所,厨房卫生条件大为改观。太阳能热水器进农家,

45 解决了农民的沐浴之忧,更加提高了新农村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其环卫效益十分可观。

(三)、重大发明和获奖科技成果

1、“星火”牌XZ—1.6/10型家用沼气灶开发

获奖单位:南郑县农村能源办公室

1990年7月10日通过陕西省新产品投产鉴定和技术成果鉴定。

1990年被省农办评为省农村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乡镇企业新产品“秦龙”奖。

1994年10月在国家科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上获新产品后稷金像奖。

2、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抽料及可更换底阀研究试验示范

获奖单位:汉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

2007年被汉中市人民政府授予2007年度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附获奖证书)

2007年8月25日“沼气池出料系统可更换底阀”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7 2 0032751.7(附专利证书)

六、 人 物 篇

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工作能取得今天的较大成果和发展局面,离不开我市历届各级党政的领导和关怀,离不开战斗在农村能源各个工作岗位的技术干部和技工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列出获汉中市政府以上奖励的受奖单位和个人,希望其余受奖单位和个人能予谅解。

(一)、先进集体:5个,(见表五)

46 表五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获奖先进集体名录

获奖

发奖部门

时间

获奖内容 单位名称

汉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

1991 省农办

“七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1994 汉中地区地委、行署 全区农业连续十二年丰收先进集体

1996

2005

2007

省农业厅

省农业厅

汉中市政府

“八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略)

获科技成果三等奖(见下注释)

汉台区农村能源工作站

南郑县农村能源办公室

勉县农村能源

工作站

宁强县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

1986 农牧渔业部

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1993 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完成《水压式底部斜管出料沼气池示范推广》

获汉中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 省农业厅 “八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

1997 省农村能源办公室 农村能源年度统计一等奖

1993 国家计委、农业部

全国省柴节煤工作先进集体

2007 省农业厅

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先进单位

注:获奖内容全称: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抽料及可更换底阀研究试验示范

47 (二)、先进个人:31名(见表六)

(三)、优秀技工情况

技工是农村能源建设的主体,在我市农村能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吃苦,不怕脏,以本行业为荣,一干几十年,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农村能源建设事业。2005年,陕西省农业厅表彰了一批全省农村能源优秀技工,我市受到表彰的优秀技工有6名,他们分别是:万含福、张明贵(汉台区)、李永汉(南郑县)、 厍星成(勉县)、陈正来、侯忠华(西乡县)。此外,从事本行业15年以上,在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 亦应受到表彰的有4名,他们分别是:张建军(南郑县)、肖茂财(城固县)、何纪民(洋县)、谯军(西乡县)。

48 表六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获奖先进个人名录

县(区)

名 时间

获奖

发奖部门 获奖内容

星火牌XZ-1.6/10型沼气灶研制获农村能源科技进步优秀成果

1990 省农办

一等奖(第三名)

利用沼气加温养蚕项目获农村能源科技进步优秀成果

1990

承 汉中市

1991

1991

1992

1994

1996

1996

汉中市

2007 汉中市政府

三等奖(第二名)

国家农业部

省农办

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

“七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

省农办

三等奖(第二名)

汉中地区行署 星火牌XZ-1.6/10型沼气灶研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

地委、行署

省农业厅

省农业厅

全区连续十二年丰收先进个人

“八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

“八五”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

郑兴华

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抽料及可更换底阀研究试验示范获科技成果

1996

2005

汉中市

2007

省农业厅

省农业厅

近三年农村经济信息先进工作者

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

沼气池新型冲厕冲圈、抽料及可更换底阀研究试验示范获科技成果

市政府

三等奖(第三名)

2007

省农业厅 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49

-

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史

本文发布于:2023-12-03 17:0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94100234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中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史.pdf

标签:农村   沼气   能源   发展   沼气池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