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四个特别)
【大历史】
古代贺年卡的历史演变
随着中央禁令的推行,新年期间,公款购买贺年卡的行为几近绝迹,更多的人采用电子贺卡的形式传递着朋友间的情谊。历史上,贺卡在汉代已出现,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最早为木质名刺>
贺卡始于汉代,当时是木制的,称为“名刺”。有许多当官的因为投刺的太多,为免受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相当于现在的邮箱),用来接收各方投刺,称为“接福”。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把贺年之词写到名刺上,从此名刺开始有了贺年的性质。
贺卡可以沟通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往往以短句表达,久而久之,贺语出现言简意赅、互送吉语等特点。南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正旦”即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指恭贺新年。
<宋代现商业邮递>
贺卡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由于士大夫交游广泛,四处登门拜年费时又费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一定亲自前往了,而是派仆人拿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始。《游宦纪闻》还记载,每逢冬至、
1 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
<明清时出现拜匣>
唐宋以后贺卡被称为“门状”或“飞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不敢使用金箔,而是用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
明清时期,贺卡又叫“红单”、“贺年帖”等。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故发明了拜匣,其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到主人后,仆人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亲自取出。(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网)
2
本文发布于:2023-12-03 07:4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607481091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贺年卡的历史演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贺年卡的历史演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